蔡廷锴
【介绍】:
蔡廷锴,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中央副主席。
蔡廷锴,字贤初,广东罗定人。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在家干农活。9岁时开始读私塾,因家庭生活困难,12岁辍学,随父学裁缝。14岁开始替人缝衣服以贴补家用。18岁投入广东新军当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广东独立,他转入省警卫军当班长。1919年,到肇军陈铭枢营当排长。先后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北伐,讨伐桂军沈鸿英以及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刘震寰、杨希闵等战役。因勇敢善战,屡立战功,被提升为连、营长。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后,由陈铭枢介始加入国民党。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东建立,统一部队编制,将驻粤各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蔡廷锴所在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铭枢任第十师师长,蒋光鼐任副师长,蔡廷锴任该师二十八团团长。1926年7月,他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占领武汉后,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辖第十、二十四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副师长。“四·一二”政变后,宁汉对立。蔡廷锴调任第十师师长。不久,武汉国民政府命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东下讨伐蒋介石。这时,蔡廷锴的第十师由第十一军副军长叶挺指挥。到达九江后,叶挺又率蔡廷锴师协同贺龙第二十军占领南昌。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担任右翼总指挥,率师南下。行进至江西奉贤时,蔡廷锴认为自己是国民党员,和共产党信仰不同,不会合作到底,令所有共产党员离开第十师,他率部进入福建,重建第十一军,请回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后应李济深之邀,到广东参加军阀混战。1929年全国军队整编,广东境内军队一律缩编。第十师缩编为第二独立旅,蔡廷锴任中将旅长。同年八、九月间,第二独立旅扩编为第六十师,蔡廷锴任师长。蒋光鼐任第六十一师师长。1930年,他率第六十师开往津浦线参加中原大战,先与阎锡山部作战,迅速占领泰安、济南。8月,蒋介石将第六十师、六十一师组成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不久,蒋介石调第十九路军往平汉线与冯玉祥军作战,迫使冯部三万多人投诚。1930年12月至1931年10月,蒋介石调第十九路军到江西参加第二、第三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此时,蒋光鼐赴沪治病,蔡廷锴指挥围剿,损失惨重。“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一枪不放丢失了东北,他十分愤怒。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的正义号召推动下,他和第十九路军三万多人在赣州宣誓反对内战、主张团结抗日。同年10月下旬,由于宁粤合作,第十九路军调京沪线沿线警卫。年底,他召集全军旅以上军官到沪密商,决定组织西南国民义勇军,自任总指挥,准备于1932年2月1日率部奔赴东北,支援正在抗日的马占山、丁超、李杜。就在这时,日本帝国主义派遣军舰三十余艘,海军陆战队数千人在上海登陆,不断制造事端。1932年1月22日日方提出要第十九路军由驻地向后撤退三十公里的无理要求。蔡廷锴于23日召开了驻沪部队营长以上干部紧急会议,讨论决定了应变措施。并于当日19时向全军各部发出了“我军以守卫国土、克尽军人天职之目的,应严密戒备。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攻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等密令。1月24日,何应钦来沪,嘱十九路军撤退。同日,张静江对蔡廷锴说:“望你体念中央的意旨,最好撤退到后方南翔一带,以免与日军冲突。上海华洋杂处,繁华之区,如果战端一开,损失极大。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他说:“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队,有权驻兵上海,与日本帝国主义毫无关系。万一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守土有责,决心迎头痛击。张先生也是中国人,应该接纳我的意见,向蒋总司令报告。”张听了他的话,面红耳赤。1月26日,日方限令在48小时内,对封闭上海市各界抗日救国会和封闭上海《民国日报》的要求,作出“圆满”答复,不然就要自由行动。当晚,日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又发出另一个以护侨为名的通谍,限令第十九路军立刻退出闸北,让给日军进驻。盐泽没有等待答复,1月28日深夜23点30分,日军分兵五路在闸北突然向第十九路军翁照垣旅袭击。蔡廷锴下令守军:“为自卫计,应迎头痛击”。蔡廷锴、蒋光鼐、戴戟三人星夜步行到达真茹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命令后方部队迅速向上海推进。29日天明,日军即出动飞机助战,在闸北、南市一带滥炸,由于守军顽强抗击,各路敌军进攻均被挫退。中午,蔡廷锴亲临闸北等处视察,鼓励将士英勇杀敌。同日,蔡廷锴、蒋光鼐、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2月4日,敌军开始第一次总攻,战火从闸北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各线均展开激烈的战斗。十九路军击退了在闸北方面进攻的日军,吴淞巍然不动,进攻江湾的日军一个团兵力被包围歼灭,乘胜反击,予敌以重创,完全粉碎了日军的总攻。盐泽幸一被免职。此时南京政府却严厉责成第十九路军撤退,蔡廷锴没有理睬。日本方面改派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为总司令。18日,植田给蔡廷锴发出一份最后通谍,限令中国军队于2月20日午后7时以前撤退,否则日方马上采取自由军事行动。植田派出飞机成群结队地向上海近郊的镇市村庄、第十九路军阵地及前来增援的张治中第五军阵地大肆轰炸,陆战队向十九路军发起强攻,被击退。植田还亲自指挥向江湾、庙行等地发动进攻,战斗异常惨烈,但均被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挫败。日本政府改派前田中内阁陆军大臣白川大将接任司令长官,派空、陆军增援。此时,日军已增至六、七万人。日军在白川策划下,开始了新的总攻。遭到第十九路军、第五军的顽强抗击,予敌重创,并击毙日军联队长林崛大佐。3月1日,日军展开全面的新攻势,进攻闸北、江湾、庙行,均未得逞。但浏河方面守军大部调离增援,兵力单薄,日军趁机强行登陆。蔡廷锴急请南京政府速派两个师兵力驰援浏河,而南京政府按兵不动。浏河失陷后,第十九军、第五军侧面、后方均受到严重威胁。当天,南京军政部电令淞沪守军于当晚撤退到第二道防线,即嘉定、黄渡一线。3月2日,第十九路军向全国各界发出退守待援的电文,表示“本军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3月3日,国际联盟要求中日双方停战。蒋介石决定对日和谈。蔡廷锴反对不平等的和平,他对蒋光鼐说:“吾人身为军人,本以服从为天职,假如有人甘心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誓不两立”。蔡廷锴以指挥淞沪抗战被誉为“民族英雄”。5月5日,南京政府与日方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不设防,不驻军,不抵制日货,成为自由城市。第十九路军经过三十三天血战,退守第二道防线后,蒋介石决心对“违令”的第十九路军加以整肃。淞沪停战协定签订的第二天,蒋介石下令将第十九路军的三个师分别调往江西、武汉、安徽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坚决反对蒋介石肢解十九路军的命令。21日,被迫调驻福建与红军作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同红军订立了抗日反蒋协定。1933年11月蔡廷锴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号台全国人民反对南京政府。并组织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任总司令,兼第十九路军总司令。福建事变失败后去香港。1934年4月,他周游欧、美、澳等地,所到之处,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控诉日寇侵华罪行,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受到了海外华侨和外国友好人士的热烈欢迎。1935年4月,蔡廷锴返回香港,与李济深、陈铭枢、冯玉祥等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他谴责南京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主张联合各党派,团结一致,实行抗日。
1937年清明节后,蔡廷锴再度去南洋,在菲律宾获悉卢沟桥事变的消息,立即回到香港。8月中旬,应蒋介石电邀,前往南京,被委任为大本营上将参议官。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日军在防城、龙门等地登陆后,南宁形势危急,蔡廷锴又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备战于桂南、粤西一带,并参加桂南会战。1940年4月,第二十六集团军改编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他任总司令。在职月余,呈请辞职,闲居桂林。桂林沦陷,他回乡居住,直至日本投降。
1946年,蔡廷锴和李济深、何香凝等在广州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反对内战,反对独裁,主张民主,要求实现真正的三民主义。1948年1月,民促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香港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当选为常务委员,兼任财政部长。9月12日,蔡廷锴作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邀和沈钧儒、谭平山等民主党派领导人,乘苏联邮轮北上。为了避免国民党特务的阻挠和破坏,蔡廷锴扮作轮船上的水手,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也都化了装。经过十六昼夜的航程,第一批进入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进入北京。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第三、四届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等职。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视察,还出国访问了朝鲜、缅甸、瑞典、波兰、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和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1957年,他率领中国代表团到东京参加国际第三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获得圆满成功。1961年初,随周恩来总理赴缅甸访问。
蔡廷锴于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附:毛泽东致蒋光鼐、蔡廷锴信。
憬然
先生勋鉴:
贤初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顾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兄我双方合作救国之时,又已整整三年矣。而国难日亟,寇进不已,南京当局至今尚无悔祸之心,内战持续如故,全国人民之水深火热又如故。瞻念前途,殷忧何极!然而国际形势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光荣的十九路军系统在先生等领导之下,继续奋斗,再接再励。弟等则转战南北,接近了抗日阵地。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得到了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一切有良心的爱国人士之赞成与拥护,即国民党内部亦有了若干开始的转变。凡此都是不同于昔的新局面。驱除日寇,挽救危亡,为期实不甚远。敝党八月二十五日致国民党书提出了新的具体方案,检呈一份,敬祈审察。为达推动全国(包括南京在内)进行真正之抗日战争起见,特向先生及十九路军全体同志提议,订立根据于新的纲领之抗日救国协定,拟具草案八条借供研讨,并祈转达陈真如先生及十九路军各同志。如荷同意,即宜互派代表集于适当地点正式签订。如兄方以为尚有需磋商增改之处,不妨往复商洽,使臻完善,然后签订。总之,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根据互相确信之政治纲领,为联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彻底完成之望,热诚爱国如先生,知不以斯言为无当也。真如先生何时归国,深以为念,弟等甚盼其迅速回国,从事统一战线之伟业。钱为康先生南旋,托致手书。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专此。敬颂勋祺
毛泽东 1936年9月22日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司马错剧照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李广与程不识的不同之处
-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20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