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
【生卒】:1893—1981
【介绍】: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名誉主席。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原藉海南岛文昌。父宋嘉树是孙中山的好友,同情并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宋庆龄童年时代就爱戴、仰慕孙中山,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1908年,宋庆龄赴美国佐治亚州林肯市卫理公会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学习,1913年毕业。归国时途经日本,在东京与孙中山见面,接替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她和孙中山在东京结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她陪同孙中山过着艰苦、动荡的生活,协助孙中山处理大量机密书信和其他日常工作。1919年“五·四”运动时,代孙中山起草了学生无罪的援助电报。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炮轰总统府。在危急的情况下,宋庆龄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孤身留下吸引敌人,掩护孙中山撤离险境,表现了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卓越的胆识。孙中山的晚年,接受了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宋庆龄同孙中山脉搏相通,心声与共,竭力襄助改组国民党的工作。早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时候,孙中山和列宁多次通过函电讨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问题。这些函电,就是由宋庆龄和廖仲恺、朱执信起草的。1921年冬,孙中山在桂林会见张太雷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1923年8月,在上海先后会见李大钊和苏俄全权大使越飞的代表,1923年1月1日在上海同越飞会晤,商讨远东局势和中国革命等问题,其间宋庆龄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她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有了更多的了解,为她此后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24年1月,宋庆龄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坚决拥护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宋庆龄强忍巨大的悲痛,向国内外介绍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决心继承遗志,努力完成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同年5月,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宋庆龄对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表示极大愤慨,热情赞颂群众的爱国反帝斗争。同年8月,廖仲恺在广州被刺,宋庆龄强烈谴责国民党右派。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据邓颖超回忆,在这次大会上,宋庆龄以庄严沉静而又斩钉截铁般的声音呼吁:“国民党员要忠实执行孙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她对国民党内违背孙中山遗训的右派集团严加谴责。宋庆龄的原则立场和坚定态度,赢得了与会代表们的尊敬。在大会选举时,宋庆龄以最多票数之一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宋庆龄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何香凝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董必武等,联名发表《讨蒋通电》,声讨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在宁、汉合流前夕,她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身份,在汉口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郑重宣布退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与蒋介石、汪精卫彻底决裂。
“八一”南昌起义时,宋庆龄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七人主席团成员。8月底,宋庆龄赴苏联访问。在访苏期间,她继续发表声明和文章,明确指出: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人,绝不能“代表革命的国民党,也不能代表中国的革命群众”。她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前途充满信心。她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以深邃的眼光预见到:“爝火虽微,卒能燎原”,革命的武装起义必会“遍布国内各地”。在流亡苏联、德、法等国的四年期间,她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保卫和平的活动。1927年12月在比利时和1929年8月在德国的两次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上,宋庆龄都被选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其后,她又成为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期间,她和邓演达、陈友仁成立了临时性的革命领导机关——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1931年7月归国。11月,由上海赴南京营救被蒋介石逮捕的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宋庆龄曾亲自找蒋介石、何应钦交涉,未得结果。12月,从何应钦那里传出了邓演达被害的消息。宋庆龄当即去质问蒋介石,并要求与邓演达见面。蒋介石原想敷衍一下宋庆龄,但实在无法掩盖,被迫吐出了一句实话:“这个人你见不到了。”宋庆龄非常愤慨,一下子把茶桌掀翻,面斥蒋介石祸国殃民。“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痛心疾首,发表了《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的文章,揭露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和投降活动,并决心投身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行列中去。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宋庆龄高度评价了这一反帝爱国行动,并与杨杏佛、何香凝等对十九路军抗战予以积极支援。宋庆龄等创办了国民伤兵医院,经常亲临病房,慰问将士,鼓舞士气。12月,宋庆龄联合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同盟的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对国民党反对派强化法西斯专政,残酷镇压抗日民主运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宋庆龄领导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面积极从事营救被捕革命者的工作,一面大声疾呼,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他们保护和营救了罗登贤、陈赓、廖承志、丁玲、许德珩等大批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为革命作出了贡献。1933年9月,宋庆龄在上海领导召开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成立了远东反帝反战同盟中国分会,当选为主席。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理想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亲密战友。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她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为促成这个统一战线而斗争。1934年4月,她与何香凝等1779人联名发表《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六大纲领》),强调:“中国人民唯一自救的救国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卫!”这一号召得到全国各界广大群众和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公开签名赞成者达十万人。1935年,宋庆龄与何香凝、于右任率先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的号召。1936年,她热诚支持沈钧儒、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担任了该会的执行委员。6月下旬,她同何香凝以及上海文化界人士16人,共同发起争取爱国自由的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沈钧儒等“七君子”。宋庆龄等发表了《救国入狱运动宣言》,严正宣告:“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要抢救这危亡的中国”。“我们要使全世界知道中国人决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爱国的中国人决不是沈先生等七个,而有千千万万个。”1937年2月,宋庆龄同何香凝等14人联名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制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迫使全会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作出了努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她把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队作为主要工作。她一方面向国外和华侨宣传抗日运动,报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斗争,赞扬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一方面广泛争取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援助,募集医疗器械、药品、现款及其他物资,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人民抗战。她还介绍了不少国际主义战士到抗日根据地工作,如国际和平医院的白求恩、马海德,印度加尔各答名誉医疗队的柯棣华、爱德华、木克华,美国的爱罗色大夫等。他们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中,都曾经起了十分出色的作用。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宋庆龄挺身而出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处境十分艰难危险,但她毫不顾国民党反动派对她的种种利诱、威胁和迫害,全力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直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宋庆龄回到上海。她发表声明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呼吁美国人民阻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打内战。她将保卫中国同盟改组为中国福利基金会(1950年8月改名为中国福利会),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创办了儿童福利站、医院、阅览室、识字班以及儿童剧团等机构,为劳动群众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在解放战争中,宋庆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恐吓和威胁,坚贞不渝,继续募集了大批医疗器械、药品及其他物资,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线和其他途径运送到解放区,给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大的帮助。1946年6月29日,新四军华中军区张鼎丞、邓子恢收到支援药品后,给宋床龄写来感谢信,说:“隆情厚意,至为铭感,特代全体指战员致谢”。宋庆龄把人民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以她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参加人民解放战争,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1948年1月,国民党民主派人士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谭平山、蔡廷锴等在香港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宋庆龄被邀请担任名誉主席。1949年春,上海即将解放,国民党反动派筹划劫持宋庆龄离开上海。宋庆龄处境危急,不能定居在一个住所,经常不得不秘密变换住地。5月27日,人民解放军在地下党配合下解放了上海。就在上海解放的当天,陈毅市长专诚拜访了宋庆龄。6月,中共中央为了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派邓颖超携带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到上海,欢迎宋庆龄北上。毛泽东信中写道:
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趋前致候,专程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大安!
毛泽东
1949年6月19日
周恩来信文如下:
庆龄先生: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在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颖超专程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早命驾,实为至幸。端上,敬颂大安!
周恩来
1949年6月21日
北平是孙中山去世的地方,宋庆龄对陪同邓颖超前往上海的廖梦醒说:“北平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但当她了解到北平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时,欣然同意北上。8月28日,宋庆龄一行到达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等到车站热烈欢迎。此后,宋庆龄作为新中国重要领导人之一,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召开,宋庆龄在会上讲话。她热情洋溢地说:“我国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胜利实现,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证。”由于宋庆龄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于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和195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和197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三次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建国三十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国务活动。宋庆龄曾先后出访苏联、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锡兰等国,取得很大成功。1957年11月,她随同毛泽东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八十一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她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共商国际国内的大事,在政治上同共产党保持一致。她于1950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在长期的国际活动中,她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崇敬,被国际上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从1951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热情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热情关怀社会主义建设,关怀台湾的前途,并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在三十年代,宋庆龄就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并且在1958年提出了入党要求。1981年5月14日,她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情恶化,体温达40.2℃,伴有严重心力衰竭。5月15日,体温下降,神志清醒,宋庆龄再次明确提出入党要求。邓颖超、彭真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去问候,她表示入党是长期以来的宿愿。下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一致决定接收宋庆龄为中共正式党员。决定说:“宋庆龄同志年轻时追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来,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革命的新三民主义,在中国长期革命的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她一贯是共产党的最亲密战友,是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袖之一,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过去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最近病重时又一次提出这个要求。中央政治局决定,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5月1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宋庆龄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的决定》。决定说:“宋庆龄同志早年追随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建国伊始,即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继续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七十年来,她一贯在我国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定地和中国各族人民站在一起,是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同胞衷心敬爱的领导人,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在发展各国人民友好、发扬进步文化、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受到中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崇敬。宋庆龄同志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为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予宋庆龄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宋庆龄于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宋庆龄的主要著作有《为新中国奋斗》、《宋庆龄选集》和《永远和党在一起》等。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晋穆侯攻戎之战,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
- 晋穆侯攻戎之战是发周宣王执政期间的战争,其时间约从公元前8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90年的战争。那么,晋穆侯为什么要攻打戎族,晋
-
-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
-
- 召公遗物召公簋讲述的往事
- 2006年11月,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27件(组)。其中两件带有铭文的五年琱生尊最为重要,
-
-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