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5 10:16:22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太公兵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太公六韬》,是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全书以姜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汉书艺文志》说,整个《太公》有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
现存的《太公六韬》共61篇,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古代版《龙虎豹》?呵呵。)
黄石公自己有兵书著作《黄石公三略》,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著作传给张良呢?要知道《黄石公三略》水平也很高,宋朝官方编纂的《武经七书》中就有《黄石公三略》。《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和《李卫公问对》。
即使说黄石公更推崇《太公六韬》,从收徒弟的角度来说,也应该把两本书都给张良才符合逻辑。《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个部分,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
其中,《上略》主要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方法;《中略》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貌似这本书的内容才和张良后来的从政轨迹比较重合。司马迁有可能写错了。
到了宋朝,一个名叫张商英的人,又考证出新的说法:黄石公给张良的既不是《太公兵法》,也不是《黄石公三略》,而是《素书》。
在《素书》重印的序言里,张商英说,晋朝的时候,有盗墓贼挖掘张良的坟墓,(其实是汉末的赤眉起义中被盗挖的)从一个玉石枕头中发现了这本失传已久的书,全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这本《素书》,“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
还有一个细节似乎也可以证明张良拿到手的不是《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全文近二万字,《黄石公三略》3800余字,《素书》只有1336字。
要知道在秦末,还没有造纸术,书籍一般以绢帛或者竹简的形势出现,在加上最简单的字体也是曲里拐弯的大篆,所以,近两万的文字即使是写在绢帛上,一张双人床的床单也未必写得下,要是竹简,老头估计一个人还抱不动。所以说,黄石公传给张良的书,《素书》可能性最大,《黄石公三略》其次,最不可能的就是《史记》中说的《太公兵法》了。
小编认为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就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按现代人的说法,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神学和天文地理知识也相当丰富。是一位隐秘的世代高人!
-
- 文有曹植武有曹彰智有曹冲,曹丕如何成功逆袭?
- 汉朝末年,三分天下,魏蜀吴三国混战不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刘备刘皇叔的宝贝儿子刘禅,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曹操则大
-
-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
- 文曲星是什么?为什么要拜文曲星
- 古代民俗中,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出来的文昌帝君外,还有所谓的魁星或称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随从之一。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