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赵云的故事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8-01-17 12:19:3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备为曹操大军追杀,与主力走散。忽糜芳赶来道:“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刘备斥道:“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也说赵云可能投曹,刘备又驳道:“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一口咬定:“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刘备却十分坚定地说:“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后来赵云果真数次杀入曹军重围,怀抱阿斗而来,验证了刘备的前言。
大将临阵投敌,实乃兵家大患。而刘备闻听赵云“叛逃”,却不惊不诧,断言:“子龙必不弃我”,体现了对部属的充分信任。
赵子龙剧照
刘备之信任,来自知人。赵云不仅武艺高强,且为人忠义耿直。他原在公孙瓒处,刘备投奔公孙瓒见到赵云,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赵云因哥哥去世,辞别公孙瓒。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拉住他的手依依惜别。其实,赵云对刘备已十分倾慕。他想投靠刘备,却又不愿伤了与公孙瓒的和气。因而借兄丧之故离开公孙瓒。临走时对刘备留下一句话:“终不背德也。”寥寥数字,给刘备吃了定心丸。后来刘备依附袁绍,赵云又赶到邺城去追随他。此后,赵云为刘备招兵买马,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考察,刘备对赵云的为人已有了深入的了解。刘备坚信“子龙必不弃我”,正是以此为依据的。
刘备对赵云之信任,也来自他的自信心。他对赵云一见倾心,第一次相见,便有不舍之意。但又不能挖老朋友的墙角。赵云奔兄丧,刘备与之“捉手而别”。后来赵云来投,刘备与他“同床眠卧”。在以后的征战中,刘备对赵云一直充分信任。让他主管骑兵部队,并把家小交他保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刘备相信自己的苦心不会白费,相信赵云会实践对自己发出的“终不背德”的承诺。
这信任,又来自他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逃走投奔了袁绍。关羽兵败做了俘虏。曹操拜他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斩了袁绍大将颜良,曹操又表奏封他为汉寿亭侯。如此优厚的待遇,也没能使关羽背离刘备而留于曹营。《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曾对关羽的回归表示怀疑,并写信激他。果真如此,还确实委屈了这位关公。刘备对关羽的去而复归当是记忆犹新的,因而这次对赵云是再不能错怪了!
刘备对赵云之信任,表现了他高超的领导艺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应相信自己的洞察力。
否则,人云亦云,判断失误,动辄整人,失掉的不仅仅是被整者之心。且即有反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拉也是拉不住的。
如为此而惊慌失措没了主张,失掉主帅风度,难免乱了军心,更有损自身威信。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
- 秦庄襄王,异人在位3年去世!
-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秦庄襄王画像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
-
-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
-
- 历史上岳飞怎么死的:非死于秦桧之手是高宗杀害
- 岳飞成为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之后,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为纠结大家1000年的心结。按照民间平话和小说的说法,那个该死的秦桧和他老婆王
-
- 纸上谈兵的典故
- 昭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进攻上党,攻克该地。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安置上党逃来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