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1 10:13:0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怜悯他们,乞讨都得不到吃食。
危难之间见真情,在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的时候,得到了一碗鲜美的肉汤。
那碗肉汤是介之推大腿肉与野菜铸成。
这份情谊真的感天动地,这也让我自然地想起易牙为了讨齐桓公欢心,将自己的儿子烹煮做汤的故事。
在这里提起易牙非常不合适,介之推之与易牙,好比圣人之与阴险的小人相比。
一个是君主有可能饿死的危难时刻,割股相救。一个是为自己升官发财,讨取君主欢心,将自己的儿子烹煮。
都是一碗人肉汤,却是两种品行的显现,聪明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
晋文公回国后,将流亡团队大力封赏,继位后就碰上勤王战争,没有轮到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其恒心与忠心都是第一位的。
介之推没有怨言,也没有上访喊冤,而是带着老母隐居绵山。
介之推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而对受到封赏先轸、狐偃很不以为然,对自请封赏的壶叔更为鄙视。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文公复国对流亡团队的封赏,先轸狐偃壶叔等人得到封赏其实是很合理的事情,对国家做出贡献得到封赏,这是通过自己努力付出得到的收获,介之推对他们人品的质疑有偏激之处。
另一方面,介之推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毅然带老母隐居深山,其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洁身自好的品格让人钦佩。
介之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对自己没有封赏介之推非常后悔,赶紧派人召介之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很多人马前往绵山寻访。可是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无知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他以为,介之推会躲避山火,跑下山来。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之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之推仍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之推的尸体前哭拜。
介之推死后,晋文公到枯柳树下祭拜
人们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之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 背信弃义的晋惠公晋公子夷吾为了夺嫡,许给秦穆公五城来助自己复国,然而秦穆公扶持夷吾当上晋国国君之后晋惠公(也就是夷吾)开始后悔
-
- 苏秦是怎么羞辱张仪的?
- 苏秦是怎么羞辱张仪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
- “田忌赛马”的智慧是恶智慧吗?
- 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应该看到孙膑的跳出惯性思维,也应该知道这是在钻规则的空子。但在现实社会,要想更好地竞争与合作,田忌
-
- 赵奢谏言遗书
- 在中国古代,如犯了王法,不仅斩杀罪犯,而且祸及全家,株连九族。战国时的赵括,兵败长平,损兵四十五万,按律当满门抄斩,但全家却幸免祸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