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

【生卒】:1885—1959

【介绍】:

李济深,著名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中央主席。

李济深,字任潮,广西苍梧人,祖父是秀才,父亲是廪生。李济深的青年时代,正是我国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时代,他的爱国思想,促使他投笔从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五年。李济深早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斗争。1919年,他到广州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当时正在西江讨伐广西军阀沈鸿英、陆荣廷,缺席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5月,参与黄埔军校创建工作,出任黄埔军校副校长兼训练部主任。1925年,李济深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他两次参加东征,为建立两广革命根据地,为准备北伐立下了功绩。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他还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李济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和总司令部后方留守处主任,代行总司令职权留守广州。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李济深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蒋介石利用,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清党事件,站在了同人民敌对的地位。对此,李济深一直深为内疚。1929年,蒋介石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发生矛盾,战争一触即发。李济深为避免内战,以调停者身份赶到南京。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蒋介石要求国民党政府下令讨伐桂系。李济深力主化干戈为玉帛,触怒了蒋介石,被蒋扣留于南京汤山七、八个月,接着被软禁于南京。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被迫下野,李济深才恢复了自由。李济深深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抗击日本侵略者。淞沪抗战时,他积极支持蒋光鼐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抗战。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李济深被推为主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打倒南京国民党政权。福建人民政府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签订协定,联合反蒋抗日。福建人民政府在蒋介石的政治瓦解与军事进攻下遭到失败后,李济深和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出走香港。1935年春,中国共产党派宣侠父到香港工作,与李济深等密切往来,经过酝酿协商,决定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李济深当选为同盟主席兼组织部长。同时出版了《大众报》等宣传反蒋抗日的报刊。1936年6月,李济深参加“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抗日。12月,西安事变发生,李济深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他两次通电呼吁“一致对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济深赞同国共合作,一致对敌。李济深任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他不分党派,任用各方有识之士,进行救亡工作。这样,张友渔、高崇民等都在会内任职。李济深多次发表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言论。1940年,李济深调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在桂林期间,他不遗余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持抗日民主运动。冯玉祥在桂林办的三户图书社,宣传抗日救国,受到李济深的保护;宋庆龄募集的医药等物资支援八路军抗战,到桂林需有办公厅的批示方可通过,他排除阻扰,尽快批示放行。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手伸到广西,迫使进步文化人士纷纷离开桂林。李济深在严峻的形势下,用办公厅所控制的民航班机座位,秘密将中共党员张友渔、夏衍及民主人士邹韬奋、梁漱溟等送往香港。国民党强令撤销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时,周恩来来电请给予照顾与方便,李济深立即组织人员协助迁移工作,通过陈劭先到广西省政府借用汽车把李克农从国民党特务包围下的办事处营救出来,送到香港。李济深还保护过大批共产党员,如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和廖承志、阳翰笙等。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滞留了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著名的文化工作者,中共中央周恩来指示,要千方百计把他们抢救出来,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去,这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李济深的帮助,相当一部分进步文化人士安置到了桂林。除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资助外,李济深还在政治上对他们予以掩护,为他们开展各种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创造条件,使得桂林的进步文化生活空前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由于李济深掩护与协助大批爱国进步人士,支持正义斗争,桂林的抗日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使蒋介石很恐慌。1943年底,蒋介石调李济深到重庆去当军事参议院长,多次电促,并派蒋经国来桂林劝告,李济深均予拒绝。1944年桂林沦陷,李济深回到家乡苍梧。蒋介石派人送来亲笔信,要他去重庆,被拒绝。他在家乡组织抗日游击武装,并与中共东江纵队、郁南抗日民兵武装合作,坚持敌后抗日。虽然工作很困难:一是蒋介石对李济深防范很严,二是广西地方的顽固势力反对李济深与共产党合作,多方阻挠,三是物资上有困难,军械和经济虽有中共地下游击队和东江纵队的一些接济,仍然很不足。但是,李济深还是排除困难,积极去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济深与黄炎培、冯玉祥等频繁接触,就如何反对内战问题进行商讨。1946年5月,李济深、谭平山、王葆真、徐悲鸿联袂乘船由重庆前往南京。李济深在船上指责了蒋介石“爱权之心,胜于爱国”的独裁政治。早在1942年、194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李济深与何香凝、蔡廷锴等多次酝酿组织政党问题。1946年春,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推举李济深为主席,发表了成立宣言,宣布政治纲领,力主恢复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实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举行各党派及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会议,并团结一批爱国人士,为促进国内和平、民主而努力。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李济深发表了对时局的重要意见,呼吁停止内战,重开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恢复孙中山革命精神,改造国民党,废除党内独裁,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的欢迎。9月,蒋介石策划召开“国民大会”,通过陈诚拉拢李济深作副总统候选人,遭到李济深的坚决反对。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阴霾。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许多著名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都先后遭到跟踪追捕。为了避免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同年春,李济深以扫墓为名,离沪转港。李济深到港后,发表公开声明,就当时时局提出“七项意见”,指斥蒋介石应负祸国殃民、毁坏国民党的责任。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宣布开除李济深国民党党藉并登报通缉。同年秋末,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势如破竹,南京政府濒临崩溃。在美国授意下,宋子文就任广东省主席。十月初,宋子文派人到香港活动,向李济深提出“组织和平统一大同盟”,由李任“主任”,筹开“和平统一会议”,“请蒋暂避”、“出国半年”,“国共停战,听候处理”。遭到李济深的断然拒绝。11月,宋子文亲自出,来港劝说。李济深义无反顾,不为所动。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好形势,在中共南方局建议和支持下,李济深、何香凝等在香港集结力量,筹备召开国民党民主派代表大会,以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将密信写在一幅白色绸巾上,托人带给在上海的谭平山、柳亚子、郭春涛、陈铭枢等人。信中提出:“国民党民主派,集中力量,正名领导,对内对外,紧要万分,盼先生等迅速来港,共同筹划一切。”1947年11月12日,孙中山82岁诞生纪念日这天,由李济深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要真正的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号召大家为继承孙中山未竟之志而努力。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及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联合一致,正式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选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并通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等文件,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独立、民主与和平”。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节口号中,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代表民革与其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一起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公开表示响应。指出中共的号召“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并通电海内外,激励国人共同策进。12月,李济深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正准备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一起,秘密离开香港奔赴东北解放区。不料香港一家小报披露了他即将北上的消息,这给他的离港计划增加了很大困难。在中共华南局的严密安排下,李济深摆脱了港英密探的监视,登上了北上的轮船,于1949年1月到达沈阳。经过了多年的迂回曲折,他终于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进入解放区后,李济深和许多著名爱国人士一道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北平召开,李济深出席了会议,被选为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副主任。9月,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1月,国民党民主派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以及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分子,合并成统一的国民党民主派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李济深继续当选为主席。李济深于1954年9月27日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济深积极从事政权建设,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动员、团结民革成员和所联系的人士,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增强同各国人民友谊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济深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他曾发表文章和讲话,敦促台湾国民党当局和在台的故旧袍泽,不要忘记当年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志,及早走上正确的道路。在他逝世前四天,还写下了最后一首。诗云:

十年建国万年红,衡岳光辉永照中。

我与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

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李济深怀着无限欢欣的心情,代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全国工商联,在庆祝大会上献辞,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他说:“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同年10月9日,李济深因胃癌及脑动脉血栓,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
文侯与虞人期猎原文,文侯与虞人期猎翻译
文侯与虞人期猎原文,文侯与虞人期猎翻译
文侯与虞人期猎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
邹忌为何能成功污蔑田忌谋反呢?
邹忌为何能成功污蔑田忌谋反呢?
田氏齐国的第一任国君齐威王,在即位之后,文臣任用邹忌,武将任用田忌,一方面在国内进行改革,采纳百官建议,另一方面加强武备,多次击败敌国
范雎受袍
范雎受袍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描绘的历史故事题材中,范雎受袍是艺术家所喜欢表现的,因情节有趣。画面表现为二人站立,中间放袍一人弯腰授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