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7 11:33:38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的晋襄公轻率地收回成命,改变决定,将赵盾与狐射姑的职务,轻易地调换了。赵盾他本来就继承了其父亲赵衰的执政大夫一职,如今又拥有了军中的最大实权,成了朝中与军中无可争议的一把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显赫,不可一世。这应该是晋襄公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赵盾画像
明智的君主,总是很注意不让所有权力集中在某一个大臣的手中,避免出现大臣尾大不掉,威胁到君主的绝对统治地位,而致力于分散权力,让大臣们互相制约与掣肘,他则高高在上,进行平衡,有效操控。原先,狐射姑主军,赵盾领政,是个很好的平衡权力之策,可惜就这么随意放弃了。
从史书记载来看,赵盾本人是颇有才干的,“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左传·文公六年》)这些措施对于晋国社会发展,维系其中原霸主地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赵盾又是一个志不在小的野心家。他的大权独揽,明显带来两个严重的后遗症,一是激化了贵族之间的矛盾。在晋国“郤、先、狐、赵、栾、胥”等强宗大族中,赵氏实不为最显赫者。长期以来,赵氏的地位在郤、先、狐诸氏之下。如今赵氏在政治上暴发,把持了晋国的军政大权,这自然要引起其他大族的不满,酿成政局的动荡。这中间尤其以被剥夺了中军帅之职的狐氏集团的对抗情绪最为激烈。晋襄公一死,这个矛盾就全面爆发,双方兵戎相见,杀得昏天黑地。这场厮杀屠戮以狐氏集团覆灭,狐射姑流亡狄国,赵盾笑到最后而告终。可这么一来,就更没有其他力量能制衡赵盾的权势了。
二是让晋君的地位日益虚位化。赵盾有能力,也有野心,这对晋国国君构成最大的威胁。晋襄公在世,赵盾还有所收敛,不敢过于放肆。可等晋襄公一死,赵盾的权臣嘴脸遂暴露无遗。我行我素,专横跋扈。视继立的晋灵公如无物。如扈之盟,赵盾专盟齐、宋、卫、郑、许、曹六国之君,开春秋时期大夫主盟之先河。又如晋、秦河曲之战,赵穿违犯军律而未受到惩处。都表明赵盾权势炙手可热。这样就导致君臣矛盾日益激化,以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晋灵公被弑而收场。从此,赵氏为代表的强卿大族势力遂不可抑制,成为晋国政治的实际操控者。晋成公即位,在晋国建立公族制度,“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左传·宣公二年》)。赵氏顺理成章成为公族大夫。这标志着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趋于衰弱没落,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盾的任用,埋下了日后以赵氏为主导的“三家分晋”事件的祸根,而其“始作俑者”,恰恰正是晋襄公本人。“天作孽,犹可说;人作孽,不可活”,这才是对晋襄公一生为维系晋国霸业所做努力的最大反讽,也是他政治人生中的百般无奈与最大悲剧!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