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1 10:05:50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国登基后,介之推悄悄隐退回家回家照顾老母。重耳悔恨忘了封赏他,于是亲自去探访。介之推躲进山里,不愿出来,重耳下令围山放火,想把他逼出来,结果不幸烧死了他,为表悔恨,于是定下日子纪念他。
这个故事编的不太高明,总觉得介之推的死不全是偶然。
史料记载,重耳回国是受朝中诸多大臣欢迎的。这点十分可疑,当时国军晋怀公借故杀了重耳的外公狐突,主动撕破脸皮。照理大臣们混迹官场多年,应当有起码的政治觉悟,不会站错队伍,何来欢迎重耳回国的舆论?
重耳是在秦国扶植下归国,怀公被击败于是逃出,重耳还是派人追杀了他。所以史料可见的欢迎,应当是来自于水落石出的此时,胜负已分,给谁打工不是干,大臣们当然不会像方孝孺那么迂腐。而重耳又恰巧需要良好的舆论掩饰自己弑君的行为,于是只要稍加点播,自然满朝官员,都会争相表达对新君的爱戴了。
介之推
国有奸佞,自然也会有忠良,于是一些不识时务的旧臣子,吕省、郤芮之流还是会发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作为新君,当然不能随便处罚他们以表示自己的大度,这时候需要杀鸡儆猴,介之推先生是最好的选择。
重耳下诏,用道义礼仪来辅佐我的,我给他最高赏赐(比如他二舅狐偃赵衰);冒着箭矢立下汗马功劳的,我给他次一等的赏赐(比如魏仇);多次检举揭发我过错的,我给他末等的赏赐。
封赏是最佳的安定人心的手段,刘邦这个大流氓都知道天下初定赶紧封赏了多次侮辱窘迫他的雍齿以安人心,大家一看,连主公最不喜欢的功臣都受封了,我们还担心什么呢,等着赏赐吧,于是人心大定。
可介之推先生有没什么人脉,也没有什么才能,虽说割了大腿献给重耳食用,但从今天以后,他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吧。况且,这样的人留在身边,总是会不断受到提醒,看见债主总是不舒服的,于是还是不给封赏,让他知难而退。
介之推还真的走了。可是当然不能就让他这么静悄悄的走,自然是要几番寻访,才显得国君礼贤下士的气度。古时篡位者大多会搞类似的手段,不断暗示大臣劝进,自己却又不断拒绝,即使想的要命,也得表现的非常抗拒。直到前戏演足,才肯登基。既不失礼,又得了实惠。
于是剧本照着这个模式进行,只是介之推没想到,事先约定好的一面放火,变成了围山四面而焚,说好的假戏成了真做。
你看,连奉献大腿的仆从我都敢杀,那些不和谐的声音,自然知道该如何给自己安上消音器吧。于是万民归心四海升平。
也许你觉得这是小人之心度重耳君子之腹,看看重耳流亡过程里的言行,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成功者,你当然应该以更大的尺度去揣度他们的无耻和厚黑。
-
-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
-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
- 郭开如何陷害廉颇
-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都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宋代的陆游曾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美国总统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
-
- 廉颇善饭
-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