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1 10:08:2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食条注、唐代人李涪、南宋人罗泌、近代学者李玄伯都认为,寒食节并非起源于纪念介之推。其中,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对介之推的质疑更直接。
李渔认为介之推“割股奉君”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谋取回报,“当其割股救馁之时,已先伏一求多之念于胸中矣”。割股只是为了获得非常之报,这与易牙煮了儿子给齐桓公吃没有什么不同。晋文公放火烧山以后,介之推之所以没有跑出来,是因为他不能像鸟那样容易避开火苗。
如果仅仅把介之推看作忠臣孝子,因为没有得到回报就躲进山林,那李渔的批判与质疑就显得有一定道理,但若抛开民间传说,回到《左传》中对介之推的描述,则不难发现,李渔的质疑根本站不住脚。
依据《左传》的原文,介之推之所以躲进山林,是因为他认为晋文公继位是天经地义的事,天命所归,无关旁人,所以其他人不应该去争功。
(《左传》原文: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千古贤臣介之推
按照这段描述,介之推根本不可能接受晋文公的赏赐,因为这违背了他对道义和天理的理解,与他的价值观完全相悖,甚至他认为,晋文公赏赐那些自以为有功的人,是在开启不良风气——即鼓励人们犯上作乱,作假造假。
《左传》最后也写道,晋文公把绵上的土地封给介之推,以此彰显自己的过失。显然,在《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相传为鲁国史官)看来,介之推无疑是正确的,因此才值得记录。
《左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其核心理念必然符合儒家价值观,介之推自然符合“忠”。但要知道,先秦儒家的“忠”并不等同于后世的“忠”,而是与“恕”相对,孔子谓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的是恪尽职守,做好本分的事。
那么,对于介之推而言,本分的事是什么?显然是以独立之精神,维护晋国社会的正常秩序:既然晋国已经出现“上下相蒙”的情形,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能阻止,只好远离,躲进深山(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此向晋文公抗议。
当然,最后晋文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这才是介之推的价值所在,一个“士”或者知识分子所应该有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而言,将介之推仅仅看作是“忠臣孝子”,是对介之推最大的矮化。
-
- 大禹的父亲是谁?
- 大禹治水的事迹流传时间久远,同时也为后人铭记。所以人们往往会好奇像大禹这样的杰出首领是谁培养出来的,那么,大禹的父亲是谁呢?大禹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邹忌为何能成功污蔑田忌谋反呢?
- 田氏齐国的第一任国君齐威王,在即位之后,文臣任用邹忌,武将任用田忌,一方面在国内进行改革,采纳百官建议,另一方面加强武备,多次击败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