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山
【介绍】:
谭平山,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中央副主席。
谭平山,字鸣谦,别号聘三。1886年9月1日出生于广东高明一个贫寒的缝纫匠家庭。幼年曾念书,因生活困难,中途辍学去教私塾。后来在长兄帮助下,继续到肇庆罗实中学学习。190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两广优级师范学校进行工读,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同盟会。毕业后,到雷州中学任教师、校长。辛亥革命后,他参加了国民党,当选为广东省参议员。1917年,谭平山考入北京大学。此时,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的影响下,他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著名的《新潮》杂志,抨击旧制度,宣传新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入了爱国反帝运动的洪流,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的壮举。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年夏,他回到广州,在广州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创办《广东群报》,继续宣传“五、四”革命精神,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广东群众革命运动的开展。同年年底,在陈独秀支持下,谭平山等组织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兼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中共中央驻粤代表;在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三大后,谭平山奉中共中央指示,协助孙中山,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孙中山指派他为九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改组国民党并筹备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负责起草《国民党改组宣言》,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各项组织工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代表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在大会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这次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他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报告,继续当选为中央常委、组织部长,还被选为政治委员会委员,担任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在武汉国民政府内,他任政府委员兼农政部长。他和国民党左派合作,坚决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发展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为推动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做出许多工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谭平山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担任了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同年8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1月,又被共产党内左倾盲动主义者开除党籍。此后,他仍然坚持反帝反封建立场,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而斗争。1928年春,谭平山联络一部分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内游离出来的分子,组织中华革命党。谭平山、张曙时、邓初民、李世璋等撰写了一些解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文章,连同宋庆龄、苏兆征等人的文章,编成《科学的三民主义》一书,在知识分子中秘密流传。此书流传较广,对建立和发展中华革命党的组织,起了重要作用。到1929年,先后在上海、北平、江苏、山东、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和机关中建立了基层组织,在江西和四川建立了省一级组织。各地组织都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活动。由于中华革命党在四川的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谭平山等想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派人到四川配合省委到温江、灌县一带,发动农民,准备组织武装起义。不料,起义尚未开始,就遭到地方军阀的镇压,中华革命党四川省的组织遭到了惨重的破坏。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国,与谭平山等商讨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更换党名和重新起草党纲等问题上,谭平山与邓演达发生了意见分歧。谭平山表示,希望邓演达负责主持党的改组工作。邓演达挽留无效。谭平山离开中华革命党,去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卖国政策而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谭平山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设计委员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他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蒋介石从他代表的四大家族和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出发,仇视日益壮大的抗日人民革命力量,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从1939年——1943年,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使蓬勃发展的团结抗战的局面遭到了破坏。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实行独裁,在经济上实行垄断,压制言论自由,摧残文化教育,镇压爱国民主运动。人们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为不满,要求团结抗日、政治民主、经济自由和思想自由。在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中,一些国民党爱国民主分子赞成、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中共建立了联系,他们迫切感到有建立组织的必要。在中共南方局的支持下,谭平山、陈铭枢、杨杰、王昆仑等决定用时事座谈会的形式,把关心时政的国民党民主分子联系在一起。1943年春节后在重庆举行了第一次时事座谈会,以后每月举行一二次。通过座谈,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面目,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政策,比较广泛地团结了一批国民党中上层民主分子,提高了对民主运动的认识,增强了斗争的信心。为了筹建组织,同年8月,成立了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朱蕴山、王昆仑等十人小组,负责进行各项筹备工作。组织名称开始叫“中国国民党民主同志联合会”,几经商讨后定名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联的政治主张以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为旗帜,团结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爱国民主分子,同破坏抗战、制造分裂、阴谋妥协、实行独裁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1944年开始秘密吸收会员。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1945年10月,在重庆上清寺特园正式成立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联由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柳亚子、朱蕴山、王昆仑、郭春涛七人组成的常务干事会主持工作。民联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号召和团结国民党内上层民主分子及其有关人士,投入人民民主革命斗争,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谭平山作为民联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谭平山继续公开反对蒋介石卖国、内战和独裁的政策,使蒋介石又恼又恨,企图加以暗害。为此,他于1947年出走香港,公开与国民党政府决裂。谭平山在香港参加了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工作。1948年1月,民革发表成立宣言,宣布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号召争取“实现中国独立、民主与和平”。谭平山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他发表了《适时的号召》,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节口号,拥护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同年9月,他应中共中央邀请,离港北上。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谭平山当选为常务委员。他负责起草组织法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新贡献。在民革工作中,他善于团结同志,积极组织引导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中上层人士不断进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为巩固和发展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兢兢业业工作,受到了广大民革成员的尊重和敬佩。
1956年4月2日,谭平山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
- 王匡:绿林农民起义的元勋
- 王匡,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西汉末年,以他为首点燃了埋葬新莽统治的绿林农民起义烈火,因此,他是绿林军农民起义的元勋。后世把劫富济
-
- 历代有识之士的劝戒
- 公元一七二九年,清雍正皇帝曾发布一道上谕历数赌博的危害:“荒弃本业,荡费家资,品行日即于卑污,心术日趋于贪诈。父习之则无以训其子,主
-
-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
-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