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8-31 18:35:35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
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穆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古人十分迷信,大军出征前临阵而哭,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秦穆公十分恼怒。
但当殽战真的失败,孟明视等逃归,穆公一不追究百里奚、蹇叔“沮军”的罪责,二不查办孟明视等三位将领战败丧损国家元气和声望的责任,而是亲自“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亦厚之。”
孟明视对晋第二次在彭衙作战又遭失败,穆公对他更加厚待,信用如故。茅津渡河之战胜利后,秦穆公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古往今来,立功受奖,战败受罚,为国之常典。楚成王39年夏,城濮之战楚师败绩,成王一怒之下,就诛杀了大将子玉。三国时诸葛亮街亭战败,也诛杀了重要将领马谡。按历史成例,孟明视一再战败,起码也得给予相应的处罚,即使受罚者本人也甘认无怨。
但秦穆公面对前方的败绩,一是两次当众肯定百里奚、蹇叔二位大臣谏阻攻郑意见的正确;二是主动承担战败的全部责任,说由于自己的责任使三位将领蒙受了耻辱,为这些战败的将士洗刷罪责,并一再重申并要求后人记住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三是为阵亡将士收尸,祭奠发丧,痛悼三日。
秦穆公用百里香为丞相
秦穆公对大臣劝谏的追念(时百里奚、蹇叔已病故),对战败将领超越常人的宽容,对阵亡士卒所表现出来的悲悯情怀,以及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的坦荡胸怀,怎不令将士们感动、感激?孟明视等将领和秦军战士怎能不自我激励、发奋图强,心甘情愿地为之冲锋陷阵、赴汤蹈火?以后与晋再战,焉能不勇气百倍、战则必胜?
(二)宽宥善待违法宰食自己心爱良马的农民
“初,穆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后秦晋合战于韩地,“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于是穆公虏晋君以归。”穆公一匹心爱的良马被农民分食了,这在常人都是伤心懊恼必然引发纠纷争讼的事,何况是一国之君?而当时无论按秦国的法律,还是穆公所拥有的威权,都可以严惩这些目无王法的农民。但秦穆公在事件发生后,不仅未责罚杀马的农民,反而说怕伤了农民身体,下令赐酒给他们喝。穆公对违法农民超人的大度与厚待,故然有作秀以收揽民心的伪善成份,但也表明了他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正确地认识到一匹马同三百多人是不能放在一杆大秤上权衡轻重的。
由于他能摆正国家与民众、人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故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能冷静地作出超乎寻常却又相当正确的处置,善待那些违法的农民。秦穆公的大度及其对农民的爱护,确实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韩之战,就因得到农民的拼死奋战,才使他脱离险境,并转败为胜,俘虏晋君,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