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雕刻
雕刻的素材有很多種,包括石塊、木頭、象牙,以及最常用的大理石等。古典時期的大理石雕異常進步,但後來卻遭遺忘,直至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才再被發現。
古希臘人於帕洛斯島(Paros)、納克索斯島(NaXos)及阿諦加(Attica)的彭特利庫山(Pentelic)採集大理石。雕刻的技術則受工具所影響。西元前500年前,鐵器尙未被應用,雕刻家須用較柔軟、易變鈍的靑銅器作爲雕刻工具。在鑿打工藝中,打洞器(Punch)於平面上以垂直角度敲打,所以工具不需要太尖銳。曾有證據顯示出,塑像表面的痕跡曾被打洞器鑿碎,於後再加以打磨。這種垂直式的撞擊,不同於鑿子造成的較溫和的全平表面,它會使大理石的外表變得不透明並帶黃色,而不是常見的潔白、半透明外表。自西元前500年始大理石雕匠用的工具並沒有多大變化,只不過藝術家會有個別的偏好。打洞器在雕刻初期是用來去除太厚的石塊。扁平鑿(flat chisel)、爪形鑿(claw chisel),及鈍鑿(bull nosed chisel)則用在勾出雕像外形。粗銼刀(rasp)、細銼刀(file)及磨擦性粉末(abrasive powders),如金剛砂(emery)或輕石(pumice)則用來磨滑大理石表面。錐子則是用來去掉較深的碎石,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至十九世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定點系統(pointing systems)裏鑿打,是在大理石石塊上打下洞孔,作爲從模型轉移到大理石時,衡量石像位置及大小的依據。
早期希臘雕刻家直接在石上雕刻;他們從各方面著手,一次就去掉一層石材的表面,並不時考慮到石像的整體外觀,這種態度類似二千年前的埃及雕匠。黑暗時期的雕刻技巧則不詳。中世紀時期雕刻則極蓬勃,尤以哥德式的大敎堂,如位於沙特爾(Chartres)的大型雕像爲最。提奧菲魯斯(Theophilus)於十二世紀早期首先記載關於鑿子、銼刀以及粗銼刀的製作,但卻未提到石雕洞眼、扁平鑿及爪形鑿的痕跡均可於這時期的雕塑上見到,但其準備工作則不詳。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期,人們看到大量出土的遠古雕塑,對雕刻的趣味遂大增。石材可於卡拉拉(Carraara)大量開採。希臘人雕刻時是從大理石四周着手,多那太羅(Donatello)即採用此種方法。但米開朗基羅改爲只限於在大理石的某一面工作。隨著十六世紀的發展,雕刻家漸不受石材限制。因爲,若直接雕刻在石材上,雕刻家便會考慮到節省石材及時間,而只創作較簡單的造型,但以後,雕刻家們慢慢開始利用模型。
風格主義(Mannerist)雕刻家如波隆那(Giovanni da Bologna,約西元1524~1608年)的作品顯示出比文藝復興時期有較多不同的觀點。貝尼尼(Bernini,西元1598~1680年)則完全摒棄了文藝復興時期,直接在石材上刻人像的槪念,他的作品製作通常要一片以上的素材——一個文藝復興早期認爲不可思議的想法。然而,與風格主義雕刻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要以特殊的觀點來看。十八及十九世紀期間,機械式的模型轉移法愈見重要。羅丹(Rodin,西元1840~1917年)極精於選用陶土,卻從不接觸大理石;模型轉移皆由他的助手進行。二十世紀藝術家如摩爾(HenryMoore,西元1898年~)則又轉回直接雕刻法。
當雕刻家開始準備利用模型爲大理石做雕像時,定點系統已能將模型轉移至石材上。希臘人所用的最簡單方法是利用放在模型及石材上的鉛垂線(plumb),先量出鉛垂線與模型上不同點間的水平長度,繼而在石材上的等同點鑿上孔眼。色里寧(Benvenuto Cellini,西元1500~1571年)記載了一個轉移方法,就是在模型及石材周圍的框盒砌邊;模型上的點可按這框框度量出來。十八世紀的一部法國百科全書記載了類似的系統:正方框框垂直懸掛於模型及石材上,垂以鉛垂線,繼而按鉛垂線量出圖點。
希臘及羅馬人均有浮雕。這種藝術作品終止於中世紀,卻於十五世紀復甦。浮雕突起的程度不同,有幾乎與背景脫離的深浮雕(alto relievo)、淺浮雕(basso relievo)以及平面浮雕(stiacciato relievo)。古典與義大利浮雕間的一大不同者是古典浮雕大部份爲大理石,而義大利浮雕則主要爲靑銅,因此義大利浮雕需要模型。雕塑浮雕時,工作程字自前景開始;而模型浮雕恰相反。
古典作家記述了希臘人作木雕時就地取用了當地的木材,如杉、松、及橄欖木。可惜這些作品未流傳下來,因爲希臘的氣候冬季濕冷,夏季乾熱,均不宜保存木材。德國則擅長木雕,與大理石比起來,原木是更優良的素材。有一種長綠科的黃楊木可以從任何方向削切,乾淨俐落,是極理想的素材,因此,大受北方的雕刻家喜愛。其他像菩提木、梨木,及胡桃木亦常用到。
象牙雕可見於全世界,歷史極爲悠久。它的堅硬度適宜作精緻的雕刻。
不少希臘塑像仍留有油彩痕跡,可能大部份都塗有顏色。部份眼睛則鑲有玻璃。羅馬人開始創作不著色大理石,文藝復興的大理石雕塑即以此爲樣本。多色畫法僅用於像陶瓦這樣較便宜的素材上。北方雕刻大多有色彩裝飾,而著色技巧及材料則類似板畫。
喬凡尼·波隆那:參孫格殺非利士人;高211公分;約西元1568年;現存倫敦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
大理石雕刻。參孫的鬍子、頭髮以及非利士人的頭髮中都有打得極深的洞眼。
羅丹:吻;大理石雕塑;高183公分;原作於西元1886年;此版爲西元1903~1904年所作;現存倫敦泰德畫廊。
雖然陶土模型爲羅丹所作,雕像本身則爲其助手所製,他們作了好幾版的「吻」。放大過程包括在石材雕刻上打洞孔。在這個版本裡,男子的背上可見打得將近一吋深的洞孔。
多那太羅:昇天;大理石平面浮雕;高41公分;現存倫敦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
維特·施托斯:童貞女與嬰孩;黃楊木雕;高22.5公分;現存倫敦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
-
-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
-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
-
-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 九天玄女几乎要成为一个战神了。她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黄帝和蚩尤的恶战中,春秋时又化身越女传授剑法给越国战士,在《水浒传》中又是宋
-
- 淳于髡传
-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他身高不足七尺,被齐威王任命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