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

最早和最簡單的壁畫,大約在西元前三萬年用自然物質,如堊、有色土和炭,畫於山洞的牆壁上。大槪是用手塗上粉末或條狀顏料,或用羽毛及樹枝直接塗抹在石壁上。另一種方法是用管子把色粉吹到已擦上動物脂肪的牆上;管子可用骨頭或草的莖幹來做,澳洲土人至今仍用這種方法。科學的鑑證中,並沒有顯示壁畫的顏料中有溶解劑或結合劑的存在。因爲它們會洗去或分解有機質,如血和植物液等。而水溶性質的鹽或碳酸鈣則會深入顏料,將其固定於牆壁上,混淆鑑證的結果。因爲這些畫是爲祭典和巫法目的而繪的,因此不時會重繪;所以經常有幾層重疊的現象。

另一種壁畫則需要一些石牆的準備工夫,先打磨牆壁使其平坦,再行繪畫。古埃及將陶土和稻草混合,加上一層碳酸鈣或石膏就成了壁畫要用的壁面了,再將油彩與水溶性溶解劑如樹脂或漿糊之類的東西混合。十四世紀義大利壁畫用的熟石膏是以沙、石灰(氫氧化鈣)和水混合而成。石膏凝固的過程中,會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石灰變成碳酸,它是一種沙粒結晶,可將沙固定於牆上。早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所用的石灰性石膏,便用稻草混合雲石粉以加強性質;它所產生的較平坦的表面,有助於細緻的繪畫法。

古典繪畫的主要記載,源自維特魯維亞(Vitruvius,西元前一世紀),他淸楚地記錄了羅馬人喜用如大理石般平坦的繪畫表面。據推測留存下來的古典壁畫多用蠟來做溶劑,以方便打磨。但維特魯維亞卻沒有提過溶劑,他只描述了底層和表面層顏料。底層有幾層沙泥及大理石粉,其上才是顏料。這暗示顏料是先溶在水中再塗在濕石膏上,因爲陶土性質的顏料在乾時可以打磨,如中世紀木板上的膠塊一樣。蠟可能只是保護層,是要保護如硃砂(cinnabar)之類的顏料。

第八世紀的一個手抄本中,記載了當時的壁畫技巧,它可能和其他的繪畫技巧相混合,用於繪畫的初步,再塗上漿糊或蛋才算完成。第九世紀通行用綠色做膚色的底色,第十世紀開始人們便常把色區用線雕在石膏上,再塗上顏料。

北歐的潮濕氣候並不適宜壁畫,故早期的繪畫都是手抄本和木板。十二世紀初期提奧菲魯斯(Theophilus)的著作「不同技藝論」(De Diversis Artibus)中,只有一章提及壁畫,但沒有提及底層或製圖,另外還提及用石灰水和蛋彩繪畫於牆上。不同的溶解劑用於不同的顏料上,聖奧德馬爾的彼得(Peter de St Audemar)所著的手抄本(可能屬於十二世紀的後期;現存於巴黎的國家博物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中,曾建議用亞麻子油做鉛白和銅綠的結合劑(因爲他們在油中凝結的效果很好);蛋或水可以結合藍銅,樹脂水也可結合紅鉛。用油來做溶劑而引起的問題,到十三世紀末才部份地被解決,聖史蒂芬敎堂(St Stephen's Chapel)、西敏寺(Westmin ster;西元1274~1277年)內的畫作及愛里(Ely)一地的畫作(西元1325~1358年)可以證明。

自十四世紀始,義大利最重要而有完整記載的壁畫是溼壁畫(buon'fresco)。琴尼尼(Cennino Cennini)有詳細的描述:用水混合顏料,塗在有濕石灰的熟石膏上,經過碳化過程可使顏料穩定,附著在其上。第一層灰泥(arriccio)上,有四分之一的石灰和四分之三的沙,然後用炭畫上縱橫軸,再用赭石畫素描初稿(sinopia),便是畫家樂於見到的畫面。此外,如果再塗上一層多石灰的細密石膏做壁畫表層(intonaco),面積在一天內可以完成的叫做一日工作(giornata)。底下的初稿要迅速地在壁畫表層上再畫一遍,而整個繪畫過程要在石膏乾涸之前完成。用淸水調的顏料比用石灰水調的效果較淸晰,但快乾。琴尼尼建議使用喬托(Giotto)繪製人物衣著的方法,用每一種顏色的三種色調,來暗示外形,再用其它較深與較淺的色調來強調物體最明亮的部份與其重點。藝術家要迅速地工作,又要很淸楚地知道最後的效果,是比較複雜困難的,因爲壁畫乾了後,顏色會變淺。萬一有錯誤,逼不得已要修改,唯一的方法,便是把壁畫表層打掉,從頭再開始。

所謂主要顏料是指土色,因爲如雌黃、朱紅、紅鉛、白鉛、銅綠、蟲漆、銅藍和紺靑等都不適用於石膏壁畫。在石膏乾涸之後,可以用蛋之類的東西來作乾性壁畫(a secco),不過這和眞正的濕壁畫比起來並不能保持長久,也和文藝復興時的理論有所衝突。

文藝復興的寫實畫較複雜,但對於初稿的描畫所知有限;漫畫(指諷刺畫cartoon)亦出現,但在十六世紀中葉才受重用。此外,有幾個不同的方法可以將諷刺畫轉移到細密石膏的壁畫表層上,其一是將畫的外形打成小孔,再將畫壓在牆上,然後用炭粉塗在小孔上,透過小孔,外形會在濕石膏上留下小點。這些技巧與十四世紀的當場設計分離。

溼壁畫有個發光微凸的表面,顏料和底層是合一的,也是建築的一部份。它適宜較大型而宏偉的設計,如馬薩喬(Masaccio,西元1401~1428年)的作品。但這種方法不能提供作品所需的質感,不過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西元1560~1609年)和拉斐爾(Raphael,西元1483~1520年)卻將技巧推到極限。十六世紀中葉,畫在石頭上的油畫,據瓦薩里的描述,是與壁畫同時發生,甚至並駕齊驅。而依安德烈·波佐(Andrea Pozzo,西元1642~1709年)、帕切科(Pacheco,西元1564~1654年)與帕洛米諾馬(Palomino,西元1635/55~1726年)等人的著作來看,在義大利與西班牙,這種在石塊上作畫的情形仍然持續著。巴洛克時期裝飾性的大型幻覺壁畫及油畫製作過程,包括了全幅的彩色模型這一步驟,它介於裸體素描與成品之間。這些工程十分龐大,需請石匠逐日舖上細密的石膏層。十七世紀末,壁畫技巧有所改良,顏色較重,也許是多上了幾層顏色,在半乾的石膏上更用影線法來調和色調。

此時,有幾種溶劑可用在繪畫壁畫上。桑希爾(Thornhill)在格林威治(Greenwich,西元1708~1725年)所繪製的市政廳繪畫,用的是油彩,而在法國,繪畫作品通常是畫在工作室中的帆布上,而後再用蠟、瀝靑、赭石和樹脂等混合物塗掩,最後才裝置於牆上。十八世紀的藝術家經常在木樑上爲天花板和圓頂繪畫。十九世紀壁畫的需求量下降,而用以紋飾私人房子的紙畫和布畫則增加;縱使十九世紀藝術家仍對古典繪畫的技巧感興趣,但已不能使壁畫回復到以前的地位和重要性了。

補充讀物

Hamilton Jackson,

F.Mural Painting,London and Plymouth(1904).Mora.P.and L.and Philippot,P.La Conservation des Peintures Murales,Bologna(1977).Meiss,M.The Great Age of Fresco:Discoveries,Recoveries,and Survivals,New York(1970).Thompson,D.V.(trans.)Cennino Cennini:the Craftsman’s Handbook,New York(1960).

澳洲土人在石灰石和砂岩上的繪畫技巧,與所知最早的山洞畫幾乎沒有差別。顏料數量簡單得只需將泥磨成粉狀,並混進植物酸或動物脂肪裏。主要顏色是紅、白、黑三色;但澳洲各部族用的顏色都有點不同。顏色係利用指頭、羽毛或樹枝塗上;較繁複的技巧便會用上模板。

在底比斯尼巴曼墓中發現的古埃及宴會的部份細圖;約西元前1400年;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

埃及墳墓壁畫有多層細密的石膏,是由碳酸鈣或硫酸鈣製成。因爲曾受水份影響,推測是用膠質溶劑。不同溶劑有不同的顏料,如赭石、碳黑、碳酸鈣(白色)和「埃及藍」。

波斯柯瑞爾一座別墅的一些壁畫;平均高244公分;西元前一世紀;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靠近羅馬附近的普莉瑪·波塔所發現的莉維亞別墅的野生花園;西元前一世紀後期;現存羅馬特姆博物館。

西元前一世紀,壁畫是建築的一部份,可以加強建築的幻覺部份,如大理石柱及自然山水寫生等,此二例可見於波斯柯瑞爾的普魯比利亞斯·汎尼亞斯·心尼村別墅中所發現的壁塊。其繪畫現存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爲了要達成作品表面光亮的目的,類似石灰的顏料紛紛派上用場;藝術家也需要去判斷何時才是適宜打磨的時間,最適當的時機是當畫的色層乾到可以承受壓力,並且濕潤得能保留光澤才行。

龐貝城中的「少女肖像」;直徑28公分;現存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在龐貝城中所發現的這種小型肖像,可以隨時放入牆裏,他們不但具裝飾性又可以作爲炫耀的象徵;不過也許是出自畫家本身的喜好,而不是委任的公事。據考證,房子在重新裝潢時,便可拆下換上新的肖像。其光滑的平面漸漸爲被強調的筆法和厚塗法所淘汰。

上圖/喬托:約阿欣被逐出神殿;濕壁畫;約西元1303~1306年;現存帕多瓦的阿雷那小禮拜堂。

藍銅礦用在濕壁畫中時會變色,因此一般都會先混上蛋,再塗於乾石膏上。畫中,因約阿欣衣袍上的顏色剝落而露出赤赭色的底色。左方畫家弄低了牆壁,以顯露男子的面孔;不過像這樣少掉一塊牆就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

皮耶羅·廸拉·弗蘭且斯卡:示巴女王崇拜神木;濕壁畫;部份細圖;高336公分;西元1452年;現存阿雷佐的聖弗蘭且斯可。

此畫係以寬闊高光澤的顏色畫成,並只用了某種顏色的色調變化以表現衣紋。站立的兩名仕女的側面頭部極爲相似,意味著可能帶有諷刺畫的意思。

安德利亞·卡斯塔紐:聖三位一體在聖傑羅米、聖保拉及郁斯托奇鳥姆面前顯靈(?)300×179公分;西元1454年;現存佛羅倫斯的聖安努其亞諾之科爾波里禮拜堂。

安德利亞·卡斯塔紐:三位一體圖;279×178公分;西元1454年;現存佛羅倫斯的聖阿波羅尼亞文社。

當濕壁畫在修復時,底層赤赭色的草圖便露出來了。儘管草圖極繁複,但畫家仍在濕壁畫上作了不少修改,遮住了基督下半身的天使,即是後來所加上的,但卻有部份脫落的現象。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为什么“崇拜关羽”基于当时社会“崇拜关羽”的原因
为什么“崇拜关羽”基于当时社会“崇拜关羽”的原因
“关羽崇拜” 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基于当时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真实关羽的良好德行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有“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之称,“
李牧之死
李牧之死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廉颇善饭
廉颇善饭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工䱷太子姑發剑,1959年在安徽淮南的蔡聲侯産墓出土。蔡聲侯産墓此次出土遗物112件,以青铜兵器和车马器为主。其中,有工䱷太子姑發剑1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
张仪连横
张仪连横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