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藝術:素描

天然粉筆·此乃是最古老的素描材料之一,除了把它削尖外,並不需要任何的準備工夫。由於沒有加上溶解液,所以素描用的材料必須均一且有著較細緻的紋理,以形成淸楚一致的筆觸。在許多文藝復興的素描中所見到的紅色,是以豔紅的氧化鐵顏料混以陶土,而形成帶強烈色調的柔軟粉筆。這種粉筆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有色粉筆一同使用,並常被作爲作油畫前的準備。大槪是因爲品質較差,同時又出現人造粉筆及蠟筆,因此到十八世紀時這種粉筆漸被摒棄。黑粉筆是碳及陶土的混合物,也很普遍。白粉筆主要用在加強立體感,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其一爲常見的碳酸鈣,爲畫家打底所用;其二是滑石(鎂的水性矽酸),爲裁縫師所用。後者在切尼諾·琴尼尼(Cennino Cennini)的「藝術之書」(Il Libro dell'Arte;十四世紀後期)中曾被推薦作爲畫布上設計用,也曾受瓦薩里(Vasari,西元1511~1573年)斯推薦作爲起草圖用,但它的濃度不夠。其他顏色如褐及灰色等,則不被廣泛應用。

人造粉筆及粉彩·人造粉筆及粉彩的出現強化了粉筆畫的範圍,初時只見於個別的工作場,而後則可見於市面上。人造粉筆的製法,是以橡膠混合乾顏料形成漿狀,造成圓柱型再使其乾燥。它們使藝術家能運用所有的顏料,並藉由加進不同比例且無作用的白顏料,而造出每種不同深淺的顏色。溶解液的選擇及比例直接影響成品的質感,並產生不同的軟硬度。根據古老配方,溶解液的種類不勝枚舉;有植物樹脂、奶、啤酒、膠漿及蜜糖等,有時爲了達到所需的效果,更混合兩種以上的液體,由於顏料及溶解液有不同的吸水性及結合力,在製造成一種令人滿意的材料時,就少不了某些實驗。譬如土綠(terre verte)及生赭土,以水混合時會變得過硬而不適於素描。有些實驗的結果不是很穩定,這與成份的品質及來源都有關。

私人製造粉筆始於十六世紀,到了十七及十八世紀,製造粉筆的配方已充斥於市。那時有種粉筆可以用手指調和顏色,將其舖在紙上用亞麻捲紙(torchen)壓過碾碎,雖然它的質地較軟而易碎,但直到十八世紀爲止,藝術家仍喜愛用硬粉筆而非此新式的粉筆。加進去的白色顏料亦影響了粉筆的質感;熟石膏可造成較硬的筆,而中國陶則使粉筆較軟。

至十八世紀中葉,在市面上已有粉筆及粉彩出售,其製造過程也被統一,而所用的結合劑通常爲托拉甘樹膠(gum tragacanth)。十八世紀法國粉彩的使用極爲風行,而在巧手畫家,如拉圖爾(MauriceQuentin de La Tour,西元1704~1788年)、佩宏諾(J-B.Perronneau,西元1715~1783年)及查爾汀(J-B.Chardin,1699~1779年)等人的手中更被提昇到足可與油畫比美。粉彩通常塗在素描紙上,但到了現代,也用於帶凹凸質感的底紙上。這些紙先以輕石或大理石塵及膠水作好事前的準備,使粗糙的表面可以抓住極細的顏色粒子,並可固定最輕的粉筆筆觸。

粉彩筆畫,基本上是靠直接及即興的技巧,而且不容易修改。畫家作畫時不會混合顏色,但卻會從含有廣泛而精緻顏色的色盤上作選擇,並在紙上糅合筆觸以造成所需的顏色。不同的下筆力及角度可造出不同的效果。十九世紀粉彩大師竇加(Degas,西元1834~1917年)甚至在一層顏色上再塗上若干層,而造成厚塗法的效果,色澤雖然純淨,但容易鬆脫。由於粉彩極脆弱,所以通常要在其表面噴上由樹膠或樹脂製成的固定劑以固定這層粉彩,但這種方法卻很冒險,因爲過份滲透及暗化顏料層將會使圖畫失去淸新的特性。

蠟筆·意指油性或蠟性溶解液混合的顏料條。達文西(西元1452~1519年)曾記述白鉛蠟筆的製法,是將顏料與蠟溶合,再塑成條狀,但這種作法似乎不大普遍。十七及十八世紀較常見的方法,是像製造粉彩一樣地準備顏料,繼而以油滲透色條,而非直接混合二者。有些配方提及使用如亞麻油子(linseed oil)一類的乾性油,但這卻會使蠟筆變硬而不能再用來繪畫。十九世紀時蠟筆的使用量大增。賽尼費爾德(Alois Senefelder,西元1771~1834年)——石版印刷的發明者——以混合蠟、牛油、肥皂、及蟲漆(shellac)來作實驗,而造成密度較高且具滲透性的蠟筆。這類蠟筆較難塗佈,因此較不適宜作面積大的暈色及混合,卻特別適合以線條見稱的畫家,如安格爾(西元1780~1867年)等人所用。

金屬尖筆·金屬尖筆技巧運用在紙張或皮上早見於十二世紀,主要用於書寫,而十四至十六世紀間,則用於細密繪畫上。鉛錫合金會在不平滑的紙張上留痕,但其他金屬如銀、銅、黃銅或金等則需要加一平滑的底層。這底層通常爲白鉛、骨粉或這兩者的混合,再以膠漿、樹膠水、亞麻子油或唾液黏附上去。它可加以打磨而形成一平滑的畫面,但過份打磨,則會變得不易刻畫。琴尼尼的文稿「藝術之書」推薦了銀尖筆或一種以兩份鉛及一份鍚製成的尖筆,並指出底層可著上如土綠、赭石及朱紅再加入白鉛等的顏料。金屬尖筆的筆劃初看像灰色,但卻會因接觸空氣而變深。銀,可能是最受歡迎的,而且會形成褐色的硫化銀;鉛則會形成帶藍的碳酸鉛;銅則會變成帶綠的碳酸銅。不同的金屬有不同的特質,鉛極柔軟且易在紙上滑行;錫則較硬,並需要有膠漿且較硬的底層。金屬筆畫的主要特性是色調較淡。它不會造成強烈的色調,陰影部分則需以影線描畫。尖筆筆觸的厚薄無法改變,因此它缺少了其他素描技巧表現出來的紋理質感,只適宜作小型、細緻、及精確的素描,如丟勒(Albrecht Dürer,西元1471~1528年)的作品。十六世紀,藝術家採用了範圍較大、彈性較多的技巧,但金屬筆仍受某些藝術家所喜愛。西元1890年代,溫莎與牛頓地區仍以生產銀尖尖筆畫具爲著稱。

筆與墨水·筆與墨水可能是線條素描技巧上最被廣泛採用。簡單的管筆雖然較鈍且較硬,卻爲不同的藝術家,如林布蘭特(Rembrandt,西元1606~1669年)、喬治·格羅斯(George Grosz,西元1893~1959年)所採用而造出極佳的效果。羽毛桿筆取材自鵝、天鵝或烏鴉的羽毛,適宜作纖細工藝,且不需要太用力即能造成平順光滑的筆觸。堅硬的金屬筆則是十九世紀初的產品。

古埃及人和中國人則使用黑色炭墨水。它們含有源自木、骨,或水果核炭,混於水性溶解液中而成黑炭顏料,一般稱之爲中國或印度墨水。它們極輕易地便能從筆中流出,且能造出淸晰而尖硬的筆劃,配合毛筆使用時又可造出細密的灰色淡彩。不少文藝復興的素描是採用從橡樹中所得樹瘤製成的鐵離子墨水所畫成。當橡樹的纖維被沒食子蟲(gall wasp,或五倍子蜂)刺破時所產生的小皮囊便是樹瘤,它含有濃縮膽液及丹寧酸。在水中弄破樹瘤後混以鐵質硫酸溶液,便會產生紫灰色液體。當用在書寫或素描時,而與空氣接觸後,它會變暗,再變成褐色,但卻缺少炭墨的強度。比斯特(Bister)褐色顏料是金褐色的墨水,由可溶性木柏油所製成;而斯比亞(sepia)褐色顏料則由烏賊及墨魚的汁囊所製成。它們均在作單色筆與淡彩技法變化時所用。

炭及石墨·很早以前炭便被用在草圖上,自十穴世紀起,則被用於完整的圖畫上。最好的炭來自藤或柳枝,雖然可畫出柔和寬廣的筆觸,但仍比人造黑粉筆較灰且質地較軟。

十六世紀時,在康布蘭(Cumberland)發現一個優質石墨礦脈。石墨塊或石墨條鑲於木棍上,成爲現代「鉛」筆的先驅。十八世紀後期英國禁止石墨出口,促使法國人康蒂(Nicolas-Jacques Conté)發明及製造出石墨及陶土條,並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生產出各種不同質感及顏色的石墨。石墨略帶金屬的光澤,和鉛金合成的金屬筆所畫出的光澤相似。它極多變,可用來畫細密的線條,或畫出柔和黝黑的明暗戲劇性效果。炭及石墨二者均是最富質感的素描媒體。

補充讀物

Chaet,B.An Artist’s Notebook:Techniques and Materials,New York(1979).Hayes,C.(ed.)The Complete Guide to Painting and Drawing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Oxford(1978).Maclehose,L.S.(trans.)Vasari on Technique.New York(1960).Richmond,L.and Littlejohns,J.The Technique of Pastel Painting,London(1946).Thompson,D.V.(trans.)Cennino Cennini:the Craftsman’s Handbook,New York(1960).Watrous,J.The Craft of Old Master Drawings,Madison,Wis.(1975).

J-B·佩宏諾:少女與小貓;粉彩畫;23×20公分;西元1745年;現存倫敦國家畫廊。

十八世紀法國藝術家,如佩宏諾,擅於運用粉彩。粉彩含有結合劑,如托拉甘樹膠,被作成圓柱體的顏料。畫家可從愈來愈多的顏色範圍中作選擇——包括如這圖中鮮艷的普魯士藍——在他作畫時,並可將顏料在畫紙上加以混合。

寶加:馬泰里的兩幅習作;左圖爲炭筆畫;右圖爲黑粉筆畫;均爲45×28公分;西元1879年;現存麻省劍橋威廉·海斯·福格美術博物館。

在第一幅素描中,粉末狀的炭粒子留在紙紋中而形成廣闊灰色的大筆畫,可輕易擦去。第二幅圖畫便利用了人造黑粉筆,因爲它的強度較大、滲透度較高,而且較耐久。

米開朗基羅:利比亞的亞比爾裸體畫;紅色粉筆畫;29×21公分;約西元1511年;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在文藝復興時期,天然紅粉筆最爲流行。天然粉筆的質感優良可用來形成細腻的線條,並可塗抹以達成含蓄的陰影效果。

國吉一裕齋的兩幅素描:

左圖/「老人肖像」,約西元1840~1849年。

下圖/「四個小孩與貓」;32×21公分;約西元1850年;材料均爲毛筆、墨水、紙;以上兩件作品均現存倫敦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

毛筆、墨水一直是聯繫繪畫、素描及書法的重要媒體。筆觸的闊度及強度可加以變化以造成流暢而生動的畫作,而墨水的淡彩則可用對比色調的部份加以強調。

拉斐爾:少婦的頭與肩;金屬尖筆,白底;26×19公分,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

金屬尖筆基本上是線條媒體,從十四至十六世紀,主要作爲纖細的素描用。金屬尖筆如銀筆尖需用於一個已有底層或已著上色彩的底層上。金屬尖筆會留下不可變化的色調及寬度,因此陰影需以影線加以標示,只適於用作小型及細緻的素描。

馬諦斯:坐著的裸女與一隻脚;管筆及炭黑墨水、紙;30×24公分;西元1909年;現存芝加哥藝術中心。

管筆被用作書寫及繪畫工具。雖然它不適於用作中世紀的細巧裝飾工具,不少畫家因其筆觸闊而鈍,而認爲它適宜用作簡單、大膽而快速的素描。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古人也愁没房子:苏辙早年蜗居 买房耗尽积蓄
古人也愁没房子:苏辙早年蜗居 买房耗尽积蓄
在当代的相亲会上,假如你听到这么一句:“有房吗?没房免谈”,想必会觉得见怪不怪。戏里戏外,关于房子的故事,随着近年房价的飞涨,越演越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