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畫
鑲嵌畫(即俗稱的馬賽克)一詞泛指以小石片、玻璃片或陶磁片鑲嵌於一層石膏或灰泥中,以裝飾建築物的表面。當從遠處觀看時,色點便映入視覺膜上,成爲一影像。就建築裝飾而言,它有別於其他鑲嵌手藝的木嵌,木嵌藝術因爲常鑲嵌在可移動的物體上,因而歸類於裝飾藝術。鑲嵌畫的起源不詳,但在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和羅馬極爲發達;而自西元四世紀起,則廣泛地用在裝飾基督敎敎堂。
幾乎所有現存的古典鑲嵌畫都屬於地面舖石,可能是因爲當時沒有理想的技巧可以在垂直面上鑲嵌。西元四世紀時候的羅馬史學家沃匹斯庫斯(Flavius Vopiscus)描述了富有市民的住宅,說它「披上了…嵌在瀝靑及其他物質中的玻璃片」。這技巧似乎極爲新穎,不過因瀝靑極不穩定,可能維持不長久。
路面舖石的主要材料是石塊,因爲它具有裝飾性、經濟性及耐久性。西元前五世紀的早期希臘石塊鑲嵌,顧名思義,是以未經琢磨、色調有限的石塊砌成。最初只有黑白,後來則加上紅、綠、灰及紫色,如在馬其頓(Macedonia)佩拉(Pella)所發現的約西元前三百年的「獵獅」(The Lion Hunt)。它的設計受地面裝飾透視程度的限制而有所影響,因爲不管怎麼樣,頂多是眼睛往下看這樣的近距離而已。因此,主要的圖案爲幾何圖形或花朶圖案。到了西元前二世紀,「泰塞賴」(tesserae,經過琢磨的鑲嵌物)出現,因爲它們的體積和形狀較小,且邊緣筆直,可以被嵌在一起,以形成較複雜及平滑的構圖。
就結構而言,典型的古典舖石地板是由好幾層砂石所組成。先在泥土上舖上一層碎石基床,繼之是一層含砂礫及石灰的粗灰泥,至少23~30.5公分厚;其上再覆以一層至少15公分厚,含碎磚及石灰的細密灰泥,再將「泰塞賴」鑲於其中。當嵌材安放好後,空隙便塗上灰泥,再把表面弄平,並加上細沙,加以磨平。另一種變化則是在其中加上「寓意畫」(emblema)——在精緻的鑲嵌作品上,有一小塊區域,與地皮分離,它是鑲嵌在地磚或石板上,並且被較大的圖形所包圍。早期「泰塞賴」的發展,包括了顏色及材料的增多。提洛島人(Delos)的鑲嵌畫「騎豹的戴奧尼西斯」(Dionysos Riding on a Panther;西元前二世紀後期)約有15種顏色,另外還有大理石、寶石,及有顏色的玻璃膠。
儘管也有內容不錯的隱喩性鑲嵌畫,但在此期它並非創作物。維特魯維亞(Vitruvius;西元前一世紀)及普里寧(Pliny;西元一世紀)把鑲嵌畫看作是建築的一門,而將其歸類在繪畫之下。同時,不少鑲嵌畫其實是古典畫作的抄襲,但那些畫作現已失傳。
西元313年,基督敎正式被承認,而鑲嵌畫因爲有著鮮艷的色調及光澤,成爲新敎堂壁畫的主要裝飾。因此,亦較常用較脆的彩色玻璃及金的「斯瑪爾蒂」(smalti;以彩色玻璃在窑裡煅燒而成的小件馬賽克)。現代製造「斯瑪爾蒂」的方法與早期的並無多大差別,二者都含二氧化矽、灰石以及鹼性物質,如蘇打或鉀鹽可與氧化金屬的染料熔合在攝氏1200~1500度的高溫下,但需要經過約12個小時。再將熔化的金屬傾倒於金屬板上,冷卻後,再以鉗子敲碎,切面便是「泰塞賴」(約10~20釐米見方),而表面不平的地方則增添了光彩及生氣。金的「斯瑪爾蒂」製法則是將金箔置於一玻璃底上,間或飾以色彩及鮮艷的金色背景,再將玻璃膠加熱溶化,使二者接合。拜占庭(Byzantine)鑲嵌時期,是自西元第五世紀到第九世紀,金碧輝煌的背景襯托出豐富而暗淡的色彩是其最大特色;由於它們經常是爲了從遠距離觀看而設計的,故經常被置於牆壁高處,它們傾向較冷峻及風格化的式樣,而有別於其他自然主義風格的古典地板鑲嵌法。拜占庭式鑲嵌法是由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傳到威尼斯,聖馬可(St-Mark)大敎堂便是這種風格,它的工程自十一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
中世紀早期的鑲嵌壁畫在構造上與古典的地板鑲嵌不同。磚牆塗以愈來愈細密的灰泥層,通常是大理石粉、熟右灰及火山灰(pozzuolana)。每一層都先待堅硬後,再潤濕以承接下一層。基本的設計描繪在壁上後——不管這設計是直接畫上,或從其他的底圖轉移過來(轉移自其他底圖的方式,在十四世紀後越來越普遍),表面均需染濕及割裂以形成一基底。最後的平滑石膏層是用來承接一小塊一小塊貼上的「泰塞賴」,這種工程一天便可完工。藝術家們就地工作,並須依照光線及建築特徵而作必須的調整。利用古典「泰塞賴」直接鑲嵌法,可使每一片「泰塞賴」的傾斜角度有變化,而形成一個多切面的表面,以反射及分散光線。這種技巧極富表現力,卻需時甚久。較大的鑲嵌工作坊如位於威尼斯者,便發展出一種較快及間接的鑲嵌法。這種方法是將「泰塞賴」貼於一張紙或帆布上,再反貼於牆上,當灰泥凝固後,將紙張或帆布弄濕後可以去掉。這方法較快捷並可以很容易地修正錯誤,但卻略嫌機械性,因爲它會造成一個完全平坦的表面,而喪失了前者的光芒。
十六世紀,有兩大發展使鑲嵌工藝瀕臨沒落。一是文藝復興所強調的圖畫空間,使裝飾性畫面的重要性減少。二是鑲嵌技術不斷進步。由於威尼斯玻璃工匠的技巧,使選擇「泰塞賴」及「斯瑪爾蒂」的顏色幾乎達於無限,鑲嵌工匠愈來愈有能力模仿繪畫上色彩的漸層。鑲嵌遂漸停止創新,而專門模仿其他藝術的形式。瓦薩里(Vasari)的評論可算是那個時代(西元1550年)的典型:「鑲嵌畫……需極仔細地進行,使其能與繪畫齊頭,而非鑲嵌工藝……某些人的鑲嵌畫造藝之高,可使鑲嵌畫看起來像壁畫一般。」但油畫及濕壁畫的高尙地位,加上它們較宜表達自然主義深遠的特性,使昂貴且費事的鑲嵌畫不再爲人所好。
十九世紀的復古傾向以及某些古典鑲嵌畫的發現,使其稍爲復甦,但只有在二十世紀的時候,有些藝術家:如高廸(Antoni Gaudi)及廸戈·里維拉(Diego Rivera)才再次利用它作爲創作及表現的媒體。
補充讀物
Fischer,P.Mosaic:History and Technique,London(1971).Hetherington,P.B.Mosaics:the Colour Library of Art,London(1967).Maclehose,L.S.(Trans.)Vasari on Technique,New York(1960).Rossi,F.(trans.Ross,D.)Mosaics:a Survey of their History and Techniques,London(1970).Unger,H.Practical Mosaics,London(1965)Young,J.Mosaics:Principles and Practise,New York(1963).
古典鑲嵌地板的橫切面:
1 土壤
2 碎石基床
3 粗灰泥
4 鑲嵌「泰塞賴」的基礎層
5 鑲有一細腻但與凸起的鑲嵌圖分離的石板
6 寓意畫的圖案表面
7 鑲嵌表面
龐貝畜牧神之殿地板上的「捕鳥的貓及鴨子靜物」;西元前一世紀;現存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院。
約自西元前二世紀起,鑲嵌畫以「泰塞賴」或琢磨過的石塊砌成,這些細小的方型石塊在排列時,較未經琢磨的石塊來得緊密,並可造出愈趨艷麗及自然的構圖。
這件靜物是西元前一世紀龐貝城地板裝飾的一部份。構圖不但富自然主義,並且以兩主景作爲表面裝飾。鑲嵌者並未嘗試把動物及雀鳥置於同一個圖畫空間中,卻把兩幅圖畫以一道白線分開。
在馬其頓佩拉的「獵獅」由一些小石塊鑲嵌而成;約西元前300年;現仍在原地。
這是以未琢磨的石塊砌成的天然小石鑲嵌畫之一例。早期鑲嵌畫只限於黑白二色,但後來(約西元前300年)則加上紅、綠、灰及紫色石灰。這種設計是地板裝飾,其觀點是爲眼睛視線向下而設計的,因爲只能從近距離觀看,所以設計較簡單。
佩拉是亞歷山大帝國的首都,是首先發展小石鑲嵌的中心之一;這幅作品只用了自然色澤中色彩有限而未切割的小石,並另以鉛線加強其外形。
努奧羅的聖阿波里內爾的一個鑲嵌壁畫「猶大之吻」;西元六世紀早期。
自西元四世紀起,鑲嵌藝術用在裝飾基督敎敎堂的壁畫上,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工匠則開始利用較脆弱的材料如彩色玻璃及金「斯瑪爾蒂」(加熱與玻璃片混合的金箔)。拜占庭式的鑲嵌特徵在其鮮艷的顏色及金色的背景。它們是爲了從遠處觀看而設計的,因此較風格化。
這幅鑲嵌畫屬於西奧多里(西元493~526年)統治下進行的一個系列。如其他拜占庭鑲嵌畫一般,他們用了較大的「泰塞賴」以造出寬闔的線條及平坦的顏色。重點在大整體,而非個別表情,故效果相當形式化並不自然。
伊斯坦堡(康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南廊的「戴冠基督與施洗者聖約翰」中的局部圖案;十三世紀後期。
西元1933年之前,這幅鑲嵌作品一直被掩埋,並有某些部份損壞,但它仍是拉丁政權被推翻後的拜占庭(西元1261年)鑲嵌技術中的一個優良例子。黃金被廣泛地利用。甚至金色普景的「泰塞賴」也被嵌成生動的廻旋紋,隨所設計的線條而發展,顯然有別於早期拜占庭鑲嵌的平板背景。
後面的牆壁脫落的部份淸晰可見,他們曾被弄凹以便利於鑲嵌。
中世紀鑲嵌壁畫的橫切面
1 磚牆
2 粗灰泥及支撑的釘子
3 細灰泥
4 最優質的灰泥
5 表面平滑的「泰塞賴」角角相接,尤其是在牆上較高部份的金「斯瑪爾蒂」
6 角度嵌法不同的「泰塞賴」(古典技法)
7 與牆壁平行及成平面的「泰塞賴」(間接鑲嵌的結果)
江提·貝利尼:眞十字架聖物的行進;油畫;局部細圖,全長3.7×7.6公尺;西元1496年;現存威尼斯學院畫廊。
里奇設計的威尼斯聖馬可敎堂的正面弧形窗之鑲嵌畫;威尼斯的法官向聖馬可的遺體致敬;西元1728年。
貝利尼在西元1496年的壁畫,顯示了聖馬可敎堂的弧形窗在十四世紀時的拜占庭風格。鑲嵌畫的特性是神聖風格及形式化,有著人爲的金色背景。它在西元1728年被摧毀,遂爲里奇的設計所取代。這鑲嵌畫乍看之下極似油畫,並顯示了鑲嵌畫在模仿油畫工夫上的高度發展,然而這終究促成鑲嵌畫的沒落。這作品包含了明暗對照法、投影及繁複的透視法。
-
- 刘邦识陈平
- 刘邦是怎么识得陈平的?陈平的故乡户牖乡是一片黄土的农村,由于土质贫瘠,农产不很丰足,地势蜿蜒曲折。陈平的家在村子的最外围。陈平双
-
- 卫青有几个儿子? 大汉朝卫青的后人今何在
- 卫青,他是汉朝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从一个小小的骑奴,最后成为了一个骠骑大将军,娶了当朝皇帝汉武帝的姐姐做妻子。那么,卫青他有几个儿
-
-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
- 曾子杀人是真的吗?曾子为何曾经被传杀人?
-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鲁国也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也就是重名了,有一天这个人在外面杀了人,被人传到曾子的家乡,所有人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 九天玄女几乎要成为一个战神了。她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黄帝和蚩尤的恶战中,春秋时又化身越女传授剑法给越国战士,在《水浒传》中又是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