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珍本禁毁小说大观

《胥江梦》

这是个手稿孤本,一名《梅隐宵谈》,又曰《半僧幻梦记》,凡十卷三十二回,署“半僧著”。首卷有序言两篇,尾题“水心老人谨识”。水心老人姓字、里居、生平待考。是稿之得以留存至今,多赖此人之力。两篇序言,前序论半僧之书,后序考半僧其人。评论虽不免溢美,却是甚有见地;考证仅寥寥数语,也颇有依据,均很值得一读。兹录如次,一代笔者叙述;二聊志纪念之意:

前序

《胥江梦》又名《梅隐宵谈》,共十卷三十二回,奇书也。事实有之而实无之。作者苦人也,叙其一生悲欢离合而无事无处不以梦境出之,是无其事而实有其事也。有其事,故历叙其终始颠末,自父母妻子儿女,旁及亲戚朋友,所见所闻,而其事皆可喜可惊,可歌可泣。而皆倏忽俱往矣,如电,如虹,如幻,如梦,虽实有之,而实无之,是亦大可哀之事也。故读其叙一事之后,必发一篇议论,或兼叙而兼论,或一篇之中论而不叙。其论也,古今中外,以至天地万物,洋洋洒洒,不可究诘,不可方物;其释理,博大精深,至高至玄,以一己而衍及家庭,以家庭而衍及社会,以社会而衍及国家,以国家而衍及世间万物,而统曰之梦。吾人以事实读乎则事已往矣,以梦观乎而实非梦也。于是非梦而为梦矣,以梦为非梦矣。有大梦焉,有小梦焉。大梦之中有小梦,小梦之中有大梦。梦中有梦。梦之为梦,固莫非梦其所梦也。反之,作者之事,未尝非实有之,皆世间名物、风俗、人情之一动一静,古已有之矣,今复得之;作者有之矣,亦人人得而有之。是诚有其事。知有其事而不敢言确有其事;知实有其事而不能讳无有其事,其事,旦暮间事也,而旦暮间失之矣,呜呼,非梦境耶,是不得已而名之曰梦也!故云:作者之心苦矣,是亦大可哀之事也。

故此书可以作小说读,可以作家乘观,可以为文章诵,可以为经典赞。可以不读《三国》而《三国》有之矣,可以不读《水浒》而《水浒》有之矣,可以不读《西游》而《西游》有之矣,可以不读《红楼》、《西厢》而《红楼》、《西厢》皆有之矣。举凡《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西厢》所有者,此书莫不有之。若《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西厢》所无者,此书有之。若其自解也,明;其自喻也,达。其人至聪明也,至可爱也;其文至神奇也,至可爱也。然其自挽也,其自祭也,又何其至可哀也,故其文亦至可哀也,非《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西厢》之所有也。然则读此书者,爱之乎?哀之乎?吾知后之人读此书者必人人爱之而复哀之。然时而儿女私情,寓修齐治平之道;时而社会百态,有礼、义、廉、耻之教。人之良知,故作迂顽之论;勉人乎自立,不惜婆口再四。叙其人,论其事,时而一唱三叹,时而为之长太息,为之痛哭流涕者,则又莫非梦也,莫非梦其所梦也,嗟乎!

幸世间有此奇书,今人得而读之。不幸世无金圣叹,无人复能加以点染,呜呼!作者之心至苦、至可哀也,作者之文至妙至可爱也,千万年之后,其将以文读乎?以梦观乎?吾不得而知之矣。

后序

丁丑腊月,烽火之馀,余得此书于苏州饮桥书坊。凡十卷三十二回,皆手稿本,而无回目,爰就书眉余纸补录回目。余爱其书,凡六读而为之序。考此书,似系苏州吴子瑾先生所著,以叙其五十余年间一生经历。子瑾字光奇,名楚璋,又号半僧,别号梅隐。著有《明史纪事本末论注》、《半僧六记》、《谈鬼录》、《吴子四语》及《桐川唱和集》、《蜗园钞》、《赏奇闲笔》等书,有传有不传。其书坊间已不复得,故其事迹亦多不可考。今阊门内虹桥禾家巷(按:原抄者有注:“实系吴家巷之误。”)有梅隐里者,即吴氏故居也。此书不知何由流之冷摊,异日当与同好共订正之,盖其间尚多误之处。值此夷敌遍地,神州陆沉,此吉光片羽,余乐为之藏焉。

同愈水心老人谨识时丁丑十二月十二日

序后有郭绍虞先生一则短跋,谓:“原稿已撕去抽掉了,书法甚妙,可惜,可惜!”盖今存之序为人所重抄故。重抄者为沈桐。

书当作于民国六七年间。叙事上起清同治丁卯,下迄民国袁世凯称帝,南北纷争。回目如次:

第一卷

第一回 唱凯歌名将挂冠

    感异梦真僧入世

第二回 小弟兄联床敦友爱

    表姊妹异地喜相逢

第三回 赋鹿鸣桂花秋高

    谐凤卜兰房春暖

第四回 何榴生梦入华胥

    金怀玉魂归兜率天

第五回 一索再索名士生男

    多福多寿封翁逝世

第二卷

第六回 泗安道策马发讴吟

    广德州下车问疾苦

第七回 摘伏发奸清官断狱

    含辛茹苦嫠妇归真

第八回 疾病缠绵牵衣惊永别

    死生恸哭易箦痛分飞

第九回 问父病遄回梓里

    葬亲柩权宿梅村

第三卷

第十回 何刺史无心访鹤

    刘二爷有意吹

第十一回 夫妇齐眉百年晋爵

     宾朋泥首七秩称觞

第十二回 北固逢僧喜尝玫瑰酒

     西湖作客争赋竹枝词

第四卷

第十三回 择佳婿东床膺宠选

     纳娇娃北里征前盟

第十四回 移铎云间太尊折节

     浮槎海上烈士轻生

第十五回 阜山重游旧地

     狮林寺忽遇疯僧

第五卷

第十六回 忠孝一门陆中丞殉国

     干戈四海程都督爱民

第十七回 地方自治争选议员

     政府理财旁求贤吏

第十八回 欢梦轩妻妾谑娇音

     花萼楼儿孙侍夜宴

第六卷

第十九回 王少舟有因遇鬼

     易夫人无疾登仙

第二十回 顾春莺遁迹入空门

     何蟾华捐躯归地府

第二十一回 白头父老闲坐说清时

      黄口小儿奇论谈国运

第七卷

第二十二回 女志士浪登演说台

      男学生喜习文明礼

第二十三回 疗喉疾姊弟同亡

      治肠病父母痛哭

第二十四回 庄佩绅纳宠艳妾争欢

      水福先纵妻恶姑肆毒

第八卷

第二十五回 惊恶梦千里归魂

      了幻缘五旬卧病

第二十六回 明大义灯下课孤儿

      崇古风堂前娶新妇

第二十七回 叶了尘静谒空王

      柳谏书喜参梵典

第九卷

第二十八回 敦戚谊赎还典屋

      哭故人下拜孤坟

第二十九回 建家祠春秋伸大祭

      谒祖墓风雨泣先灵

第三十回 爱惜物力以人回天

     悟彻凡缘无真不假

第十卷

第三十一回 元妙观异人渡世

      潮音庵良友谈禅

第三十二回 著家训贻谋后嗣贤

      游仙寰归结胥江梦

表面上看,子瑾是把人生看作一大梦,是以《胥江梦》之中,“大梦之中有小梦,小梦之中有大梦”,满纸皆作出世语。然子瑾曰:“半僧以非梦为梦,众人以梦为非梦。”又曰:聪明人“因假悟真”,糊涂人“认假作真”,则又明示人以梦者非梦也,是欲人因梦悟真也。水心老人《序》谓:作者“知有其事而不敢言确有其事;知实有其事而不能讳无有其事”,故“无事无处不以梦境出之”,“呜呼,非梦境耶,是不得已而名之曰梦也”。堪称真知子瑾并其书者。透过这梦的表象,可以看到真实的人生,看到清末民初的真实的社会。客观,真实,构成了此书的一大特色。

作为前清的遗老,子瑾在《胥江梦》中,自不免流露国破的哀痛,但这哀痛是淡淡的;对于民国的出现,《胥江梦》中虽也不无微词,然也表现出一种宽容的,顺乎时势的态度。其哀痛之所以淡,是因为他客观地认识了现实,觉察到这个帝国已经腐败到非溃崩不可的时候——“文武官员个个都有三只手,四只腿,伸出手来要钱,提起脚来逃走,仿佛是一个先生传授下来的做官秘诀”。对于民国的微词,乃是因为袁世凯“没做几年总统,天天想出法子来刮老百姓的财”,“晚清之秋,士大夫不爱名节,贿赂公行,入了民国,贪残愈甚。凡掌财政握兵符的人,那一个不腰缠千万贯,富逾王侯?”“京都里头各部的总长、次长,参众两院的议员,在各大胡同闹得天昏地黑,一夕之宴,一席之费,动辄千金。……任意浪游,恣情挥霍。至于本省南京地方各公署办事人员,天天在下关、秦淮河一带,也是花天酒地,歌舞达旦。”这就使得对清亡的遗痛,对民国诞生的微词,也带上了若干进步色彩,而有其认识的价值。

子瑾诚非叛逆,但他却相当清醒,这是一种出世之人的清醒。以出世之思而作入世观,其对现实的认识,似比局中人更深。他说舟子所唱的民歌“月子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是“有至理”,并无限感慨地议论:“殊不知天下之大富贵者千万之一,贫贱者奚啻千万:同一住也,我住华屋,人住茅檐;同一衣也,我衣文绣,人衣布帛;同一食也,我食膏粱,人食藿藜……况天下尚有露宿风餐不得住者,号寒啼饥不得衣与食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限的不平。他借书中人之口说:“皇帝就是总统;总统就是皇帝,又有什么区别?这‘共和’两字是伟人借着哄人的名义,大家不过上了他的当,鼓起兴来,其实我们百姓不是同前清一样?谁许你来说一句话?”直是对辛亥革命后社会本质的极深刻剖析。

子瑾并未劝人反抗压迫,推翻这不平的社会,却曾劝戒豪富“爱惜物命”,而不“暴殄天物”、毋敛财不仁。他改纂民歌曰:“月子弯弯照九洲,几人身世悟蜉蝣。铜钱银子带不到棺材里,何苦替儿孙做马牛?”他之把人生当梦,许多地方也正是欲以此为“争名逐利”,“有了一千便想一万,便想十万,真是不死不休”者戒。

子瑾也受着资产阶级博爱思想的影响,以为“做了一个人,为子者宜爱父母,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爱其兄,为夫者宜爱其妻妾,为父母者宜爱其子女,为主人者宜爱其婢仆,只是做人一定不易的道理”。到了那样的时代,这本不足为奇,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批评那些爱父母妻子婢仆“不敌爱其身”的人,又强调“爱我身当先爱我心。身可死,心不可死”。

是皆此本之不可废处。宜乎存之清末民初社会史料箧中。其叙人论事也多精新独到之处。唯议论过多,时露学究气而乏文学意味,殆子瑾为学者,习于解经论史故。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见鬼
齐恒公真的见过鬼吗?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嘞。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桓公看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