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百科全书

体育

广东是中国开展近代体育运动较早的地方,亦是中国的体育大省。广东体育运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众多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运动的技术力量较强、水平较高,并具有显明的岭南地方特点。

一、发展历程

广东体育事业,经历了古代、近代、当代3个历史时期。古代广东体育是古代南粤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近代,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广东,较早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体育的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东体育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古代体育时期(1840年以前) 广东的体育历史始于南越国时代。在广州象岗出土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的陵墓中,有大批的弓、弩、箭、镞、矛、戟、刀、剑等军事、体育文物1000多件,其中放在墓主棺两侧的佩剑长1.46米、宽3~4厘米。此外还有玉舞女、人物击剑、斗殴图、水晶六博棋等。

广东古代体育的发展,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武术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流派。南越少数民族中箭、弩和角力等十分盛行。中原武艺传入后,剑道、手搏、角抵等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唐初,少林武术成为南粤一大流派。明、清时期,广东出现了众多的武术派别和种类。②传统的娱乐体育项目在发展中定型。传统的围棋经魏、晋到隋、唐,格局基本固定,与现代围棋全一样,到唐、宋时广东的围棋活动从上层社会传入民间。萌芽于先秦时期的中国象棋,至北宋末逐渐定型为32子,与当今象棋大致相同,在南粤也很流行。此外,游泳、划船、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鞭陀螺,抖空竹、拔河,跳绳、舞、舞狮、龙舟竞渡等,自古流传至今,成为南粤颇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③养生术体育获得发展并趋于成熟。如八段锦、太极拳、十二月坐功、易筋经、十八罗汉术等,各自形成整套的系统养生术,在南粤均得到传播和发展。

近代体育时期(1840~1949) 该时期的广东体育,随着西方近代体育项目的传入,形成西方近代体育和广东民族传统体育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并存发展的局面。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推行殖民政策。英、美、法等国纷纷到广州开设领事馆及到广东内地传教,随之带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近代体育。咸丰九年(1859),英、法殖民者在广州沙面东部和西部建立租界。他们在沙面建网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健身房等。同治七年(1868)美国那夏理女士来粤布道,并在广州创办真光学堂(后改真光女中);光绪十二年(1886)英国在广州设立培英学堂,两所学校都把体育列入课程。这些都促使广东的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项活动在中国内地最先开展起来。据考证,足球是1903年由传教士传入五华、梅县山区的。影响较大的是1908年在广州成立的基督教青年会,设有健身房、游泳池、篮球场、乒乓球室,以及单、双杠等体操器材,经常组织各项短训班和比赛活动。中国参加第一至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体育代表团的领队,都是由青年会总干事担任的。

清朝的洋务派和中国留学生对西方近代体育传入广东也起了重要作用。洋务派人士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兴办广东陆师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聘请“洋教练”执教,体育课设置有击剑、棍操、竞走、跳远、跳高、木、单杠等;水师学堂则增设游泳、泅渡、爬桅杆等项目。留学生李莲,1912年留日归来后,在广州创办广东女子体育学校,培养了一批小学体育教师和一批远东运动会的选手。

近代体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体育运动发展的途径是由武备学堂、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和社会团体传入普通学校,然后进入社会。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与1912年、1923年实行的新学制,都规定设置体育课和课时时间,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1906年到1947年,广东共举办15届省运动会。其中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到宣统二年(1910)办了4届,基本上由学校派队参赛。民国时期办了11届,从1912年第五届到1947年第十五届省运会,改为县市和地区派代表队参赛。这个时期,广东派员参加了10届远东运动会和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参加奥运会选手都没能进入决赛。在10届远东运动会比赛中,以广东选手为主组成的中国足球队,共获9届冠军;以广东选手为主组成的男子排球队,获5届锦标;广东田径选手陈彦在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中夺得男子跳远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夺得的第1个冠军;广东游泳女将杨秀琼在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中,1人夺得50米和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自由泳接力4个冠军,同时创造这4项远东运动会的游泳纪录。

总的看近代时期100多年中广东的体育事业发展缓慢。从体育设施看,到1949年底广东全省仅有规模较大的公共体育场2座,室外游泳池9个;体育亦未普及到人民群众中,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东大南山、五指山、八乡山等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大众才第一次真正成为体育的主人。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儿童团、青年团、妇女会,每天进行队列、跑步、夜行军、早战、夜战、登山、射击、投手榴弹、刺杀等训练,以及打球、爬竿、打秋千等活动。

当代体育时期(1949年10月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东体育进入新的发展时代。1951年10月成立中华体育总会广东分会,1953年8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形成了政府领导与各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协作办体育的新型领导体制。40多年来,广东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学校体育欣欣向荣,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尤是1978年以来,广东体育事业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群众体育广泛开展 在广东,50年代就涌现出“排球之乡”台山、“足球之乡”梅县、“游泳之乡”东莞。以后又出现了“田径之乡”中山和佛山。这些体育之乡不仅群众体育开展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都约占该地总人数的一半,而且涌现出大批体育人才。90年代初全省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数超过2000万,据1992年统计全省职工体育人数达3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44%;全省农村出现了2000多个个体文体户,近万个文明村的体育活动都较活跃;1987年成立了广东农民体育协会,随后又成立广东职工体育联合会。1992年广东已有23个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有33个县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县。

老年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倍受重视。1983年成立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协会,1986年和1988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广东省老年人运动会。据1993年广州、韶关等9个市统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达120多万人。广东省健康老人评选已进行3届,共有115名80岁以上的老人被评为“健康老人”。1984年成立广东残疾人体育协会,1986年举行广东首届残疾人运动会,1987年深圳市承办中国首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1991年广州市承办了中国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在1987年世界第七届夏季特殊奥运会上,广东有6名残疾人运动员夺得金牌8枚,银牌6枚、铜牌7枚。

学校体育欣欣向荣 50年代初广东各级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实行“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50年代中期以后推行“劳卫制”,组织学校运动队,取得丰硕成果。80年代后,实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以来全省中小学校为各级业余体校、运动学校、大专院校和各级体育队伍输送近万名体育人才。到1993年,全省各地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22929所,占全省中、小学总数91.73%,共有855.08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秀率为19%。1992年全省20个市已全面施行初中升高中考试体育的办法。开展课余锻炼的学校有14416所。

竞技体育走向世界 1956~1990年,广东省共举办8届省运会(表1)。

表1 历届省运会成绩表

注:表中两个地点的是举办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地点。

1959~1993年,先后共参加7届全运会。参加历届全运会的成绩表明,广东体育运动的实力比较雄厚,成绩稳步前进。1959年和1965年第一、二届全运会上,广东体育代表团的总成绩均排在解放军,北京、上海体育代表团之后,居全国第4位。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上,广东体育代表团的总成绩跃居全国第2位。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广东体育代表团的总成绩居全国第3位。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广东体育代表团获金牌总数居全国第1位。1987年在广东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广东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54枚、银牌35枚、铜牌36枚,共打破9项世界纪录、7项亚洲纪录、22项全国纪录,夺得总分1235分,荣获破纪录数、总分、金牌数、奖牌数4个第1和精神文明奖。在第七届全运会上,广东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31枚、银牌31枚、铜牌29.5枚,总分885.33分,金牌、奖牌、总分均居全国第2位,16次破9项世界纪录,23次破13项亚洲纪录,35次破21项全国纪录(表2)。

表2 广东代表团参加历届全运会成绩表

1978~1990年,广东派员参加了第八、九、十、十一届亚运会,为中国取得亚洲体育强国的地位作出了贡献。1978年在泰国举行的第八届亚运会,广东运动员夺得金牌17枚。1982年在印度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广东运动员获金牌17枚,获金牌数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位。1986年在汉城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广东运动员夺得金牌24枚,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广东选手夺得金牌42枚(表3)。

表3 广东运动员参加亚运会成绩表

1984~1992年,广东派员参加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届奥运会,分别夺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银牌2枚、铜牌5枚,金牌1枚、银牌和铜牌各3枚(表4)。

表4 广东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成绩表

据统计,到1991年底止广东省运动员在各种、历届运动会上共获得世界冠军161个,其中改革开放12年期间获154个,占96%,约占全国总数553个的28%;共打破世界纪录118项次,其中改革开放12年期间打破98项次,占83%,约占全国总数320项次的3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运动员中第1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名将陈镜开,第1个夺得世界冠军的乒乓名将容国团,都是来自广东的选手。

体育科研成果可观 体育科研在中国是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项工作。广东于1963年成立体育科研室,同时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系成立科研组,开展对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研工作。1978年,广东省体委科研室扩大为广东体育科研所,下设运动医学研究中心、运动康复研究中心、运动训练研究中心、运动选材研究中心和电子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为广东体育科学选才、科学训练,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出贡献。1981~1990年,广东体育科研所获重要科研成果共16项。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等奖4项、2等奖1项、3等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等奖2项、3等奖4项、4等奖3项。其中,运动保健饮料和运动营养补剂的研制,是广东体科所在中国内地最先开拓的。他们与商业机构共同研制投产的“健力宝”、“富力美”、“冠力”、“活力嘉”、“强力宝”、“保力津”等产品,自1988年参加全国6项评比,5项获金奖,1项获银奖。“健力宝”等饮料被选为中国国宴专用饮料,并作为中国运动员参加第十届亚运会和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的专用饮料。

体育设施迅速发展 1949年,广东规模较大的公共体育场只有2座,室外游泳池9个。数十年来,兴建了大批新的体育设施,1988年底广东已有各类体育场地34345个。其中1979~1988年新建的体育场地占近40年新建场地数的47.2%。据1990年统计,仅第7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广东建设体育场、馆、池249个,占现有总数的40%,已有10个市具有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有25个县(区)达到“两场”、“一池”、“一房”的标准。据1989年统计,广东体育场、游泳场、运动场等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1位,灯光球场排全国第2位,体育馆从原来第16位升至全国第4位。仅1993年广东全省就建有体育场馆295个。

二、主要特点

从各个历史时期广东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及成果看,广东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地缘优势 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是中国最早传入近代体育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体育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广东又毗邻港澳。港澳的体育选手,经常组队参加广东举办的各项比赛,又可直接参加全国赛和国际赛,有利于促进广东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华民国时期,省港澳足球、乒乓球、象棋埠际赛,形成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省港澳体育交往更加活跃,广东举办的第一、二届省运会,港、澳都派出队伍参加,单项比赛除原有的足球、乒兵球、象棋外,还增加了篮球、游泳、射击、航海模型等项活动。50年代中期,不少港、澳选手参加广东和国家集训队,1956年中国选拔参加在墨尔本举行的第十六届奥运会选手,香港就有35名运动员入选。被誉为国家乒乓球队“三英”的名将容国团、傅其芳、姜永宁,与游泳名将戚烈云等名手,都是从香港归来的体育健儿。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热心支持的优势 广东不但有地缘优势,还有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热心支持的人缘优势。据1986年统计,中国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有3000万,其中祖籍广东的有2000多万人,港澳同胞中,祖籍广东的约占90%。众多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事业、体育事业都很关心和支持。1930年5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上,参赛的29名中国选手唯有来自广东侨乡开平的中国选手司徒光在三级跳远中获第4名,得到珍贵的一分,在场观看比赛的广东爱国华侨为此洒下了热泪。广大侨胞强烈希望“东亚病夫”变成“东方强汉”,为此大力支持家乡的体育事业。从近代到当代,广东的许多体育场馆及体育竞赛活动,都是侨胞捐资兴办和赞助的。例如霍英东赞助兴建的番禺英东体育场、中山大学英东体育中心等,李嘉诚出资建设的汕头大学体育场、馆,朱正贤赞助兴建的台山排球训练馆,邵逸夫赞助兴建的暨南大学体育馆等;台山的“振兴杯”和开平的“华侨杯”排球赛、丰顺的“丰光杯”篮球赛等活动和普宁兴建的12个灯光球场,都是华侨、港澳同胞捐资赞助的。

社会办体育的优势 广东社会办体育有多方面在中国内地是先行的。1979年起一些体育场馆试行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场馆自主权,实行综合经营,一场(馆)多业的经营方针取得显著效益。1984年10月,白云山制药总厂出资赞助广州市体委合办足球队,广州足球队易名白云足球队,在中国内地开创了企业赞助体育的先例。还有率先在农村中建立文体专业户,发行体育基金奖券,成立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等。其中成效最大的是承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共发行22期体育基金奖券,集资近2700万元,加上会徽、吉祥物、广告和专利权等项收入2000多万元,总额近5000万元,用于六运会的竞赛和会务费。新建和修缮100座体育场馆设施,都是依靠地方政府、当地群众、港澳同胞、华侨华人集资解决的。

广东社会办体育的特点是经济保体育,体育促经济。广东率先在中国内地出售“六运会”商品专利权,既为厂家推销了产品,又筹集了资金。如原来亏损的广州向群五金工艺厂借购买匙牌专利之机,全面更新设备,产品升级换代畅销全国,仅3个月就扭亏为盈;至于“健力宝”那样的大企业,产品销售更畅旺。随后,广东又依靠社会办体育的优势,成功地承办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中山杯”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等国内外大型比赛。据全省16个市统计,仅1992年社会赞助体育比赛的经费就有4664万元。

90年代初,广东的足球、武术、棋类等协会陆续在实现社会化、实体化。1987年广东体育基金会成立,立即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热情支持,霍英东捐赠基金1000万元,1992年林百欣夫妇、黄华捐赠港币300万元和人民币100万元。现广东体育基金会已有基金3498万元。几年来根据国家法规进行经营创收970万元,着重用于体育科研、奖励和运动员伙食补贴。

有一批“小、灵、快”项目优势 广东人总的说身材比北方人矮小些,具有灵活、敏捷等特点,协调能力较好,但在力量、耐力等方面不如北方人,广东人又熟习水性,因此,广东体育在“小、灵、快”项目上有优势,例如羽毛球、乒乓球、跳水、水球、蹼泳、体操、技巧、航海模型等项目,包括水上运动项目。涌现了侯加昌、庾跃东、关渭贞、容国团、江加良、陈肖霞、谭良德、孙淑伟、陈镜开、何英强、何灼强、戚烈云、莫国雄等优秀运动员。

三、问题与奋斗目标

广东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前进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传统项目的优势未能保持,例如游泳原来拥有首创世界纪录的“尖子”,并在全国拥有较大优势;田径中的短跑、跨栏、跳远等项目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体育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提高教练员水平和培养高水平“体育尖子”的措施仍未跟上去。在国民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之后,体育产业规模有待发展壮大,体育市场管理有待健全,全民健身体育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93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对存在问题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了广东体育20年的奋斗目标及措施。主要奋斗目标是:①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使体育管理逐步走向法规化、制度化、科学化,体委干部要具备较高的领导现代化体育的能力。②体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人口不断增多,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体育成为人民群众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③提高训练水平和效益,竞技水平保持在全国前列,若干优势项目达到世界水平。①全面发展各级训练基地,训练布局要趋于合理,使后备力量层出不穷,造就大批尖子人才。⑤逐年增加体育投入,发展体育产业并使之成为广东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体育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
吴王寿梦问什么是周礼
吴王寿梦问什么是周礼
吴国是比较特殊的诸侯国,它与周王朝同宗,也接受了周武王的分封。但是它建立于周王朝创立之前,由周武王祖父季历的两个哥哥开辟,第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