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广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经济发展、居民组成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即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内容和形式。
一、发展简史
到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址已有300多处,墓葬100多座,各种青铜器800多件。这些青铜文化遗存的年代,自商末西周至春秋战国,前后经历700多年,比中原地区为晚,制作水平也不及中原地区,但仍表明广东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且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一致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赵佗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前204年)在广州建立南越国。他注意糅合汉族和南越各族文化,《汉书·高帝纪》称其“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东吴骑都尉虞翻被贬入粤,在南越王王府虞苑(今光孝寺)讲学,传播中原文化,门徒数百人。东汉的杨孚,著有《异物志》,这是南海郡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和中国第一部区域性的异物志。作者以四言韵语描述岭南各种异物,生动形象,富有诗味,清人屈大均称之为“粤诗之始”。晋代王范的《交广春秋》,为南海郡的第一部地方志。陈朝的刘删善于诗文,被叹为“岭左奇才”。张九龄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岭南诗人。他的《曲江集》有诗233首,《全唐诗》录为3卷。张九龄擅于五言诗,诗风清新自然,一扫六朝以来艳丽浮靡的陋习,开创了盛唐的清淡诗风。
宋、元两代,广东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到明、清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诗歌方面,先有明初的以孙蕡为首的“南园五子”,继而有明代中叶的丘濬、陈献章、黄佐、海瑞,他们是著名的学者,又是杰出的诗人。明末清初有被称为“岭南三家”的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他们摆脱了元代以来的纤弱萎靡的文风,以浓郁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中国诗坛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岭南诗派。清初,又出现冯敏昌、黎简、宋湘三位优秀诗人,使岭南诗派日臻成熟了。在艺术方面,随着商业、工业的发展,歌舞、戏剧、绘画也相应兴盛起来。粤剧自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入广东,与广东粤语地区的南音、粤讴、龙舟、木鱼、咸水歌、板眼、梵音等民间曲调融合,到了嘉道年间,在剧目、声腔、舞美、程式、服装等方面,均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地方色彩浓郁的大型剧种。潮剧自明代以南戏、弋阳腔为主,结合多种乡土曲调,又吸收了本地的大锣鼓、庙堂音乐和民歌小调,到清代中期而发展成为地方大剧种。琼剧、广东汉剧也在此时逐渐形成为地方大剧种。此外,还有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乐昌花鼓戏、粤北采茶戏、雷剧等十几种戏曲剧种,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演出也甚为活跃。在绘画方面,明清年间广东出现了不少全国著名的画家,如张穆、黎简、苏六朋、苏长春、张锦芳、张维屏、黄培芳等。他们尤以山水画为长,成为岭南画派的先声。
辛亥革命前后,广东的文化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绘画、音乐、学术等,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有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涌现了一批全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作家、画家、戏剧家。丘逢甲、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的诗歌,以及他们倡导的“诗界革命”的理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吴趼人、黄小配的谴责小说,是近代文学史上新的创作潮流。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绘画方面,以中国画为基础,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创立了风格独特的岭南画派。广东音乐和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蓬勃的发展。
“五四”时期和“五四”以后,广东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化的思想基础。二是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反帝反封建是这个阶段文化艺术的主要内容。尤其在抗战期间,表现抗敌决心,鼓励人民抗日,发挥了文化艺术的重大作用。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存在过忽视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缺点,存在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到了70年代后期以后,即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算极“左”路线的影响,逐步得到了改正。三是文化艺术的大众化、群众化得到加强。文化艺术工作者自觉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命运,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斗争,并努力使文化艺术的形式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四是文化艺术的内容更加深厚和宽广,形式更加活泼和多样,使文化艺术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主要特点
开放型的文化心态 由于五岭山脉的阻隔,古代广东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受到了影响。但珠江可以通航江西、湖南、广西等省,沟通南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自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重开大庾岭山路,使广东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渐趋频繁。到了民国年间粤汉铁路建成之后,南北的交往从此畅通无阻。广东又面临南海,自秦汉年代起,广州就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从广州开出的船队,可以远航至世界五大洲。国内外的商人,既把中国文化传到世界各国,也把世界各国的文化传入中国。广东又是著名的侨乡,数千万的华侨、华人通过各种渠道把侨居国的文化带回故乡,也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侨居国。
广东原来的文化较为落后,容易吸收外来的文化。自古以来,广东的文化心态比较开放。从国内来说,广东广泛吸收了楚文化、吴文化和中原文化。从吴国学者虞翻在今光孝寺讲学开起,直到历代入粤诗人韩愈、李德裕、苏轼等人的文学活动,对广东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古代遗存下来的光孝寺、韩文公祠、五公祠(李德裕是入琼的五公之一)、东坡书院,既是古代文化一种象征,又可看到粤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推崇。从国外来说,广州向来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不断地接受外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秦汉至唐宋的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晋太康二年(281)天竺(今印度)迦摩罗在广州首建佛教庙宇三归、王仁二寺。东晋隆安元年(397)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昙摩耶舍来广州传教,兴建了王园寺(今光孝寺),南朝梁武帝中期,印度高僧达摩、真谛在该寺讲经、译经,传播佛教,成为禅宗祖庭。唐代初年传入伊斯兰教。这些传教士带来了国外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他们的教典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像《罗摩衍那》就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六度经集》则是传奇性的作品,对广东文化产生很深的影响。第二次高潮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9世纪末,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广东被迫对外开放,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量涌入。与此同时,一批有识之士,如洪秀全、洪仁玕、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愷、苏曼殊、朱执信等,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也就不断被介绍进来。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广东不但是国内南北文化交汇的活跃地方,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从而培育和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心态。
兼容性的文化品格 广东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包括由北而南的中原文化,由洋而中的外国文化,都能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一切有益的养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广东音乐丰富多彩,为群众喜闻乐见,是因为它以中国古老的乐器琵琶、筝、箫、月琴、二胡等为基础,又吸收了外国的提琴、扬琴等;在乐曲方面也吸收了中原的古乐、昆曲和江南小调,形成一种欢快、流畅、优美的旋律,而又变化多端,在国内外乐坛占有重要席位。再如粤剧则是由明代从中原传入的昆腔、弋阳腔为基调,与广东的南音、木鱼、龙舟、白榄等民间曲调融汇而成。在伴奏乐器方面,除了二胡、高胡、二弦、笛、琵琶等民族乐器之外,也运用了提琴、扬琴、萨克斯号等西洋乐器,使之清新明快、婉约动听。至于岭南画派的绘画,更是中西融合的产物。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留日归来的学生。他们从中国画开始,学习了日本画的渲染技法,吸收西欧水彩画的光影特色,又再追溯东方古画的拙朴神意,加以融会贯通,并赋予民主革命的时代精神。此外,吴趼人的谴责小说,康有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理论等,无一不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广东文化是本土的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为主的岭北文化、西方文化的交融。
超前性的文化意识 在近代,广东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因为得风气之先,广泛接受了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为了救国救民,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他们要改变黑暗现实,推动社会前进,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超前性的文化意识便产生了。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更使广东成为大革命的策源地。从科技、教育、文艺、绘画到政治思想,都从广东向全国辐射开去,广东实际上成了全国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例如,在文学艺术方面,岭南画派为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探索了新路。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随着政治上的改良运动,提出了“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文体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学向现代化转变,他们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有代表性的进步诗人。在政治思想方面,18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以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页。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震撼了全国,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还有从黄埔军校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从国民革命军东征到北伐战争,都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威武雄壮的事件。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广东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试验区,广东文化更具创造性和超前性。新的经济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新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观念,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时效观念、人才观念、信息观念、竞争意识等,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波,迅速而广泛地向内地辐射开去,在全国开花结果。
三、内容和形式
悠久的历史传统,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以及大胆地革新和开拓,这样就使得广东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戏曲音乐方面,从明代起就先后形成粤剧、潮剧、琼剧、汉剧四大剧种。此外,还有雷剧、客家山歌剧、潮州音乐、龙舟歌、广东音乐、正字戏、白字戏、粤讴等20多种戏曲。文物博物方面,有秦汉时期的南越王墓,东晋时期的光孝寺,南北朝时期的华林寺、六榕寺、花塔,隋代的南海神庙,唐代的怀圣寺、光塔、开元寺,明代的五仙观和镇海楼,清代的圣心堂、陈家祠等。广东还有许多革命历史文物,如洪秀全故居、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鲁迅纪念馆等。全省有1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7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的工艺美术也多种多样、驰名世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早在唐朝就有1个14岁的女艺人在一尺见方的绢上绣出了7卷《法华经》,字体与针头一般大小。广雕早在1915年便获得国际博览会的特种奖状(见牙雕)。广彩在色彩艳丽的图案周围描金,不重写实重装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潮绣、端砚、石湾陶瓷、枫溪陶瓷和岭南盆景,各独具一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广东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内容也更加绚丽多彩。各地市、县都普遍建立了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体育馆、影剧院、电视台或电视转播台。除了传统的电影、戏曲、音乐之外,还引进了香港、台湾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品种,如卡拉OK、游乐场、歌舞厅、桌球、电子游戏、镭射投影等,个体出租书屋、书亭、报摊等遍及全省城乡。其中广州的东方乐园、南湖游乐园、太阳岛乐园,深圳香蜜湖中国娱乐城、蛇口水上世界、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深圳锦绣中华是世界最大的风景微缩区。还有广东省艺术节、羊城音乐花会、佛山秋色、荔枝节、风筝节等都极富有创新意义。1993年广东有395家报刊,发行总量22.63亿份(册),在全国名列前茅。各种文艺创作包括电影、电视、小说、诗歌、散文、美术、音乐、舞蹈等,也越来越推陈出新,蕴含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格。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