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百科全书

居民

广东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热带、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广东居民的居住、繁衍提供了独特的环境与条件。

早在12万多年以前,广东就有人类祖先的居住活动。到西周时期,这些先民已进化为一个独立的族体,史称“南越人”。南越先民很早就与中原等地的华夏诸民族发生交往。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4),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等三郡,驻军数万,并强迁中原“罪徒”和征集未婚女子迁入,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晋建武元年(317),晋室南渡,广东成为中原等地各阶层人士避难和落籍之地,移民潮持续了近300年。南宋、明末,长期的战争使中原等地区受到严重破坏,广东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大量尚未开发的可耕地吸引了大批渴望安居乐业的中原人民。多次人口大迁移和为数众多的驻军落户使广东居民的民族成份发生巨变,清初前后汉人已成为广东居民的主体。

经历漫长的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史称“南越人”的广东居民绝大部分与中原等地区南迁的华夏诸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居民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广东的居民人数由1949年的2783万人增至1993年的6581.60万人。按行政区域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佛山、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20个市,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步增加人口密度,以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最为密集。

民族构成 广东居民以汉族为主,分为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少数民族人口仅占0.57%,但增加幅度较快,1990年与1982年相比,增长幅度为92.41%,超出全国同期35.52%的水平。少数民族构成较为多样,共有52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者有壮、瑶、回、畲、满5个民族,由土著居民演变而成的是壮、瑶、畲3个民族。壮族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和怀集、连县、始兴等县内的5个民族乡。畲族主要分布在潮州市、河源市郊和增城、惠东等县(市)。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和肇庆。满族主要分布在广州。

语言构成 广东居民除某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如瑶语、壮语、畲语)外(见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流行汉语方言,分为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流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全省使用粤方言人数在3700万人以上。按语言、词语等的歧异分为几个片:①广府片,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等24个市县,约2000万人。②高廉片,主要分布在阳江、茂名、湛江等12个市县,约600万人。③罗广片,主要分布在四会、德庆、广宁等10个县,约700万人。①四邑片,主要分布在鹤山、江门、新会等7个市县,约400万人。客家方言以梅州为中心,包括梅州、惠州、南雄等23个市县,使用该方言人数约1200万人。闽方言分为两个支系,一是以汕头为代表,包括潮州、澄海、陆丰等13个市县的潮汕话,使用该方言人数约1000万人;二是以海康为中心,包括徐闻、廉江、电白等6个市县的雷州话,使用该方言人数约300万人。(见广东方言)

城乡构成 广东的城镇形成较早,距今已有2000余年。但由于工业发展速度慢,城镇化的水平不高,直至1982年,城镇人口仅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9.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广东的城镇化过程。1990年,城镇人口在全省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达到36.76%(见人口分布),乡村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城镇之间的乡村隔离带正在逐渐消失,大城镇圈正在形成中。越来越多的居民离开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进入工业、第三产业和专业技术领域。1990年,广东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居民比1978年下降了7.39个百分点,依靠非农业收入维持生活的居民高出全国水平2.79个百分点。

居民流迁 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城镇化的加速,使广东居民的迁移和流动增长,安上重迁的传统被打破。1990年,广东省仅常住户口在外县、外市,居住达1年以上的居民有331.46万人,比1982年增长10.8倍。正式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居民,省内总迁移数为147.28万人,省外总迁移数为24.18万人(见国内迁移)。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外省短期工流入广东务劳经商。广东也是移民出海外较早较多的省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至90年代初期散居世界各地的3000万华人华侨中,有2000万人左右是广东籍的(见国际迁移),以东南亚和北美洲最多。因此,广东居民中侨属最多,侨户人口有1000万人左右.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有广州的花都、番禺;江门的台山、开平;梅州的梅县等约40个市县。

家庭构成 广东居民的家庭构成,在规模上呈现出1人户、6人和6人以上户的比例逐渐缩小,3人至5人户的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家庭规模户均水平由1982年的4.80人下降到1990年的4.42人。城镇与乡村的户均人口差距较大,城镇为3.85人,乡村为5.69人。家庭结构在代际结构上以二代户为主体,占61.8%。在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只有单身老人或一对老夫妇的占14.27%。家庭代际结构在市、镇、乡之间的差别趋势是:单身户和一代户比例按市、镇、乡的序列递减,二代户相当,三代和三代以上户按市、镇、乡的序列递增。广东居民的家庭规模和代际结构受到地区经济和文化差异的影响,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户均规模、三代和三代以上户家庭的比例均低于其他地区。

二、历史文化传统

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悠久的商品贸易历史,面向海洋开放的地理区位,使得广东居民身上既表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优秀传统,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质。得世界风气之先,思想比较解放、开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居民在促进中国摆脱封建落后,走向民主文明的进程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文化的兼容性 古代,广东的开发远比中原落后。当中原已进入较成熟的农业文明时,广东还被视为“瘴疠之地”。广东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是在一个不断地吸收中原文化,同时融合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历史上,广东不仅是世界经济交往的门户,也是中外文化交汇的窗口,大量外商聚居广州,也把外来文化带入广东。印度的佛教文化、波斯湾的伊斯兰文化、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很早就进入广东。到了近现代,广东特殊的海外贸易地位更使它从多方面接受世界优秀文化的熏陶。漫长的内外文化交流历史使广东居民形成较强的开放意识,勇于吸收各种优秀文化,表现出较好的文化兼容性。

显明的重商意识 秦汉时期,从广州、徐闻、合浦港发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旺。到了唐代,广州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清政府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留粤海关对外通商,更使广东处于对外贸易的独尊地位,贸易的繁荣使广东人较早地形成了商品经济意识。明中叶开始,以提供商品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化种植业已在广东农村出现。到了康熙年代(1662~1722),已形成大片的经济作物专业区。如南海、顺德、鹤山、香山(今中山)的桑基塘,番禺、东莞、增城、阳江的甘蔗,新会的蒲葵等。同时,以买卖为主要目的的手工业成为广东的主业之一,还涌现出造船、制糖、纺织、丝织、器具制作的作坊和工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广东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商人阶层,亦农亦商、亦工亦商的现象也较普遍。历史悠久的商品经济活动使广东居民的文化传统具有明显的重商意识,重农抑商、重农轻商、重农卑商的观念比较淡薄。

光荣的革命传统 广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受害最深,反抗也最早,近代中国多次重大的反帝斗争发生或源于广东。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销烟,成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三元里人民自发地拿起武器反抗英国侵略军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先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广东发动和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组织了反对北洋军阀,维护资产阶级共和的护法运动,使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广东人民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翌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认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使广东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国民革命军北伐就是从这里出师的。革命政府在广州创办的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和农民运动干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港九大队和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为抗日战争的全国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社区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生活的社区环境不断优化。

社区规划 广东十分重视社区建设的科学规划。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颁布后,广东省开展宣传月活动,省属各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1990年,全省各市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集镇发展迅速的状况,编制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从1986年开始,广东省着手农村村镇建设试点工作。至1990年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建成不同层次的集镇试点215个,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建制镇规划实施大检查,完成建制镇规划修编工作的镇已达817个。

公路交通 1949年,广东省的公路通车里程仅2523千米,许多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到1993年,广东省的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7554千米,为1949年的25.7倍。全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达37.9千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5倍。全省已开通公路的乡、镇达99.7%。199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的通知》,制定了《广东省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暂行办法》,公路建设开始从低等级转向高等级化。1993年全省已拥有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16667米,其中水泥路面9500千米,居全国之首。全省与闽、赣、湘、桂等省份开出的省际的客运班车达1387班次。(见公路运输)

邮电通信 广东省的邮电通信能力增长较快。1993年,全省城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91.7万门,其中程控电话占99.66%,城市电话用户198万,居全国第1位。在许多部门、单位和住宅小区,分机用户普及。全省还有移动电话用户24.45万户,无线电寻呼机用户132万户。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也达到209万门,自动电话占92.27%,电话用户113万,其中农村专业户和私人用户达72.19万。乡镇、管理区通话面为89.49%。除此之外,全省还开设长途电路8.7万条,居全国之首。长途电话自动交换机容量20.1万路端,国际及港澳电信长话电路10040条,总交换量4.68亿张。居民的信息沟通条件大为改善。

住宅建设 广东省实行国家投资和房产开发相结合居民住宅建设。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完成住宅建设投资129亿元,房地产开发公司完成开发工作量158亿元。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9.44平方米。在房地产开发上,逐步改变了零散征地建房的做法,推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住宅综合开发率已达43.8%,至1990年共建起多功能居住小区242个。城镇住宅的功能化水平也逐步提高,到1993年,住宅拥有独用厨房的占94%,拥有独用卫生设备的占75%,拥有独用自来水的占95%。在农村,村镇建设正在走向规范化,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从1985年的16.8平方米上升到1993年的20.56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9.78%,建制镇普及率达79.1%,受益人口2037.23万人。

社区服务 随着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社区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85~1990年,全省社会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增加了21.8万个。1993年,小型零售业机构增至84.82万个,许多新的服务形式,如搬屋公司、清洁公司、钟点工服务公司方兴未艾。

环境保护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广东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网,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规和条例,使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初步得到遏制。城市大气中的烟尘、二氧化硫污染初步得到控制,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中的有害物质的排放有所减少,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近5年下降了60%,“三废”的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广东是内地第一个绿化省,1993年,全省105个县(区)实现绿化达标,提前两年实现绿化广东的目标。全省的城市绿地面积189.65平方千米,其中公共绿地52.47平方千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3%;有城市公园122个,其中仁化丹霞山、南海西樵山、肇庆星湖和鼎湖山被列为国家级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0个,总面积达599.6平方千米(见风景旅游资源)。随着广东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环境保护工作还相当艰巨。

社区文明建设 在社区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广东省人民政府一方面依据法律在居民中开展除“七害”的教育,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违法和破坏社会秩序、污染社会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居民中开展“好学进取,团结友爱,诚实礼貌,健康娱乐,卫生美化,勤俭办事,遵纪守法,文明新风”活动。创文明单位的活动已从户到村,从村到镇,从企业到行业,从块块到条条,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整治,形成规模。由广东省妇女联合会举行的“好丈夫、好妻子、好媳妇、好家庭”系列评比活动,以及各地举办的“婆婆学校”、“家长学校”、“新婚夫妇学校”、“妇女禁赌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安定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到1993年,全省共建有群众艺术馆20所,文化馆115所,乡镇(街道)文化站1757所,农村文化室不断增多,不少地方还办起了农民家庭文化室、图书室。

四、生活方式

广东经济的腾飞使广东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93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277元,比1985年901元增长3.74倍,农村人均纯收入1675元,比1985年495元增长2.38倍。居民的生活方式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岭南文化又使其表现出广东特色。

职业流动 经济体制改革使广东省的市场机制得到较早发育并初步形成,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铁交椅被打破,多劳多得的原则通过灵活的分配制度得到体现,加上“重商”的文化传统,使广东人的劳动观念具有明显的“讲究实际”的特点。那种依职业的地位、权力区分高低贵贱的观念日趋淡化,人们更重视职业对自身能力的表现和发挥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劳动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广东居民的职业流动性相对全国而言较高,人们期望在流动中寻找更佳的社会位置,对职业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衣着变化 广东气候潮湿炎热,人们对衣着讲究透气、凉爽,日常穿着比较随意。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广东居民对衣着的追求相应地发生变化,过去那种单一式样、一衣多季的着衣方式正朝着多种式样、一季多衣的方式转变。无论在选料、式样、色彩方面都追求新潮和个性化,海外服装也很快经港澳传入广东,使广东居民衣着的更新换代加快,部分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在广东城市的街头,各种精品服装店和国外名牌服装店随处可见。

饮食习俗 广东物产丰富,加上繁荣的商业和旅游,饮食业十分兴旺,广东人在饮食上讲究鲜活,鱼要吃活的,肉要吃鲜的,菜要吃刚摘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无不成为桌上的美味佳肴,如“斗”、“餐”、“食鱼生”、“蚝烙”。广东居民做菜煲汤讲究季节,区分冷、温、热性,并常在食物中加入一些中药材,把饮食与食疗结合起来。登茶楼饮茶是广东居民生活的独有特色,饮茶时并非清茶一杯,而是伴有各式糕点和食品。人们工作之余,上班之前,会亲友、话家常、度周末、各行各业买卖“斟盘”、互通信息,多在茶楼进行。

住房和耐用品消费 在住房消费上,广东居民自建、自购住房的投资逐步增加。1987~1992年,城镇居民的购房投资约100亿元。农村居民的建房投资按每年18%的速度递增。在珠江三角洲的集镇和农村,别墅化的私人住宅到处可见。在城市,居民对住房的内部装修要求越来越高。彩釉瓷片或大理石砖铺装地板,各种涂料粉饰墙壁,铝合金框架装修窗户比较普遍。在家庭用品上,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加快,现代化的成套高档家具纷纷进入家庭,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居全国的前列。广东居民家庭用的摩托车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学习和娱乐 竞争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广东居民产生了学习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要求。1990年,全省参加50学时以上学习的干部达53万人、工人达96万人。1991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78807人,各类非学历教育招生56383人,成人中专教育在校生117694人(见成人教育);在农村,有665340人参加了成人初等教育,87520人参加了成人中等教育,450万人次参加了各种长短期培训班或讲座,共有1601个乡镇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全省高等和中等专业教学自学报考人数达191363人。1993年,成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在校学生分别达125213人,250385人和531321人。广东居民喜爱丰富多彩的娱乐。从农村到城市,遍布各种档次、各种形式的娱乐场所、音乐茶座、舞厅、桌球室、影剧院;武术、风筝、毽球、龙舟、舞狮、跳绳、栽花、养鸟等群众性活动十分普及;龙舟竞渡、阳江风筝节,广东省艺术节、广东少儿艺术花会等具有地方特色、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宗教信仰 在广东除回族居民是全信伊斯兰教外,其他居民正式加入天主教、基督教的为数甚少。佛教、道教虽然僧尼、道士(姑)的人数也不多,但在民间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岭南色彩。在各种敬奉神灵的场所,不难发现一些与广东的历史文化相关之庙宇和偶像。如广州的五仙观,源于古代五仙人骑负五谷降临广州的故事。在粤北、粤西的伏波庙,奠祭汉代平南越有功之臣路博德伏波(马援)。一些在历史上贬谪岭南的名人,由于为当地人作了好事,也被立祠设祭,如海康西湖的十贤祠、潮州的韩文公祠等。广东沿海地区台风、雷雨较多,因此供奉风神、雷神、水神的庙宇也较内地普遍。

其他习俗 广东居民的家庭观念比较强烈,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比例在全国居于前列,许多传统的与家庭团聚或思缅有关节日,如春节、中秋、清明、重阳等尤其受到重视。期望亲人平安无事、早日团聚的心理与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取彩求运”的心理相结合,使得广东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讲究“意头”(即“吉利”)。办事择日多挑与“八”和“六”有联系的日子(粤方言中“八”与“发”,“六”与“禄”谐音);送礼讲究寓意,如结婚不要送钟(终)、不要送梨(离)、不要送冰瓶(冷);春节,每个家庭都要买一盆金橘,以图一个“吉”字。在婚俗方面有雷州婚俗、潮汕婚俗、客家婚俗、瑶族的“讴莎瑶”等;在岁时节令上,广州花市、潮州观灯、梅菉逛花桥都是十分有名的;在民间艺术活动上,“佛山秋色”,番禺紫泥、三善一带的“紫泥春色”,饶平北部山区的“布马舞”,封开地区的“五马巡城”,以及“潮州英歌”、“韶关唱春”、瑶族“耍歌堂”、“壮族坐歌堂”、畲族的“舞火”都历史悠久,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民间的祀祭诞会也各式各样,如“悦城龙母诞”、“南海波罗诞”、“天后诞”、“郑仙诞”、“金花诞”等。

五、社会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省的各类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老年服务 广东省是中国人口寿命较长的地区之一,百岁以上老人人数在全国位居前列,老年服务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广东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广东省老人节,组建了广东省老龄委员会、广东省老年基金会、广东省老年学学会,开办了岭海老人大学,成立了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协会。90年代前期全省有离休、退休干部活动场所1500余处,退休工人管理委员会3700多个,敬老院1300余间;先后建立了合同工、临时工养老保险基金,固定工养老基金统筹,全省征集养老保险基金30亿元,接受人身投保2640多万人次。在农村,建立了由政府部门统一投保制度,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村建立了自己的养老金制度。

残疾人服务 广东省的残疾人保障事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90年代初全省有17个市、46个县(区)建立了残联组织。仅1993年,全省发行销售福利奖券7亿多元,为社会福利事业筹集资金1.7亿元。全省建有27所特殊儿童学校,开设了106个弱智儿童辅导班和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见特殊教育)。先后举办了“残疾人活动日”和“伤健同乐”等活动,组织开展了残疾人体育活动,组队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和全国伤残人运动会。

拥军优属 广东省绝大部分市县设立了拥军优属领导机构,成立了3.96万余个拥军优属服务组织和4600个军警民共建点,1993年广州、佛山、曲江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双拥模范城。为使退伍安置工作制度化,广东制定了《广东省退伍义务兵安置实施细则》,东莞市、广州市越秀区、开平县等8个市、县(区)被评为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先进单位。

扶贫工作 广东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工作。例如省直机关包扶贫困县,市直单位包扶贫困乡镇和县,乡镇各部门包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广泛建立农村储金会等。1991年全省发放4333万元救灾款,救济灾民43.6万户;扶持贫困户425000户,脱贫351837户。1993年建立扶贫互助储金(基金)会11068个,储金(基金)达2.37亿元。

慈善事业 广东省注意发挥地方优势,鼓励群众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资助家乡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热心赞助养老院、福利院、康复中心,弘扬敬老爱幼,扶贫助残的社会风尚。1993年全省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4398宗,总值18.81亿元,其中捐赠社会福利事业4.38亿元。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