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广东省濒临南海。以基岩为基础发育形成的海岸,类型多样,岸线曲折。沿岸港湾、岬角、岛屿众多,陆架面积广大,陆架外还有深水大陆坡海区。广东海域地处热带、南亚热带,生态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南海大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陆架区分布有珠江口盆地等一些地质条件良好的含油气盆地。因此,广东省不仅具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各类海洋资源。广东海域位于东南亚海上交通要冲,早在秦汉时期海上交通便相当发展,并形成以广州港为主的港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经过2000年来的不断开发,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南大门和繁荣的海洋通道。
一、广阔的海洋空间
岸线漫长 广东省的海岸东起闽粤交界的饶平县大埕镇以东的界山,西至粤桂交界的英罗港洗米河口。大陆岸线自北东向南西延伸长达3368.1千米(不含港、澳地区),居中国沿海各省海岸线长度之冠。广东省海岸由山丘、阶地经外营力塑造而成,分为:①山丘溺谷海岸,②台地溺谷海岸,③沙坝潟湖海岸,④平原汊道海岸4种类型。(见海岸地貌)
岛屿众多 广东沿海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共759个,其总面积达1599.9平方千米(见近海岛屿)。沿海各市县除东莞市和吴川县外,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岛屿。其中,拥有100个岛屿以上的市县为珠海市(154个)和台山市(102个)。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岛屿有东海岛(254.7平方千米)、上川岛(137.1652平方千米)、南三岛(117.1平方千米)和南澳岛(106.85平方千米)。广东沿海岛屿绝大部分在离岸15千米范围内,属大陆边缘部分,地貌以基岩的丘陵山地为主。与广东内陆相比,海岛的海洋性气候更为突出。
陆架广阔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为渤海、黄海、东海面积总和的2.8倍;平均深度为1212米,最深处为5377米;除中部为深陷盆地外,基本属于大陆架海区。南海北部大陆架总面积约44.59万平方千米,有一半左右属于广东海域。它为宽阔的堆积型大陆架,坡度平缓,平均为3′40″。南海北部大陆架宽度一般在200千米左右,最宽处可达300千米,珠江口外的大陆架宽度达278千米;在神泉湾至红海湾岸外的大陆架较窄,宽度仅130~140千米(见大陆架地貌)。广东省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至热带之间的过渡带,呈东北-西南分布,南北约跨4个纬度。一般地说,湛江港至台湾高雄港连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具有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特征;以南属北热带,海域环境具有鲜明的热带性。海域东北部是著名的黑潮和南海暖流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上升流比较活跃的海区;此外,还有主要来源于珠江、韩江、漠阳江等入海的冲淡水和冬季从台湾海峡流入的闽浙沿岸水。海域潮汐类型复杂,有不正规半日潮、不正规日潮和正规日潮;大部分海区的潮差均小于2米,最大潮流流速则在1节以下。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 广东海域的海洋生物具有热带暖水性特征,生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每一物种的数量则较少。主要渔业资源大都由地方性种群所组成。粤东渔场和珠江口万山渔场都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作为海洋生产力基本环节的浮游生物,沿海的种类超过900多种,生物量以珠江口海域最高。底栖生物中,常见的海藻、海草类、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等约100余种;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超过400种。底栖生物总种数超过2000种,其中虾、蟹、海参、鲍鱼、扇贝是海产美味珍品。游泳动物中,已记录的鱼类1064种,海兽类17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及少数海龟和海蛇。还有不少具热带特色的珊瑚动物、红树林、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等。另外,潜力巨大的工业原料生物、药用生物及海洋观赏生物等,正待积极开发。广东的海洋渔业约有50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沿岸、近海、外海及远洋4种捕捞作业类型,1993年海洋渔获量达139.29万吨,比上年增长7.3%。(见海洋生物资源)
砂矿资源多样 广东海域的滨海和浅海区蕴藏有多种砂矿,主要有铬铁矿、钛铁矿、金红石、锡矿、铌钽矿、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石英砂矿等。已发现的不同矿种的砂矿床95个,有工业储量的产地47处。(见海滨砂矿)
油气资源丰富 广东海域的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盆地已找到约30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亿多吨。截至1991年底,仅珠江口盆地东部已找到21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石油地质储量达4亿多吨。北部湾盆地的涠10-3油田于1986年投产,年生产能力约30万吨,是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一个投产的油田。珠江口盆地的惠州21-1、惠州26-1等油田也相继投入开发,1991年年产量达116万吨,1992年年产量超过200万吨。(见浅海油气资源)
动力资源潜力巨大 广东缺乏煤炭资源,但拥有潜力巨大的海洋动力资源。据估算,波浪能理论总功率约达4536兆瓦。其中,粤东岸段为2715兆瓦(占60%),珠江口岸段为944兆瓦(21%),粤西岸段为877兆瓦(19%)。大万山岛已建成1座3~5千瓦的波能试验站。全省沿岸最大潮流速度大于2.5节的潮流能资源有10多处,可装机总容量达2280兆瓦。潮流能密度最大处在琼州海峡东口及其北边的外罗水道。顺德的甘竹滩洪潮电站,总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1030万度。另外,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尚待开发利用。(见海洋能资源)
景观资源有待开发 广东的海洋景观资源是中国沿海各省中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著名的海洋景观有:汕头海滨的岩石风景区,以“崖门春浪”著称的新会崖门观潮胜地,潮阳海边的莲峰景区,兼“神”、“海”、“沙”、“石”为一体的碣石玄武山——金厢滩海滨,终年泉水叮咚和万千蝶群飞舞的内伶仃岛,以“妈祖庙”和“凤凰蛋”卵石而闻名中外的汕头妈屿岛,电白放鸡岛海底潜水旅游点,惠州大亚湾水上娱乐场,以“理想海滨浴场”称誉的九洲岛游览区和上、下川岛旅游区等已开发的海滨旅游胜地。
滩涂广布 广东沿岸分布的滩涂面积达2042平方千米(306.3万亩),其中大、中河流的河口区的滩涂面积约占三分之一(105万亩),粤东和雷州半岛西岸的滩涂面积较小。滩涂按成因可分为三角洲型、潟湖溺谷型、平直海岸型等;而按滩涂的物质组成并结合功能机制为依据,则分为沙滩(海滩)、泥滩(潮滩)、岩滩和礁坪及红树林滩等。滩涂不仅是发展水产业、盐业及旅游业的优良场所,也是补充土地的重要来源。1948~1986年,广东在伶仃洋、磨刀门及黄茅海等地区进行了围垦造地与口门整治相结合的开发,全省已围垦滩涂面积164.1万亩。
养殖业发达 广东的海水养殖业,早在南汉时期已有官办采珠业,宋代兴起养殖牡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虾、石斑鱼、真鲷、扇贝等养殖均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1993年海水养殖面积已有141.01万亩,总产量达19.17万吨,比上年增长9.1%。(见海洋水产增养殖)
盐业历史悠久 广东省海盐资源丰富,晒盐业早在唐朝已初具规模,北宋时已有盐场16处。1988年盐田面积达9147.56公顷,盐产量44.76万吨。1993年盐产量减至36.36万吨。据估计,广东年需盐量约70~80万吨。另外,卤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洋无机资源开发研究和利用正在起步。因此,扩大盐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广东海洋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见海盐及其综合利用)
三、重要的海上通道
历代通途 据历史文献,秦汉时期广州、徐闻等已成为重要港口。西汉时,已开辟有从广东出发,通过南海到达太平洋与印度洋沿海各国的远程航线。唐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拥有“通海夷道”,开辟了远达中东和非洲东岸的航线。宋、元时,广州是闻名于世的国际海港,海上交往的范围继续扩大。明、清两代,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的港口,广州港的贸易额曾一度约占当时全国外贸总额的90%。鸦片战争后,结束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并于19世纪50年代后其外贸总值先后被上海、大连、天津超过,但广州一直不失为中国的外贸大港。
港湾众多 广东沿岸的入海河口大多与海洋连接畅通;而且沿岸的海湾又大多数深入陆地,港湾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①河口湾型;②潟湖一潮汐通道型;③溺谷湾型;④岬湾型;⑤混合过渡型。但也有些港湾介于两个类型之间,如汕头湾兼有河口湾与潟湖湾的特点;湛江湾为河口湾与溺谷湾的混合型;神泉湾的神泉港、碣石湾的乌坎港等,都位于河流的口门处,而口门却被沙嘴阻拦,形成为河口潟湖型。因此,在港湾开发整治时应充分考虑诸多因素,以期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广东省拥有大、中、小港口71个,多数沿海市县有2个出海港口。以广州、湛江、汕头等大型港口为主体,基本形成了大、中、小港口相结合的广东港群。国内航线遍及全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对外通航遍布世界各大洋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40多个港口。全省有海港泊位400个左右,其中十分之一为万吨以上泊位;重点渔港85处。1993年广东沿海港口吞吐量达1.67亿吨。
四、频繁的海洋灾害
台风频繁 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大气涡旋,俗称台风(在气象学上,风力达12级以上的强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南海是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海区之一,全年都有热带气旋活动,以8~9月最多。据1949~1988年的资料统计,在南海地区共出现400个热带风暴和台风,年平均10个,其中52%来自西太平洋,48%生成于南海。在南海生成的风暴和台风通常称为南海台风,主要登陆广东省沿海,占登陆中国南海台风次数的85%。台风往往会给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生产、海洋工程设施、海洋油气生产等带来重大损失。(见台风灾害)
风暴潮 伴随着风暴和台风而出现的风暴潮和巨浪常常给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全带来巨大灾难。据调查,广东沿海(含海南岛)曾发现168处由台风造成的风暴潮位历史遗迹。风暴潮比较严重地区主要有3处:①雷州半岛东部海岸,如1980年7月22日8007号台风暴潮,在南渡站实测到最高风暴潮潮位为5.94米,为百年罕见记录。②粤东饶平、澄海、汕头沿海一带,至1986年为止的前80年间,曾遭遇3次灾害严重的风暴潮,潮位都在3.00米以上,最高达3.48米。③珠江口地区,这里的局部地区风暴潮潮位一般在2.00米以上,最高曾达3.37米;1983年9月9日,8309号强台风造成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潮,横门、南沙、黄埔、广州等观测站测得的最高潮位为2.29~2.63米。(见风暴潮灾害)
海洋污染 广东沿海的环境污染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1980~1985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全省海岸带(简称全岸带)1000余座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工厂、矿山,年排出废水总量约10亿吨,其中含有污染物质总量为717743吨;全岸带每年排出生活污水总量约33077万吨,城镇生活污染物质总量约99769吨;全岸带船舶年排放含油污水总量为316.5万吨,其中珠江口岸段约占72%;全岸带主要河流注入海中的污染物质总量约1406915吨,其中珠江口岸段入海污染物质数量占86.7%。1980年以来,广东沿海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城镇建设的速度与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由于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没有“按比例”恶化,而且在局部上还有所缓和。即使如此,由于广东海域的港湾水交换能力较差,加上沿海滩涂宽广,所以有些内湾和浅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日趋严重,并在海水养殖密集区频繁发生赤潮和病害,在河口和内湾水域已普遍出现富营养化等不良现象。(见海洋污染)
-
- 一鸣惊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曰止戈为武
- 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嫡长子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在令尹成嘉监督与辅佐下,为先君楚穆王发丧。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国正处于风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
-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
- 九天玄女的传人
- 九天玄女是九天的圣主,中华民族是九天玄女的传人,《诗经? 商颂 ? 玄鸟》有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我还认为,通过 “玄鸟 ” ,得知 “天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