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盗窃之道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06 10:03:5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后汉书》对董卓的一生有一段很精彩的评价: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残寇乖之,倒山崩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板》、《荡》之篇,于焉而极。呜呼,人之生也难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董卓
这段话意思是:董卓当初不过是一如怒虎一样的一介武夫而已。由于他遭际到这个乱世的时代,所以才能够干出那么多有违人伦常理的坏事,至令皇都毁败、天子迁都、百官流离。他就像那个剖开孕妇的肚子来验证是男孩女孩;剖开大臣比干的胸膛看他有心没心;把过河怕冷的老人的腿骨砸碎验看骨髓虚实的商纣王一般残忍,对于这般残忍的人把他千刀万剐老百姓也不足以解心头之恨。但他能够在一时内还能装出礼贤下士,没有急着自立为帝,还算是“盗亦有道,窃国有术”吧。他死了以后,他的残部又乘势祸害朝廷、荼毒京师到了倾山倒海的地步,把一切弄得更糟。虽然对于政治动乱自《诗经》就有板荡之篇记载,但到了董卓一伙这里,恐怕已是极致,不会再有续篇了。可叹董卓,他这样倒行逆施,想活命也难啊!天地也太不仁慈了,怎么竟能让天下万物像猪狗一样让这般贼人祸害呢?
《后汉书》在董卓传的最后还写道:“百六有会,过剥成灾。董卓滔天,干逆三才。……区服倾回,人神波荡。”
意思说:一百多年也许会遇到这样一次,朝廷衰弱、小人得志,出了这么一个罪恶滔天的董卓,伤天害理,违背人伦,弄得王室颠覆、天地人神不安。
史书对于董卓的盖棺论定,不能说不准确,但说他“尚有盗窃之道焉”,也无可非议。一介武夫起于边地而能入主朝政,自有他的一套办法。但注中却引用“盗亦有道”的典故来做这句评价的注脚似有不妥。如果把董卓的窃国之道与“盗亦有道”的“道”相提并论,恐怕天下的盗魁贼首都要为之愤怒了。
“盗亦有道”这个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个词的出处是《庄子》一书。在这部书中讲述了一个叫做跖的大盗的故事:
他的小盗问他什么叫“道亦有盗”,跖回答说:在盗贼中只有具备圣、勇、义、智、仁这五条的人,才有资格称“大盗”。
- 什么叫“圣”呢?他得知道什么地方藏有什么财宝;
- 什么叫“勇”呢?他得敢于先破门而入;
- 什么叫“义”呢?他在撤出时得走在最后;
- 什么叫“智”呢?他得知道他的抢劫行动可行不可行;
- 什么叫“仁”呢?得手后分赃得均匀。
如果不具备这五条,他成不了强盗的首领。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可偷;又知道可偷不可偷;偷的时候敢于先入;偷完了敢于后走;分赃时又很公平,这大盗之道的确可称为一种“道”。
董卓的“窃国之道”,也正是他可以乱国、窃国,却不可以长久当国,更不可能称王天下的原因所在,不过是狼子野心一朝得逞而遗臭万年之徒,入朝专政擅权只三年便一命呜呼了。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晋穆侯为何讨厌他刚出世的儿子,还给取名叫“记仇”?
- 周宣王死后,太子姬宫湦(sheng)继位,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周幽王。从这一刻起,周王朝开始进入了多事之秋,一场又一场的好戏即将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