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百科全书

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试验。截止1993年中国有5个经济特区,其中广东占有3个(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是中国特区最多的一个省份。

一、特区由来

在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指引下,广东省的领导人从发挥广东的优势出发,于1979年4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广东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重要侨乡的汕头市划出一块地方试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肯定了这个意见,并指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当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工作组赴广东、福建考察,同两省的领导人共同研究在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试办出口特区的问题。1979年7月,中共中央颁发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文件,指出可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同年8月,国务院委托广东省起草有关经济特区的法规。1980年3月,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采纳了广东省的意见,把“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确认广东3个经济特区的法律地位。这次会同时批准了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又批准海南建省、办特区。

广东3个经济特区依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大胆进行改革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余年来无论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还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特区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10多年来,广东3个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80年到1985年为打基础、铺摊子的阶段;从1986年起,特区进入了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阶段。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的固定资金投资。到1993年底,3个特区累计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45.64亿元,城区开发面积达100多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733.74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兴城市。②积极引进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和外国客商到特区投资,到1993年底,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93.81亿美元,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70%的老企业得到技术改造;并与全国各地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仅深圳特区就兴办内联企业1万多家,实际投资额达100多亿元;深圳在内地的投资也达40多亿元,兴办企业100多家,从而使特区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并促进了内地生产力的发展。③努力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工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2.5亿元,发展到1993年的732.17亿元,形成了以电子、轻纺工业为主体的、行业齐全的、外向型的工业生产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有很大发展,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①外贸出口总值,从1980年的0.24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82.16亿美元,增长341.33倍。深圳外贸出口总值,从1986年开始连续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出口值的第2位,仅次于上海;1993年跃居全国第1位。其他行业也得到高速和协调发展。⑤3个特区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601.32亿元,财政收入达80.81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早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提前迈入小康型生活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取得可喜成就 广东3个经济特区创办以来,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无论是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走在各个特区的前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市场体系的改革,如全面放开生活资料市场、逐步放开生产资料市场、推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成长、活跃劳务市场、建立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企业体制的改革,如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试行企业股份制等;财税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外贸体制的改革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特区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新格局,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内地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的一些改革项目,在内地早已全面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区充分发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场的作用。

90年代以来,特区在深化改革方面,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企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各特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落实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深圳特区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加快了企业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革步伐;取消了企业行政级别,建立了新的企业分类定级体系;实行企业按行业类别及效益特点上缴利润办法;取消了企业干部、工人界限,实行企业员工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取消新设企业的政府审批制,改为准则登记制;进一步确立了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投资管理公司-集团(总)公司3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以推进企业公司化的改造。珠海特区以股份制为突破口,推进企业的改革,审批成立13家股份公司,规范内部股份公司的运作,列入省股份制改革试点的企业范围;开展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作,理顺一批企业的产权关系,在产权转让、兼并上取得进展,进一步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建一大批企业集团,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汕头特区大力推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具有法人资格的落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在34家国有企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效;新组建企业集团25家,实行企业兼并、合并和承接经营20多家;在21家企业进行规范化股份制试点。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广东3个特区按照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在建立市场体系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如深圳特区成立了面向国内外、面向多种经济成份的区域性产权交易所,初步形成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了由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技术经纪行、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机构组成的综合配套的技术市场体系;发展完善了股票证券市场,初步形成了立足华南、辐射全国的证券交易中心;健全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对房地产的一、二、三级的市场,实行不同力度管理;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色金属期货市场、期货联合交易所取得了好成果,各类要素市场不断发育成型。珠海特区新建了一大批生活资料市场,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大中小、高中低档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性互补的市场网络,一批大型生产资料市场也在加紧筹建,建材、汽车等生产资料市场初具规模;特区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已有20多家保税贸易行进行运作;金融、证券和期货市场也得到较快发展。

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广东3个特区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深圳特区健全了社会服务和监督体系,推行律师制度改革,鼓励组建不占编制的律师事务所;进一步健全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珠海特区在1992年成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使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出现新局面,全市已形成一个包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汕头特区在全省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深圳特区进行了第5次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了机关“三定”工作;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的间接管理。由分割的部门管理转为全社会的综合管理,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珠海特区对交通管理和口岸管理体制等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汕头特区企业全员合同制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正在吸收外资参与“居者有其屋”的“安居工程”,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2平方米。

逐步走向法治经济 广东3个特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批推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法规、法律。深圳特区已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20多部,如《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财产拍卖条例》等。借鉴香港法规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为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创造条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0多年来,广东3个经济特区,不仅抓物质文明,还重视抓好精神文明。各特区积极开展了四项基础教育,即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弘扬“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努力塑造特区一代“四有”新人。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净化党风政风,通过开展“除七害”斗争以净化社会风气,通过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以改善社会治安,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事实证明,经济特区已经和正在发挥“窗口”和试验基地的作用。正如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珠海和厦门3个经济特区后所指出的,“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90年,江泽民在深圳庆祝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招待会上指出:“深圳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在改革开放中也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三、特区建设规划

广东3个经济特区,经过10余年的开发与建设,已初步建成较为现代化的各具特色的新兴的城市。为了迎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和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及促进海峡两岸的直接“三通”,深圳和珠海特区正在做与香港、澳门回归以后的基础设施衔接和城市功能互补的城市建设规划。汕头特区为广东沿海城市离台湾最近的一个城市,具有争取成为对台直航点的区位优势。为此,在90年代广东3个经济特区,正朝着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高度社会化的第三产业为支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际化的港口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规划 为了与香港回归后在基础设施方面衔接和城市功能互补,深圳经济特区计划投资1000亿元,按照多功能、国际性的要求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重点是抓好6个网络的建设:①建设畅通、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②建设东西纵横贯通、互为调节的供配水网络;③建设安全通畅、抗灾能力强的防洪排涝网络;④建设适度超前、供应充足的供配电网络;⑤建设快捷、灵便的现代化通讯网络,抓紧市话扩建工程、邮电枢纽中心、特区内移动电话等三大项目的建设;⑥建设宏观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珠海经济特区建设规划 随着澳门回归祖国的实现,珠海要在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澳门经济合作,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今后10年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投资额700亿元。主要项目是:建设西起珠海港、东接市区的全封闭式城市快速干道——珠海大道;兴建珠海港;改建珠海机场;动工兴建广珠铁路;兴建装机372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继续超前建设城市电信设施,扩大移动电话;扩展国内、国际邮政快速专递服务范围;扩大供水能力和提高水的质量;逐步建成香洲、斗门、井岸、小林、高栏5个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10万吨/日;继续搞好街心花园、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重点建设好野狸山和风波山公园。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规划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汕头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从1994年起到1997年,全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计划总投资20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总投资130亿元、外汇4亿美元。包括新建、扩建电厂11个,新增装机容量176.4万千瓦;交通主要建设项目17项;邮电通信至1996年底市话容量将达62.83万门;扩大新区面积24.5平方千米,使市区面积增至60平方千米;办好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并积极筹划跨世纪工程的南区的开发与建设。到2010年,汕头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这是一关于双头鸡的故事,据说与王莽篡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双头鸡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国给汉武帝造贡上一只长着两个头、四只脚、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詹天佑修建铁路,詹天佑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詹天佑修建铁路,詹天佑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号达朝。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