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百科全书

教育

广东在明、清之前教育很不发达。明、清期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广东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才有较大的进步。鸦片战争以后,广东较早地传入了近代教育,以后逐步形成近代教育体系。中华民国期间,教育在20、30年代一度有较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教育有了飞跃的发展,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一、发展历程

广东的私人讲学开始很早。东汉熹平年间(172~177).番禺人董正在广州聚徒讲学。东汉未年南海郡人黄豪,寓交州首府广信,设帐授徒。广东学校教育在东汉顺帝(126~144)时,已有官府“兴立学校以奖进之,虽于吏卑末,皆课令就读”的记载。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建集贤殿书院,官学分府学、县学,县学下设乡学、里学。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刺潮州,重振州学,为潮人推崇。以后逐步发展,清末民初进入繁荣阶段。中华民国期间,广东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官办、私立和教会等多种学校并存,出现专门的女子学校,并开始注重义务教育,初步形成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包括派外留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广东教育几经曲折,但仍取得很大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恢复与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博士等),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闲暇教育以至留学生教育,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的、以公立学校为主体的开放型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教育(1949年前) 书院是广东学校教育发展的起点,它出现于唐朝开元年间。宋朝开始发展,当时以英德的涵浑谷书院、惠州的丰湖书院、广州的禺山书院和玉岩书院等较为著名。明、清期间,广东商品贸易发展,促进书院的发展。清代中叶书院已遍布广东各地,达400多所。清朝后期,广东教育进一步发展。道光四年(1824)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海堂诞生,以后出现广雅书院(广雅中学的前身)、岭南学堂(岭南大学的前身)、外语专业学校广州同文馆、万木草堂等一批闻名中外的学校。私塾则是当时相当普遍的小学性质的学校。清末民初,广东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学校体育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名列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东十分重视平民教育,创办了平民义学及其试验场所,建立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妇女运动讲习所和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见黄埔军校),并选派一些优秀学生赴美、英、日、苏等国留学。20世纪30年代,是广东教育发展又一迅速时期。到1949年止,广东有高等院校20所,在校生12900多人;中学516所,在校生13.7万人;师范学校46所,在校生15000多人;小学28200多所,在校生159万人;幼稚园45所,在园儿童7783人。当时广东的教育经费和学生人数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1928年建立于广州中山大学的教育学研究所,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实验,组织教育会社,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进行以及创办《教育研究》月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教育(1949年10月以后) 分为整顿发展时期、低谷时期和迅猛发展时期。

整顿发展时期(1949~19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1949~1957年,政府接管或接办了所有的教会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对这些学校进行了全面整顿。在中小学实行全国统一的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学校的领导。同时,根据当时大量需要革命干部的情况,于1949年底、1950年初在广州创办了南方大学,由叶剑英兼任校长,办学3年共培训18000多学员。其他高校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调整为5所高等院校: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今中山医科大学)和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1956年创办广州中医学院;1957年建立广东民族学院。1957年,全省共有7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4654名;中等专业学校33所,在校生1.58万人;普通中学增到761所,在校生47.53万人;小学增至43000所,在校生比1949年增加两倍以上;幼儿园增加到843所,入园幼儿增加了10倍。全省文盲由1949年的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78%)下降到759万人(占总人口的52%)。

1958~1960年,广东各级各类学校骤然增加,其中普通高校增至50所,中专学校增加3倍多,普通中学增长1.5倍,小学增长1倍,幼儿园数是原来的40倍,成人职工大中专院校亦增至426所。但许多新办学校是在师资、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创办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61~1965年,广东贯彻落实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合并或撤销停办。在中小学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训练,在高校中强调“三基”(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教学和训练,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上升。1965年,全省高校调整为22所,普通中学1145所,小学79973所,幼儿园1846所。另外,根据国家“两种教育制度”的要求,全省半农半读职业中学发展为2629所,半工半读学校390所,耕读小学3.7万所。

低谷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教育遭受空前浩劫,许多高校被强行“调、并、迁、改”或勒令停办,使广东普通高校减至10所,并在1966~1970年间停止招生。而成人高校却迅速膨胀,全省“七·二一”工科性大学多达1853所,“五·七”农科性大学达589所,“六·二六”医科大学有9所。中小学则实行“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盲目将一些小学拔高为初中或附设初中,将所有职业中学改为单一的普通中学,中小学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许多专家、教授和教师遭到迫害或受到歧视,广东教育蒙受巨大的损失。

迅猛发展时期(1977~199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教育开始恢复并迅速发展。1977年底,高等院校恢复了统一考试招生,复办或新办了10多所高校,纠正了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83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高教经费每年递增8%以上,基建投资占全省基建总投资的4%以上。实行中央、省、市三级办学体制,采取委托代培、干部专修科、自费、走读等多种形式办高校;根据广东毗邻港澳的特点调整专业结构,增设60多个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新专业;1991年全省41所普通高校绝大多数与国外和港澳地区院校建立校际交流或协作关系,其中有9所高校接收来自56个国家的400多名留学生。同时,广东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获健康发展,1991年全省办有职工大学、业余大学35所,管理干部学院11所,电视大学2所,教育学院13所;另有23所普通高校办有函授大学,36所普通高校举办夜大学,8所普通高校开设干部和教师本、专科进修课程,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达78800多人。1984、1988年在广州分别创办的岭海老人大学和广州老年(干部)大学,标志着大学教育的对象延至老年人。

在基础教育方面,广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恢复省、市、县重点中小学。1985年以前,以普及小学教育为重点;1985年以后,在完成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1991年,全省已有普通中学3822所,在校生228.27万人;职业高中542所,在校生20.59万人,占高中生总数的49.6%;中专学校178所,在校生5万多人;小学24633所,在校学生778.93万人,入学率达99.16%;幼儿园6335所,入园幼儿165万人。1993年,各类学校又有了新的发展,高等学校、农、职业中学、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在学人数分别为11.70万、19.21万、277.19万、832.19万和190.53万。全省有42个市、县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占全省市、县总数的35%,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同时,农村扫盲、职工文化技术补习、成人初等教育蓬勃发展,各城镇各单位普遍建立成人教育培训中心,还建立跨地区的成人教育合作区(如珠江三角洲成人教育协作区等),使农民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干部岗位培训迅速普及。90年代前期,广东建有农村初等学校4143所,90.7%乡镇拥有文化技术学校;城镇职工文化技术学校1028所,全省200多万职工干部参加学习,93.7%的工人和77.6%的干部参加了岗位培训。特殊学校增至19所,在校学生2352人。全省文盲半文盲率从1949年的78%下降到1991年的10.45%,其中15~40周岁的文盲率为0.72%。

10多年来,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较为显著。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教育资金取得较大成绩,除省、市、县区或乡镇政府担负主要教育经费外,还成立了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分别筹得教育经费人民币1560多万元、港币260万元和人民币1600万元、港币1200多万元。10多年中,华人、华侨、港澳同胞为广东教育捐资赠物,总金额达8.2亿港元。

二、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广东对原教育体系进行了大改革。主要表现在:①组织了各种扫盲班,在工农群众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活动;②举办工农速成中学,保送工农兵进入高等学校学习;③创办南方大学,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改革原教育体系基础上摸索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广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大军。“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教育水平大幅度下降,本来就不够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更加单一化,高等教育遭到了最大的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主要表现在:①重点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改变了普通中学单一化的格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其1992年在校学生已超过普通高中学生数,综合中学出现在南粤大地。②创办地方高等学校;大力发展专科教育,扭转了本、专科倒挂状况;适应广东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了高等学校的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口径;发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③成人教育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完善了层次结构,农、科、教结合和工、科、教结合的成人教育新体制已经建立。④加强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体系进一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广东教育正在逐步形成各级各类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灵活、多样而又有地方特色的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见表)。

广东教育体系表

这个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①结构日趋完整。在教育性质结构上,有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层次结构上,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同一教育层次上,又有不同要求和程度的构成状态。在科类结构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比较齐全的学科领域及其专业。在形式结构上,有全日制普通教育性质的各种层次类别的学校,还有脱产制、半脱产制、部分业余时间制的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成人学校或培训班。在地区结构上已形成了初、中、高等学校在地区分布上比较合理的状态。如高等学校,除了广州地区有26所外,在粤东南、粤西和粤北都设有高等学校,共计16所。

②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有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部分业余时间制学校(或班)和函授、刊授、广播电视学校以及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等。全日制学校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适用于以儿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执行国家的统一规定。半脱产学校为成人教育性质,以中等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为主。部分业余时间制的学校和培训班,遍布城乡各地,遍及各行各业,仅广州市私立学校已开展180多种专业培训。全日制学校一般为学历教育;半脱产学校和函授、刊授、广播电视学校以及高等自学考试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部分业余时间制教育为非学历教育。

③办学体制的开放性。广东原有的办学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办学。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办学体制有了很大改革,正在逐步形成国家为主的、与集体和私人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还有港、澳、台同胞和华人华侨捐资办的,外资办的和合资办的。政府除了大力改善国家办学条件外,对集体办学和私人办学在政策上和办学条件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现各地和各学校已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私人办学的形式已遍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三、教育的主要特点

广东教育特点显著,主要如下:

近代教育在中国传入最早 广东是中国传入近代教育最早的省份,也是最早进行近代教育改革的省份。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道光十九年(1839)11月,英国礼逊教育会在澳门创办了一所小学“马礼逊学堂”,其后于1842年11月迁至香港。该学堂开设的课程除中文外,还有一批反映近代科学的课程,有代数、几何、生理学、地理等。第一批在香港进入该学堂的学生有容闳、黄胜、黄宽、李刚、周文和唐杰6人。虽然这是外国人开办的学校,但从教育思想来说,是中国接受近代教育的先声。后来广东办起广州同文馆,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较早的近代学校。

女子进入学校是近代教育的一个标志。广东是全国最早接触这方面教育的省份之一。咸丰三年(1853)美国传教士哈巴夫人在广州办起了一所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开始了广东女子进学校的历史。

用近代教育思想改革传统教育的工作,广东也走在全国的前面。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和梁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都是广东人,他们在进行政治维新、政治革命的同时,倡导并推行教育改革,如废科举兴学堂,重视儿童、妇女教育,提倡男女教育平等,兼学中学、西学,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知识分子,奖励新著作、新发明,派人到国外留学等。这些改革对广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广东还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兼学术界人士,如黄遵宪丘逢甲丁日昌郑观应等。他们的教育改革思想在全国有深刻的影响。

教育改革开展较早且已初步见效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探索。

①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中等教育结构。这方面的主要情况前面已有叙述。

②不断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为克服过去存在的德育工作简单化、一般化和成人化的缺点,1981年广州拟出中等学校德育大纲初稿,1983年广东承担全国重点教育科研项目“我国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研究”的科研任务,80年代中期创造出了党政社会各部门对学校德育齐抓共管的“潮州经验”等。

③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除了传统的国家投资、群众集资、征收教育附加税、华侨捐资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开辟了两个新渠道:一是从广东第二、三产业上缴的利税中拿出1%作为教育经费,1992年开始实行,当年从中获得8亿元教育经费。二是成立省、市教育基金会,用各种形式筹集教育基金,如广州市1993年用“教育基金百万行”形式,一次筹得了教育基金1亿多元。

有多种形式办学的传统 在历史上,最迟从清末开始,广东就有官府办学、私人办学、群众办学、华侨办学、教会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

民国时期,仍然保持多种形式办学,许多书院改为中学堂,华侨办起了正式侨校,其他私人办学、群众办学、教会办学都有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然收回了教会办学的主权,许多私人办学也一度停止,但多种形式办学的传统未断。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多种形式办学的传统在广东有了新的发展。群众办学多种多样,有企、事业单位办学,民间团体办学,民主党派办学等,所办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私人办学不仅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而且有大学。

华人华侨、港澳同胞资助办学的传统 广东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人数众多。从同治十一年(1872)容闳组织旅美华侨在广东捐资办起的全国第一所侨校——甄义小学,到20世纪80~90年代前期大批爱国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办的汕头大学和2000多所中小学,前后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这是广东教育的一个优势,也是广东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斥巨资(达8.2亿元港币)为乡梓办教育,兴建了大批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大、中、小学和校内的场、馆、室等建筑设备,为广东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四、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广东的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使教育的发展同工农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相适应,如何使经济建设的投入与教育建设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何使教育经费的来源有稳定可靠的保证,如何使富裕地区的学龄少年、青年都有入学读书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的各种问题,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如何适应“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等。这些都是90年代或更长一段时间广东教育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广东教育在2000年左右可望取得下面的发展。①基础教育方面:全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县、市则将普及高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将在全省逐步普及,珠江三角洲则普及计算机教学。学校在素质教育上将取得较大的进展,省、市、县的重点学校将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将更生动有效。②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方面:将在原来基础上深化和完善,中等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在处理文化学习与专业学习关系上、学用关系上、学校与用人单位关系上,将随着经济建设、科技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更趋合理。③普通高等教育方面:中央、省、市(地级市)的三级办学体制将进一步发展,已办的地市级大学将继续充实提高,未建立起高校的地、市将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建立起综合大学。全省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将有较大的提高。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都将得到进一步优化。④成人教育方面:在职兼读的学员将大幅度增加;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质量要求将会更为严格;随着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成人教育的发展,老人学校的增加,终生教育将作为重要的教育课题提上日程。⑤华侨港澳同胞办教育将会上新的台阶,各种侨资教育基金会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广东教育经费的投入可望有较大的增长,教师的经济待遇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东汉班固的作品有哪些?班固为何会死在了狱中
东汉班固的作品有哪些?班固为何会死在了狱中
公元54年的时候,班固的父亲班彪去世,由于生计困难,班固回到了老家。尽管如此,班固没有气馁,而是在父亲已经撰写好的《史记后传》上,开始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状元出对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重臣戴衢亨到四川微服私访,看到一户姓祝的人家在办喜事,十分热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来到对面酒店沽酒,忽
董卓洗劫洛阳城
董卓洗劫洛阳城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