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百科全书

地理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南部、南海北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省份。它地处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带,作物和水产品多样化;境内山脉与海洋走向大致呈东西向排列,省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色自北而南基本上亦呈带状排列;广东对外接触较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又是开放改革最早、设立经济特区最多的一个省。广东无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上均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广东省海陆兼备,地貌多样,水热充足,自然风貌优美,呈现一派热带、南亚热带的景象。

特有的地理位置 广东的陆地范围介于北纬20°12′~25°31′,东经109°45′~117°20′,属于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区域。大陆西起廉江营子粤桂省界,东至饶平拓林闽粤省界,北自乐昌最北省界,南至雷州半岛徐闻南端,东西相距约800千米,南北相距约655千米,陆域的总面积17.81万平方千米。大陆岸线长3368千米,自岸线向外海延伸至水深200米范围的海域面积约17.8万平方千米,与陆地面积基本相等;如以近海35万平方千米计算,相当于全省陆域面积的2倍,是个海洋大省。广东居华南中心,大陆自东北至西南依次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为鄰,东南隔宽约320千米的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南隔宽20~30千米的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邻。广东是祖国的南大门,是内地与港、澳、台和海外联系的孔道,地缘优势明显。从更大范围讲,广东处于亚欧大陆与西太平洋的中间地带,不论在“华南经济圈”或“西太平洋经济圈”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中,都可起到侨梁作用。广东海陆疆域辽阔,自然和物产资源丰富,海陆交通发达,外贸历史悠久,华侨和港澳台胞众多,南粤人民又富有开拓精神和企业意识,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全国最前列,这些都与它的优越地理位置相关。

复杂的自然区域 广东在自然区划上地跨南岭山地、岭南丘陵、雷州半岛台地3个地区,在自然带上跨越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3个地带,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全省的自然区划与自然地带在地域上是重叠的,南岭山地区与中亚热带重叠,岭南丘陵区与南亚热带重叠,雷州半岛台地区与边缘热带重叠。但广东的南岭中亚热带和雷州边缘热带均仅占其中的一部分,前者仅占其南部,后者仅占其北部,惟有岭南南亚热带才占有完整的地区和地带,它是广东省海陆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经济最重要的地区地带,省内大小三角洲和主要平原,深圳、珠海、汕头3个经济特区,广州、湛江两个开放城市以及众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在其中。当然,粤北中亚热带和雷州半岛边缘热带也各有特点,前者靠山,后者濒海。全省的广大陆地和海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也各有特点和优势,但在过去开发建设中,偏重大陆,海洋国土观念和海洋经济意识淡薄,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有所改变,海洋和海岛的重要性已日益被人们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把大陆和海洋的开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发挥海陆综合优势,使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漫长的地质历史 广东大陆自前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海陆变化和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复杂过程。

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以褶皱为主。当时广东大地大部分褶皱成陆,其中粤西云开大山是最古老的褶皱山地。运动对广东大地构造区域分化有重大影响,粤桂、粤湘、粤赣边境地区和粤东山地区已具雏形并不断发育,而且影响到后来的历次构造情况。由加里东运动形成的山岭是以长轴大形及北东走向为主的山地体系。其他粤北、粤中和粤西南地区仍为浅海,海水淹没一直到三叠纪。粤北石灰岩地区是当时海水淹没最深的台洼(或地槽),沉积着巨厚的石灰岩地层。

海西-印支运动 中生代的继加里东运动之后的海西-印支运动是重要构造运动,以振荡升降为主,并有岩浆活动。海水进退频繁,大地构造总的趋势是海浸不断缩小,地台不断扩大。粤北石灰岩高原是海西运动抬起来的。中生代末,广东大陆海侵结束,海水全部退出,全境大陆连成一片,开始进入地台活化发展阶段。

燕山运动 始自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对大地构造的影响是升降作用强烈,花岗岩侵入普遍,广东普遍上升,形成粤北、粤东许多崇山峻岭。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山系为粤北弧形山系、粤东莲花山系等均是此构造运动形成的。同时在山地边缘产生了一系列构造下陷盆地,盆地中堆积着白平纪至第三纪的红岩地层称为红岩盆地。经过燕山运动,广东山地骨架基本定型,今天的地貌轮廓主要是在燕山构造运动的背景上发育而成。

拉雅运动 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对广东大地构造影响较小,升降幅度不大,主要是海岸下沉使广东古陆面积缩小。

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使广东地台以断块形式解体,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外力作用加强,上升地区形成多级夷平面及丘陵台地。沿海地区发生坳陷,珠江三角洲盆地和雷琼盆地是构造下陷的产物。琼州海峡是经历多次升降下陷成为低地,再经第四纪冰后期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成,使海南岛与广东大陆分离。从上新世至全新世雷琼地区发生间歇性熔岩流喷发和火山活动,形成多级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地貌。

可见,广东的大地构造运动似有早期以大陆内部为主逐渐转向沿海地区为主的发展趋势。

梯级的地貌格局 广东由于地质基础刚性较差.褶皱、断裂密集,地壳升降幅度较小,加以气候湿热,侵蚀剥蚀强烈,地表切割破碎,所以形成为山岭不高、平原不广、以山地丘陵占优势的地貌格局。其中山地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5%,丘陵占28.5%,台地占15%、平原占21.5%。按地貌地势分布格局全省可分3个梯级:第1个梯级为粤北地区,以中等山地为主,高度较大,主要是由南岭山地向南凸出的多列弧形山系组成,由北到南有蔚岭-大庾岭、大东山-滑石山、起微山-青云山。这些弧形山系弧口向北,西翼走向为北西向,东翼为北东向,海拔1200~1500米,以石坑崆(1902米)为全区和全省最高;多由花岗岩构成,山间盆地有南雄、董塘、韶关、坪石等红岩盆地和翁源、英德、连山等溶岩盆地,海拔达100米以上。第2个梯级为中部地区,包括粤东和粤西,地貌高度降低,以丘陵低山为特征,海拔多为300~700米,少数山岭超过1000米,盆地海拔多在50米左右。粤东丘陵山地以九连山、莲花山、罗浮山、七目嶂等山系为主,北东走向并与海岸平行,是典型的平行岭谷区,有梅县、兴宁、灯塔、五华等红岩盆地;粤西丘陵山地主要在西江以南,以云开大山、云雾山、天露山等山系为主,北东走向,有罗定、新兴、阳春等盆谷地;西江以北地貌侵蚀切割强烈,山地已转化为丘陵状态,其中怀集盆地是绥江上游最大的丘陵性盆地。第3个梯级为南部沿海地区,地貌低矮平缓,以海拔80米以下的台地和5米以下的平原占优势,台地以雷州半岛的玄武岩台地为最大,三角洲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为最大,台地与平原相间分布,并有零星分布的山丘或残丘。上述3梯级地貌地势自北到南逐级降低并向南海倾斜。此外,在3368千米大陆岸线上分布着几十个港湾和数以千百计的近海岛屿,在辽阔的南海北部海域里的大陆架、大陆陡坡和海底盆地也呈梯级分布的地貌格局。(见海洋地貌)

特有的季风气候 在老第三纪青藏高原还未崛起,季风气候尚未建立时,广东的气候与中国东部一样属于行星系统大气环流性质,在北半球大致北纬30°以南为信风带,以北为西风带,在信风带与西风带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广东是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范围。信风带气流下沉,又是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吹送,属性比较干燥,云雨稀少,世界上不少沙漠(内陆腹地除外)就分布在信风带内。新第三纪发生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巨大的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削弱和改变了低层行星风带结构,加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从而建立了季风气候体系。广东位于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影响下比较湿润,才没有出现沙漠景观,在粤北地区发育南亚热带常绿、落叶地混交林,在中南部地区发育着热带雨林。广东季风气候有3个特点:①冬夏季风风向相反,夏季吹南或东南风,冬季吹北或东北风,风力较强,这与行星风系终年吹东北信风及其风力微弱情况不同;②季风不仅带来丰富的降水使季风气候区普遍向湿润方向转变,而且雨热同季,夏热多雨,冬温少雨,水热比较协调,这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地中海式气候冬温多雨、夏热干燥、水热互不协调的情况相反;③台风多,台风既是广东的主要雨源之一,又是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发生在夏秋季节。广东季风气候还有两个优势:①高温多雨期长,干冷期不明显,属于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②地势北高南低,夏季风来自热带海洋,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全省普遍多雨,又不致太热。冬季来自中高纬大陆,干冷气流因地形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又有一定的寒潮小雨,也不致太冷太干,使广东季风气候的优越性相得益彰。(见气候)

多样的土壤植被 广东热带亚热带土壤、植被有两个明显特点:①古老种类繁多。广东成陆较早,云开大山早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时已褶皱成陆,其他地区最迟也于中生代末全部成陆,为土壤、植被发育创造良好条件;自白垩纪至老第三纪以来广东在古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发育着热带亚热带土壤、植被,并开始热带亚热带土壤带和植被带的形成过程。此时所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从广东至东北大兴安岭都可见到,但风化壳的厚度在广东可达几米至十几米,过了广东愈往北愈薄;广东现存的古老植物中,不仅有较多第三纪的种类,而且还有中生代甚至更古老的残遗种;第四纪冰期气候寒冷,使中国古热带、亚热带北界南移,占亚热带北界从华北地区的南部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古热带北界从华南的北部南移到雷州半岛北部廉江-高州-儒垌一线。据此类推,前者比古亚热带北界南移7~8个纬度,后者比古热带北界南移3~4个纬度,土壤带和植被带也随着气候带的南移而南移;冰后期气候回暖,土壤植被迅速恢复发展,至全新世初土壤、植被主要类型已基本形成,水平和垂直的分布格局和区域分异也与现代相似,土壤带和植被带的纬度地带性现在比以前明显,土壤和植被类型更为复杂,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更加复杂的自然环境所致。②地带性土壤植被类型湿热性特征明显。常绿阔叶林系和红色淋溶土系,是广东热带亚热带土壤、植被景观的共同特色,前者包括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后者包括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这一土壤植被类型是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和南、中亚热带水热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多种类组成,多层次结构,木质藤本、附寄生植物和板根发育等特点;土壤形成过程,具有盐基淋溶强烈,物质分解迅速,富铝化作用明显,土层深厚,普遍酸性等特点。此外,湿热性特征反映在气候一森林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旺盛,植物生长繁殖迅速,土壤生物积累快,植物生物量和土壤自然肥力具有较高水平,并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之中。然而,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系统,也存在生态脆弱的缺陷。广东多台风暴雨,缺乏森林植被保护的土壤不仅容易淋失有机质和养分,表土层也会被很快冲掉(在毁林垦荒地冲失1厘米表土只是一两年的时间,但要形成1厘米表土层则需要几十年或几百年)。热带亚热带森林植被,虽然是生命力旺盛的可再生生态系统,但弱点是每个树种的个体数量很少,种子自然扩散能力差,多数种类只能在森林环境条件下才能更新,当森林植被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而为劣质的次生性植被所代替。目前代表广东省地带性的多树种、多层次、高生物量、高生态效益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植被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马尾松与阔叶树的混交林,或散生马尾松灌木草坡普遍出现,土壤亦随之发生变化,局部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土壤、植被湿热性特征已大为逊色。(见土壤、植被)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广东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广东的经济和文化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但是,各种自然资源也存在丰欠不一和地域差异现象。

矿产资源 广东地处南岭成矿带和南海油气田范围,成矿地质环境优良,矿产资源颇为丰富。截止1992年已找到的矿产116种,探明有储量的85种,其中位居全国前列的有44种。已开采利用的矿产46种,占全省矿产总数的52%,其中大型的占10%、中型20%、小型70%。广东有明显优势的矿产主要有铅锌矿、硫铁矿、钨、锡、银等,其次有锆英石、钛铁矿、钽铌、独居石、萤石、石英砂、铝土矿以及水泥灰岩、大理石、瓷土、石膏等。这些矿产的特点是规模大、质量优、多组分伴生、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如铁、钨、锡矿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矿区,硫铁矿集中于粤西的云浮,铅锌主要分布于仁化凡口一带,钽铌分布于博罗、广宁,钛、锆等砂矿分布于沿海,铝土矿分布于雷州半岛火山岩区,石膏分布于三水、四会、兴宁等第三纪盆地中。广东短缺的矿种是煤、磷、钾盐、钒、铬、镍、钴,以及耐火粘土、云母、石棉等。远景有希望的矿产有南海石油气和粤西高要等地的金矿。

广东矿产资源分布受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相地层等控制。①构造控制。东西向控制的成矿带有:乐昌-仁化多金属成矿带,瑶岭-梅子窝钨多金属成矿带,大宝山-锯板坑钨锡多金属成矿带,门-八乡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等。北东向构造控制的成矿带有:吴川-四会铁铜硫钨锡成矿带,廉江-安铺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河源-紫金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和莲花山铁铜锡成矿带。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受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及近东西向南海北部陆架和海盆的控制。②地层控制。前寒武-寒武系富铁和铅,泥盆系富硫和铜,石炭-二叠系产煤和灰岩,三叠系产煤,侏罗系富铁,白垩-第三系有油质岩、石油、褐煤、石膏和铜矿,第四系富砂矿、风化淋溶矿和泥炭土等。③岩浆岩控制。中酸性岩接触带控制铁、铜、铅、锌、钨、锡等矿产,中基性岩与钛、钒、磁铁矿有关,中酸火山岩控制火山岩型铁、铜矿。

气候资源 广东气候资源的优势是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10℃年积温6000~8500℃,日数270~360日,年雨量1500~2000毫米,年雨日175~225日,年辐射总量4200~5400兆焦/米,日照时数1500~2200小时。广东季风气候虽有一定季节变化,但没有气候上的冬季,干季也不明显,且雨热同期,4~9月为高热高湿期,各月均温20~28℃,此时期雨量占全年80%,10~3月为低热低湿期,最冷月均温10~15℃,最少月雨量20~40毫米。作物可全年生长,最适宜于双季稻加冬种一年三熟。热量分布因受纬度、山脉和海岸控制形成地区差异,如九连山、大东山-滑水山、罗壳山南面的怀集、英德、龙川一线是年积温6800℃等值线的分布线,云开大山-大云雾岭南面的儒垌、高州、廉江一线是年积温8100℃等值线的分布线,两线与纬度、山脉、海岸大致平行,为东北走向呈带状分布,是广东热带与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划分的主要依据。雨量分布因受地形起伏、距海远近和迎背风面的影响,呈现山地多于平原、山地迎风面多于背风面、沿海山地多于内陆山地等现象。全省可划分为:莲花山、笔架山与天堂山、云雾大山及天露山南面3个多雨中心,年雨量2200~2400毫米以上;五华-兴梅、罗定-封开、南雄-乐昌3个少雨中心,年雨量1400-1500毫米;雷州半岛的徐闻因地形开阔平坦虽靠近海边,难于致雨,成为广东省最少雨区之一。这些多雨中心和少雨中心,成为广东省划分自然区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广东省气候灾害频繁,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多台风暴雨,以粤西沿海最甚,其次是珠江口,再次是粤东沿海;冬季寒潮霜冻和早春低温阴雨及早秋寒露风,有自大陆南部向中部地区而至粤北地区加重之势。南部沿海的雷州半岛虽然没有低温阴雨,但有春旱或冬春连旱现象。粤北以秋旱为常见,有时也偶有夏旱。这些风、寒、旱、涝(雨)灾害,是制约广东气候资源优势的因素。

植物资源 广东的古老孑遗植物和特有植物较多,且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而称著。据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5968种。主要植被类型有:热带季雨林、红树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次生植被有稀树灌丛和草坡草地等。其中以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植物资源最丰富,两者森林面积约80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10%,拥有植物种类4000种,占全省植物总数的67%;还有600多个特有种,63个国家1~3级珍稀濒危植物,1059种真菌资源。在全省6000多种植物中,已知用途和可利用的资源植物有2500种,包括材用456种、药用1800种、油脂465种、芳香118种、纤维139种、果类108种、鞣料56种、淀粉65种、蜜源178种、绿化观赏131种(有的植物是两用或三用的,则分别统计)。其中以药用、油脂和材用植物资源最丰,是广东三大类优势植物资源。在1059种真菌资源中,已查明可食用的有185种,占全国已查明可食用真菌的23%,其中药用真菌有97种。植物资源中的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多树种组成、多层次结构、高生物量和高生态效益为特色,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但各种天然林植被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动物资源 广东动物资源丰富。据目前所知,全省兽类动物有120种(占全国兽类1/3),鸟类动物有450种(占全国鸟类2/3),爬行类动物150种,两栖类动物50种。这770种动物约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的1/3。在山区林地栖息的动物最多,约占全省总数70%,且多为大、中型动物,如野、豪猪、赤麂、金、豹猫、云豹、灵猫、水獭、穿山甲以及多种鼬类、獾类、狸类、獴类、松类等兽类;鸟类有鸮、隼、夜鹰、斑鸠、鹧鸪、竹等;爬行类的大多数种类和两栖类的石蛤等。粤北山区还有华南、貉、小麂、雉鸡、毛耳飞鼠、棕鼯鼠等珍稀种。丘陵台地稀树灌丛草地栖息的多为小型动物,如野、鼠类、鹧鸪、鹌鹑、环颈雉以及、龟和蛙等。平原农田耕作区以鼠类、蛇类、蛙类(田鸡)、鹤类、蝙蝠类等最多。浅海地区以各种食食肉的海鸟、海豚、鲸鱼、江獭、海龟、海蛇等动物为特色。

按经济用途划分:①药用类动物有梅花鹿、水鹿(茸、胎、鞭、尾、角、筋)、麝(香)、(胆、掌、骨)、虎、豹(骨、鞭)、穿山甲(甲)、毛鸡、蛇、龟、鳖等六七十种;②毛皮类动物有青狐、貉、鼠獾、水獭、豹猫、小灵猫、华南虎和兔等;③革用和羽用类动物有赤麂、野猪、小麂、毛冠鹿、水鹿和苏门羚等,以及鸟类、水禽、雉类等的绒毛和鹰鵰类的羽翎;④肉用类动物有野猪、水鹿、苏门羚、黑熊、毛冠鹿、豪猪、果子狸、小麂、环颈雉以及龟蛇鳖等70多种;⑤可供实验和观赏用的动物有类,其中以猕猴为主,还有多种鸟类。

广东野生动物由于长期的酷捕滥杀,尤其是大中型经济价值高的动物,残存的已不多,有的处于濒危状态。被列入国家1~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0多种,但每种现存的数量极少,预计5~10年内可能绝迹的有华南虎、金钱豹、豺、狼、梅花鹿等;预计到2000年前后在远离保护区的地方,可能绝迹的还有麝、水鹿、獐、苏门羚、小爪水獭、水獭、大灵猫、云豹、金猫和黑熊等。上述濒危动物繁殖缓慢,觅食困难,又到处被追捕,一旦消失就会造成无法补偿的损失。相反,有害的鼠类,由于生命力和繁殖力极强,种群数量得以几何级数上升,加上捕食老鼠的鸟类和兽类滥遭捕杀,因而鼠害猖獗,防鼠灭鼠刻不容缓。

土地资源 广东陆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千米(约26712万亩),其中山地占21%,丘陵地占41%,台地占13%,平原盆谷地占25%。山地、丘陵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台地、平原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沿海和珠江、韩江三角洲地区。据1990年统计,全省已利用土地15.38万平方千米(约23070万亩),占总面积的86.35%;未利用土地2.43万平方千米(约3651万亩),占13.65%(见土地利用)。因山地丘陵面积大,人口众多,建设占地又逐年增多,全省人均土地4.2亩,人均耕地仅0.61亩,是全国人均耕地较少的省(区)。全省后备土地资源,据1992年调查统计,现有未利用的“四荒”资源48.7万公顷,其中荒地14万公顷、荒山28.2万公顷、荒河滩3.6万公顷、荒水面2.9万公顷;沿海滩涂17.33万公顷,其中可供农业围垦的约4.67万公顷,是广东最主要的农用土地后备资源。此外,尚有“四低”资源204万公顷,其中中低产田62万公顷,低产园7.9万公顷,低产林119万公顷,低产水面14.9万公顷,各占30%、3.8%、58.0%、7.2%。

广东土地资源虽然紧缺,但各种土地类型齐全,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滩涂、水域,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利用。在各业用地方面,林地>耕地>水域>园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专用牧草地,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显示出广东的自然人文经济特殊情况。由于广东水热条件优越,土地适宜性广,尤其是平原台地和滩涂农林牧渔利用的随机性较大,有利于土地的优化利用和调整土地结构的选择。但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田多、水源足、土地肥、水热条件较优,虽有台风暴雨为害,但抗灾能力较强,粮、蔗、果、鱼都能高产,是全省最富庶的地区;潮汕平原地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灾害少,土地利用水平高,各种种养业为全省最高产,但人多地少是最大的困境;粤西沿海和雷州半岛地区,土地多,热量高,但多台风暴雨,台地缺水易旱,低洼农田易涝,加以地力较差,农渔业生产不高不稳;粤北地区山地多,山坑田多,虽无台风暴雨之患,但冷害较重,有时也发生干旱,特别在石灰岩山区缺土、缺水(漏水)、缺林、缺粮的情况较重,贫困现象为全省之最。

广东最突出的土地问题是耕地偏少,且有越来越少之势,目前人均耕地已降低到极限。虽然有一定的荒山荒地和滩涂资源,但实际能利用到的耕地资源不多,而建设用地逐年扩大,人口又不断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因此,稳定现有耕地,并充分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力和利用率是至关重要的。

三、独特的人文景观

广东地处中国南方沿海,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加以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在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特点。

岭南景色突出 广东的自然景观呈东西走向成带状分布,人文景色也大致成带状排列:北带(从怀集、英德、梅县一线以北)属山区,人口城镇稀疏、交通困难,是全省用材林和有色金属工业重要基地;中带(北带以南至雷州半岛北部)人口稠密,城镇港口集中,工、农、商、交通发达,为开放改革城市集中之地;南带在雷州半岛南部,人口村落较少,为热带作物和热带水产重要产区。

反映广东人文景色最显著的在食、住、衣方面。人们重视吃喝,饮食品种多样化,喜喝早茶,爱吃早粥、煲汤和夜宵,对海鲜和野味有浓厚兴趣,素有“食在广州”之称。住宅,特别是广州等城市住宅,门前设有小木门和木闩(“熨栊”),具有防热和防盗作用。大街两边楼宇下层建有“骑楼”,可防晒防雨。服装、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影响,带有某些西方习俗。

广东改革开放起步较早,也与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地区,对外接触较多有密切关系。在沿海地区,过去比较贫困的人们,往往凭借出海便利的条件,下南洋,到印尼、马来亚、泰国、越南和北美洲等地谋生,年深日久,便形成了一支侨居异国他乡的庞大侨胞队伍,约占全国华侨的三分之二。此外,还有600多万原为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先后移居港澳地区。他们对开放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传统的生态农业 广东凭借水热资源丰富的优势,较早发展起了传统性生态农业。最突出的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桑基鱼塘,它是以基面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坭养基的良性循环生产形式。农业和渔业相互促进,循环不息地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好。桑基鱼塘对推动广东缫丝工业发展,塘鱼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蔗基鱼塘,果(蕉、柑橘、芒果等)基鱼塘、花基鱼塘和杂基(蔬菜、瓜类)鱼塘相继兴起,统称基塘系统。其后,基面又发展起了畜(猪)牧(鸡、鹅、鸭)业,使农、渔、牧结合起来效益更好。有的地方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基塘水陆立体种养体系,农渔牧产品多样化,成为一种优异的“菜篮子工程”,基塘系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这种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最早,分布也较广。现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以西江、东江中下游为两翼的广大基塘系统地区。

较发达的轻工业 广东轻工业一向以缫丝和制糖工业比较发达,雕刻工艺驰名,“广货”盛行全国。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南海县陈沅引进了新式缫丝机器,开创了广东缫丝工业的新阶段,缫丝工业加速发展,特别是顺德县发展最快。1922~1929年间,珠江三角洲年产生丝12万市担、土丝9000多市担,而顺德县1922年生产的生丝就占当年全珠江三角洲的97%,占全省生丝出口量的80%。1905~1906年广东生丝出口值4000多万元(白银),顺德县就占3/4。当时有句流行语“一担桑叶一担米,一船丝出一船银归”,充分说明了缫丝工业对广东经济的重要性。1930年以后,广东制糖工业兴起。1936年中国大陆第一个现代化糖厂在顺德县建成,其后东莞、市桥、紫泥、北街、中山、南海、华侨等糖厂相继建立,珠江三角洲成为广东和中国的蔗糖生产基地。缫丝工业带动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广绣”逐渐驰名全国,成为一种传统的工艺,能生产出多种色泽鲜艳的丝织品,如戏装和婚礼服,还有香云纱等。汕头抽纱是一种精巧织品,为床上和家具布置的名贵装饰品。“广雕”也是传统工艺,以象牙雕(象牙球、象牙塔)、玉雕(玉镯、玉鈪首饰)、石雕(印章、花盘)、木雕(红木家具)等驰名中外。“广瓷”很有特色,以佛山石湾、潮州枫溪、大埔东陂的产品最佳,畅销国内外。

1949年后,特别是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飞速发展,新兴工业基地不断涌现,工业网点遍布城乡。目前全省已逐渐建立起部门齐全,以轻工业为主,以家用电器、电子、机械、纺织、食品等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外向型工业的比重愈来愈大,广州、佛山、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等地工业发展很快,深圳、珠海、惠州等新兴工业基地也迅速兴起,连同汕头、湛江、茂名、韶关,已逐渐形成全省工业网络。名牌产品不断涌现,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出产的品种最多,所谓“三水一罐水(健力宝)”、“顺德一把扇(电风扇)”、“中山一部机(洗衣机)”、“鹤山一张毯(拉舍尔毛毯)”、“新会一根线(绦纶丝)”、“连营十里家具商场”(顺德),均产于珠江三角洲。其实全省不少县、镇或村都有走销全国甚至远销国外的名牌产品。

水陆交通协同发展 广东面临南海,大陆岸线长达3368千米,海运发达;省内河网稠密,河运频繁。水运一向是全省交通运输的主体,现在仍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港是华南海运枢纽港,珠江口还有赤湾港、蛇口港、妈湾港、连同粤西的湛江港、粤东的汕头港,构成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群。目前正在兴建中规模巨大的港口还有高栏港、盐田港和澳头港。高栏港位于珠江口西岸,东北距澳门23海里,港口水域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港湾可建1万吨到15万吨级的深水泊位,从南水修筑了一条6000米长的连岛大堤,已把高栏岛与大陆联系起来,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国际航线。盐田港位于大鹏湾北岸,西距深圳市22千米,湾内水域面积250平方千米,水深大多在15~20米,大型船只可自由进出,将成为国际中转深水港和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枢纽港。澳头港位于大亚湾北岸,亦称惠州港,西距香港47海里,港湾优良,建成后可停泊万吨级海轮,为华南重要港口之一。还有中山港、容奇港、佛山港等。此外,沿珠江水系和韩江、漠阳江、鉴江的内河港口众多,均可与相关的海港连通,形成内外通航的水运网。

过去,省内陆上交通很不发达。从50年代起发展公路运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公路建设,现已初步建成以国道为骨干,与省道、县市道相连的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近年还大力发展以广州为中心向外伸延的高速公路,已建和正在修建的有广佛高速公路、广深珠高速公路、广惠汕高速公路,还将兴建广阳湛高速公路等。这些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沟通粤中、粤东、粤西的高速公路网。铁路建设近年发展也很快,除原有的京广铁路、广九铁路外,近年又建成三茂铁路,与黎湛铁路连通。1994年广州至九龙的全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已通车,广梅汕铁路于1995年建成通车,加上正在建设中的京九铁路,将大大改变粤东交通运输面貌。计划兴建的还有广珠铁路、梅龙铁路(梅州到福建龙岩)和潮漳铁路(潮州到福建漳州)等,完成后将初步形成广东铁路运输网。

民航方面发展也很快。广州白云机场已是国际机场,深圳、汕头、湛江、佛山、罗定、惠阳、珠海等地亦建有民航机场,与国内主要城市通航联系。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广东将形成一个从水路到陆路、从地面到天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内到外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推动全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向更高更广的领域发展。(见交通运输网)

新兴的城市群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新兴城镇蓬勃发展,尤以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为最。目前以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江门等城市为中心,连同中山、东莞、顺德、南海、番禺、新会、花都等城市,已形成省内最大的城市群。香港、澳门收回以后,以穗、港、澳为中心同其邻近的城市,将构成华南最大的城市群和最大的经济中心,是华南与国外交往的重要基地。1995年,广州已开始兴建地下铁路,计划1998年通车,新市区中心将迁至天河区,正朝着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

由于工业陆续兴起,全省社队企业蓬勃发展,许多农村不断趋向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是:农村→小镇→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1980~1986年由农村建成小镇的259个,镇区人口由14万增至225.2万。1986年以后,农村城市化步伐更快,过去的中山、南海、顺德、番禺、新会、三水、东莞等县都是农村,现在均已建立为市;佛山和石湾相距6千米,中间过去都是农村地带,现已变为佛山市中心地区;新会、江门和北街相距12千米,原来是3个分离的城镇,现已相连起来;湛江市赤坎与霞山南北相距11千米,中间是农田,现已连成城市带;顺德的容奇和桂洲原是相距较远的两个镇,现已连成现代化市镇。这些新兴的城市群还将陆续出现,如惠州市南距惠阳(淡水)36千米,澳头港北距惠阳12千米,现在3地南北相向迅速发展,不久将连成一条48千米长的城市带。不少地区的新兴市镇沿交通要道呈带状发展,已成为本省独具特色的一大人文景观。新兴城市群的另一种形式,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带动附近市镇兴起而成的城市群,如广州与花都、番禺、增城,佛山与澜石、石湾,韶关与曲江、马坝,肇庆与高要、鼎湖等。

有些市镇发展后,城市功能改变。如新会70年代是一个古老葵乡,80年代以后逐渐变成了以绦纶、丙纶和锦纶为龙头的纺织城;顺德的北滘镇,从贫困的农村起步,现已成为中外驰名的生产风扇、燃气炉具、家具、包装材料、畜牧饲料和名贵花卉系列产品的城镇,仅风扇一项年产超过1000万台,打进了国际市场,从规模看它已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奉楚国之命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率师抵御,与郑师交战于大棘。华元是宋国的右师,主持朝政,但不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