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百科全书

粤港澳关系

广东、香港、澳门,简称为粤港澳。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原属粤地。因其在历史上分别被英国和葡萄牙所租占,由港英、澳葡当局实行殖民统治。港澳虽然不再属粤所辖,但是粤港澳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密不可分的。

一、地缘关系

港澳的地域范围 香港,通常指的是香港地区。它包括香港岛、九和“新界”3个部分。澳门,通常指的是澳门地区。它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3个部分。香港和澳门因为历年填海造地的缘故,陆地面积逐年扩大。据1993年底统计:香港总面积为1078平方千米;澳门总面积为19.34平方千米。

粤港澳的地理位置 粤港澳三地相毗连,原属一体。港澳位于广东东南部的南海之滨,分别处在珠江口的东西两侧,与广东的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相连,是广东以至中国南部通向世界的两大门户。其地理方位:香港在北纬22°09′~22°34′,东经113°50′~114°26′之间;澳门在北纬22°06′39″~22°13′05″,东经113°31′36″~113°35′23″之间。香港北面与深圳陆地相连,边界上有皇岗、罗湖桥、文锦渡、沙头角等4个陆地口岸与广东相通;距广州150多千米,有公路、铁路、水路和空中航线相通。香港西面与澳门隔海相望,相距61千米,有水路相通。澳门的西面和西南面,分别与珠海的湾仔和大小横琴岛一水之隔。北面与珠海的拱北陆地相连,有拱北陆地口岸通道;距广州150多千米,有公路、水路相通。

“省港澳”经济区域趋于一体化 广州、香港、澳门三市的位置,成三角形,鼎立在珠江三角洲之中。这3个城市,在历史上统称为“省港澳”。“省”即省城(省会)广州的简称。随着“省港澳”及其周围地区的发展,三市之间的经济区域逐步连成一体。从广州向东南,依次相连的是东莞市、惠州市、深圳市、香港;从香港向西则是澳门;从澳门向北,依次是珠海市、中山市、顺德市、南海市、佛山市、番禺市、广州市。以“省港澳”为中心向外扩展,逐步形成一个现代化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都市区。其范围将包括:“省港澳”、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市县。连结“省港澳”的广深珠高速公路网正在兴建,广深准高速铁路已建成通车,广珠准高速铁路也已决定兴建。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基础工程建设起来,“省港澳”之间的车程仅1个多小时。

二、历史关系

港澳的历史归属 香港和澳门,原来都是广东东南沿海珠江口的渔村。据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史前时期,就已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里生息。从公元前3世纪秦代开始,这一地区已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并一直处在中国历代皇朝所设置的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有效管辖之下,从未间断。

香港,从秦始皇平定岭南至东晋咸和六年(331),隶属南海郡番禺县;东晋咸和七年至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隶属东官郡宝安县;唐肃宗至德三载(乾元元年)至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隶属广州府东莞县;明神宗万历二年,从东莞县分置新安县,香港又属广州府新安县所辖。

澳门,古称蠔镜澳,后人谓“蠔”字不雅,遂改成濠镜澳,又称香山澳等。欧洲人则称交,(葡文作MACAU,英文为MACAO)。它从秦代开始属南海郡番禺县;晋代起属东官郡;唐代属东莞县;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南宋政府析东莞县境,并割南海、番禺、新会3县的滨海之地,建立香山县,属广州府,澳门改属广州府香山县所辖。

从五代(907~960)开始,港澳地区的经济已有所发展。香港的大埔一带当时为中国采珠业中心之一,与合浦县先后齐名。南宋景炎二年(1277),末代皇帝赵昰、赵昺南逃时,曾在九龙官富场、浅湾(今新界荃湾)建行宫,驻跸约10个月。南宋军队还在澳门一带对元朝军队作了最后的抗争。从宋朝以后,内地人民迁居港澳地区者不断增多。

16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占领了澳门;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国占领了香港。于是澳门和香港先后分别从广东的香山县和新安县分割出去,成了葡、英占领的两个特殊地区。

葡占澳门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广东官府辟澳门为对外贸易的洋澳。开埠之初,只对有进贡贸易关系的暹罗等东南亚国家开放。对没有贸易关系的葡萄牙人,明政府则尽力驱逐。嘉靖三十二年,葡人借口航船在澳门附近海域触礁,需借地晾晒受潮货物,并贿赂广东地方官吏,被允许在此登陆。他们还通过诳报国籍、行贿等欺诈手段,于嘉靖三十三年获得洋澳互市的许可。他们进住澳门,起初只是在沿岸搭篷作临时交易和住所,约从嘉靖三十六年起,竟运来砖瓦木石建屋成村,非法定居下来。此期间,更多的葡人是聚集在当时最大的洋澳浪白。因为澳门的居留、贸易条件远比浪白优越,嘉靖四十一年以后,居留浪白的葡人便向澳门集中,使澳门成了葡人在华唯一的居留之地。广东官府于嘉靖三十八年实行海禁,不准番商及夷人进入广州城,中外贸易便完全在珠江口附近的各洋澳进行,尤其集中在澳门。几年之间,澳门就取代了浪白,上升为中外贸易的中心。到了嘉靖四十二年,聚集在澳门的葡人激增到900人,他们从非洲、东南亚等地掠买奴隶达数千人,中国居民也约达4100人。

葡人入住澳门,直至19世纪40年代的近300年间,都是租居性质。他们一直要向中国缴纳地租和赋税,每年租银500两,另加火耗银15两;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一般是20%。澳门向来属广东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广东官府于明朝时期,在那里设有提调、备倭、巡缉以及议事亭;清朝时期,在那里及其附近设有澳门同知和澳门县丞,专司对澳门附近的海防和对澳门的管理,充分行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广东官员经常巡视澳门。道光十九年(1839)九月三日,钦差大臣林则徐曾由两广总督邓廷桢陪同,前往澳门巡视。鸦片战争之后,葡国则趁中国在此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和英国占领香港之机,逐步侵占了澳门。道光二十五年,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任命海军上校亚马勒(Ferreira do Amaral)为澳门总督,推行将澳门变为“绝对自治的殖民地”计划。道光二十九年,澳葡悍然封闭中国设在澳门的海关,拆毁香山县丞衙署,驱逐清政府驻澳官员,并从这一年起拒绝缴纳地租和货税,由他们自行在澳门征收租税。亚马勒的暴行,激怒了澳门的中国居民,被中国居民砍死在关闸附近的马路上。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二十六日,清政府与葡国签订了《中葡里斯本草约》,同年12月1日,清政府与葡国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天津互换了此条约。从此,澳葡当局正式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同时,澳葡当局还相继在其周围扩占土地。道光二十九年占澳门半岛的望厦村;咸丰元年(1851)占氹仔岛;同治二年(1863)又占澳门半岛的塔石、沙岗、新桥、沙梨头、石墙街等村;同治三年占路环岛;同治十二年强拆关闸,将其北移,另建新关闸,扩占那里的土地;光绪五年(1879)再占澳门半岛中的龙田村;光绪十六年竞违反1887年签订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了与澳门半岛相连的青洲。而且屡次企图进占关闸以北地区、对面山东部地区(包括银坑和湾仔等)、小横琴岛、大横琴岛等,由于广东官府和广东人民坚持抗争,终未得逞。到光绪十六年为止,葡占澳门的地域,已基本相当于今日的澳门地区的范围。此后,陆地面积有所扩大,则是逐年填海造地的结果。澳门地区的界址,在历史上屡次谈判未果,一直都没有正式划定(见中葡勘界谈判)。

英占香港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翌年1月26日,英军在香港岛西北部的“占领角”(即今上环水坑口街附近的大笪地),强行武装登陆,非法占领香港岛。6月7日,英国擅自宣布香港为自由港。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第3款规定:“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及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次年6月26日,中英双方在香港举行《南京条约》换文仪式。从此,香港岛处于英国的管辖之下。

咸丰六年(1856)十月,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在战争中连遭失败。咸丰十年三月初,英军对九龙尖沙咀一带实行武装占领。同月二十一日,英方诱迫两广总督签署《劳崇光与巴夏礼协定》,强行“租借”南九龙。同年10月初,英法联军进犯北京。10月24日,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据该条约第6款规定,南九龙由“租借”变为“割让”。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以法国租借广州湾对其造成威胁为借口,提出扩展香港界址的无理要求,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9日,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同年7月1日起生效,为期99年。翌年3月19日,中英签署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拟定了界北走向。4月16日,英国以武力占领了新界。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还有一条特殊条款规定,中国可保留九龙城寨及附近的一座码头,中国官员可在城寨内自由行动及办事。这样,九龙城寨就成了整个香港地区唯一不受英国管制的地区。可是签约后不久,英国政府就以中国官员的行动妨碍英国防务为借口,将清廷官员从城寨逐走。以后,中国由于政局变化,没有再派官员进驻,而英国又碍于条约所限,不能进占,虽多次企图拆毁城寨,但都因中方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于是它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一直遗留下来。

通过上述3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从中国的领土上先后割占和租借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3块地方,构成了今日所称香港地区的地理范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攻占了香港。1945年8月日本投降,香港又被英国重占。

港澳被占后与广东的关系 港、澳被英、葡占领后,虽然从广东分割出去,但是与广东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葡占澳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澳门被占后的300年中,前100年左右,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曾经成为盛极一时的沟通欧、亚、美三大洲贸易的国际贸易中转港;后200年,则逐步衰落,甚至向鸦片贸易、苦力贸易和赌博业等畸形发展。香港被英国占领后,变成国际贸易中转港,取代了澳门的地位。从此以后,澳门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香港。

英占香港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香港被占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为国际贸易转口港,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如广州,更不如上海。它的经济起飞是始于60年代,逐步超过了广州和上海。

广东是港、澳直接的腹地。港、澳必需的食品,以至食用水,都要依靠广东供应;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长期以来主要也是靠广东提供。而港、澳则是广东通向世界的两大门户。长期以来,广东发展对外经济,都要依靠港、澳。在明清时代,澳、港曾是广州的外港。每当海禁,不准外国商船进入广州之时,就靠它们转运。据统计,清光绪六年(1880),包括广东在内的整个内地出口货物的1/5和进口货物的1/3都经香港转口。粤港澳所具有的这种密切的经济关系,是长期历史形成的。

清朝末期以来,港、澳还成了革命家和革命政党在广东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康有为和梁超曾在澳门创办过《知新报》,宣传变法思想。康有为创立的保皇会,总会曾设在澳门,后迁香港。孙中山早年在香港攻读医学,毕业后,到澳门一面行医,一面进行革命活动;在他的思想影响下创办了《镜海丛报》,并委派陈少白在香港办了《中国日报》,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南方支部设在香港。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都是由设在香港的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和组织的。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等到香港,发动和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大批著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到香港,宣传和发动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为了突破当时国民党对大陆舆论的封锁,在香港创办了《华商报》,宣传其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出第三、第五大队组成港九大队,挺进香港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又有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集中在香港,进行革命活动。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就设在香港。

港、澳在历史上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从16世纪下半叶起,澳门一些西方传教士从这里把西方某些科学文化传入中国。

在英、葡占领港、澳之后,广东与港英、澳葡之间的冲突在历史上也时有发生,如英军侵占深圳、“七·二五”关闸事件等。

三、经济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香港的经济已发展成为国际的金融、贸易、轻工业、航运、旅游、信息中心。其1993年的本地生产总值1097.35亿美元,人均18539美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世界第7位。澳门的经济规模比香港小得多,但已发展起来的经济水平也比较高。澳门土地面积为香港的1.79%、人口为6.57%,1993年的本地生产总值58.34亿美元,为香港生产总值的5.32%;人均14758美元。与亚洲“四小龙”相比,其人均生产总值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超过台湾和南朝鲜,居世界第13位。

在香港崛起之后,澳门效仿了香港的模式,也发展自由港经济。港澳之间,经济自由流动,融成一体。澳门的经济长期从属于香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是香港,工业和旅游业等,主要都是靠港商投资发展起来的。其金融业也是很大程度上依附于香港,港币在澳门市面流通。

港澳作为融成一体的自由港经济地区,与其相毗邻的广东,历来就具有很密切的经济关系。1979年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关系则更广泛、更全面地发展起来。

贸易关系 这是历来就保持下来的主要关系。在广东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广东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省份,其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而广东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则是港澳地区,其对外贸易的80%以上是通过港澳地区实现的。据统计:广东于199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1.98亿美元,其中对港澳进出口总额为178.87亿美元,占80.58%;199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96.19亿美元,其中对港澳进出口总额为241.95亿美元,占81.69%;199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69.25亿美元,其中对港澳进出口总额为388.59亿美元,占82.81%。

工农业领域的合作 这是在广东改革开放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的合作关系。即广东引进港澳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采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等形式,双方合作发展工农业生产。1985~1993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为275.23亿美元,其中来自港澳202.08亿美元,占73.42%。广东引进用于发展工农业的外资,大部分也是来自港澳。在10多年来的粤港澳工农业合作的发展中,主要是发展了工业合作,特别是粤港工业合作。随着这种合作工业的日益发展,香港现有工业的相当大的部分转移到了广东,形成了粤港两地“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新格局,即香港成了为发展工业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管理的服务中心,而广东则成为加工制造的生产基地。这种合作,把广东的劳力、土地等资源与香港的资金、技术、销售、管理等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两地都有利。

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包括金融、科技、信息、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之间在金融上自然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到1991年,港澳地区已有10多家银行在广东的深圳、珠海、广州等市设有分支机构,以多种方式提供金融服务。粤港澳的科技合作,首先是通过合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引进技术而起步,然后进而发展科技贸易合作和科技研究合作,并且还共同投资合办科技企业。广东曾向港澳输出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磁探测岩溶技术;驻广东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香港理工学院合作研究了《香港附近海域台风浪波数值计算》、广东省计算机中心分别与香港的宝迪电子有限公司和彭氏事业企业公司合作开发了创能测试仪和计算机软件等;中国科学院与港商在深圳口合办了科建公司,在两年间就相继开发了6个系列的产品推出市场;港澳客商还分别在惠州和中山创建了寿华工业园和嘉华电子研究中心,香港的联想电脑集团和鸿年电子有限公司分别选择了深圳和惠州作为其科技产品产业化基地。粤港澳的信息合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已建立了粤港澳的信息网络,经常交流信息;三地经常举办国际性展销会、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港澳地区已成为广东获得国际市场信息的“窗口”,而广东已成了港澳获得国内市场信息的“桥梁”。粤港澳在近年的旅游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了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推动了三地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1993年:广东接待国际旅游者647.43万人次,旅游收益11.11亿美元,其中港澳同胞473.02万人次,占73.06%;香港接待游客720万人次,旅游收益68.86亿美元;澳门接待游客598.76万人次,其中香港游客460.42万人次,占76.90%。广东从1983年开始办了港澳游,1993年广东到港澳旅游的游客41.01万人。

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粤港澳的基础设施合作,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由广东分别与港、澳合作在深圳和珠海兴建了港澳供水工程,即深圳的东深(港)引水工程,珠海的竹仙洞、大镜山水库、南屏河、白石涌水电站等。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合作则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包括:大规模扩建的东深(港)供水工程、已建成的磨刀门引水供澳门工程等供水设施;建成和在建的粤港澳电力联网、大亚湾核电站和沙角A、B、C电厂等能源设施;建成和在建的广州、汕头至香港的空运,广佛高速公路、广深珠高速公路,番中公路、广珠公路上的4座大桥和洛溪大桥、沙湾大桥、门大桥、虎门车渡,以及22个港口码头等交通设施;开通粤港澳微波通讯,建成珠海两条通信光缆系统等通信设施。

投资关系 广东与港澳的投资,已经是双向的。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港澳客商来广东投资办企业,合作发展广东的经济;而且广东也去港澳投资办企业,合作发展港澳的经济。据统计:到1993年底,港澳客商在广东参与投资合办的“三资”企业40078家,合作双方投资总额1169.9亿美元;广东在香港投资办的企业400家,投资总额70~80亿美元;广东在澳办的企业,也有70多家。

四、政治关系

港澳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政府早已申明,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主张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1983年7月,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开始谈判,经过22轮的谈判,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并于1985年5月27日互换了批准书,正式生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则在同一时间“将香港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1986年6月,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开始谈判,经过9个月的4轮谈判,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13日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并于1988年1月15日互换了批准书,正式生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保持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港澳同胞在粤的政治联系 广东人民与港、澳同胞,在政治上历来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长期来,香港和澳门同胞在反对港英当局和澳葡当局的正义斗争,都得到广东人民的支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港澳同胞的代表在广东参政、议政,已经形成了制度。历届的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都有一批港澳同胞各界代表参加。港澳代表对广东的各项建设,对港澳回归、统一祖国大业,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粤港澳的官方关系 历来广东政府与港英、澳葡当局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有所加强,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954年起粤港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在发展双边关系达成了30多项协议,其中20多项是1979年以后达成的。1979年以来,粤港澳政府领导人交往频繁,互访不断。港督麦理浩、尤德、卫奕信等,澳督李安道、伊芝迪、高斯达、马俊贤等,分别先后访问了广东;而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人习仲勋、刘田夫、任仲夷、梁灵光、朱森林等先后访问了香港和澳门。粤港澳官方领导人一系列的互访活动,对发展粤港澳的关系,加强三地的全面合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以来,三地还共同建立粤港澳边境会晤制度,加强边境管理的合作;粤港的司法部门达成缉私和禁毒口头协议,以及互相委托送达民事、商事诉讼文书协议,加强司法合作。

五、文化关系

粤港澳文化传统 粤港澳的传统文化是同出一源,即中华民族的中原华夏文化,港澳传统文化则是广东传统文化的直接延伸。在港澳的传统文化中,在其开埠之后,引进了西方文化,使东西文化交汇,形成了具有自己一定特点的混合文化。香港经过了100多年的演变,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自由开放、融合中西、商业都市型的多元混合文化体系,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重要场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主要的国际研讨会、交流会、展览会、演奏会、竞赛会等,包括经济的、政治的、高科技的、文艺体育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都在香港举行。粤港澳地方传统戏曲——粤剧、粤曲,源自广州,很早成为这三个城市市民大众文艺生活的主流。香港的粤剧、粤曲曾经相当发展,与广州艺人合组的“省港大班”,名扬广东全省。20年代起,香港成为岭南歌乐和“广府大戏”的重要基地之一。50年代以后,香港的粤剧、粤曲还拓展到澳门和南洋的华人社会。植根于传统粤曲的粤语歌曲,80年代以来在香港经过创新,广为流行并传入广东。

粤港澳的文化交流 在粤港澳之间,历来都保持着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科学、教育、体育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格局。影响大的有省、港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春节文艺晚会、“省港杯”歌唱大赛、“省港杯”足球赛、“穗澳杯”足球赛等文体活动,以及粤港经济合作前景研讨会、迈向21世纪粤港关系学术研讨会、粤澳关系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港、澳出版的报刊和书籍,正式在广东发行的,有《大公报》、《文汇报》、《澳门日报》、《经济导报》周刊以及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中华书局和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等。上述报刊社和出版机构在广州都设有办事处。广东出版的报刊和书籍,凡是公开出版的,都在港、澳发行,主要有《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珠江三角洲地区收看、收听香港的电视和广播较为普遍。

港澳同胞支持发展广东文化事业 港、澳同胞向来爱国、爱乡,特别是对广东家乡的文化事业更加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澳同胞捐资兴办广东的文化事业很多,主要有李嘉诚捐巨资兴办汕头大学、何贤捐资兴办何贤中学、霍英东捐资兴建英东图书馆、曾宪梓捐资兴建宪梓图书馆、梁球琚捐资兴建中山大学梁球琚堂等。

六、社会关系

粤港澳的亲缘关系 据统计,到1993年底香港人口601.99万人、澳门人口39.53万人。在港、澳的总人口中,原籍广东的估计约占80%以上。凡是粤籍的港澳同胞,一般都与广东的家乡保持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在港、澳特别受到重视,通过同乡会等形式组织起来,开展各种乡谊活动。

粤港澳的民间交往 在历史上,粤港澳的居民在三地间是自由来往的,一般不受限制。1950年以后,实行了三地的边境管制,广东与港、澳之间的来往受到限制。港、澳同胞进出广东还较方便,只要持有回乡证就准许通行。广东居民进出港、澳的限制较严,须经申报批准,还要签发护照或通行证,方准往返。1979年,内地改革开放之后,边境管制放宽,管理手续简化,粤港澳居民的互相来往日益频繁起来。据统计,港、澳同胞进出广东的,1978年为308.62万人次;1993年达6250.48万人次,增长了19.25倍。广东居民出入香港的,也日益增多。自1979年以来,广东居民被批准到港、澳定居和短期探亲的,平均每年近9万人。广东居民参加港、澳旅游的1985年仅6.44万人,1993年已增加到41.01万人。港、澳同胞与广东居民的通婚,也越来越多,据1979~1991年的累计,港、澳同胞回广东各地结婚者,已逾11万人。

粤籍港澳同胞在港、澳地区,创造的业绩非常显著。李嘉诚、霍英东、郑裕彤、马万祺等是其中最杰出者。他们已成为当今港、澳地区的巨富,不仅对港、澳地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爱国、爱乡,率先投资和捐资支持祖国和广东家乡的建设,对国家和广东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西汉周勃与陈平是什么关系?
西汉周勃与陈平是什么关系?
周勃(?—前169年),沛(今江苏沛县)人,祖籍卷县(今河南原阳),西汉开国将领、宰相。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
王冕好学
王冕好学
元朝末期,出了个有名的画家王冕。从小好学,而家境贫寒。由于读不起书,只好帮着家里放牛。七八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兵痞董卓
兵痞董卓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