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百科全书

华人华侨

广东地处沿海,向来是与国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旅居海外谋生的人数众多,是中国的著名侨乡。据估计,截止20世纪80年代,祖籍广东的华人华侨约有2000万,占全国华人、华侨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他们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的有泰国、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广东的归国华侨和侨眷约有1000万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华人华侨、归侨、侨眷众多,是广东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一、发展历史

旅居海外的广东籍华侨和华人,有着悠久的历史。阿拉伯古代旅行家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曾写道:公元943年,他途经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一带时,看见有许多中国人在那里从事耕种。他们是在唐僖宗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城后,为逃避战乱到该地的。《宋会要》曾记载:“入蕃海商……留在彼国数年不回,有二十年者,取(娶)妻养子。”从这些记载可见,在晚唐或宋代时,广东已开始有人侨居海外。明朝,有广东南海人梁道明、潮州人陈祖义为首的两股华侨定居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爪哇岛的厨闽、锦石、泗水等地亦有广东侨民,有的聚居地广东华侨在千户以上,有的广东侨民被委为村主。广东几股反抗明政府的海上武装力量,如张琏(饶平人)(见张琏起义)和林道乾(惠来人)、林凤(饶平人)失败后,曾率领部属分别逃往印度尼西亚巨港、泰国、菲律宾,很多人在当地定居下来。明末清初,广东吴川人陈上川、杨彦迪带领3000余人,乘船到越南,投靠顺化的阮氏,被委派去开发东埔地区(即今越南南圻嘉定地区)。广东海康人鄚玖也在这个时期到越南河仙开发建设。乾隆四十二年(1777)广东嘉应州人罗芳伯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创建兰芳公司,带领侨众开采金矿,并任“大唐总长”。明清两朝虽都曾推行“海禁”政策,但冒险出洋者依然不断。

广东人大批移居海外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广东沿海许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被迫背井离乡,以契约华工的形式(即“卖仔”),被贩卖到东南亚、美洲和澳洲等地区,充当殖民者的苦力。殖民者公开在香港、澳门、广州、汕头设立“招工公所”或“洋行”,进行拐卖劳工的勾当。据估计,那时约有400万广东契约华工被拐骗出国。此外,这期间还有180~240万左右的广东人,由亲友接引或自筹经费以自由移民身份移居海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华侨亲属接引等形式,仍有不少广东人出洋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东有不少公民自费出国探亲、定居、留学、就业等,到1987年止共约有40万人出境,其中出国定居较多。1993年,全省批准因私出国59570人,去港、澳探亲定居的137906人。

二、地区分布

广东籍的华人华侨主要居住在东南亚、欧、美和大洋洲地区。据估计,1955年在泰国的广东华人华侨有200.7万人,其中潮汕籍的占56%,梅州籍的占16%,广肇籍的占7%。1947年马来亚和新加坡有广东籍华人华侨200.8万人,其中广肇籍的居首位,其余为梅州籍和潮州籍的。50年代,越南有华人华侨100万,其中广东籍的约60万。70年代,原居住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柬埔寨的华人华侨,有相当一部分再移居,主要移居北欧、西欧或大洋洲。美国自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1862年动工修筑横贯东西部的铁路时起,从中国招募了大批劳工,最多时达28.8万多人。其中广东籍占绝大多数,主要来自台山、开平、新会、恩平、中山。台山籍在美国、加拿大华人华侨,占该县籍华人华侨总数的75%。19世纪40~70年代,秘鲁、古巴曾大批输入华工,此后巴拿马、巴西等国也招来不少华工。到20世纪40年代,中、南美洲地区约有华侨30多万,广东籍的占85%以上。20世纪初,华人华侨已遍布世界各地。1945年前后,华人华侨人数近1100万,其中原籍广东的约有700万。

三、海外组织

祖籍广东的华侨,在侨居比较集中的地区或国家都形成了一个华侨社会。他们以团结互助和举办公益事业为宗旨,建立起华侨社团。这种华侨组织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华侨经济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逐步发展起来。在长期的活动中曾形成各种归口的统一组织:血缘性组织的宗亲会,由各地宗亲会组成一个地区性的宗亲会;地缘性组织的同乡会,逐渐发展为地域帮会,如潮州会馆、广肇会馆、嘉应会馆、惠州会馆、高州会馆等;业缘性组织,由各业公会统一组成中华总商会。帮会是广东籍华侨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这类组织有的发展规模较大,拥有一定产业,除了对一些有困难的华侨乡亲实行互助互济外,还兴办公益事业,在当地办华文学校、医院,出版华文报刊,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建立华侨公墓等,为本社团的成员服务。他们还通过各种形式,与祖籍故乡的政府或亲属保持密切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地华侨社会的结构普遍有了新的变化,原来的华侨社团变成华人社团或华人、华侨混合的群众组织,单纯的华侨组织已逐渐减少。但是这类社团多数仍然发挥着以前的作用。有的甚至跨越居住国界,发展成世界性的华人、华侨组织。如以泰国潮州同乡会等发起组织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广东的客属华人华侨也有类似组织,1989、1994年曾先后在梅州市举办过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四、贡献

广东籍的华人华侨和全国的华人华侨一样,对侨居地的开发和居住国的建设,对祖国与家乡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支持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居住国的贡献 广东籍华人华侨与当地人长期友好相处,参与开发当地资源、繁荣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文化的各项工作,以至与当地人并肩战斗,抗击外来侵略、争取居住国民族独立。陈上川、杨彦迪等人对越南的东埔地区,鄚玖对越南河仙地区的建设,都是第一批垦荒者。当地人为纪念他们,建有“陈将军祠”、“鄚玖街”。在东南亚不少地区的制糖业、橡胶业、渔场和锡矿,都是华侨首先开发或创建的。为了纪念华侨的伟业,在新加坡独立前,新加坡莱佛士博物馆门前曾竖有一座华人铜像,在碑文中铭刻着:“华人素以坚忍耐劳者称,叻屿甲三府及马来全属今日之繁荣,得诸华人动力者良非鲜浅”为永远怀念对吉隆坡市政建设的贡献,该市有以广东籍华侨叶亚来名字命名的街道。广东梅县籍华侨谢枢泗在泰国带领数万华工修建了泰南铁路,并拓建了泰国第三大城市合艾市,1985年为纪念谢氏诞辰100周年,当地政府在市里建立了谢氏全身铜像。1964年,美国内华达州在纪念建州100周年时,特立纪念碑表彰华工在开发美国资源和修筑铁路上的业绩,碑文载:“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永垂。”古巴人民为纪念华侨工人参加19世纪40~7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战争的功勋,在哈瓦那建立的记功碑上铭刻着:“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

华侨在居住国,早期以从事小商贩、小手工业或其他服务性行业的居多,其次是当矿工、种植工人、雇员,也有从事渔农业、建筑或其他行业的。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创建家业。其中不少人攒钱后在当地办工厂、开矿山、辟种植园或开大商店;有的向工业、金融业和其他行业发展。据1982年的调查,在美国的华人企业有5.2万多家,包括一批食品、纺织、电子电器、精密仪器、机械、化工等大中型企业。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有些华人企业已发展成为拥有巨额资本的财团、跨国公司;有的人成了当地的首富,对促进居住国的经济现代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早期的华侨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益增多。80年代至90年代初,华人、华侨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高科技人才亦越来越多,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律师、医生和其他专家学者。据美国统计,全美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约有13万人,其中华人有3万人,祖籍广东的占有很大数量。如著名青年数学家丘成桐、第一位华裔太空宇航员张福林都是祖籍广东的美籍华人。朱经武、潘毓刚、陈树柏、麦礼谦、卢燕、林露德、靳羽西、吴汉等都是广东籍华人中在科学文化方面成绩卓然的佼佼者。

积极支持和参与祖国革命 广东籍华侨对祖国的革命事业曾作出过巨大贡献。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初就是以华侨身份,在海外四处奔走,发动和组织华侨从事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而广大侨胞则积极响应号召。孙中山曾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在辛亥革命前,大批华侨加入兴中会、同盟会,出钱、出力乃至献出生命支持革命。孙中山在国内策划的多次武装起义,都有不少华侨参加。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90多位烈士中,有华侨31人,广东籍的有29人(另2人籍贯不明)。在武昌起义前,侨胞先后为支援革命捐款60多万港元。在武昌起义后4个月内,华侨就募集了23.8万元作为国民政府的经费。在讨袁和北伐战争中,华侨还组织了“义勇军”回国参加战斗,广东台山籍华侨黄伯雄1916年在美国开办航空学校,培训了一批飞行人员支持孙中山事业。中山籍华侨杨仙逸1917年在美国建立了飞行队,回国支持广州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他还担任大元帅府的航空局长等职。

1925年广东等地发生了省港大罢工运动,海外侨胞为支援祖国工人运动,捐款达500多万元。广东籍华侨在这些捐助中占很大份额。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民族处于危亡关头,旅外华侨纷纷成立“华侨救国会”、“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会”等,为祖国抗日斗争捐款、捐物、捐药、捐飞机,办报纸宣传抗日,在舆论上支援祖国抗战。在8年抗战中,华侨以各种形式捐款约有2亿美元。东南亚、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区有4万多广东籍的华侨归国,直接投身抗战。有的组成华侨回乡服务团,到各战区活动。有的作为技术人才奔赴大西南。当时,中国空军驱逐机的驾驶员约有3/4是华侨,广东地区的空军从大队长到飞行员几乎全部是华侨,其中许多人是原籍广东的。还有大批华侨青年奔赴抗日根据地延安,据初步调查广东籍的约有65人。

1946年,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广大华侨踊跃参加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1946年4月中旬,新加坡各华侨团体举行代表大会,通电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停止内战、实现和平;7月中旬,马来亚霹雳州、槟榔屿等地华侨举行群众大会,要求停止内战,实施“政协协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泰国、越南、非律宾等国侨胞集会、游行,发出通电,反对内战。在美国,有3000多华侨海员联合通电要求停止内战,实现和平。1948年春,广东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在上海宣告拒绝参加国民党包办的“国民代表大会”,呼吁还政于民,成立民主政府。在此期间,许多广东籍华侨青年不远万里回到潮汕、梅县、粤中等地区参加游击斗争。1949年,司徒美堂、蚁美厚等到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为祖籍家乡建设出力 广东的华人、华侨,对祖籍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热心桑梓的公益事业和善事。1905~1949年,广东台山华侨捐建的中学有10所、小学80多所,兴建校舍面积7.6万多平方米。闻名海内外的台山市第一中学、梅县东山中学、开平县开侨中学等都是这期间华侨集资兴建的。广东新会华侨陈瑞祺除创立慈善纪念基金会赈灾济贫以外,还先后在其故里陈冲以及广州、佛山、江门、新会城等地兴办小学和义校,免费招收学生入学。广东开平华侨谭道兴捐资兴办协和医舍,医护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全部工资长期由他支付,并免费为邻近乡亲施医供药。广东华人、华侨不仅热心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还积极参与发展祖国的民族经济。安南(今越南)华侨陈沅于同治十一年(1872)在故乡广东南海西樵简村创建继昌隆缫丝厂,它是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日本华侨卫省轩于光绪四年(1879)在佛山开办巧明火柴厂,它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火柴厂。美国华侨黄秉常、李荣帮在广州开办的发电厂,是中国第一家自办的发电厂。汕头从19世纪后期开埠起至1949年,汕头籍的华侨先后投资兴办自米水、电灯泡、火柴、制药、罐头等工厂20多家,经营商店200余家。广东大埔籍印度尼西亚华侨张振勋,于20世纪初先后在山东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兴办广州至三水的铁路,开办广州亚通机织厂、惠州福兴玻璃厂、雷州普生机械火犁垦牧公司、佛山裕益砂砖公司、海丰平海福裕盐田公司等,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机器和先进技术。广东中山籍华侨郭乐、马应彪、蔡兴在上海和广州等地开设了永安、先施、大新等大型商业百货公司。广东梅县籍印度尼西亚华侨张榕轩、张耀轩兄弟俩修建了由潮州至汕头全长42.1千米的潮汕铁路。美国华侨陈宜禧倡议并联合广东台山籍旅美华侨,修建了全长137千米的新宁(台山旧称)铁路。1919~1927年,广东籍华侨投资兴建的汽车运输公司,开通了1000多公里的公路运输。……所有这些,对推动广东早期的近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对民族经济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印度尼西亚华侨黄洁、王源兴、李祝朝、薛两清等于1951年4月率先在广州投资,接着泰国的华侨也回广东投资。先后建立起公私合营的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侨工业建设公司、广州投资股份公司。1955年3月成立广东省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述3个公司基础上扩大招股。以后由于执行了“左”的政策,影响了华人、华侨的投资热情。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方针实施,广东华人、华侨更热心于祖国的经济建设,以更多的侨资和外资到广东办企业。如1985~1992年广东全省引进海外华人、华侨资金协议(合同)利用额为314.6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2.96亿美元。

1980年以来,广东华人、华侨投资的特点:①投资数量增多、规模更大。如潮汕籍泰国华人经营的正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汕头市经济特区兴办了地毯厂、饲料厂、珠开发公司、龙珠水产有限公司、金大塑料包装机械厂和塑料真空镀膜厂等,成为汕头特区一批效益显著的重要企业。②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使生产达到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如由新加坡华人引进的全套瓦楞纸自动生产线和广州万宝电冰箱生产线,成为广州市技术先进的骨干企业之一。由侨资引进和兴建的新会锦纶厂、合成纤维厂和涤纶厂,恩平的广联泰棉纺厂,使这两个县市一跃成为中国较先进的纺织基地,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的竞争能力。③投资的范围宽广。除了工农业生产领域外,对第三产业的各种项目、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也有大量投资,对改变广东的产业结构,起着积极的作用。①着力于故乡的文教卫生事业和公益事业。他们捐款赠物,使侨乡学校和社会福利面貌迅速改变。如1993年广东全省实际接受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18.81亿元,其中用于文教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的占58%,超过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捐赠款物(33.8%)的20%多。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也是个信守承诺的明君,让我们来看看他守诺还地的故事。齐桓公即位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 鲁军节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是战国时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