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百科全书

文化

青岛建置虽不过百年,但其现今所辖地区的文化却源远流长,很早就汇入了华夏文化的主流,并且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进程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一、发展简史

古代文化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青岛地区已发现原始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约80处,清理古墓葬近200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证明远在距今7000~4000年间这里就已有史称东夷人的先民所创造的原始文化。青岛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以南阡遗址、北阡遗址、东演堤遗址、丁戈庄遗址等为代表,多在依山临海之处,可能是为了便于捕捞虾,收集蚌蛤。遗物中的石器有斧、锛、铲、刀、杵、磨盘等,大多厚钝、笨拙、粗糙、未经磨光。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晚期以三里河遗址为代表,有居住遗址、贮藏粮食和物品的窖穴及60多座墓葬。石器通体磨光,有斧、锛、凿、刀、铲、钺、镞等;骨、角、牙、蚌器有针、锥、矛、刀、镰、鹿角锄等,且有璇玑、琀、环、玔等玉器;陶器以褐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较少见,有鬶、鼎、钵、盆、碗、杯等,表明制陶已开始用轮具;墓葬则有玉琀、璇玑等随葬品,且有下颚骨,多者达30余具。山文化遗址在青岛地区更是星罗棋布,已发现50余处,遍及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等区市,其陶器、玉器制作得更加精美,尤以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黑陶高足杯标志着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与大汶口文化遗址重叠且在上层,证实了考古学家唐兰所说的“大汶口文化在龙山文化之前”之说。196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平度东岳石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石、骨、蚌等器物,石器以半月形双孔石刀和亚腰柄的石斧为典型;陶器胎质较厚,表面黑色且有突棱,制作粗糙,风格造型富有地方特征,与龙山文化遗物不同,被考古界命名为岳石文化。此后青岛地区陆续有岳石文化遗存发现,当是东夷在夏至商代早期所创造的一种晚于龙山文化的古老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发展序列大致为公元前4300~前2400年、前2400~前1900年、前1900~前500年之间。因此,考古学家李白凤曾说:“东夷各族,实际是我国远古文明的缔造者,他们才是真正的历史传说中的炎黄旧族。”值得注意的是,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两件黄铜锥形器,一窖穴内贮藏的一立方米粟及大量猪头骨,说明当时东夷人的冶金技术、农业和家畜饲养都已相当发达。1975年胶州西黄姑庵遗址出土的铜方彝是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的文物,其上的铭文,开创了青岛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1974年胶南灵山岛上出土的铜鼎是西周列鼎之一。此鼎出土于海岛,表明西周势力已达东部海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青岛地区当时大部属齐,小部属鲁,因而作为齐鲁之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了中华文化的主流。1980年李村南庄出土的274枚齐国刀币,分别铸造于春秋中期至战国后期。清咸丰七年(1857)胶南灵山卫城旁出土了被称为齐国三量的青铜器,表明灵山卫已成为齐国海上交通的门户,从而把青岛地区的海运史提早到了东周时代。这些发现证明,齐国的经济和贸易已经居于各诸侯国的前列,当时的青岛地区在政治上也已经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宁戚、田单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三巡琅琊,筑琅琊台,并在台顶“立石刻,颂秦德”。秦二世继位后又登台刻石,琅琊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后汉武帝也曾数次登临,祀神求仙,更使琅琊成为千古文化胜迹。秦始皇在琅琊时还曾遣徐福率数千人入海求仙,一说东渡日本,为青岛地区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也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了一个长久的课题。田横五百士殉义是秦汉之交的著名历史事件,它所表现的宁死不屈、集体殉节的英雄气概一直广为流传和备受尊敬。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来崂山撰书授徒,开设了康成书院,可称为青岛地区最早的学府。1978年莱西岱墅村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大木偶人(见西汉提线木偶)和一套完好的漆器六博具,表明此时此地的文化娱乐生活已经相当丰富多彩,木偶人可能是木偶戏的先声。

魏晋北朝经隋唐以至宋元明清,青岛地区最突出的文化现象是道教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两者之中,道教兴起较早,可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燕沿海一带的神仙方士之说。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张廉夫自江西来崂山创建太清宫,成为崂山道教的第一代宗师。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已在青岛地区流行,并在崂山建立法海寺。晋安帝隆安年间,高僧法显由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回国途中漂流至崂山南岸登陆,曾在不其城讲经译经。佛教的传播推动了北方民族和中原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佛道的消长往往不是两者的直接冲突,而是统治者干预的结果。北周武帝毁佛和唐武宗会昌灭法,使佛教处境艰难,道教则因统治者的提倡和保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唐玄宗派李华周、孙昙等进崂山采药炼丹,将崂山易名辅唐山,标志着崂山道教再度复兴。后唐同光二年(924)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修道,宋太祖敕建太平兴国院(今太平宫),宋元之交著名道士丘处机曾七度来崂山说法阐道,并留下大量词题记,使崂山道教更为兴盛。崂山早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崂山太清宫被称为全真教天下第二丛林。降及明万历年间的崂山僧道之争也终以道胜僧败而告终。这一时期青岛地区多有文学艺术大家的诗文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诗句。宋代大作家苏轼曾任职密州,写下了吟咏板桥镇高丽亭馆的诗:“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枯萧条斤斧余。尽赐昆邪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明代即墨人王邦直对音律颇有研究,著有《律吕正声》六十卷。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到崂山作歌,并考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劳盛山即崂山和成山。蒲松龄曾居太清宫,作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崂山道士》、《香玉》和长诗《崂山观海市歌》。明清时期法若真、胡峄阳、李明谦、黄玉衡、高凤翰等均有多卷诗文集刊印。明成化三年(1476)修建的天后宫,是现存市区最早的庙宇。崇祯十七年(1644)扩建时增修戏楼一座,又于清同治元年(1862)重建,成为一处民众文化娱乐场所,经常有戏曲演出,主要剧种有轴姑、梆柳。与此同时,四方海云庵和东镇还分别兴起了糖球会和萝卜会,是以敬神的名义举行的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集市,会上跑驴、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剪纸、捏泥人等民间艺术纷然杂陈,各放异彩。

近代文化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后,德国占领当局除进行城市建设外,还设教堂,办学校。同年11月创刊了青岛历史上的第一家报纸《德国亚细亚报》。1899年创办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图书馆——胶州图书馆。1911年青岛第一个带有文化色彩的社团——尊孔文社成立。1913年建立的尊孔文社藏书楼,是青岛第一座由中国人创办的现代图书馆。1903年建成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兴建的剧院华乐大戏院。1906年建成的亨利王子饭店大影戏院是青岛历史上最早的电影院。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兴建了胶澳总督府大楼、胶澳总督官邸等建筑,使西方建筑文化在青岛很快传播开来。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使青岛的近代文化又融入了一些东洋文化。

现代文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纪元。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15年间,青岛政局相对稳定,文化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兴建了中西大影戏院(今红星影院)、山东大戏院(今中国电影院)、新新舞台(今永安大戏院)、光陆戏院(今遵义剧院)等影剧院。1924年公立通俗图书馆、私立青岛大学创建,青岛第一本中文摄影图片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出版。1930年青岛第一个群众文化机构——青岛民众教育馆建立。1931年创建了水族馆。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的成立是青岛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一大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和作家集中到青岛,与其他客居青岛的文化人一起,推动了青岛的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创作的丰收,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王统照的《山雨》、沈从文的《八骏图》、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王亚平的《都市之冬》、臧克家的《烙印》和《罪恶的黑手》、沈旭的《死亡线外》和《黎明的前奏》、闻一多的《奇迹》等,都是这一时期在青岛完成、发表或出版的。此外梁实秋在青岛开始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洪深创作了中国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30年代,青岛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有新文学研究会、汽笛文学社等,文学刊物有《汽笛》、《诗歌季刊》等。1933年青岛历史上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开播。1935年《民报》文学副刊《避暑录话》,为青岛文学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此外郁达夫等一大批作家来到青岛,留下了不少赞美青岛山光水色的诗篇。

这一时期青岛的话剧活动非常活跃。1929年成立了青岛剧社。1932年海鸥剧社成立,先后演出了《月亮上升》、《工厂夜景》、《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饥饿线上》等话剧。1932年青岛左联小组成立,这是山东省内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它团结了青岛文化界的进步力量,十多种报纸的副刊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阵地。1933年青岛市立中学学生排演了该校美术教师秦惠亭编的两个儿童剧《门外的孩子》和《雨后》,由黄宗江主演。1937年曹禺的《日出》在兰山路市民礼堂公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爱国文化人士大都离青,国立山东大学迁往内地,青岛文坛趋于冷落,但出现了著名通俗文学作家王度庐,出版有武侠言情小说《铁骑银屏传》、《虞美人》等,赢得了许多读者,被称为武侠小说四大家之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青岛的文化艺术活动又趋活跃。

当代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的文化事业呈现了新的局面,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总的说来,从1949年青岛解放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是发展中有挫折的时期,发展是主要的。这首先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50年代涌现的青岛作者,如长篇小说《渔岛怒潮》的作者姜树茂、话剧《柜台》的作者高思国、《好榜样》的作者栾云桂、《一个未发表的剧本》的作者王仁君,诗歌作者李火等,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文学领域的工农兵作者。除上述作者及其作品外,刘饶民的《儿歌100首》和《写给少先队的诗》、郭锦文的长篇小说《青春》是这一时期青岛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收获。同时《海鸥》文学月刊创刊。1958年王命夫创作的多幕话剧《敢想敢做的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拍成山东省第一部故事片。京剧《红嫂》、茂腔剧《花灯记》曾晋京作汇报演出。传统剧目《罗衫记》、《寻工夫》、《双女恨》等经过挖掘整理,都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舞台上。此外美术、雕塑、摄影、音乐、曲艺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50年代华东大学迁来青岛,并入山东大学,其艺术系促进了青岛音乐、戏剧的发展。山东大学也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剧作家丁西林、文史学家陆侃如、赵纪彬以及王统照、高亨、冯沅君、萧涤非、童书业、黄公渚、杨向奎、赵俪生等,在文化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陆侃如和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高亨的《老子正诂》、萧涤非的《杜甫研究》、童书业的《先秦七子研究》等。由华岗亲自倡议和主讲的鲁迅研究课程,开全国高等学校鲁迅专题研究的先河。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在1954年登载了山东大学毕业生李希凡、蓝翎合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由此引发了一场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运动。但是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在人文科学方面就失去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继之而来的大跃进的冒进浮夸之风也给文化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则使青岛和全国各地一样,政治、经济、文化遭到了全面的破坏,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的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文化事业开始了全面、迅速和协调发展的新时期,文化设施和文艺队伍都出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话剧院、京剧团、吕剧团、歌舞剧院、曲艺团、茂腔剧团、柳腔剧团、交响乐团等专业艺术团体相继建立。除了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工人文化宫、少年宫外,各区(市)、乡镇(街道)、厂矿也都有了规模不等的图书馆(站、室)、博物馆、文化馆(站)、文化中心、俱乐部、业余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等群众文化机构。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属的作家、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民间文艺家、舞蹈家、电影家、书法家、曲艺家等协会先后成立,青岛画院、青岛油画院等相继建成。新一代的作家、艺术家大量涌现。随着新的青岛大学的建立和青岛海洋大学向着综合大学的方向发展,青岛的文化研究更趋深入。青岛的新闻出版事业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青岛日报社除主办《青岛日报》外,先后创办了《青岛晚报》、《青岛生活导报》、《青岛画报》和《读报参考》。青岛出版社出版的许多图书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由青岛电视台、青岛电视二台、青岛有线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经济广播电台、青岛文艺广播电台等组成的广播电视网络,为观众、听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青岛市图书馆

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青岛的文化事业正处于一个承前后的历史时期,把握青岛文化的特点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其不断推向前进,是摆在青岛文化工作者面前的历史任务。

丰厚的文化底蕴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以及历代墓葬和出土文物都有大量积存。历史上齐国之琅琊、唐宋之板桥镇的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德国、日本的侵占更给青岛带来了鱼龙混杂的东、西方现代文化。这些都为青岛的历史和文化工作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如古代东夷文化,齐国历史,中国北方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徐福东渡和中日文化交流,中德关系,中日关系等。1992年《齐国史》、《中德关系文丛》、《中德关系史译文集》的出版,在青岛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开放的文化态势 青岛建置之始,市民就来自五湖四海,不仅有当地人,也有青岛之外的山东人和外省人,更由于德国的侵占和宣布为自由港,形成了五洋杂处的局面,因而青岛的文化态势比较开放,无论古代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都能在青岛落地生根,并行不悖。青岛建置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对外开放的(虽然开始是被迫的)历史,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包括现代克思列宁主义,都先后被介绍进来。早在20~30年代之间,不同观点的报纸、期刊、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就在青岛出现,其数量之多在当时的城市中是少见的。极一时之彦的国立山东大学聚合了一批著名学者,创造了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氛。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把青岛一开始就推向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心态。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开放意识更加自觉和主动,不仅青岛市在海外有了许多友好城市,青岛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也有了各自的姊妹学校。教师的交流、留学生的派遣、学术团体的互访、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大和加强。

兼容的文化品格 在上述开放型的文化心态支配下,青岛对来自省内外和国内外的文化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在本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例如在艺术方面,不论是茂腔剧、柳腔剧、京剧、吕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西方的歌剧以至卡拉OK,不论是二胡、琵琶、钢琴、小提琴、吉他,不论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不论是秧歌舞、芭蕾舞、摇滚舞,不论是中国画、水彩画、油画……都有其广泛的爱好者和众多的专业人才。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各种流派和学派,不论是古典的、现代的、浪漫的、现实的,也都有一些作品和论文以及专著面世,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注目。

活跃的群众文化 青岛地区的群众文化有着广泛的基础和悠久的传统,地方戏茂腔和柳腔在农村差不多人人都会哼几句,胶州大秧歌在逢年过节时参加活动的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人,其他如龙舞、狮舞、跑驴、跑旱船、快板、山东快书、剪纸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崂山民间故事更是一座文化宝库。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多彩,歌咏、绘画、舞蹈、戏剧活动遍及城乡。仅1995年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就组织了大型文化活动30多项,包括书法、绘画、歌咏、朗诵、团体舞、交际舞、校园歌曲、时装模特表演等。四方区、市北区、平度市、胶南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区),市北区儿童公园文化广场被命名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之一,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与此同时,青岛之夏艺术节、海之情旅游节、湛山庙会、贮水山元宵山会、清溪庵萝卜会、海云庵糖球会、大泽山葡萄节、莱西山楂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内容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样。

群众文化活动

三、未来展望

据《青岛市文化事业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青岛的文化事业将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事业新格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放在首位,组织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一批高扬时代主旋律,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艺术精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创作、表演人才,特别是发挥音乐、舞蹈、美术、话剧、影视人才优势,在全国创作、表演评奖中获得较好成绩。争取每年举办3~5个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文化交流项目。九五期间,争取在青岛大学筹建艺术学院,完成青岛市文化博览中心、青岛市图书馆二期工程,建成图书文化大厦和少年儿童图书馆,争取开工建设一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艺术中心,尽快建成一座现代化、功能齐全的中心剧场,将原有影剧院改造成档次高、功能全的新型文化娱乐场所,同时改造青岛市少年宫、筹建民俗博物馆和新建几处区级图书馆、文化馆。青岛市图书馆藏书要达到150万册,市内各区图书馆藏书要达到5~7万册。至2010年,要陆续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文娱中心、音乐厅、美术馆等,使青岛的文化设施与其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地位相适应。完成青岛广播电视中心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质量,完善节目传播覆盖网,使其水平和规模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完成青岛市档案馆的建设,不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修志任务。继续加快新闻出版、公共图书和文物保护等事业的发展。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要有所增加。要有计划地开发沿海旅游人文景观和近代文化名人故居系列景观,增强旅游吸引力,加强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的建设,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农村继续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的活动,建设沿海文化长廊工程和推选蒲公英计划,尽早建成门类比较齐全、基础较好的文化事业体系。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豫让:模范忠臣
豫让:模范忠臣
赵氏灭掉了智伯领导的智氏集团。为了抒发自己报仇雪恨后的喜悦心情,赵氏的老大赵襄子找来能工巧匠,把智伯的脑袋砍下来做成了一件工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据传闻,战神九天玄女,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制造香业的祖师和守护神。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秦孝公是秦国中兴时期的君王,一手奠定了日后横扫八荒六合的基础,他之后的惠文王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强国力,之后的历任君王也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