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发达,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 据考古发现,青岛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从事渔猎生产。约五千年前,东夷族先民已经脱离了原始蒙昧状态,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三里河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当时今胶州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建筑、制陶、冶铜等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夏商时期,今青岛地区已有东夷古国存在。周武王灭商后,封少昊后裔兹与期为莒子,都于计(今胶州南关城子村)。今平度、莱西等地属东夷古国莱。今胶州、即墨境内有介、夷诸国。春秋初年,莒子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后,以计为邑。春秋中期,齐国东扩,与莱、莒时有战争,周灵王五年(前567)齐灭莱,今青岛地区尽为齐地,其中的琅琊(今胶南市琅琊镇)很快发展成为齐国重要城邑和主要海港。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发生在琅琊海域的齐吴海战,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海战。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齐大夫田常割琅琊为封邑,其封地大于齐平公。越王勾践灭吴后,为南控吴越,北取中原,西进秦晋,越迁都琅琊,使琅琊一度成为越国政治中心。为防备鲁、楚侵犯,齐在其边境历经数百年,修建了千里长城。齐长城遗址今尚存。战国时期,即墨已发展为齐国中心城邑和五都之一。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秦、赵、魏、韩5国联军攻齐,破齐都临淄,齐危。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齐将田单率兵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光复齐国,史称田单破燕。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统一中国,析齐地,置琅琊郡、胶东郡、临淄郡,琅琊成为秦东部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港口城邑。史载秦始皇三巡琅琊,筑琅琊台,立刻石,两遣徐福出海求仙,拉开了中国大规模航海探险的序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东巡琅琊,在琅琊石刻旁复刻铭文,威服海内。同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齐国旧贵族田儋兄弟起兵反秦,尽有齐地。汉高祖元年(前206)秦亡后,项羽封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田荣杀田市自立为齐王,后田横继之。汉高祖四年(前203),汉将韩信击败田横,田横率余部500人逃入一海岛(今即墨田横岛),后均壮烈殉国,史称田横五百士殉义。汉武帝崇信神仙,多次巡抵琅琊、不其,建明堂于女姑山,先后派万余人入海求仙(见汉武帝琅琊求仙)。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琅琊地震,城邑被毁,死伤众多,郡治先后迁至今诸城、临沂,琅琊由此逐渐衰落。王莽新朝后期先后爆发了琅琊人吕母起义和樊崇起义。东汉初年不其人张步反汉,曾尽有今青岛地区,后为刘秀击灭。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徙封伏湛为不其侯,六传到伏完。伏完之女伏寿为汉献帝皇后,于建安十九年(214)因对曹操专权不满而被杀,伏氏灭族,不其国除。
东晋义熙八年(412)西赴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法显崂山登陆,并在不其讲经布法。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发生宋魏不其之战,不其被北魏攻陷,今青岛地区尽归北魏。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王伯恭为反抗北魏统治,率万人在崂山起义,兵败被杀(见王伯恭崂山抗北魏)。隋唐时期,今青岛地区政治趋于稳定,经济较为发达。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在胶西置板桥镇,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唐代北方大港。唐玄宗曾派王旻、李华周、孙昙等到崂山采药炼丹,改崂山为辅唐山。
至宋代,今青岛地区经济更加繁荣,对外贸易有很大发展。板桥镇已成为宋代海上对外贸易的五大口岸之一(另有南方的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在对高丽、日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宋太祖赵匡胤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敕建崂山太平兴国院。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高丽国王病逝,宋使杨景略自板桥镇启程前往吊唁。金破汴京,宋室南渡后,胶西成为金朝的主要贸易口岸和军港。宋、金经协商设立胶西榷场,在两国间进行贸易,对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金以胶西为军港训练水师,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大举攻宋,在唐岛海域与南宋水师发生激战,遭到惨败,使其由海路攻陷南宋京都临安的计划失败,从而延长了南宋的偏安局面(见唐岛海战)。金末红袄军起义,攻占胶西、即墨等县后,也曾依靠板桥镇办理商运,将收入作为抗金的军需来源。金兴定三年(1219),李全抗金,率军进攻山东,占领青州、密州、莱州等地,胶西成为其驻防重地和主要税收地区。兴定五年(1221)李全抗金失败后,今青岛地区再度被金朝统治。元统一全国,定都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为缩短南粮北调的航程,决定开凿胶莱运河。元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爆发,于至正十七年(1357)攻占胶州,设立屯田,北伐大都(北京),后因内讧和元军镇压而失败。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平定山东,在今青岛地区设置胶州、平度州。明嘉靖十六年(1537),疏浚胶莱运河并开凿马濠运河,粮船从唐岛湾直接进入胶州湾,经胶莱运河入莱州湾,缩短航程700余里,促进了航运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明初倭寇对中国沿海一带的侵扰日益严重,为进行防御,明朝在今青岛沿海设立了灵山卫、鳌山卫、胶州所、夏河寨所、雄崖所、浮山所及即墨营。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倭寇入侵胶州沿海,明总兵吴祯率诸卫所官兵击败倭寇,并率舰船追击至琉球洋面,俘敌而还,有力地打击了倭寇的侵扰(见胶州抗倭)。明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在益都(今青州)举行起义,即墨万余人云集响应,遭明军围攻而失败。时起时伏、连续多年的崂山僧道之争,到明万历年间也终以“毁寺复宫”的敕令,宣告了道胜僧败,从而确立了道教在崂山的中心地位。清朝建立后,发生了即墨黄培文字狱案,黄培因写“逆诗”被杀,顾炎武受牵连被捕。雍正年间裁撤各卫所,其所领村庄并入附近各州县。
近代时期 清道光二十年(1840)发生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胶州湾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优势尤令西方列强垂涎。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舰队试图侵占胶州湾,从陆路进攻北京、天津。清廷急令各海口戒严,山东巡抚陈士杰调兵200人驻防青岛口,但战后旋即撤走。光绪十二年(1886)李鸿章派道员刘含芳赴胶州湾勘察形势。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亲临勘察后,奏请清廷胶澳设防获准,是为青岛建置之始。翌年秋,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奉调率兵4营到胶澳驻防。章高元驻防青岛口后,修筑了胶澳镇守衙门、兵营、炮台、军火库、电报局和前海栈桥码头,修通了到胶州的大路,数年间使青岛口成为拥有70余家店铺的港口城镇和海防要地。光绪二十二年(1896)俄国太平洋舰队以“避冬”为名驻泊胶州湾,企图攫为海军基地。同年12月德国正式向清廷提出“租借”胶州湾的要求,遭到拒绝。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远东舰队入侵胶州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胶州湾事件。翌年3月,德国强迫清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租借胶澳,租期99年;德国可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藏,并享有在山东开办各项事务的优先权。这一条约不仅使青岛为德国所攫取,而且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了先例。德国侵占青岛后,设置了胶澳总督府等完整的殖民统治机构,以胶澳总督为最高长官,直隶德国海军部。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德国外交部宣布胶澳为自由港,向世界各国开放。次年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租借地内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同年德国开始兴建青岛港和兴建胶济铁路,使青岛很快成为华北大港。同时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以胶澳总督府大楼、胶澳总督官邸、基督教堂、胶澳警察署大楼、胶澳法院大楼、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胶海关等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格局,并建成了青岛电灯厂、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胶济铁路四方机厂、自来水厂、屠宰场、缫丝厂等大型企业。为确保对胶澳的长期占领和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地位,德国政府耗资5000万马克用于胶澳军事设施建设,修筑了10多处永久性的海防、陆防炮台和堡垒群,配置了130余门大炮,长期驻军2300余人,其远东舰队的16艘军舰常驻青岛,从而使青岛成为德国在海外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唯一的海军基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国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其胶澳驻军和其他德军一起进犯北京、天津。辛亥革命后,一些清朝遗老、封建贵族逃入青岛,在胶澳租借地策划、参与了癸丑复辟和丁巳复辟活动,使青岛成为民国初年复辟清朝运动的大本营。为反抗德国的殖民统治,青岛人民同德国占领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抗德义勇队、即墨大刀会、胶州大辛疃义和团以及高密人孙文领导的抗德斗争此伏彼起,迫使胶澳总督府修改政策,做出一定让步。德国侵占青岛和空前的民族危机是直接引发戊戍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向全国各界人民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德国陷入欧战无力东顾之机,向德国发出通牒,要求将青岛交给日本,遭德国拒绝后,日德战争爆发。日英联军和德军争夺青岛之战是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方唯一的战场,它给青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战争期间,胶澳总督府迫使青岛人民为其修筑工事,运送物资。同年11月德军战败投降,青岛沦为日本占领地。日军侵入青岛后,烧杀奸淫掳掠,强征车马粮草,制造了毛家岭惨案等一系列事件。战斗最激烈的东镇一带房屋几乎全被摧毁,全市受害者1500余户,中弹身亡40余人,财产损失1900余万元。同月27日日本天皇发布命令,任命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司令官,直隶天皇,管辖胶澳占领区内的军政、民政、铁路、矿山、驻军等,开始了对青岛的第一次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一面禁止逃难和被驱逐的中国市民返回青岛,一面鼓励日本人来青岛居住。同时抢占中国人的房屋财产,输入日本资本,开办了内外棉纱厂、大康纱厂、钟渊纱厂、宝来纱厂、隆兴纱厂、富士纱厂等企业,总投资达1亿多日元。日本还利用青岛港和胶济铁路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日德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回国,日本政府不但无理拒绝,反而于1915年1月18日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日运动。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要求将青岛及山东主权无条件交还中国,英、法、美等与会列强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试图将德国在青岛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由此引爆了波澜壮阔、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现代时期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水岭。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青岛的各种特权,提出了誓死争回青岛的口号。这一爱国运动迅即扩大到全国,青岛问题成为五四运动主要导火线。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挫败了日本妄图“合法”侵占青岛的企图。五四运动引起的全国反日斗争日益发展,收回青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抵制日货使日本在经济上受到极大损失,最终迫使日本政府同意与中国政府交涉归还青岛问题。1922年2月中日两国在美国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同年12月又签订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同月10日中日双方举行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收回青岛,恢复了对遭受德、日帝国主义连续侵占25年之久的青岛行使主权(见中国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中央政府将青岛正式定名为胶澳商埠,直隶中央政府,任命熊炳琦为首任胶澳商埠督办。随后发布国家法令设立青岛市,实行青岛市自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设市的法令,但因军阀混战等原因,青岛设市未能实现。1923年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邓恩铭来青岛,筹建青岛的党、团组织。1924年1月原随孙中山南下护法的海军护法舰队北上青岛,编为渤海舰队,从此使青岛成为中国海军的主要基地。同年9月,私立青岛大学成立。1925年4月青岛工人运动出现高潮,胶澳商埠当局在日本和奉系军阀压力下派兵镇压日商纱厂工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青岛惨案。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后,以工人为主力的青岛人民以极大的悲愤掀起了反日、反英的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的高潮。沪青惨案后援会、青岛各界联合会成立后,随即开展了声援运动,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在五卅运动中仅次于上海,在全国反帝爱国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1925年7月军阀张宗昌擅自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改为胶澳商埠局,归山东省管辖,并亲来青岛对工人运动进行血腥镇压,使青岛陷入恐怖状态,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转入低潮。青岛主权收回后,日本在青岛仍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特权。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擅自设立警察署和9处派出所。日军还以“演习”“训练”等各种借口频繁侵入青岛。1927年5月日军以“护侨”为名侵入青岛和济南,至同年9月才撤兵回国。1928年4月日军第六、第三师团再次入侵青岛,攻占胶济铁路沿线和济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杀害中国军民6000余人,占领青岛、山东达1年之久。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同年7月设置青岛特别市,次年改称青岛市,均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由于工潮迭起,事变频仍,社会骚乱,时局动荡,1929年4月至1930年9月青岛市竟有5任市长或代理市长。胡若愚、沈鸿烈相继出任市长后,社会局面才相对稳定,民族工商业、市政建设、港口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所发展。30年代日本在青岛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进行扩张。除大量输入资本,又增建3个纱厂和其他数十家较大企业外,还不断寻衅滋事。1932~1937年间先后制造了日侨焚烧国民党市党部和《民国日报》社、日军镇压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税警团事件、德县路事件等,企图制造借口,再次侵占青岛。随着青岛工人队伍的壮大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青岛工人和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先后爆发了日商工厂工人联合大罢工和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参加者均达数万人,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九一八事变后,国立山东大学学生组织南下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对日宣战,收复东北。青岛学生在宣传抗日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重要作用。七七事变后,日本将侵占中国的战火烧到青岛。1937年12月青岛市政当局在撤离青岛前炸毁日商九大纱厂和码头设施,将舰船沉没于港口航道内,实行焦土抗战。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军第四舰队入侵青岛,青岛再次沦陷。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立即组织日伪政权,1938年1月成立“青岛治安维持会”,翌年1月改称“青岛特别市公署”,但实权仍在日本海军青岛情报部和兴亚院青岛出张所。日本在青岛除驻扎重兵外,还设置了总领事馆、宪兵队、特务机关以及日本居留民团等,对青岛实施法西斯统治。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青岛和上海、厦门一起,被日本列为特别行政区和海军基地。1940年1月汪精卫等人在日本导演下举行了“青岛会谈”(见汪伪青岛会谈),商定成立南京伪中央政权事宜。日军以青岛为基地,出动陆、海、空军对胶东、滨海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制造了毛子埠、晓望村、杨家村等多起惨案。同时还在青岛加紧经济掠夺,以强占、强买、强并等手段侵吞中国企业,利用铁路、港口掠夺山东的煤炭、矿石、棉花、食盐等战略物资,修复被中国军队炸毁的纱厂设备,并在中国强抓劳工,经青岛运往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使许多劳工惨死于异国他乡。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青岛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45年8月八路军发动大反攻,攻占即墨、胶县和市郊各机场、车站。同年9月李先良率部进入青岛。同年10月25日在汇泉广场举行接受侵青日军投降仪式,彻底结束了日本对青岛的第二次侵占。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在青岛设置了海军基地司令部、警备司令部、第十一绥靖区等军事机构,驻扎重兵,以青岛为基地进攻解放区。美国也派遣第七舰队、西太平洋舰队及海军陆战队等进驻青岛。青岛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和平,先后发动了反甄审斗争,反美军驻扎,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运动和护厂、护校、反南迁斗争。1949年2月驻泊青岛的黄安舰起义。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解放青岛的青即围攻战,美国海军舰队撤离青岛。同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从而翻开了青岛历史新的一页。
青岛造船所
二、建置沿革
青岛地区的历史建置沿革在秦汉至南北朝期间较为复杂。不仅郡、国、县并存,而且疆域、名称、撤并、隶属变化频繁。隋朝后趋于稳定,唐宋至明清期间基本以即墨、胶州、平度等为行政中心变化名称,改变隶属。青岛建置后,其周边地区开始以青岛为行政中心变化建置。
先秦时期 青岛地区在夏时为莱夷之域,属古青州。商时为莱地,莱在今平度置棠邑。西周时有莱、夷、莒、介等封国。春秋中期均为齐地。齐在今胶南置琅琊邑、安陵邑,在今平度置即墨邑。琅琊邑、即墨邑均为齐东部政治经济中心。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全国统一。秦析齐地置琅琊郡,郡治琅琊,辖琅琊、黔陬、计斤等县;置胶东郡,郡治即墨,辖即墨、不其等县;置临淄郡(一说齐郡),郡治临淄,今莱西部分地区属之。
秦亡后,项羽析胶东郡置胶东国,都即墨,旋废。汉高祖封刘肥为齐王,复置胶东郡为支郡,治即墨,辖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汉高后七年(前181)改琅琊郡为琅琊国。高后八年置侯国祝兹,同年国除。汉文帝时废除琅琊国,复封胶东国,在今即墨境内置壮武侯国和邹卢县;在今胶南境内置柜县。汉景帝三年(前154)废胶东国,复置胶东郡,次年复封胶东国,景帝七年(前150)再废。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再复胶东国。景帝中元四年(前146)废壮武侯国,置壮武县。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平度县改为平度侯国;元封元年(前110)置皋虞侯国。同年再置祝兹侯国,元封六年(前105)国除。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在今即墨境内置温水侯国,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国除。宣帝时曾置高密。汉成帝时在不其置泛乡侯国。汉平帝元始五年(5)卢乡县改为卢乡侯国。西汉时期,即墨、郁秩、壮武等县初属胶东郡,后属胶东国;平度、卢乡等县属东莱郡(治今山东莱州);黔陬、计斤、邞、祓、皋虞、不其、泛乡等县属琅琊郡。汉时曾将邞、祓改封侯国。新莽时期废皋虞侯国,置皋虞县;废祝兹侯国、泛乡侯国,并入不其;废胶东国,改置郁秩郡;废卢乡侯国,复为卢乡县;即墨、壮武、皋虞、邹卢、平度、柜等县分别改称即善、晓武、盈庐、始斯、利卢、祓同等县;琅琊郡改称填夷郡,移郡治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境),新莽亡后均复前称。更始年间复封胶东国。
东汉建武年间(25~57)析不其,封泛乡侯国;废胶东国,并入北海国;改封胶东侯国,都郁秩,撤邞、计斤两县,并入黔陬县;析置葛卢县,初属东莱郡,后属城阳郡(治今山东诸城境);撤皋虞县,并入不其县,属东莱郡;撤邹卢县,先后并入挺县、昌阳县,分别隶属东莱郡、琅琊郡。永平年间(58~75)改即墨县为即墨侯国,后复置县,属北海国。章帝时(76~88),废郁秩,昌阳改隶北海国。和帝时(89~106)再废泛乡侯国,并入不其。安帝时(107~125)复置壮武县,属北海国。献帝时(190~220)不其侯国除,复为县,属东莱郡;胶东侯国改称胶东县,属北海郡。西汉、东汉时,胶东国、胶东郡、东莱郡、城阳郡、琅琊郡、北海国、北海郡等均属青州刺史部。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今青岛地区属曹魏统治。魏文帝时析城阳郡数县置平昌郡,治安丘,辖琅琊等县。西晋初期裁撤琅琊县、昌阳县。晋武帝置长广郡,郡治不其,辖不其、长广、挺3县;移城阳郡治于黔陬县。元康六年(296)城阳郡改置高密国,都黔陬。西晋亡,国除。元康八年(298)复置昌阳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置隶属关系转移无常,大致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等国。南北朝刘宋时(420~479)复置琅琊县,又置东青州,州治长广郡城(不其),因被北魏攻陷,旋撤;撤废壮武县,并入即墨县,属青州北海郡;置高密郡,治黔陬。北魏时(386~534)置胶州,州治东武(今山东诸城),辖高密郡黔陬县;曾在今胶南一带置梁乡县,属东武郡,并一度在梁乡置临海郡,旋撤。北齐时(551~577)移平昌郡治于黔陬县,属胶州;撤废即墨、不其、卢乡、长广、胶东、琅琊、梁乡等县,并入长广等县,属长广郡,郡治移至中郎城(今山东龙口),隶光州(州治今山东莱州)。
隋朝时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销长广、平昌等郡,黔陬直属胶州。开皇五年(585)胶州改称密州。开皇十六年(596)在琅琊县故址置丰泉县,在邹卢县故址复置卢乡县,在今高密置胶西县,属密州。同年复置卢乡县和即墨县,即墨县治迁至今即墨城,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3县故地,包括今即墨市、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市区,属莱州东莱郡。隋仁寿元年(601)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属莱州东莱郡。隋炀帝大业元年(605),黔陬县历经827年,终于裁撤,其地并入胶西县。大业三年(607)密州改称高密郡,丰泉县复称琅琊县,属高密郡。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武德三年(620),历经842年的琅琊县终裁,其地并入诸城。武德六年(623)撤胶西县,并入高密县,在今胶州置板桥镇,属密州高密郡高密县。唐贞观元年(627)裁卢乡县,并入昌阳县,隶莱州。唐乾元元年(758)高密郡改为密州。后唐同光年间(923~926)改昌阳县为莱阳县,隶莱州。唐至五代,即墨等县均仍属莱州,隶河南道。北宋元祐二年(1087)复置胶西县兼临海军,县治板桥镇,属京东东路密州,复在板桥镇设密州市舶司。境内还设有张仓镇(在今胶州张仓)、陈村镇(在今胶州大店)和梁乡镇(在今胶州良乡,一说在今胶南古镇营)。宋代即墨等县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金时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金占密州后板桥镇密州市舶司废。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复置胶州,州治胶西县,辖胶西、高密、即墨3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益都路,后属淄莱路。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即墨县再次被裁撤,析地入掖县(今山东莱州)、胶水。约元至正九年(1349)复置即墨县,属般阳路莱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撤胶西县,改称胶州,辖高密、即墨2县,属山东布政司莱州府。洪武五年(1372)为防倭寇侵扰,在今胶南沿海置灵山卫,辖3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裁胶水县改置平度州,领昌邑、潍县,属莱州府。明建文四年(1402)在今即墨东部沿海置鳌山卫,辖2所。灵山卫、鳌山卫均隶山东都指挥使司。清雍正十二至十三年(1734~1735)卫所裁撤,其地分别并入即墨、胶州、诸城、平度;平度州改为散州,不再领县。清代即墨等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胶州。
清光绪十七年(1891)清廷议决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之始。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次年强迫清廷将即墨、胶州部分土地划入胶澳租借地。光绪三十年(1904)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布政使司,辖高密、即墨2县。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裁撤胶州,改置胶县,平度州改为平度县,与即墨等县均属胶东道。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置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1925年胶东道设莱胶道,驻胶县,1927年裁撤道制,即墨、胶县等县直属山东省。1929年胶澳商埠改称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均直属中央政府。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设立“青岛特别市”,并将即墨、胶县划入,改设乡区。日本投降后,复称青岛市,仍直属中央政府,划出即墨、胶县,分别属鲁东行署第十三、十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民主政府曾将平度析置为平度县、平西县、平南县、平东县,均属胶东行署南海专区,后平度县、平西县改属西海专区;将即墨析置为即墨县、即东县,属胶东行署南海专区、中南海专区,后均属南海专区;从胶县等地析置藏马县、诸胶边县,后合并为诸胶县,属滨海行署;从莱阳析置莱阳(又称莱西)县、莱东县、莱西南县,先后属胶东行署南海专区、西海专区,复属南海专区。1945年又从胶县析置胶高县,从诸胶县析置藏马县,诸胶县并入胶县,分别属胶东行署南海专区、滨北专区。1946年成立胶南县,属滨北专区。1947年从胶县析置胶河县,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改为山东省辖市。
1906年的享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
三、历史特点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历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源远流长 人文荟萃 如上所述,青岛建置虽然不过一百多年,但其所在地区远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定居。在这个区域里,经常可见古遗址、古建筑、古长城、古运河以及古墓葬、古寺庙等。现已发现原始社会晚期的古文化遗址50多处,古墓葬200多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仅被列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就有城子遗址、东皂户遗址、南阡遗址、三里河遗址等20余处,此外还有夏商时期的东岳石遗址、商周时期的南岚遗址、周代的鲁格庄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即墨故城遗址以及秦汉时期的琅琊台遗址、牧马城遗址等。作为齐鲁之邦的一部分,青岛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汇入华夏历史文化的主流。秦皇汉武及历代帝王登临琅琊者不乏其人,其盛况仅次于泰山封禅。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曾在今青岛地区留下其深深的足迹,其中有春秋战国时期名臣宁戚、名将宴弱、乐毅、田单,楚汉战争时期齐王田横,汉代历法家徐万且、思想家贡禹、经学大师郑玄、名臣伏湛,东晋名僧法显,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元代丘处机,清代顾炎武、蒲松龄、高凤翰、柯劭忞、康有为。民国时期以国立山东大学为中心,在青岛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使青岛成为中国北方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经济繁荣 外贸发达 青岛地区临海,自古就有渔盐之利。史载公元前26世纪炎帝时代,就有夙沙氏部落在胶州湾畔煮海为盐的记载(见夙沙氏煮海为盐)。春秋时管仲为齐相,在经济措施中大力发展盐业,使齐国力大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琅琊曾与碣石、转附、会稽、句章并列为五大港口。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使琅琊成为秦朝的主要航海港口和城邑。青岛地区盛产海盐,盐税是历代王朝最重要的财赋之一。西汉时期曾在计斤设盐官,可见当时青岛地区盐业之发达。唐代设置的板桥镇,是中国北方海上贸易的中心,与高丽、日本等有经贸往来。元代开凿胶莱运河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德国侵占青岛后,近代工业随之兴起,德、日两国均在青岛兴办了一些大型企业,其中尤以纺织业最为发达,曾与上海、天津同为中国纺织工业中心,有“上青天”之誉。外国资本还在青岛修筑了铁路和港口,开办了机车、啤酒、船舶、化工、银行等企业。30年代民族经济发展较快,开设了冀鲁针厂、茂昌蛋业冷藏公司等大中型民族企业。台东一带集中了许多民族资本工厂,成为新兴的工业区,馆陶路、中山路一带建立了银行中心。青岛港开辟了至天津、广州、上海等国内主要港口的十几条近海航线,还有数条通往日本、美洲、欧洲的国际远洋航线,青岛港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诸海港中居三至四位,对外贸易发达。
兼容并蓄 意识开放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青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面向海外的一个窗口。青岛地区以齐鲁文化为主,齐吴海战、越迁都琅琊后,还溶入了吴、越文化。秦汉时期曾以琅琊为中心,开展过多次大规模的海洋探险活动,徐福出海求仙在客观上传播了华夏文化。历史上青岛儒、佛、道三教并存,东汉郑玄曾在不其开办过康成书院,晋代高僧法显出国求经返国于崂山登陆,曾在不其讲经授学,唐宋时崂山道教有很大发展,元明清更成为全真道中心之一。德国侵占青岛不久,即宣布为自由港,使青岛很快成为五洋杂处的商贸金融中心。随着门户开放,西方的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青岛很快地传播开来。青岛是东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交汇的主要城市之一。美国、英国、俄国、日本、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等国均在青岛设立过领事馆,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在青岛都有所表现。青岛除了有浓郁的齐鲁文化传统之外,也接受了许多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熏陶。青岛的建筑及市政设施等都具有相当的现代色彩。青岛人开放意识较强,能够兼容并蓄,善于吸纳先进思想和技术,接受并消化新生事物。30年代,青岛有报纸、期刊几十种,传播各种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青岛是中国现代天文学、海洋科学的发祥地之一。青岛又因依山面海,气候凉爽,风景优美,历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人。各种建筑风格兼收并蓄,为青岛赢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青岛始终是与外界经济往来较多的地区之一。青岛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富有爱国和革命传统 青岛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热爱自由,反抗奴役压迫的传统。田单破燕复齐、田横五百士集体殉义,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爱乡精神。历史上农民起义及反抗侵略斗争在青岛地区此伏彼起,绵延不绝。吕母起义、樊崇起义、王伯恭抗北魏、红袄军抗金、李全抗金、毛贵反元、胶州抗倭、唐赛儿义军克即墨等都在青岛地区留下深深的历史痕迹。为反对德、日帝国主义的侵占,青岛人民相继进行了大辛疃抗德、胶济铁路大罢工、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日商工厂工人联合大罢工、青岛大学学生南下请愿、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等艰苦斗争,其中要求收回青岛和山东主权的斗争,是伟大的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青岛师生进行了反甄审、反饥饿、反内战、反南迁等斗争。中共早期领导人王烬美、邓恩铭、王荷波、李慰农、刘少奇等都曾来青岛工作,对工人运动的组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许多爱国志士为自由解放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青岛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青岛人民正在自己辉煌历史基础上再创新的辉煌。
-
- 唐代大诗人王勃蜀中九日 他表达了什么思想
- 《蜀中九日》是唐代大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七绝唐诗。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咸亨元年重阳节上,王勃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之时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孟子谏齐宣王不伐燕国
- 齐国征伐燕国,杀了燕王姬哙。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可又有人对我说可以吞并它。以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攻伐另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
- 商均墓为何历经多年仍受到虞城世代百姓的祭拜
- 商均虽然被太史公定论为不肖,没有能力承继帝位,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但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海内经》说,义均是始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