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地域范围为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19′。总面积10654平方千米。水陆交通发达,是山东省和华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青岛正在向着以港口贸易、现代工业、发达农业、金融服务、旅游度假、海洋科研为主要特色的功能完善、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
一、自然环境
青岛地理位置独特,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受海洋调节,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地质 青岛地区地质较为复杂。从太古代-元古代随整个胶东地区一起发生沉降,沉积了砂、泥质及少量碳酸盐,伴有基性-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并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构成青岛地区古老的结晶基底。早元古代末的粉子山运动,使青岛地区随鲁东一起隆升,长期处于上升剥蚀状态,一直到中生代,部分地区发生拗陷开始接受新的沉积。青岛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中朝地台胶辽台隆南段,跨胶北隆起、胶莱拗陷和胶南隆起3个三级构造单元。元古代即形成雏形,晚侏罗世时由于燕山运动加强,3个构造单元形成。胶莱拗陷沉积有莱阳组陆相盆地碎屑岩。晚侏罗世末,沿新华夏系断裂带有燕山早期玲珑花岗岩(大泽山花岗岩即属之)等岩体侵入。白垩纪时的燕山运动使上述3个构造单元继续发育,控制了青山组和王氏组沉积。下白垩统青山组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碎屑岩建造,后被早白垩世末的燕山晚期艾山阶段中酸性岩浆所侵入。上白垩统王氏组是一套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由河湖相砂页岩陆屑建造。胶北隆起和胶南隆起则长期上升遭受剥蚀。白垩纪末期,全区强烈隆起,伴随有燕山晚期崂山阶段酸性岩浆强烈侵入,形成青岛的崂山-大珠山花岗岩带和大泽山主峰的花岗岩体。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过程基本上是在新华夏隆起的基础上继续发育,有差异性升降运动,但以上升运动为主。胶南隆起和胶北隆起此时形成山地、丘陵,胶莱拗陷也由于上升运动而缺乏新生代沉积物,甚至中生代地层出露地表,在该拗陷西南部(胶州城南)甚至隆升为浑圆的缓丘地形,第四系沉积物只在大河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山麓地带及其他一些低洼地有发育。
地貌 青岛地貌南北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分出明显的3个地形区:南部剥蚀中低山丘陵区、北部剥蚀低山丘陵区和中部胶莱平原区。其主体基本与辖区的3个地质构造单元——胶南隆起、胶北隆起和胶莱拗陷相对应,反映了地形受地质构造制约的特征。
南部剥蚀中低山丘陵区以胶州湾为界分东西两个小区。东部为崂山丘陵区,西部为珠山丘陵区和市美丘陵区。崂山中低山丘陵区北以周疃河-石桥河一线为界与胶莱平原相接,其主体由燕山晚期崂山阶段侵入岩-崂山花岗岩体构成,仅在南部和西北部边缘见白垩纪青山组地层,个别地段有变质岩出露。该区地貌大致分为三部分:北部周疃河-石桥河以南至崂山山地坡麓,为崂山山麓剥蚀平原和低丘陵地带,剥蚀平原海拔60~80米,由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类构成,以宽谷缓岗波状起伏为特征,个别孤丘散布其上。南部崂山为花岗岩断块山地,内部被北东向平行排列的劈石口-浮山断裂和王哥庄-午山断裂分成3条块。自北而南为三标山-石门山条块,海拔680~400米左右,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为剥蚀低山;锥子崮-浮山条块,海拔由759米向西降至368米,大部分为侵蚀低山;南部为崂山中山区,以主峰崂顶为中心,海拔千米以上。崂山西侧的青岛市区,为缓岗起伏的低丘分布区,海拔在60~120米之间。沿海坡麓海拔20~30米左右。珠山丘陵区和市美丘陵区北部以山相家-郝官庄断裂(漕河谷地大致沿此断裂发育)为界与胶莱平原接壤,北东-南西走向,岩性组成比较复杂,既有燕山晚期艾山阶段侵入岩(如张家楼、寨里以北的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燕山晚期崂山阶段侵入岩(如大珠山、小珠山岩体),也有太古代-元古代胶南群的变质岩。主要的花岗岩类低山有小珠山(海拔724米)、铁橛山(595米)和大珠山(486米)。西北部则为变质岩低缓丘陵。东南沿海为王戈庄河、白马河、吉利河等一些河流形成的小型河口冲积平原,海拔多在30米以下,胶南市城区就建在冲积平原上。此外沿海山麓剥蚀面发育,由海拔100米左右向海逐渐降低为50~60米和30米,呈狭长带状分布,浅谷缓丘,波状起伏,呈剥蚀准平原景观。
北部剥蚀低山丘陵区以平度市城区至莱西市夏格庄镇一线为界与胶莱平原相连。该区又可以南墅-麻兰一线为界,分为西部大泽山丘陵区和东部丘陵谷地区。大泽山低山丘陵区主体是由中生代燕山早期侵入岩-玲珑花岗岩构成,大泽山主峰则由燕山晚期侵入岩-崂山花岗岩构成,山峰险峻。大泽山周围海拔200~300米左右丘陵环绕,谷宽丘缓,地势和缓。外围海拔150~50米间为准平原化的山麓剥蚀面,与丘陵逐渐过渡。东部丘陵谷地区由太古界-元古界胶东群和元古界粉子山群变质岩及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组、王氏组岩石构成地貌基础。地貌类型为低缓丘陵、剥蚀准平原和河流谷地。海拔50~100米的剥蚀平原分布较广,100~200米的丘陵散布于剥蚀平原面上,小沽河、大沽河的上游谷地比较开阔,并有第四纪沉积物发育。
胶莱平原由剥蚀准平原、冲积平原与河湖积平原组成。剥蚀准平原分布在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东侧、胶州市南部和北部、平度市西北部。平度西北部剥蚀准平原由下元古界粉子山群变质岩构成,地面高程20~30米,有个别低丘散布其上。胶州城南的剥蚀准平原由侏罗系莱阳组砂砾岩构成,城北的剥蚀准平原由白垩系王氏组岩层构成。即墨西北的剥蚀平原则主要由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构成,海拔60~80米,以缓丘起伏为特色。著名的马山孤立于剥蚀平原之上,即由青山组火山岩-安山岩构成,安山岩柱状节理发育,名曰马山石林。河流冲积平原分布于大沽河、胶莱河及其支流沿岸,第四系冲积层厚度不大于30米。河湖积平原分布于胶莱河沿岸低洼处,为全新世古湖泊淤积而成。冲积平原和河湖积平原地面高程10~20米。此外,在胶州湾的大沽河口和莱州湾的胶莱河口段均有全新世海积平原分布。前者可顺河谷溯至蓝村附近,后者可达平度新河以南。海积平原平均海拔5~6米以下,胶州湾北侧的海积平原有些已开辟为盐场。
气候 青岛南临黄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海岸,属于受海洋影响的暖温带季风气候,有4个显著特点:①受海洋的调节,气候有明显的海洋性特点。大部分地区最热月出现在8月,春季升温缓慢,气温年较差小,极端温度和缓。气温年较差为26.3℃。1997年以前极端最高温度为37.4℃,极端最低温度为-16.4℃。由于受海洋调节,青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长、秋爽。②海洋的调节作用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与青岛市区相比,平度和莱西最热月出现在7月,平度的气温年较差比市区大2.4℃。年平均降水量市区为775.6毫米,平度为677.9毫米。海洋调节作用的变化,除距海远近这个主导因素以外,还与沿海山地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对暖湿气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关。③多雾,空气湿度较大。由于受黄海水团和风向的影响,青岛多平流雾,年平均雾日53天,最多达92天,最少也有34天。多年月平均相对湿度72%,5~9月均大于72%,7月高达90%。④干旱,主要是春旱以及偶然发生的冰雹、大风、暴雨是青岛的主要自然灾害。3~5月期间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12.6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15%。50年代以来,截至5月份连续日降水量少于5毫米日数,最高达146天(1954年12月8日~1955年5月2日)。
水文 青岛的河流受地形的制约,多是独流入海。根据水系特点,可划分为大沽河水系、胶莱河水系、东南沿海诸河3个水系区。大沽河是山东半岛最大的河流,是青岛主要的淡水水源。胶莱河干流为人工开凿的运河,分为北胶莱河和南胶莱河,沿途接纳发源于胶北隆起和胶南隆起的诸小河形成水系。北胶莱河右岸较大的支流都在平度境内。南胶莱河支流都很短小。东南沿海诸河发源于崂山和胶南诸山,属于短源山溪性河流,年平均径流深大于300毫米,是青岛河流径流深的高值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流量的季节变化很大。雨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4~86%以上。旱季河水锐减,有些小河断流,成为季节性河流。向南直接入黄海的较大河流有吉利河、白马河、王戈庄河,向东流入丁字湾的有周疃河(连阴河),注入胶州湾的有白沙河、李村河、石桥河(墨水河)、洋河、漕河等。
青岛的地下水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崂山和胶南的诸山地丘陵、大泽山及胶莱平原上的剥蚀准平原,都蕴藏着较丰富的基岩裂隙水,许多都是碳酸盐型水,矿化度低,为优质淡水。含有丰富的有益微量元素的裂隙水出露地表,俗称矿泉水。著名的青岛牌啤酒、崂山牌啤酒就是用崂山矿泉水酿造的。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则有孔隙潜水,山间河谷冲积-洪积平原和胶莱平原的河流冲积平原则有较丰富的孔隙潜水和微承压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为重要的饮用水。构造活动带的承压裂隙水,溢出地表形成温泉。著名的即墨温泉,水温30~60℃,最高93℃,分布面积10余公顷。
青岛最大的水库是接纳引黄济青水的棘洪滩水库,坐落在胶莱平原南部的棘洪滩镇,是青岛的主要淡水水源。其他水库大都坐落在山地丘陵区,主要有尹府水库、产芝水库、崂山水库等。崂山水库也是青岛市的重要淡水水源。
土壤 与复杂的自然条件相适应,青岛的土壤类型也是多样的。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幼年水稻土、滨海盐土等6类。棕壤是青岛的地带性土壤,面积最大,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及胶莱平原部分地区。普通棕壤分布于丘陵缓坡中下部和山麓地带的残坡积物上;潮棕壤分布于山前平原洪积-冲积物及冲积-洪积物上,一般有灌溉条件,粮食稳产高产,是青岛最重要的农业土壤;白浆化棕壤和酸性棕壤分布于花岗岩山地丘陵的坡地上,其上生长有各类林木、灌丛和灌草丛,其中又以酸性棕壤为最重要的林业土壤;在植被破坏较重的山丘坡地以粗骨棕壤分布面积最大,也是林业土壤,但需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退化。潮土分布于河流冲积和海积物上,在各较大河流的高河漫滩、一级阶地、冲积平原上广泛分布。潮土的地下水位高,水分条件好,属于无石灰性潮土,也是青岛的重要农业土壤。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胶莱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的部位,湖沼相母质上最常见。滨海盐土主要分布于淤泥质较多的海滩地,胶州湾北岸分布较集中,由于盐份含量高,利用困难,主要生长盐生植被,有的已辟为盐田。褐土也是青岛地区的隐域性土壤,其发育与富含碳酸钙的母质相联系,在胶南北部、平度西部等大理岩分布区都有分布。莱西、胶州低洼地还分布有小面积的幼年水稻土,中山和较高低山顶部还发育有山地草甸土。
生物 青岛地区暖温湿润的季风气候和多山的地形,适宜多种生物繁衍。植物区系相当丰富,东亚分布型及其变型和各种温带分布型构成青岛地区植物区系的基础,一些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亚热带的种类在此也有分布,中国特有种在青岛植物区系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有的分布中心就在青岛。丰富的植物区系组成复杂的植被,但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为主。落叶阔叶林是青岛的地带性植被,在各大山区都有分布。各类针叶林占有很大面积。竹林和经济林也有分布。灌丛和灌草丛是各丘陵地的主要植被。低地河滩有草甸、沼泽,中低山顶部有山地草甸。沿海地区以盐沼植被和沙生植被为主。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达22.5%。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蔬菜、花卉等。动物资源中野生脊椎动物以小型动物为多见。哺乳类动物有松鼠科、仓鼠科、鼠科、兔科、犬科、鼬科、蝙蝠科、猬科;爬行类有蜥蜴科、游蛇科、蝰科;两栖类有蛙科、蟾蜍科、盘舌蟾科、姬蛙科等。鸟类资源比较丰富,有339种。驯养动物主要有牛、马、羊、猪、狗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
马山石林
二、自然资源
青岛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青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产资源 青岛地区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资源为主,有鳞片石墨、透辉石、滑石、萤石、沸石、膨润土、珍珠岩、大理岩、花岗岩、重晶石、绿石(蛇纹岩)、锆英石等40多种,其中石墨开采较多,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胶南3市。花岗岩质地优良,主要分布在崂山、平度、胶南、即墨、黄岛等5市(区)。金属矿产资源以金为主,在平度境内分布较广,其次是铁。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密切联系。如铁、石墨、滑石、绿石(蛇纹岩)等产于变质岩系,是不同变质作用下的产物。平度的玲珑花岗岩岩脉中蕴含着丰富的黄金,并与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带相联系。沸石、膨润土产于青山组火山岩中。重晶石产于莱阳组和王氏组地层,常在张性结构面中形成。
气候资源 青岛处于暖温带地理纬度。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大于等于0℃积温多年平均为4539.1℃,平均日数为297天;大于等于10℃积温多年平均为4016.4℃,平均日数为206.4天,能充分满足小麦及两年三熟(部分一年两熟)农作物对热量的需要。最冷月平均温度-1.2℃,极端最低温度也只有-16.4℃,表明青岛气候具有亚热带性质。中低山的向阳坡热量资源尤为丰富,如崂山太清宫最冷的1月平均温度只有-0.1℃,年平均温度为13.0℃,均高于青岛市区,是茶、竹等亚热带植物栽培区。青岛降水丰富并且雨热同季。20年的统计显示,降水量大于平均值的年份为11年。降水多集中在6~9月,此间月平均降水量均大于100毫米,平均总量为549.8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71%。山区除锋面雨外,还有较丰富的地形雨,如崂山北九水年平均降水量达1073.7毫米。青岛还有较丰富的光能资源和风能资源。冬季的12月至翌年2月,各月日照率均在59%以上。光能和风能的利用潜力较大。
水资源 青岛地区淡水资源匮乏。按1956~1989年系列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0.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0.67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量6.1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4.6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70立方米,为山东省人均占有量(380立方米)的97%,全国人均占有量(2720立方米)的14%。全市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5040立方米,是全国每公顷耕地占有量的8.4%。以1987年计,全市降水量当保证率等于75%时,为16.12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仅有8.8亿立方米,缺水7.32亿立方米,其中市区缺水0.76亿立方米;当保证率为85%的中等干旱年时,水资源总量为13.81亿立方米;当保证率为95%的干旱年时,水资源总量为6.5亿立方米。青岛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为:当保证率为50%时,可利用量为12.67亿立方米;当保证率为75%时,可利用量为11.34亿立方米;当保证率为95%时,为9.97亿立方米。自1989年始,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可增加1.09亿立方米客水,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工农业迅速发展,青岛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生物资源 青岛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适宜于多种生物繁衍。又因是港口贸易城市,引进生物品种历史悠久,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据调查,全市共有各种陆生生物1400余种,其中动物近400种,植物1000余种;海洋生物资源近1500种;淡水生物资源约有89种,其中动物57种,植物32种。
土地资源 青岛可利用土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4%以上。平原是潮土和潮棕壤分布区,为主要粮食作物用地。洼地则分布着砂姜黑土和草甸土,因其土质偏粘或地下水位偏高,均需改良才能成为高产田。山地和丘陵分布普通棕壤、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精骨棕壤等棕壤的几个亚类,是各种森林、果园、灌丛、灌草丛的分布区。按人口计算,青岛人均占有土地2.3亩,人均占有耕地约1.05亩,土地资源比较紧缺,由于生产、生活用地的增加,与40年代末相比,耕地面积已经减少了23%以上,所以应采取措施合理利用土地,限制占有耕地。
海岸带土地资源和海岛土地资源 见海洋。
三、经济发展与布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经济获得持续高速的增长。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8.9%。1997年达到797.70亿元。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变化。
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以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青岛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中三个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22.4∶49.1∶28.5调整为1997年的14.7∶47.5∶37.4。这种变化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趋势,显示了市场经济的活跃与繁荣。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市区规模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市区一直沿胶州湾东岸铁路沿线呈南北狭长带状发展,面积224.4平方千米。改革开放以后,对市区进行了数次布局和功能调整,至1997年市区面积扩大到1102平方千米,拓展了市区开放和发展的空间。②市区形态由原来的南北狭长带状向东西发展。东翼为新崂山区,西翼为黄岛区,形成以老城区为依托,东西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功能分区更明确。市南区、市北区为全市政治、商业、教育、科研、金融、港口和贸易中心,沿海一线形成风景旅游带。四方区重点加强轻纺工业及其他工业改造和居民区的改造建设。李沧区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工业区。城阳区发挥经济发达的小城镇群的综合辐射功能,形成工农并举、城乡一体的格局。崂山区形成以高等教育、高科技工业及旅游为特色的新经济区域。黄岛区形成以港口、旅游、经贸为主,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区。③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以老市区、崂山区、黄岛区构成城市中心区,城阳区及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城市环,5个县级市作为卫星城市区。其中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分工协作,整体发展;平度市、莱西市又有功能相对综合的次级地域中心城市职能。以港口贸易为主要特色的城乡一体、优势互补的大青岛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发展和布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青岛的纺织、服装、机械、冶金、化工、橡胶、能源等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199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40.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2.6%。其工业布局的特点是:①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工业集中在老市区,四方区、沧口区尤为集中,工业部门又以纺织、轻工、化工、钢铁、机械、建材等传统工业为主。由于地域狭窄和工业门类众多,造成功能分区不明显,发展受限制,环境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城区扩展与工业发展互相促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新兴工业如家用电器工业、电子仪表工业,骨干行业如石化工业、橡胶工业、饮料工业等都在新城区得到更快发展,有的已成为新兴主导产业。②老市区有铁路、公路、海港、空港等便利条件,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仍是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1997年全市工业产品实现利润前20强的企业,有一多半是在老市区,其中机车车辆、啤酒、卷烟、钢材、轮胎、服装、石化产品等是青岛工业的骨干产品。③港口、公路、铁路建设对工业布局的带动作用明显。因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前湾港、黄岛油港、胶黄铁路、胶州湾高速公路等便利条件,所以把发展石油化工、机械、建材等运量大的行业作为重点。胶州湾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城阳、胶州、胶南等环胶州湾地区成为新的工业区,重点发展成套机械、化工及仓储加工,并满足老城区工业改造和搬迁的需要。通过烟青公路、三城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的辐射作用,把青岛的城区工业和近郊、远郊、卫星城市、乡镇工业连结起来,形成中心优化、三线辐射、圈层推进的空间格局。
农业发展和布局 青岛热量充足且降水量比较丰富,中低山区有地形雨,平原地区有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具有优势,适宜暖温带大农业的发展。以冬小麦、玉米、小杂粮为主的粮食作物,以花生、大豆、棉花、黄烟、蔬菜等为主的经济作物,以苹果、桃、梨、葡萄、山楂等为主的果品,以水源涵养林、风景林、水土保持林、“四旁”植树为主的林业,以及牧业、渔业、水产养殖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9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为116.9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7%。青岛农业布局体现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确保肉蛋菜奶等主要副食品自给有余,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率的要求,形成沿海农业经济带、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的城郊农业经济圈,以及平原农业区、丘陵农业区和山地农业区的一带二圈三区的布局。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青岛市又规划出5个开发治理区,即环胶州湾高效农业开发区、沿海海洋国土开发区、北部山丘果林油料重点开发区、西南部山丘林果油牧重点开发区和中部平原粮棉油高产高效开发区。
立体交通网络 青岛交通发达,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枢纽,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齐全的交通运输网。青岛港是中国主要港口之一,1997年吞吐量69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03.3万标准箱,居全国大陆港口第二位。青岛通过胶济铁路、胶黄铁路、蓝烟铁路与全国铁路联网,铁路运输十分便利。青岛境内主干线公路纵横交错,204国道、206国道、308国道、309国道、青威公路、烟青公路、莱青公路、济青高速公路、胶州湾高速公路等形成了连接市区、辐射全国的公路网络。流亭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之一,1997年共有国内外航线42条。青岛市区道路网逐步完善。老市区与外界有小白干路、308国道、崂山至莱阳3条道路相通;先后拓宽了湛流干路(今香港东、中、西路)、宁夏路等干线道路,新辟了福州路、东海路等道路,兴建了杭州路立交桥、流亭立交桥和海信立交桥等,缓解了交通拥挤状况。
外贸和商业发展与布局 青岛作为有百年历史的商埠,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山东省最大的商贸中心。1997年全市自营出口总额33.85亿美元,青岛口岸出口总额为92.06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18亿元。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已形成4个层次的商业中心:1个一级商业中心、3个二级商业中心、7个三级商业中心和若干个四级商业中心。中山路商业区仍然是青岛的一级商业中心,其中心地位是在青岛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市大型百货商场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如国货公司、东方贸易大厦、华联商厦、青岛第一百货商店、发达商厦等。3个二级商业中心分别是台东商业区、李村商业区、黄岛商业区。台东商业区位于台东三路、威海路一带。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大,这里已经成为老市区的地理中心、交通中心和人口稠密区。随着第二百货商店的扩建,特别是利群商厦的建立,其二级商业中心地位已经确立。李村商业中心位于李村镇,是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及四方区北部、市北区北部居民购物的主要场所,商店有崂山百货大楼、崂山华隆商厦、崂山商贸大厦、北方国贸大厦、崂山第一商场等。黄岛商业区是发展中的商业中心,其中心地位是黄岛远离老市区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也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7个三级商业中心是区级商业中心,为所在区的部分居民服务,它们是辽宁路商业街,延安路、延安二路路口商业中心,鞍山路商业街,四方区嘉定路、海云庵商业中心,四流南路商业街,四流中路-振华路路口商业街,辛家庄商业中心。四级商业中心则主要为居民小区服务,由经营日用百货、土产杂品、小五金、卫生洁具、装饰材料的小商店组成。5个县级市的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也很快,已成为新的二级商业中心,镇和乡则成为三、四级商业中心。
旅游休闲胜地 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使青岛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观光、避暑、度假、疗养胜地,旅游业已经成为青岛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而且正在蓬勃发展(见旅游)。
崂山远眺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
- 齐宣王为何娶丑女无盐为王后?
-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名叫钟离春的女子,长得奇丑无比。你看她:终日鼓着个腮帮子;头又扁又宽;一双细长的眼睛深深地嵌在扁平的额头下;两
-
-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
-
- 朱熹教子:儿要别人教
- 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
-
- 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民族英雄
- 【点击英雄】岳飞(1103-1142),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他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