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百科全书

教育

青岛地区的教育源远流长。其古代教育比较发达,各州县都设有官学和私塾。19世纪中后期开始创办近现代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历史发展

青岛地区的教育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时期。

古代教育 《左传》载,鲁僖公二十九年(前361),介君葛卢两次赴鲁学习。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在今城阳区惜福镇不其山下创办康成书院,从学者达千人。隋代兴科举之后,各州县都设有官学,并设学官管理。南宋咸淳六年(1270)始设即墨县学,此后元、明、清均相继沿袭。民间有私塾和书院。明代平度设有书院6所,清代胶州设有3所,即墨设1所。清代中晚期书院官学化,由地方官府出资并管理,成为科举准备场所。

近代教育 清光绪十一年(1885)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在即墨太祉庄创办小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后,胶澳总督府除为其子女设立学校外,还为中国人设立了26所蒙养学堂、数所职业学校,并与清廷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西方各教会组织也相继在青岛及周围地区设学,传播宗教教义、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教会学校办学层次有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及幼儿园等。学校最初大多设在胶澳租借地内,后逐渐扩散到青岛周边地区以及山东各地,并影响到中国的官立学校。二十世纪初,胶州、平度、即墨等州县先后创设官立高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停办官学和书院,在胶州设官立中学堂。翌年各州县改儒学署为劝学所,督办学务。各州县创办师范传习所和初等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东同盟会会员在即墨蓝村创办胶莱公学,翌年又在胶澳租借地内创办震旦公学,宣传革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墨共有官立、公立高等小学堂2处,官、公、私(含教会)立初等小学堂49处。民国初年,废止读经,改学堂为学校,数量稍有增加,并设立女子初等小学校,女子开始接受现代学校教育。各县先后创办了乙种农业学校、蚕业学校和单级师范养成所,后又设三年制师范讲习所。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其军政当局为其子女设立了男、女中学各1所,小学3所,职业学校和幼稚园数所,停办了德国胶澳总督府和德国教会创办的学校,改蒙养学堂为公学堂,共有37所。

现代教育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改公学堂为公立小学校,但日本学校继续存留并有所发展,为其侨民服务。1923年胶澳商埠设学务科,各县设教育局,教育行政开始独立。1924~1927年,在胶澳商埠境内先后创设了私立青岛大学、公立女子两级小学校、胶济铁路青岛小学校和中学校、胶澳商埠职业学校、市立中学校、市立女子中学校等。教会学校以美国人办学为主,但大部分教职员由中国人担任,也有少量由中国人创建的教会学校。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缓慢。1928年青岛地区改由南京国民政府统辖,青岛及各县成立了义务教育委员会,发展初等义务教育,创办简易小学和短期小学,小学数量和入学儿童数都有较大增加。高等小学校及中学校数量增加较快,并首次创办后期师范学校和市立盲童学校。1930年创办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称国立山东大学,成为当时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1932~1934年,胶县、即墨、平度先后创办公立初级中学。1936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65%,85%的村庄设有学校或分校,全市共有中学6所,学生约2500人;后期师范学校1所,国立大学1所。成人教育也有所发展,青岛及各县均设立民众学校、劳工学校、职工补习学校。此时的青岛市教育经费约占市政收入的10%。1937年七七事变后,青岛的公立学校停课,国立山东大学迁至四川后解散,师生并入他校。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控制了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强设日语课,删改教科书,向学生灌输亲日崇日思想。1944年美国教会设立的学校被改为市立。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及游击区设立了一些中小学。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也设立了教育机构,自编教材,办学形式有干部培训班、青年识字班、成年人学习小组等。1942年抗日民主政府在平度大泽山区创办了西海中学分校,培养抗日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战前教育体制,将教会创办的学校归还教会,改高级小学校为中心国民学校,初级小学校为国民学校,实行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国民学校制度。在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内设民教部,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各机关团体也设立了民众学校。此外还设立了失业青年职工补习班及各类职业、文化补习学校。1945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恢复。1946年青岛私立英华聋哑学校成立。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全市有国立大学1所,学生1132人,教职员220人;中等师范学校1所,学生500人;中学15所,学生12283人;小学128所,学生55477人;职业学校9所;盲、聋哑学校各1所;从解放区迁来的流亡中学和私塾50余处;解放区小学2373所,学生11.2万人,教师4400余人;初级中学4所。

当代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并改造了旧政权遗留的全部教育机构和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重点发展初等教育、农民扫盲教育和干部职工业余教育。1952年改私立学校为公办学校,市区基本普及了六年初等教育,农村各县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的10%左右上升到50%以上。各县都创建了普通中学和师范学校。青岛市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各县、区还办起了教师进修学校、函授学校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农民扫盲教育由冬学转为常年民校。1953年对教育冒进进行了整顿,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师资培训,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经费列入各县财政预算,由教育局支配,经费来源得到保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兴建民办小学。1956年中学改由县一级政府管理。1957年创办民办中小学,公办中小学数量也有较大增加,实行半日制、巡回二部制等办法以吸收更多的少年儿童入学。1958年大跃进中,各级各类学校大量增加,全市新建了5所高等院校,3所中专学校;山东大学迁至济南,留下3个系于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和山东地质学院;各县办起了农学院、红专大学;民办小学和农村扫盲学校纷纷成立;各级各类学校不顾实际地改革教材教法,大办工厂、农场,大炼钢铁,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致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此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裁撤了部分学校,农村许多学校放长假,师生回乡生产救灾。1962年裁撤了大跃进中建立的山东地质学院、青岛动力专科学校2所大专院校和青岛电业学校、青岛海运学校、青岛幼儿师范3所中专学校,将山东冶金学院降为青岛冶金建筑学校,山东水产学院并入烟台水产学校,青岛师专并入昌潍师专。中小学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各县停办了农学院、红专大学、师范学校、小学办的中学班和中学办的师范班及大部分农民业余学校,压缩了中小学数量。调整后,学校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教学为中心,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确定了一批省、市重点中、小学,在青岛第二中学、江苏路小学进行五年一贯制实验。1964年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成立青岛市第二教育局,创办了部分半工半读学校和农业中学及耕读小学。至1966年,市区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即墨县有农业中学85处,学生5693人;耕读小学845处,民办教师2485人;全日制、半工(耕)半读等多种形式的小学共1566处,学生10.4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1%,年教育经费占全县财政支出的33.7%。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广大教师遭批斗,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瘫痪。1968年开始“复课闹革命”,但教学秩序一直未能恢复正常,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停止招生达11年之久。其间曾开办了一批五七干校、七二一工人大学等“又红又专”的学校,各大学、中专招收过工农兵学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各类学校认真整顿教学秩序,加强教学工作,使教育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77年大、中专学校恢复招生。1978年改革开放后,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级各类学校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和水平都有很大发展,逐步建立起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见下表)。

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概况表

教育管理改革 1987年国务院批准青岛市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审批市属中专学校的开办、撤销及专业设置,并可直接对市属高等学校及中专学校进行考核、发证、验印等,扩大了青岛市的办学自主权。1988年建立了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1992年组建青岛市教育委员会,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了一些规模小、效益差的学校,扩大名牌学校的规模,加强示范学校的规划建设,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法规建设,依法治教,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逐渐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学校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化。1984年在部分中小学试行校长负责制。1995年全市中小学全面展开了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7年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把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改为学年度考核。

办学体制改革 青岛市自80年代初即提倡并支持企事业单位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及社会力量办学。90年代初试行的幼儿园承办制收到良好效果,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肯定和推广。同时对中小学试行“民办公助”和“国有民办”的改制试点。至1997年底,全市共有私立中小学(包括私立职业学校)31所,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学校(班)385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教育网络。

办学模式改革 为了探索各种培养人才的新途径,青岛市尝试办学模式改革。在普通高中形成三种办学模式:①开办升学预备教育学校,确定一些办学基础好的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如青岛第一中学、青岛第二中学、青岛第九中学、青岛第十七中学等;②创办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或兴办综合高中,或实行高中三年级分流,如青岛第四十七中学、青岛第十一中学办成了“升学有望,就业有术”的综合高中,青岛第十六中学与澳大利亚合办的对高三分流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青岛霍尔姆斯学校;③开办各类特色学校,培养优秀特长生,如以美术见长的青岛第六中学。初中办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试办职业先修学校,如青岛第二十三中学。

招生制度改革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青岛市对中学招生制度实行改革。1986年市区开始改革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办法,对大部分学生实行就近划片入学。1987年市辖县以及黄岛区全部实行中小学对口直升的办法。1990年市北区开始实行保送实验,后逐步扩大到全部市区。1992年初中升高中实行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1995年在市区采取了初中学校保送少数优秀学生进入省、市重点学校的办法。在农村以乡镇教育综合评估的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分配数额的主要依据,引导乡镇政府把升学竞争转为增加教育投入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竞争。1996年在四方区进行小学毕业生全部采取电脑派位、相对就近升学试点,并将有计划地扩大到全部市区。对全市中考方法进行了改革:政治学科实行开、闭卷结合,英语学科增加了听力测试,物理、化学学科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查。1997年开始在全市小学低年级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和评语描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办法;普通高中通过毕业会考,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率达到94.46%。

农村教育改革 1979年青岛开始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逐步形成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格局。1985年平度提出“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农牧渔业部在平度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这是全国第一次全面研讨农村教育工作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会议。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平度和胶南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198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胶南县召开,推广了胶南实行的“教育教学、生产经营、科技推广、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经验。1997年在农村继续完善把高中阶段招生名额分配给乡镇与高中划片招生相结合的办法;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完成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办学网络。

教育教学改革 1978年后,青岛市贯彻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育教学上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独生子女教育。加强教学常规建设,规范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精讲多练。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84年开始在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整体改革,强调学生全面发展。1992年提出在全市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突出了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行“学校教育全面加特色,学生发展全面加特长”的办学思想,创办特色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逐步在全市中小学开设电子计算机课,从小学四年级始设英语课。1995年在部分小学从一年级实施汉英双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1997年制定了《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等8个文件,构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框架和评价体系,确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年度目标。

教育科学研究 青岛市自50年代起开始建立各级教学研究室,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中断。1977年后逐步恢复各级教学研究室,成立了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青岛市职业教育教研室及青岛市教育学会,各区市也相应地设立了教科室、教研室及教育学会分会,形成了市、区(县级市)、学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建立了一支专业人员与任课教师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确定了一批国家及省、市教育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在中小学建立了数百个教改实验班,确定教改项目360多个,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普通教育推行的目标教学法、发式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宋君教学法、张伟球形教学法,职业教育推行的双元制、CBE教学模式,毕业生双证考核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9年青岛嘉峪关学校率先对学生评语进行改革,创造了评语式定性评价的方法。其后平度市第九中学的和谐教育研究、青岛第五十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的小学汉英双语教学,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促进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1997年市教委承担了《运用统筹机制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青岛市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研究》等3项国家教委研究课题的立项和开题,填补了青岛市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独立承担国家教委研究课题的空白;年内共有103项市级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正式开题,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省级重点课题“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已扩大到6所小学。

教师队伍建设 1977年恢复了青岛教育学院。1981年新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随后全市各区(县)均建起了教师进修学校,部分区(县)新建了中等师范学校,各个乡镇也都建立了培训站(点)。1994年制定了《青岛市跨世纪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1997年在市属学校实行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全市参加培训的教师达到4.1万人,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基本完成,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由1978年的不足10%提高到95.73%,其中13.76%达到大学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普通高中和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82.93%、59.07%和87%,其中初中教师有8.46%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许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青岛海洋大学方宗熙、青岛第三十九中学蔡重民等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青岛海洋大学管华、青岛第二中学安文山、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宋君、青岛汽轮机厂幼儿园管思德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另有许多教师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1991~1995年全市国家教育事业经费拨款平均每年递增33%。1995年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实施了在市区职工中征收义务教育费和对广告业、宾馆业征收教育费的规定等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的新政策。1997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6.02亿元,其中财政拨款7.58亿元、教育税费3.45亿元;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5816万元。1978~1997年全市校办产业共向教育补助经费5亿多元。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校舍、课桌凳、院墙、校门、厕所、操场“六配套”,城镇学校校舍改造工作全部通过山东省验收,并受到表彰。部分城乡中小学按国家规定配备了实验室和仪器室,基本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一、二类标准,农村大部分小学基本达到三类标准,并陆续配备了教学仪器器材、图书等。

语音教室

二、成就与特色

青岛教育,特别是当代教育,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现代教育发展较早 中国的现代教育总体上是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开始的。青岛即墨则早在光绪十年(1885)就有了美国教会创办的新型小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后,殖民当局和西方基督教会组织纷纷在青岛地区设立小学、中学、大学、职业学校及女子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这在当时全国是不多见的。这些学校在传播宗教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传授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引发了中国政府、社会团体和知识界兴办现代教育的热潮。光绪二十七至二十九年(1901~1903),胶州、平度、即墨等地相继设立了官立高等小学堂。废科举后又兴办了中学堂和师范学堂。因此,可以说青岛在建置之前就有了现代教育的萌芽,而建置不久现代教育就取代了传统教育而居于主导地位。

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1952年市区已普及了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至文化大革命前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1980年开始在全市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在山东省率先完成。1987年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基本完成,比全省提前三年半,比全国提前六年半。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市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1997年农村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87%以上。特殊教育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全市盲、聋、弱智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7.24%、94.3%、95.3%。同年全市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城市为95%,农村为67%;每万人中拥有高等学校学生39.4人,中等学校学生666.7人,小学学生901.2人,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1977~1997年全市共向全国各普通高等院校输送本、专科生10万多人。

职业教育达到较高水平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单纯办普通高中的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发展形式多样的中等职业教育,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普通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1979年开始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班,把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高中或职业中专。在农村地区举办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1988年陆续在职业教育经费、技术等级考核、联合办学、骨干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等四个方面开始施行统筹措施,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在两所成人高校始办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衔接。1997年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0多所,100多个专业,在校生8万多人,其中8所被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中专),12所学校被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中专);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达到6∶4。1997年职业高中毕业生中、初级工考核达级率为97.7%,岗位资格考核合格率达98.1%。平度市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取得明显成效,已在全市推广。青岛市有4个单位先后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高等教育成绩显著 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在27年间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其间又经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普通高等教育陷入低谷。1977年后新建和由中专改建了4所高等院校。1985年青岛大学成立。1988年山东海洋学院发展成为综合性海洋大学,青岛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1997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2.74万人,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加8.1倍;教职工7790人,增加4.1倍。同时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较快,1997年全市共有成人高等院校7所,在校学生3.75万人,教职工2565人。全日制大学也开办了成人高等教育班。1984年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至1997年,全市已有10余万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20余万张单科合格证,其中7000多人取得大专学历,100多人取得本科学历。1997年全市报名参加自学考试人数12.35万人,1850人毕业。此外,青岛市还积极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境外人士联合办学,吸引外地高等院校到青岛设立函授站,开办第二学历和专业证书教育等。

成人教育注重实效 青岛的成人教育自50年代至80年代,曾在扫除文盲、提高职工文化水平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城市成人教育逐步转向以职业学历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为主。1997年全市共有成人中专52所,其中省级示范性学校4所;共有教职工2443人,在校生2.65万人。1985~1997年全市各类成人学校共培训职工近80万人次。农村于1982年始设农民业余技术学校,扫盲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同时并举,1991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1993年达到乡乡有成教中心,98%的村有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市(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1995年开始实施“双五富民”工程,对12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两年间工程户年均收入比普通农户的年均收入分别增长19.2%和16%。

社会力量办教育发展较快 见社会力量办教育。

特色教育效果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青岛的教会学校比较重视外语、艺术和女子家政教育,形成各自的传统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青岛在艺术、体育教育方面一直较为突出。一大批书画家、音乐家、演员、节目主持人、运动员等从这里走向全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以及学生家长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画、书法、声乐、舞蹈、器乐、体育运动等方面的特长。1989年开始兴办特色学校,形成“学校教育全面加特色,学生发展全面加特长”的办学思想,使大批学校办出了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青岛第六中学的美术、青岛第九中学的英语、青岛第十三中学的日语、青岛第二十五中学的体育、青岛第三十九中学的艺术教育等,都有较显著的成绩和特色。1994年青岛市开始命名特色学校。至1997年底,全市共命名了40所特色学校,表彰了100多名优秀特长学生。

博士生毕业典礼

三、问题与展望

问题 青岛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全市还有部分薄弱乡镇和薄弱学校;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工作需要加强;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各类教育的公用事业费和全市平均公用经费偏低,城乡中小学和市属高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农村民办教师数量仍然较大。

展望 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青岛市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1996~2010年青岛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加强基础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逐步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调发展,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装备先进,具有沿海开放城市特点,城乡教育逐步趋于一体化,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在全国居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城市巩固在95%以上,农村达到90%;全市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分别达到30处、60处,实验幼儿园6处,一类幼儿园400处。2010年前,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村办园率达95%以上。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省级规范化学校要达到26处,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200处左右,各区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学校总数的60%。要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将青岛盲校建成办学层次全、办学标准高、全国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使2~3所特殊教育学校进入省级规范化行列,适度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争取有8~10所普通高中学校进入全国千所示范学校行列,2010年在市区及市辖各市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做好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工作。

职业教育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大力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使城乡高中阶段各类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的65%。进一步实施统筹职教经费、统筹技术等级考核、统筹联合办学、统筹专业设置和主要学校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增加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建设15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中专),将其中10所按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中专)标准建设,并争取有1~2所进入全省10所头职业学校行列。建成青岛市综合中专学校,达到省级重点普通中专标准。建成3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形成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前职业技术培训率要达到100%。

高等教育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3万人,成人高校达到2万人,继续支持青岛海洋大学进入“211”工程后的建设和青岛大学进入“211”工程。促进驻青高校搞好联合办学,优化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为青岛市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面向社会办学的途径,扩大在职人员终身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途径。到2010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保持在3万人,成人高校本专科生达到2.2万人。

成人教育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培训在岗人员占全市总从业人员的30%以上,20%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要继续实施“双五富民工程”,使全市50万农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的年收入增加10%以上。继续实施“三新岗位及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对全市从业人员普遍进行以“新技术、新知识、新管理”为内容的岗位培训,每年的培训比例为20%。继续搞好成人中等学历教育,每年招生2万人左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成人中专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青岛社会力量办学事业健康发展。到2010年,力争建成8所省级以上示范性成人中专学校。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也是个信守承诺的明君,让我们来看看他守诺还地的故事。齐桓公即位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 鲁军节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