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百科全书

青岛

青岛,简称青,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会议城市,世界著名海港和旅游观光、避暑度假胜地。至1997年底,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千米,其中市内7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下同)1102平方千米,所辖5市(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胶南市、莱西市,下同)9552平方千米;总人口695.44万人,其中市内7区227.22万人,所辖5市468.2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53人,其中市内7区2062人,所辖5市490人;居民主要是汉族,还有满、回、朝鲜、壮、蒙古、土家等38个少数民族。

旧邦新市 沧海桑田

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原是海边的一个渔村,建置至今仅有百余年,但其所辖地区却历史悠久,早就汇入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劳动创造,撒下了文明的种子。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分属莱、莒、介诸国。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属齐,小部分属鲁。宁戚伐齐、田单破燕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地区。降及秦汉,秦置琅琊郡,治琅琊(今胶南市琅琊镇)。秦始皇三巡琅琊,并派遣方士徐福求仙。其后秦二世、汉武帝等均曾来此巡游,使之成为千古胜迹。汉初发生在今即墨境内田横岛上的五百壮士集体殉义事件,更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悲壮的一页。汉景帝封刘寄为胶东国王,都即墨(今平度市古岘镇一带)。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封伏湛为不其侯。魏晋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晋义熙八年(412)高僧法显崂山登陆,在不其城讲经数月。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置胶西。唐高祖武德六年(623)置板桥镇。唐玄宗派王旻、李华周、孙昙等人到崂山采药炼丹,并将崂山易名为辅唐山。至宋代,板桥镇已成为中国海上贸易主要口岸之一。大定元年(1111)发生了著名的唐岛海战。元明两代为使南粮北运曾开凿胶莱运河和濠运河,经过胶州湾,促进了南北航运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频繁侵扰,渐次由东南沿海殃及山东登、莱2州,为防倭寇,明朝廷在胶东沿海设灵山卫、鳌山卫,清朝廷在即墨设参将、千总。自此,今青岛地区不仅成为海上贸易港口,而且也成为海防重镇。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开始觊觎中国领土,胶州湾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尤令列强垂涎。清光绪十七年(1891)清朝廷议决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之始。翌年在青岛村(今人民会堂址)建胶澳镇守衙门。光绪二十三年(1897)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迫使清朝廷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3月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并命名胶澳租借地为青岛,使青岛从此开始了被东西方列强统治的历史(见德国侵占青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并强化了对青岛的殖民统治(见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青岛人民反对德、日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此伏彼起,从未间断,并汇入了席卷全国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将胶澳租借地改称胶澳商埠。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设立青岛特别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再次被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同时又成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港口和军事基地。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岛,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海陆形胜 得天独厚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沿岸。东、南为黄海,东北、西、西南分别与烟台、潍坊、日照3市毗邻。地势东高西低,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8%,洼地占21.7%。大陆海岸线总长730.64千米,有海湾49处,海岛69个。有崂山、大泽山和胶南山群(包括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3个山系,其中崂山主峰海拔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山。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青岛具有山环海绕、水陆两便的天然形胜,景观遍布,气候温和,自其建置之日起就成为举世瞩目的良港和游览、避暑胜地。据统计,青岛市区年平均气温12.2℃,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2℃,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1℃,可谓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中国内陆高山众多,沿海则多平地,唯青岛集高深于一地,极山海之大观,是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青岛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1997年底,全市共有耕地面积48.46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3.8万公顷。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渔盐之利”著称。青岛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以金为主,主要分布在平度一带。非金属矿产资源有鳞片石墨、萤石、沸石、珍珠岩、花岗岩、重晶石、膨润土、纹岩、大理岩、锆英砂等30多种,其中石墨开采较多,主要分布在平度及莱西。大理岩、花岗岩全市均有分布,而且质地优良,作为建材的储量和开采量都很可观。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碑身就是在崂山开采的花岗岩。青岛除粮棉油料作物和木材等产品外,还盛产桃、李、杏、梨、苹果、葡萄、樱桃、板栗、山楂、柿、枣以及银杏、杜仲等,其中尤以平度大泽山的葡萄、崂山的樱桃和苹果、莱西的山楂、中山公园的水蜜桃最为著名。全市不少地方还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如胶州张家屯“银杏镇”,平度蓼兰“甜柿镇”、白埠“杜仲镇”、中庄“小枣镇”等。崂山除有林场外还建成了千亩茶叶基地,并有了十多家绿茶加工厂。此外,即墨温泉、崂山矿泉水也很著名。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青岛的一大优势,除市区沿海一带和崂山是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区外,即墨的田横岛、胶南的琅琊台、胶州的三里河遗址、平度的大泽山、莱西的月湖公园等都是游览胜地。

市区西部

政通人和 百业俱兴

青岛地理位置特殊,建置不久即相继被德、日帝国主义侵占。德、日出于殖民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进行了一些港口、铁路和市政建设,兴办了一些工厂、银行、洋行、学校、饭店和游乐场所,为青岛的工商业、文化教育和旅游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些机构和设施大多为外国资本所控制,带有浓重的殖民地色彩。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各项事业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啤酒制造业、轻工业、橡胶制品业比较发达,其现代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制,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农业则更为落后。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内战爆发,造成通货膨胀,工厂倒闭。194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87亿元,其中农业占了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市工业和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3.24亿元和1.76亿元。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比1952年增长62.6%。但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导致了经济的大幅度滑坡。196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只有9.3亿元,比1957年下降了15.3%,其中农业更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11亿元。经过国民经济三年调整,196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41亿元,比1962年增长65.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再次延缓了青岛的发展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十年中青岛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还不及三年调整时期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不到四分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青岛的面貌日新月异,生产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7.70亿元,比1978年的37.99亿元增长了20倍。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科技兴农、规模经营、水利建设等使农业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52.31万吨、花生30.82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77亿元,其中农业94亿元、占45.9%,林业2.40亿元、占1.2%,牧业57.84亿元、占28.1%,渔业50.53亿元、占24.8%;水产品总量98.13万吨。工业经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已出现了一批新兴行业和名优产品,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97.70亿元,分别比1949、1978、1990年增加276、20、3.5倍;全市全年共研制新项目41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78项。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前湾港首期工程的完成,胶黄铁路、济青高速公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开通,流亭机场的扩建及国内航线、国际航线的开辟和增加,使青岛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邮电通信设施逐年发展,1997年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79.30万门,市话话机61.71万部,长话线路1.14万条。商业、服务业及金融、房地产业蓬勃发展,高档次和大规模的现代化商厦、宾馆、银行、办公楼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外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国外大公司、大财团的引进,老企业的嫁接改造,乡镇企业的外资利用,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外贸出口的规模均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97年末,全市共有登记境外企业驻青机构1128家,三资企业5183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2.20亿美元。

经济建设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6222元,农民2599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18亿元。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电视机已经普及,电话、电子计算机也已进入普通家庭。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1997年末全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406.03亿元。居住条件也逐步改善,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30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3.68平方米。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部分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科教兴旺 文化繁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日本侵占青岛时期开设了一些官办学校和教会学校,在对中国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宗教宣传的同时也传播了现代科学知识。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公立、私立和教会学校均有增加,其中国立山东大学曾集一时之彦,使青岛成为中国北方学术文化中心城市之一。1949年后青岛的中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各级各类学校大量增加。山东大学荟萃了华岗、罗竹风、丁西林、童第周、曾呈奎、杨肇燫、陆侃如、冯沅君、王仲荦、郑鹤声、丁山、高亨、吴大琨、高兰等著名学者和专家教授,形成了30年代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一度没有综合大学,许多名不副实的“红专”大学、中学、小学、扫盲学校一哄而上,加之参加大炼钢铁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1966年以学校“停课闹革命”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教育事业受到了极大的摧残,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停止招生达11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85年青岛大学建校,1993年又与原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成新的青岛大学。此外还有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化工学院、青岛教育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等高等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助学单位和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又为社会青年和在业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除普通中学外,1979年以来又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997年已达100多所。青岛的特殊教育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全市盲、聋、弱智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7.24%、94.3%、95.3%以上。

青岛的近代科学技术起步较早。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就建立了农林、气象、电讯等设施。其后历经日本占领和北京政府、国民政府统治,青岛的科学技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居于先进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青岛的科技事业有了全面发展,尤以海洋科学最为突出,其中海带自然光育苗法促进了海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并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青岛的科技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青岛的科学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95年青岛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在全国当选的先进城市中位居第二。1997年列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66项,其中26项新产品计划列入国家新产品试制计划,连续两年居计划单列城市第一。

青岛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山东大学驻青期间曾居全国前列。50年代,山东大学主办的《文史哲》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影响。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加之整风反右以后,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科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社会科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80年代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和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相继成立,90年代又成立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新成立的青岛大学成为新的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学术活动经常举行。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使青岛的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青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从1981年的文明礼貌月开始,经过历年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三优一推广活动、三优一做活动、军警民共建活动和学先进、讲奉献、树新风等活动,使青岛的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制订和公布《青岛市市民文明公约》,评选十佳文明单位和十佳文明市民,实施“示范工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服务责任赔偿制度,搞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等措施,制定和实施《青岛市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规范、监督、管理与奖惩规定》,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无偿献血、挽留海鸥行动等活动,使青岛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并使青岛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青岛的市、区(县级市)和乡镇(厂矿、街道)三级文化网络已基本建成。通过市级群众艺术馆、工人文化宫、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和区级文化馆、职工俱乐部以及街道、乡镇文化中心和文化站经常举办的文艺调演、讲演、教学、展览、书画、歌咏、读书等各项活动,特别是历年的青岛之夏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海云庵糖球会、大泽山葡萄节和其他节假日期间的各种游园、灯会、联欢和大型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吸引了数十万人参加,使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区东部

任重道远 前程似锦

在完成八五计划、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和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青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这个《纲要》,青岛市到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150亿元,比1980年翻三番,外贸进出口总额80亿美元,创汇50亿美元;年接待涉外旅游人数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在“九五”期间达到50%;市区和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校在校生达到2.8万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8张;城镇职工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0%;全市人民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2岁;城市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40部;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青岛市开始成为山东省和沿黄河地区的对外经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展现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以上,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外贸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2%左右,10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常住人口控制在750万人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达到目前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市人民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3岁。届时青岛市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口岸之一,成为重要的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现代工业基地,成为辐射能力较强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集散中心,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实力雄厚的海洋科学城,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生产水平较高、物质财富丰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甘罗斗丞相
甘罗斗丞相
甘罗从小聪明,才智过人,说话精练。一天,父亲从外回来,问他:“你刚才做了些什么事?”甘罗回答道:“堂前扫地,笼内捉鸡。”父亲不耐烦,指责他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守诺还地
齐恒公也是个信守承诺的明君,让我们来看看他守诺还地的故事。齐桓公即位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 鲁军节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董卓的家庭
董卓的家庭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