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青岛东临黄海,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交汇地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地理优势非常突出,是中国主要口岸之一。青岛海域属黄海一部分,沿海多山地、丘陵,气候适宜,灾害性天气少,港口水深域阔、不淤不冻。其海洋地质复杂,海洋资源丰富,海上交通发达,海洋科研教育领先,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海洋开发前景广阔。
一、海洋环境
地质地貌 青岛海域处于新华夏系构造第二隆起带东部,周边地区主要出露太古界、元古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主要地貌有侵蚀剥蚀丘陵、平台、平原和冲积平原,有间歇性河流发育。海岸地貌以基岩港湾类型为主,海底地貌有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大陆海岸线全长730.64千米,占全国的4%,山东省的23%。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有较大海湾49个,其中胶州湾最大。有较大半岛5个,其中青岛半岛最大。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69个,其中灵山岛最大。青岛的海岛在地质构造上和大陆紧密相连,是陆地地质构造的地层及岩体向海域的延伸,在历史上曾是陆地的山体或丘陵的一部分,后因海侵而成为海岛。全市海岛地貌均为基岩的丘陵山地,植被覆盖多在60%以上,三平岛、赭岛、牛岛达90%以上,有亚热带植物生存,如耐冬、红楠、卫茅、百合等,多呈群状分布,国内罕见,在植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除7个岛屿孤立外,其余62个岛组成10个岛群,即三平岛群、田横岛群、大管岛群、长门岩岛群、大福岛群、象里岛群、竹岔岛群、中连岛群、潮连岛群和灵山岛群。小青岛、麦岛、团岛、团岛鼻、黄岛和吉岛已人工陆连。
海洋水文 青岛海域水温分布与变化特征明显。冬季2月最低,胶州湾表层水温2.3~3.0℃,湾口以南,近岸水温低于外海,沐官岛海域水温3.3~4.6℃,湾口以北,近岸水温高于外海,大管岛海域水温5.0~5.5℃,水温垂直分布比较均匀;春季升温迅速,胶州湾内12.9~15.9℃,湾口南北海域近岸高于远岸,沐官岛海域水温17.2~18.3℃,大管岛岛群海域10.6~11.6℃,分布均匀,等温线稀疏;夏季水温高,胶州湾内25.0~27.3℃,除竹岔岛外,胶州湾口以北海区水温高于湾口以南海区,近岸浅水区高于远岸深水区,北部海区的最高水温超过27℃,南部则在25~26℃左右,表底层水温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但温差大;秋季降温迅速,近岸水浅,在相同降温条件下,水温普遍低于远岸,胶州湾内9.6~14.1℃,沐官岛海域17.7~18.7℃,大管岛岛群海域17.4~18.8℃,水温垂直分布均匀。胶州湾为深入内陆的半封闭海湾,湾口小、湾腹大,湾内水深域阔,波浪不大,以风生浪为主,大浪主要由寒潮和台风引起,外海波浪只有东和东东南向能传入湾内,海平面基本稳定,波动幅度不超过±6厘米。青岛近海潮汐为正规半日潮,胶州湾的潮差一般为2.5~3.5米,月平均潮差具有半年变化周期,3月和9月最大,6月和12月最小。近海潮流属正规半日潮流,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涨潮流历时短,落潮流历时长,两者相差近二分之一。近海余流一般不大于20厘米/秒,多为潮致余流,胶州湾存在多个余环流系统。湾内冬季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但一般冰期短,范围小,对航运及其他生产影响不大。
海水化学 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排污对近海海水化学有较大影响。反映环境指标的海水化学要素主要有溶解氧、pH值、总无机氮、磷酸盐。胶州湾内5月份溶解氧值范围为5.13~6.48毫克/升,8月份较低,为2.74~5.02毫克/升,湾外低于湾内,近岸高于远岸,含量分布与水温变化呈负相关。胶州湾pH值的含量区域和季节性变化不大,表、底层量值基本相同,在7.79~8.19之间,黄海近海1990年为7.90~8.45之间,冬季最高,春季最低。近海的pH值含量冬季高于春季。总无机氮的含量分布呈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胶州湾内含量7月份最高为3.85~34.1微摩尔/升,5月份次之,8月份最低,高值区分布在胶州湾东岸和红岛的东大洋、西大洋附近,湾外两侧的总无机氮范围0.38~42.61微摩尔/升之间,其中田横岛周围海域最高,灵山岛附近海域次之。磷酸盐含量胶州湾内9月最高,范围为3.75~371.24微摩尔/升,5月次之,8月最低。湾外海域春季高、冬季低,年变化范围0.005~3.051微摩尔/升,区域变化以田横岛周围海域最高,其次为灵山岛附近海域。近海海区的盐度为29.83~31.60,夏秋低、春季高,胶州湾高于近海。有机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多环芳烃、叶绿素、蛋白质、脂肪、腐殖质和水生动物排泄物等。
海洋气候 青岛海域处于北纬35°35′~37°09′之间,属季风气候区。冬半年(10月~翌年4月)处于中纬度高空西风带东亚大槽控制之下,受冷空气和气旋活动的频繁侵袭,常有大风降温天气出现;夏半年(5~9月)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4~7月南来的暖湿气流常导致海雾连绵,7~8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一半以上。风速和降水量由海向陆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12.3℃,最高在8月,平均为25.1℃,最低在1月,平均为-1.2℃,结冰期极短。
二、海洋资源
海洋生物 胶州湾的河口和近岸水域,海洋微生物的数量高于湾内及其他海域,总异养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可达10~10个/毫升,菌量与水体油污程度大致呈正相关,氨化菌群数量高于硝化菌群。海带、裙带菜藻体表面和养殖水体生长大量的褐藻酸降解菌,紫菜藻体表面及其养殖水体有琼胶分解菌。近年从海水和底泥中分离出多种光学细菌,是虾、贝育苗的良好饵料添加剂,在改善养殖水体中起积极作用。青岛海岛群处在沿山东海岸南下的低盐、高营养的沿岸流和黄海外海交汇的锋面附近,沿海浮游植物比较丰富,在北部海域以骨条藻为主导的浮游植物大量发展,约为6.5×10个/平方米,水下礁岩区,大型藻类及高等植物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更高,有些水域平均生物量达1000克/平方米,胶州湾又高于其他海域,有浮游植物174种,硅藻门44属127种,甲藻门9属46种,金藻门1属1种,密集于湾内沿岸水域,湾北部的数量为湾南部的数千倍甚至数万倍,主要有骨条藻、尖刺菱形藻、双突角刺藻、弯角刺藻、柔弱根管藻、短角变角藻、奇异菱形藻、日本星杆藻等,高数量期为8~9月和12月~翌年3月,平均初级生产力为421.96毫克/(平方米·天),全年的初级生产量约为6.5万吨有机碳,叶绿素a含量总平均为6.58毫克/立方米。灵山岛海域平均初级生产力225.8毫克/(平方米·天),年初级生产量约为3.48万吨有机碳,叶绿素平均含量为0.818毫克/立方米。胶州湾沿海浮游动物约有148种,绝大多数为暖温带沿岸种,河口半咸水中次之,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到高峰500毫克/立方米,11月前后最低,小于100毫克/立方米,浮游幼虫的大量出现是夏季高峰的重要原因,横足类最多,毛颚类次之,水母类、被囊类较少,湾北密度大、湾南湾外小。胶州湾南北两翼近海浮游动物较少,约51种。胶州湾沿海底栖生物有300余种,多毛类占47.3%、软体动物占28.5%、甲壳类占20%,棘皮动物占4.2%,还有少量的纽形动物、腕足动物、原索动物和鱼类。有青岛文昌鱼、细雕刻肋海胆-日本信棘蛇尾、棘刺锚参-胡桃蛤、勒特蛤-菲律宾蛤仔等6个群落。近海岩礁底栖生物主要是活动能力微弱或不活动的个体及较大的动植物,约49种。潮间带生物有藻类112种,动物325种,其中软体动物168种,甲壳类90种,多毛类54种及少数棘皮动物、腔肠动物、星虫和鱼类。青岛沿海游泳生物主要有沿海鱼类、虾类和某些软体动物等,其中鱼类有170余种,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等23种,占渔获尾数的96%。每年5月到10月,70多个鱼类品种先后进入胶州湾及沿岸海域索饵、产卵、育幼,其中暖温性占61%,暖水性占23%,冷温性种较少。经济鱼种在数量上无突出优势。10月份后水温下降,暖水种开始离开,12月份降至37种。有经济价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主要是甲壳类的中国对虾、鹰爪虾、周氏新对虾、三疣梭子蟹、口虾蛄和软体动物头足类的无针乌贼、金乌贼、枪乌贼等。
海洋矿产 青岛的滨海地区和浅海区蕴藏多种矿物,主要海洋矿产资源有花岗岩、建筑石英砂、锆英石、磁铁矿、钛铁矿、独层石、磷钇矿、金红石、硅酸钛矿、榍石、磷灰石、曲晶石等,其中锆英石、曲晶石含有多种稀土和放射元素,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
海洋旅游景观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海岸曲折陡峭,海岛星罗棋布,海滩沙质细软,沿海山峦起伏,山、海、岛相映成趣,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是国内外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见旅游)。
海洋考察·施放探空气艇
三、海洋产业
青岛港口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水产资源和盐及盐化资源丰富,拥有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级海洋科研人员的国家海洋科研、教学基地。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海水增养殖、盐加工业、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港口运输及修造船业较为发达。青岛海洋产业的重点是发展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水产、海洋高科技产业;改造和完善老港区,在西岸和沧口水道等地建设新港区,大力发展修造船业,使青岛港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亿吨级国际大港;开发团岛至崂山头沿线海滨风景旅游线和崂山风景名胜区,建设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海上公园等大型旅游设施,将青岛建成新型的海洋旅游中心和综合性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远洋捕捞,控制近海捕捞,利用胶州湾及浅海水面滩涂发展水产养殖,重点发展海珍品及新品种海洋经济生物,将青岛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新产品开发中心及海洋药物和海洋化工生产中心。1997年全市渔业总产值50.53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21%;增加值30.5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3%。
海水增养殖 青岛是中国最早开展海水增养殖的研究基地和生产基地。青岛浅海水域面积5.84万公顷,有效放养面积3300多公顷;滩涂面积3.8万公顷,可供海水增养殖利用的面积3000多公顷。海水增养殖业利用水质良好、盐度适宜、地形和底质合适、苗种和饲料来源可靠等条件,大面积养殖藻、贝、鱼、虾、蟹类等,其中海带、扇贝和对虾养殖已形成规模生产,并逐渐成为现代渔业主流。1992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4.5万吨,首次超过海洋捕捞产量。养殖业的类型大致以岬湾分类,内湾区以滩涂和鱼虾养殖为主,岬角及近海以海珍品和浮筏养殖为主。八五期间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有滩涂池塘养殖区14个,滩涂贝类养殖区7个,浅海养殖区5个,海珍品增养殖区10个。重点建设了海鲜生产、工业化养鱼、海水鱼越冬、魁蚶、鱼贝藻增养殖、梭子蟹、罗氏沼虾、海珍品养成等8个基地,扩建了海水育苗场,使越冬育苗水体增至4000立方米。基本建设完成了三疣梭子蟹育养基地的扩建工程,使育苗水体扩大到3000立方米。1997年全市共有增养殖生产单位5500多个,从业人员3.2万人;海水养殖产量达到52.04万吨,比海洋捕捞产量多14.2万吨。
盐业 青岛沿海日照时间长,海水盐度高,制盐历史悠久。相传炎帝时夙沙氏教民煮海为盐,明代始晒盐,20世纪初开始大面积开滩晒盐。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年平均海水盐度32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45.7毫米,平均蒸发量1156.8毫米,盐区滩质80%以上是泥滩,土壤多黑褐色,保水作用强,渗透率小、吸热力大,利于蒸发,滩势平坦,呈自然流下式,构成良好的盐田。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使青岛的盐业较为发达,1997年全市盐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千米,沿海岸线40%分布着盐田,年产海盐34.11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海盐产区和山东省原盐、盐化工的主要生产基地。
海洋药物 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的开发制造是青岛最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兴海洋产业之一。90年代以来,以发展海洋药物为主要方向,把海洋科技优势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开发出新一代抗肿瘤类、抗菌类、防治心血管疾病类及延缓衰老类的新型海洋药物和海洋滋补保健品,形成海洋生化和生物工程药品、海洋中成药、海洋保健品3个产品系列。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品的开发,带动了医药工业的结构调整,促进了大医药工业格局的形成。全市集中科研、生产、销售优势,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发展规模经济,争创名牌产品,重点发展黄海葵霉素、SD-101、FDS、内源性MA0-B抑制因子、PV-911、肝复康、聚单脂等海洋生化和生物工程药品,藻酸双脂纳(PSS)、深海龙、海斯壮、海洋补血药等海洋中成药,鱼肝油、海洋生物敷料、海藻硒营养液、海藻活性碘、海星营养液等海洋保健品,使青岛逐步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海洋药物及保健品生产基地。
海上交通 青岛地区的海上运输自古就比较发达。战国至秦代以琅琊为中心的航运、港口、造船已具相当规模。徐福曾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唐宋时期已与朝鲜、日本、南洋诸国、西亚沿海国家和地区通航,胶州湾板桥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明代航海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清末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建设现代化港口。20世纪60年代组建了远洋运输船队,1964年通航日本,开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的第一条国际贸易运输航线。至1997年青岛港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个港口通航。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外双边和多边国际联合海洋考察、人民解放军海军环太平洋访问等大都从青岛港出发。
港口 青岛沿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深水线大多离岸较近,适宜建大港、深港。胶州湾是中国少有的半封闭型深水港湾,有年吞吐数亿吨的潜力。1997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6944万吨。
海上石油运输
四、海洋科技教育
青岛是中国最主要的海洋科研基地和海洋教育中心,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至1997年,全市共有25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机构,海洋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00余人,占全国同类人员的35%;青岛现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大都是海洋科学家、海洋教育家,另有200多位国家级、省部级海洋学专家学者。青岛的海洋教育已有70多年的历史,1924年成立的私立青岛大学就设有海洋、水产课程。青岛海洋大学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高等学府,历年来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包括数千名硕士、博士、博士后。青岛拥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化学工业部海洋化工研究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15家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研、海洋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设备完善,拥有各种海洋调查船22艘,3万余吨。在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水产、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腐蚀与防护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方面,均居全国先进水平。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市共取得重大海洋科学研究成果90项,许多成果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问题与前景
问题 青岛海洋资源是丰富的,但终究是有限的。随着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工业、农业的发展,污水的排入,反映环境指标的海水化学要素含量有较大的变化,局部污染严重,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污染物主要来自胶州湾东岸市区,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及构筑物改变了水动力条件,对海域环境带来损害。溢油事故仍是构成胶州湾环境污染的最大隐患。另外,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开发方式比较单调,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少,海洋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开发与保护结合不完善以及人们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海洋开发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前景 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及21世纪前10年,青岛将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青岛沿海岸段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海洋产业的布局分一湾两翼的发展格局,呈Ω形分布。一湾指胶州湾,湾内保证港口及航道、锚地和配套设施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分水产养殖功能区,大力发展临海工业,逐步形成从黄岛至城阳的工业密集带,在西岸留有供港口、石油化工及船舶修造业充分发展的余地,积极发展过驳作业,扩建贮运场地,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东翼分为两段:胶州湾口至崂山头段,主要发展滨海公园、崂山旅游区和度假疗养区、体育设施及与之配套的辅助设施,同时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事业;崂山头至丁字湾段,其近海水面及沿岸滩涂以发展海洋渔业为主,陆域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利用高科技向深加工发展。西翼从胶州湾口至胶南、日照交界处,分为两段:北段(黄岛区沿岸)以发展旅游业和水产业为主,同时利用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发展高新海洋产业;南段(胶南市沿岸)发展修造船业、旅游业、海洋渔业及中小港口。在大珠山、琅琊台、斋堂岛、沐官岛等地发展旅游业,逐步形成一条以琅琊台为中心、以古代遗址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沿海旅游线。依据科技兴海、综合开发、陆海一体、持续发展的原则,青岛海洋产业的发展目标为:到200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将为17%,达到195亿元,占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7%;重点抓好水产良种、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建成六七个海洋技术实验基地,使科技进步对海洋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调整海洋产业内部结构,使第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21∶16∶63;加强胶州湾东岸陆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环胶州湾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控制整体海域水污染,改善污染严重的海湾环境质量,以环海公路为阻隔带,把环胶州湾城市群产生的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海,把黄岛工厂企业的污水向湾外深海排放,使污染物排放量低于第八个五年计划期末水平。到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将为15%,达到78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6.3%;科技进步对海洋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科技成果的转化转入科学化、程序化、法制化、市场化轨道;海洋产业从业人员发展到30万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17∶68;海洋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水产、船舶修造、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海洋化工为骨干的产业群,使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把青岛由海洋科技研究城建设成为海洋科技产业城,成为全国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产业的主要基地。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董卓部下一览
-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
-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