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其城市建设与其建置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当前,青岛正在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步伐,向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迈进。
一、发展简史
青岛原系渔村,宋元以后,渐为商船寄泊之所。明成化三年(1467)在青岛村建天后宫,随后其东侧渐成市街。明万历年间(1573~1619)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沙子口等被辟为海口进行海上贸易。清同治四年(1865)设海关分卡。同治十二年(1873)刊《即墨志》七乡图中,注有青岛、会前、小泥洼、鲍岛、仲家洼、扫帚滩、海泊、杨家村、四方等10余个村落,属即墨仁化乡文峰社。地域靠山临海,村民多以捕鱼为业。清光绪十六年(1890)清廷在青岛设胶澳邮务总局,兼辖青州、莱州、胶州境内12个分局。光绪十七年(1891),清廷决定胶澳设防,次年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军移驻胶澳,建胶澳镇守衙门,筑炮台,建栈桥码头,以胶澳为中心的市街已现雏形,使一个渔村逐渐发展为一个拥有60多家店铺、三四百户人家的小市镇。店铺多为青瓦平房,并未形成近代城市规模。青岛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始于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占领青岛后,即开始了以军事设施和应急房屋为主的早期城市建设,主要建设了兵营、炮台、码头、医院、海关、住宅,改建防波堤、栈桥及灯塔,开辟海泊河水源地,设置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计划建造军港。光绪二十六年(1900)胶澳总督府开始制定城市规划,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为军事基地、进出口贸易港、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始兴建胶济铁路,在铁路沿线开矿,在胶州湾内设置大港、小港码头,在大港附近建设现代化港口及装卸设备,使水陆交通连成一体。城市道路基本上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在街区中心建设放射路。居住区将欧人与华人分开。欧人区在市区南部前海风景优美地段;华人区在北部,其居宅与商业等建筑混杂在一起。行政中心设在观海山南麓胶澳总督府周围。经贸商业区设在今青岛路、广西路、太平路一带。这一时期主要的城市建筑有胶澳总督府大楼、胶澳法院大楼、胶澳警察署大楼、青岛观象台、基督教堂、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胶澳邮政局、俱乐部、别墅等。同时还兴建了造船厂、发电厂、屠宰厂、缫丝厂、啤酒厂、四方机厂等工业建筑。胶济铁路通车和青岛港的建成使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商贸功能增强,城市越过规划区域向西发展。清宣统二年(1910)胶澳总督府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青岛扩张规划,市区沿铁路线向北、向西发展,北至海泊河边与东镇连成一片,并向海泊河北岸发展;西与铁路以西的西镇相连;在大港北侧、海泊河口处填海,新辟码头和港口货物集散地。同时兴建了城市道路、排水工程、公共建筑,并进行了系统的城市绿化。在南北适中处(贮水山西侧)开辟新的商业中心区。城市南部沿海为行政、居住、商业用地,取消了欧华分区居住的规定,规划用地比原规划扩大4倍,初步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城市人口控制在15万人左右。这一时期商业贸易在整个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初步奠定了青岛城市的发展基础。后因日德争夺青岛,此扩张计划未全部实现。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城市建设基本按1910年规划实施,局部做些调整。建设了白沙河水源地、四方发电所,兴办了一些学校、医院、商店。在沧口、四方一带,沿铁路设置了工业区。扩建了码头、车站以适应工商业发展。新辟市场一、二、三路,聊城路和辽宁路商业中心区及居住区,扩大了德占时期郊外别墅区(莱阳路、南海路一带)。民族工商业者也在青岛办了一些工厂,使青岛的城市功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发展,形成四方、沧口工业区。人口又有增加,1914年为16.5万人,1922年增至29万人。这个时期建造了普济医院、堂邑路邮政局、劝业场、横滨正金银行青岛分行等。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青岛被定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管辖。在城市建设方面继续完善充实原市区,同时开辟新市区。外国银行相继在青岛设立分行,主要集中在今馆陶路一带。中国官僚资本也有所增加,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青岛分行先后建立,主要集中在今中山路中部一带。同时还建造了会堂、影剧院、体育场、饭店、教堂及湛山寺、栈桥回澜阁、山东产业馆、红卍字会建筑群等,在八大关、太平角一带建造大批别墅住宅。1932年新建了大港三号码头,以及小港的部分设施。青岛市政府成立杂院整理委员会,开始修建平民院。至1934年先后在西镇建起挪庄等11处平民住宅区,计2000余间,缓解了贫困居民住房困难问题。1935年青岛特别市政府提出《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确定要把青岛建成“中国五大经济区中黄海区的出海口”,城市性质是工商、居住、游览城市。规划区扩大到台东、沧口一带,规划人口100万人。规划市中心设在东镇西侧,全市分为港埠区、工业区、大商业区、小商业区、住宅区、园林区,在市内建设16条纵横全市的交通干线和以大港北部为中心呈“8”字形的市内高速交通系统,北接沧口、李村,南绕浮山、青岛火车站,并设想了青岛至塔埠头的轮渡线路,在塔埠头东南海滩填筑大型飞机场,将胶州站作为综合车站,大港站定为总车站,青岛火车站只是客运站。此规划因财政困难和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而作罢。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到1937年已达38.5万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1939年日本占领当局制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将即墨、胶县划入青岛,成立“大青岛市”,管辖面积达8500平方千米,人口180万。试图扩大城市规模,使之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及其转运掠夺物资的港口,把青岛建成政治、港湾、工业和观光性质的城市。规划将“母市”向北扩展至白沙河,市中心移至东镇,成为长25千米,宽约4~9千米的带形城市。市区形成6个组团,组团间以大片山林绿地隔开,组团内亦按功能划分为工业、港埠、商业、居住保留地,将德占时期城市的单核心布局结构发展为多核心组团式布局结构。这个计划还拟扩充大港,在黄岛建设大型煤炭出口海港。将铁路的客运货运分开,货运沿海岸向南穿过工业区至大港,客运穿过住宅区通到新的市中心。工业区设在四方至白沙河沿海一线,以填海造地为主,集中建设为军事服务的公用建筑和住宅,如日本海军司令部、海陆军俱乐部、新闻报社等都是这个时期建造的。1945年侵青日军投降后,这些规划未能全部实施,后因内战爆发,城市建设又遭到严重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局编制了《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把青岛的城市性质确定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风景和疗养区。1957年3月制订了《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确定青岛是一个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的多功能城市。市区沿西海岸向北成带形发展,初期主要在四方、水清沟、沧口一带向东发展:工业区主要在沧口、四方,将楼山后作为较大型工业用地,小村庄作为中心型工业用地,女姑山以东为危险性工业区,沙岭庄一带作为铁路站场,市中心布置行政机关和区域性文化福利设施,居住区集中在市区南部、东部,工业用地的主导原则是尽可能在铁路沿线和海港附近。城市南部居住区北部工业区、东部居住区西部工业区的结构比较明显。同期,国家有关部委、山东省有关单位相继在青岛建起多所疗养院,疗养建筑开始兴起。1960年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是“国防、工业、港口和疗养的综合性城市”。城市市区人口控制为100万人,城市用地98平方千米,将城市划分为6个行政区:中心区(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方区、水清沟区、沧口区、楼山区、疗养区,并对市政工程与公用设施分别作了规划。1963年青岛市城市建设局作了《关于调整城市布局的规划意见》,提出青岛工业要重点发展海水化学和造船工业,不再大规模发展钢铁机械等工业,并对城市供水、排水、防洪工程、排污工程设施等相应地提出了规划意见。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规划废弃,城市建设停滞,城市基础设施破坏严重。1975年青岛城市总用地63平方千米,其中生活居住用地20平方千米,占总用地的30%,工业、仓储及其他用地达40平方千米,占总用地的60%以上,使青岛这样一个以风景旅游著称的海滨城市功能严重失调。
1978年开始重新编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4年1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重新确定了青岛的城市性质。规划范围为市区及4县县城、小城镇、风景区。规划近期(1985)人口规模控制在116万人,远期(2000)控制在124万人,市区行政范围为244.4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为13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15.7平方千米,黄岛区15.3平方千米。根据带形城市特点,城市布局采取以李村河、海泊河两条自然河道将市区分为3个组团和独立的黄岛区的总体布局形式,在东部发展新居住区,同时发展近郊工业区,开发建设卫星城镇。近郊工业区为棘洪滩工业区、马戈庄工业区。确定发展即墨、胶县、胶南、崂山4个县城和蓝村、灵山卫、沙子口、古镇口4个城镇,重点发展胶县城和蓝村镇。据此规划,市区3个组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组团内发展各有侧重:南组团以发展风景旅游为主,重点建设海滨风景和登高景点,开辟了海上游览线路;中组团重点进行居住区的改造和建设;北组团楼山后逐步形成完整的工业区;黄岛发展成为以港口、旅游、经贸为主,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区。城市性质确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1989年对原规划进行了补充、调整和完善。调整用地规模为原南、中、北组团向东发展到308国道和李山路,调整增加一个东组团,东至中韩街道行政区界及东李村东边的高压线,黄岛城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西组团;城市用地规模为292.5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在原规划的南、中、北3个组团的基础上增加东、西两个组团;规划1995年的中心城市人口164万,2000年185万。划定的规划区范围为1526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市区面积292.5平方千米。城镇布局调整为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布局结构,即以老市区、崂山区、黄岛区构成中心城市,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城市环,5个县级市作为卫星城市的布局结构。在此规划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结构更加合理。市区南、中、北组团仍然发展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的综合功能,东组团随着东部开发和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组团中心。西组团随着青黄公路的建设,形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主的现代化新经济区。市区交通根据纵横干线连二环的规划道路网络进行建设,对外交通已基本形成以港口为枢纽,海陆空立体并进的大口岸的交通网络。此间建成了引黄济青工程、黄岛电厂二期扩建工程、胶济铁路复线青岛段工程、胶黄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烟青公路、前湾港一期工程、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流亭立交桥、卫星地面站、海泊河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了一批星级酒店、大型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新建了一批居民小区并改造了棚户区,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老城区
二、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在市政设施、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市政设施 ①道路桥梁建设。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有计划地辟建了山东路、南京路、福州路及鞍山路东段等10条主次干道;在新建住宅区建成了燕儿岛路、金陵路、周口路、永青路、开平路(中段)、郑州路(东段)、延吉路等道路;结合旧城改造,先后拓宽了延安路、威海路、台柳路、宁夏路、湛流干路(今香港中路、香港东路)、太平路、湛山大路(今香港西路)等严重阻碍交通的瓶颈路段,打通了永安路、洛阳路、昌乐路等一些道路“堵头”,基本消除了道路的卡脖子现象,沟通了市区南北向与东西向干线,使道路纵横相接、交通便捷。1978~1995年共新建桥梁28座,其中杭州路立交桥、小白干路立交桥、人民路立交桥、李沧路立交桥和海信立交桥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而且也使青岛市的桥梁建设在规模、结构、造型、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达到了新水平。杭州路立交桥跨铁路主桥与东引桥,是全国第一座后涨预应力连续箱型弯桥,设计和施工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至1997年底,全市城市道路总长1047千米,面积1436万平方米。②排水设施建设。为加强排污处理,1981~1984年分别建成日处理污水500吨和3000吨的污水处理实验站。1993年建成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8万吨。同年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工程和团岛污水处理厂工程动工兴建,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分别达到8万吨和10万吨。至1997年底,市区排水管道总长1167千米,防洪堤坝达70多千米;新建、扩建了辽宁路、登州路、威海路及疗养区等十几处路段和20多个居民小区的排水管道;在沧台路、东海路、唐河路、郑州路、瑞金路、遵义路新建了6座排水泵站,扩建了第一、第五泵站,使市区排水管网进一步完善配套,市区工业和居民区排水管道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公用事业 ①供水设施建设。1978~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大沽河中下游分四期建设引水工程,新建大沽河水源管理处及所属5个原水水厂。1986年国务院又批准建设引黄济青工程,经4年努力,共建成252.5千米长的输水明渠、容积为1.4亿立方米的棘洪滩水库、日综合净水能力36万立方米的白沙河水厂及市区配套的输配水设施,使青岛市的综合供水能力由20多万立方米/日提高到50.12万立方米/日。至1997年底,青岛市区拥有水源地17处,管网总长度1069千米,取水面积376平方千米,市区年供水量由1978年的5334万吨增加到1997年的2.41亿吨。②公共交通设施建设。1978年以来,青岛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营运车辆由1978年的409辆发展到1997年的2148辆,年客运量由2.74亿人次增长到5.56亿人次,线路总长度由442.4千米增长到1492千米。在此期间,新建车站27处,总建筑面积11.54万平方米,在京山建成可泊车百辆的3层停车场,并陆续发展了出租汽车、专线车、小公共汽车、双层公共汽车等。至1997年末,市内共有营运线路77条。③城市供气。1978年青岛市使用液化气人数17万人,年售气量3246吨,1997年增至133.6万人,年售气量为3.87万吨。1985年青岛市投资近亿元开工建设煤制气一期工程,于1987年建成投产,规模为日产气14万立方米。1991年又建设了油制气工程,规模为日产气10万立方米。1994年底,煤制气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到1997年底,全市已建成中低压管道220多千米,调压站100余座,市区气化率达到87.33%,方便了群众生活,改善了环境质量。④城市集中供热。90年代后,居民集中供热发展较快。1991年底,开工建设错埠岭热电厂工程,1993年底正式投产。1994年底,青岛发电厂改造供热管网工程开工建设。到1997年底,市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480万平方米,热化率9%。⑤城市用电。青岛城市发电企业主要有青岛发电厂和黄岛发电厂。1997年全市全年共发电95.12亿千瓦时,实际用电77.82亿千瓦时,其中市政居民生活用电13.73亿千瓦时。
环境保护 1978年以来,市区一批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如青岛自行车公司大型锅炉改造、青岛碱厂围坝拦渣工程、青岛钢厂转炉改造以及青岛染料厂、青岛红星化工厂废水处理工程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明显减少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在调整工业布局中,扰民企业已基本迁出市区或转产,还撤销了热电处理、电镀、铸锻等厂点211个,并分别建立了工艺专业化中心。1997年全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已达74.28平方千米,工业废水处理量1.66亿吨,废气处理量757.75亿标准立方米;全市所属12个区、市都建立了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放射性监测站,拥有仪器100多台(套),各大型企业、主管局也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形成全市环境监测网络。
园林绿化 1991年青岛市对从机场到市区的迎宾路两侧和杭州路立交桥等交通设施附近绿地进行了美化改造。在汇泉湾北侧,更新草坪4.25万平方米,配有草坪喷灌设备。1992年投资1598万元,对汇泉广场南侧5.5万平方米进行改造,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型激光音乐喷泉和3万平方米绿地,铺草坪45万平方米,栽植各种乔、灌木6600多株。主要街道和游览区内的道路大部分实现四季常青,有55条道路达到绿化美化标准。1997年市区共栽植各种树木63.01万株,绿地总面积4717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1.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04平方米。
环境卫生 1981年青岛市对生活垃圾收运方式进行改革,在市内5区共摆放生活垃圾方箱4500多个,使用清运车辆,配套叉车作业,取消了原来150多个沿街垃圾集中收集堆放点,实行夜间装卸清运垃圾。1990年以来,又投资932万元,建成垃圾集装箱转送站33座,在市内部分区域实现了垃圾收集清运密闭化。1993年为实现市内生活垃圾收运袋装化,采用以登门到户有偿收集居民生活垃圾为发展方向的多种形式的收集方式。至1997年底,市内已有42.81万户居民实现了垃圾收集袋装化,完成290多座公厕的改造或新建任务,建立了收费公厕管理制度;对市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对道路进行清扫保洁,对粪便进行全面无害化处理。在环境卫生科研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城肥管理部门研究成功的城市粪便高温厌氧无害化处理工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联合国曾组织36个国家的专家来青考察,给予高度评价。1990、1992年青岛市两次获得全国卫生城市称号。1994年又通过了国家灭蝇先进城区考核、验收。1995年被评为国家洁净城市。1996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城市住宅建设 1978年后,青岛的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迅速。先后建起南京路、浮山所、辛家庄、福州路、错埠岭、水清沟、洛阳路、八大峡等一批设施配套、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居民住宅区,同时对全市42处棚户区进行改造,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1997年全市城市住宅建设面积2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9平方米,提高到8.78平方米,增加1倍多。已完成挪庄、仲家洼、民众院等30多处棚户区改造工程,回迁安置居民1.73万户。
三、特色和展望
青岛因受其历史渊源、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城市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近代市政建设起步较早 德国占领前,青岛只有人口1万多人,尚未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德国侵占青岛后即作出城市规划并付诸实施,近代市政建设和城市本身同时起步,同步发展。青岛的道路、排水、自来水、发电、电报、电话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港口、车站、主要建筑陆续完成,人口迅速增加,数年间便使青岛成为一个现代城市。
城市形态与布局别具一格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制约,青岛处于一面为陆,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市区西部风平浪静、不淤不冻的胶州湾,东部跌宕起伏的山峦,南部平坦的海滨和迂回的海岸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岛的原始地形自然划分了城市区域,胶州湾的环抱和市区西面的地形决定了海港的位置和铁路的线路。海滩的位置决定了海水浴场的去处,曲折的海岸线为旅游和疗养提供了场所。青岛老市区位于东部群山的西面和南面较为平坦的海滨一带。城市的东部和北部有群山作为屏障,南面是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角,并有多处伸向大海的岬角和半岛作拱卫。道路格局为自由式,线型灵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山的呼应。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城市规划布局结构形成以胶州湾东岸为主,胶州湾西岸为辅的城市中心;以环胶州湾沿线的流亭、城阳、红岛、上马、棘洪滩、河套、红石崖和以环崂山的沙子口、王哥庄、惜福镇、夏庄、北宅为发展组团的城市形态。由此可以看出,青岛的城市规划在城市选址、区域划分、市中心位置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其城市形态、布局别具一格。
城市建设善用地形 青岛多为山地和丘陵,市内交通干道和地区道路网络基本按地形布置。在道路选线、道路线型和道路纵横断面的选择上都尽可能利用地形,降低坡度,同时特别注意与海、物的配合,使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都有良好的对景,如青岛路以胶澳总督府大楼为轴线主体;火车站是广西路、兰山路尽端的对景;小青岛是江苏路、大学路南望的对景;基督教堂钟楼是平原路、沂水路的对景等。在许多道路上还都可以看到贮水山、信号山、小鱼山、青岛山等山景,突出了山城的城市风貌。地形的利用还体现在城市排水上,有些地方利用山地道路自然坡度,因势利导,或设明沟、暗渠,或敷设管道,充分利用地形条件解决城市排水,并在城市建设初期采用雨污分流制,许多排水设施至今仍能使用,这在中国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地形的利用还体现在小区和街坊规划、建筑群和个别建筑的设计上,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创造出从实用上、经济上和美观上比平地更好的效果,如市南区沿海高坡建筑、观海山周边的环山建筑、信号山东南的顺坡建筑、嫩江路一带的沟地建筑等。建筑物依山上下,高低错落,利用踏步甬道垂直相通,建筑物和道路与地形的配合颇为恰当。每当风清日朗,从山坡屋内俯瞰市区,山光海色,红瓦绿树,碧波万顷,帆轮出入,尽收眼底。
城市建设与自然风光相协调 青岛依山面海,自然风光优美,德国占领者在辟划市政建设之时,就考虑到将其建成一个旅游观光城市,因而对地形的利用、街道的分布、房屋的造型等都作了通盘的筹划和细致的安排,使青岛的山、海、岛、城融为一体。其后历届市政当局也都比较注意景观建设,保护自然风貌,市区内仍有若干山头得以保留,街道房屋也依山势而高下曲折,使人产生“海市蜃楼”的美感。以栈桥、原市人民政府办公楼、水族馆、海产博物馆、莱阳路一带的住宅区、八大关、太平角别墅建筑群等为主体的近、现代优秀建筑群与新建的西部海上皇宫、海关大楼及东部的饭店、公寓建筑群等组成了优美的海滨轮廓线,以远处隐约可见的天主教堂为依托,高低起伏,富有节律,成为青岛城市建设的独特标志。
建筑风格多样化 由于青岛历经德国、日本侵占,东、西方建筑文化对青岛影响很大,使青岛的建筑形成多种多样的风格,获得建筑博览会之称。据不完全统计,青岛的建筑有20多个国家的风格,除中国古典建筑外,古希腊罗马柱廊式建筑、西欧哥特式建筑、欧洲古堡式建筑、巴罗克式建筑、法国现代式建筑、庭院别墅式建筑以及日本建筑等都有分布。仅今青岛市博物馆一围红墙之内,就前后排列着欧洲罗马式、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寺院式等3座建筑。另外,造型优美、丰富多彩的小型建筑,如围墙、栏杆、挡土墙、台阶大门、花台花架、花亭等随处可见,给城市街景增色不少。青岛建筑多用石材,如花石楼、迎宾馆、胶澳总督府大楼等,对不同石材进行不同处理,使之达到多样化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和谐的建筑艺术风格。
传统街区保护良好 拥有百年城市发展史的青岛,其传统街道保护较好,如太平路、广西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基本上保持着当年的建筑格局。这些街道旁的建筑物,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同时融合有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思潮的影响。此外20~30年代始建的千姿百态的庭院别墅和传统街坊大部分也仍保留至今,如八大关建筑群、金口一路、莱阳路、信号山路、栖霞路、福山路、观象路、观海一路住宅建筑街坊等,都保持了其典雅的历史原貌,其中八大关建筑群是保存价值很高的建筑群。
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并举 1978年以来,青岛先后被列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国际会议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决定了其城市建设要朝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方向发展。由于旧城区已无发展余地,青岛市决定开发东部新区和黄岛新经济区,并率先将市党政机关办公地址从传统的市中心东迁,在东部形成一新的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与此同时,旧城区体现了青岛的固有特色,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城市功能的需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使历史传统和现代风格相适应,形成青岛城市建设的又一特色。
发展前景广阔 青岛的市政建设正处于跨世纪的发展时期。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规划,青岛城市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改造老市区的同时,加快新市区的建设,市区人口控制在250万人左右,各县级市逐步发展为3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规模城市群;加强城市道路设施和公共交通建设,2010年全市形成合理的城市交通网络,并创造条件进行城市地铁建设;加强城市供水建设,2010年前从根本上解决全市供水水源问题;加快排水设施的改造更新和扩建,污水处理率2000年要达到36%,2010年达到90%;加强城市集中供热建设,2010年普及率达到50%;加强城市燃气建设,2000年气化率达到90%,2010年达到100%;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40%。经过未来15年的建设,青岛市将达到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水平。
新城区
-
-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
-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
-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