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
青岛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发展简史
古代卫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平度州曾设惠民药局,这是青岛地区有较完整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官办医药经营管理机构。清顺治十八年(1661)北月堂在今胶南开设,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中药店之一。道光九年(1829)胶州的德全堂开业。咸丰元年(1851)即墨的森森堂开业。青岛地区名医辈出,明清时期的黄玉衡、黄学礼、于致温、房益臣、杨有江等均以善医知名于世。清光绪十七年(1891)青岛建置后,胶澳商贾云集,光绪二十二年(1896)有商铺61家,其中有两家药铺。
近代卫生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次年瘟疫流行,德军为防疫始建帐篷式野战医院,又称海军医院,后经扩充改造,于1900年建成胶澳总督府医院,这是青岛第一所西医医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国商人在亨利亲王街(今广西路)开设鹰牌药房,这是青岛第一家西药店。此后德、美等西方国家的基督教会在青岛相继开设了一些教会医院,其中有同善会医院(始称福柏医院)、天主堂医院等,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了中医在市区的主导地位。宣统元年(1909)德国和清廷合办了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内设医学科,以胶澳总督府医院作为教学基地,由此开始了医学高等教育。1911年胶澳总督府设立医务局,负责胶澳医疗卫生行政。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接管胶澳总督府医院,改称陆军医院,由日本占领当局的青岛军政署直接管理。为便于日本侨民就医,次年又分设了青岛疗病院,下设8个分院。1917年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内设民政部,负责管理医疗卫生。
现代卫生 1919年普济医院成立。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于次年设立卫生局,1924年裁撤,同时成立青岛卫生所管理公共卫生,医院归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管理。1924年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西药店——汉美药房在四方路开业。同年日本人建立青岛医学校,作为青岛病院的附设学校,这是青岛第一所中等医学学校。1925年胶澳商埠局设立卫生科,总辖卫生事宜。1927年召开青岛医师讲习会,是青岛地区第一次医学学术交流活动。1929年青岛特别市政府成立卫生局,1930年裁撤,卫生行政划归社会局和公安局管理。1931年普济医院改称青岛市市立医院。1932年青岛市市立医院设6个分院,2个诊所。至1934年,外国人在青岛开设的私立医院共30所,其中日本人开设25所。同年青岛市社会局创办市立癞病院,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专科医院。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将同仁会青岛医院编为战时体制,改称同仁会青岛医院诊疗班,下设台东、台西等诊疗所。1939年设立“青岛特别市公署卫生局”,同年日本在青岛开办青岛医科大学。1942年卫生局裁撤,卫生管理划归社会局和警察局。1945年4月成立“青岛特别市政府卫生处”管理卫生事务。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的卫生医疗机构,设立卫生委员会。1946年成立青岛市政府卫生局。同年成立隶属卫生局的市民医院和市立妇婴保健所,并将接收的青岛医院和学校移交国立山东大学,成立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国立山东大学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48年卫生局裁撤,青岛市政府秘书处增设卫生科,管理全市卫生行政业务。至1949年,青岛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76处,病床1059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0.24张;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50人;其中中医621人,西医326人,西药人员12人,护理助产70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8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32人。
当代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49年正式成立青岛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主管全市卫生行政工作。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改称青岛医学院。至1966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62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65处,门诊部(所)684处,专科防治所(站)5处,妇幼保健所(站)8处;共有病床521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05张,比1949年增加4.38倍;各级各类卫生人员522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67人,比1949年增加2倍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医疗规章制度被破坏,医务人员遭迫害,医疗卫生事业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事业获得迅速发展。1979年开始探索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至1981年,全市县以上医院全部实行经济技术责任制管理,使经济管理与技术责任、医德表现、医疗任务挂钩。80年代后期,城市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大力开展卫生三项基本建设(防疫站、妇保所、卫生院),不断强化卫生法制建设,使卫生工作逐步由依靠行政管理走上依靠法制管理的轨道,一系列卫生法规和制度相继出台,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初步形成。至199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193处,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个,二级甲等医院22个,一级甲等医院91个;共有床位2.52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3.62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11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07人。
二、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 1984年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后,又实行院科两级聘任制,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同年市立医院与交通局医院、渔业公司医院建立全市首家医疗联合体之后,医疗联合体迅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办医的局面。1985年平度市率先实行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将卫生院划归乡镇政府管理,随后逐步在全市推广。1988年开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90年实行院(站、所、校)长负责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1992年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始进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1993年对卫生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合理调整卫生机构布局,先后将青岛市第四人民医院与青岛市结核病院合并为青岛市胸科医院,将青岛市妇幼保健所与青岛市妇产医院合并为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将青岛市卫生防疫站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合并,建立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在全国事业单位中率先实行“让渡”,将濒临倒闭的温泉疗养院“让渡”给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营管理。1995年青岛市卫生局在全国卫生系统中率先建立了卫生财务结算中心。1996年青岛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实行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调整医药收入结构,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1997年为社会节约卫生资源3.3亿元。市区医院以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乡镇卫生院以预防保健为主,兼顾医疗。在村级卫生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中,推行村办乡管、乡村联合及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卫生稳步发展 1990年开始在农村实施“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并在1995年初提前6年全面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跨入山东省先进行列。目前,全市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员、技术、设备配套),30处中心卫生院、60%的县级防疫站和87.5%的县级妇幼保健所完成了改造旧医疗面貌任务,农村卫生三项基本建设完成75.8%。农村80%的县级医疗机构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4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农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其中甲级卫生室达到79%。1997年继续推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从市内24家医院、15个专业中选派247名医务人员到农村142个基层医疗单位进行技术支援。
卫生防疫成效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青岛地区天花、霍乱、黑热病、伤寒、疟疾等急性传染病时有流行,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细菌性痢疾等也连年发生,加上结核病、性病、麻风病等,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50年代即消灭了甲类传染病天花,乙类传染病如黑热病、白喉、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脊灰、麻疹、丝虫病、疟疾等也基本被消灭和被控制。1994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了麻风病。至1997年实现和基本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碘缺乏病和丝虫病。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为81.82/10万,儿童“四苗”(脊髓灰质炎、麻疹、百白破、卡介苗)覆盖率为99%,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11%,肝炎发病率降为30.03/10万,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4.9%;连续6年无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结核病和性病防治也取得很大成绩。
妇幼保健工作先进 50年代普及新法接生,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大办妇女卫生室;60年代进一步落实卫生部提出的四期(指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保护,加强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和尿瘘)的治疗。80年代开展围产期保健,城乡产妇的住院分娩率逐年升高,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1996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8.4/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9.91‰,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至1997年底,全市有92所医院达到国家级爱婴医院标准,12个区(市)达到爱婴区(市)标准,青岛市达到全国爱婴市标准,跨入了全国创建爱婴市工作先进行列。
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斐然 青岛市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从反细菌战开始的。1952年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讲卫生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被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命名为卫生模范城市。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农村两管五改(管好粪、水;改善环境、厕所、水井、炉灶、牲畜圈)和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市容整顿、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都取得了很大成效。1981~1984年,青岛市在全省省辖市卫生竞赛评比检查中,连续4年荣获第一名。1985年青岛市被交通部、铁道部、卫生部、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爱国卫生委员会授予“无鼠害海港、军港、火车站”的荣誉称号。为解决部分乡镇群众因喝高氟水受害问题,青岛市采取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集资的办法,兴办防氟改水工程。1987年全市92个乡镇、1165个村的改水任务全部完成,共投资4146.35万元,使86.96万人摆脱了高氟危害,同时完成了813个村的卫生改水和解决人畜缺水任务。1990年青岛市获得全国卫生城市称号,所辖5个县级市都获得了全国和省级卫生城市称号,其中胶州市成为青岛市第一个县级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青岛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至1997年底,全市农村饮用自来水的比例达到75%以上,农村卫生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98%。
中医网络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青岛的中医倍受歧视和排斥,处境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受到重视。1951年青岛市中医进修学校成立。1953年创办中医联合诊所6处。1955年青岛市第一所中医院——青岛市立中医院成立。至1958年,青岛市各大医院相继建立了中医科、针灸科,部分医院建立了推拿科、整骨科。1978年以来,青岛市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农村中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中医网络已经形成。1996年经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黄岛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区)。至1997年底,全市共有中医院10所,中医药技术人员1638人;有88.9%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机构达到二级甲等或三级甲等医院标准;青岛市中医医院和黄岛区中医医院被国家中医管理局选定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医学教育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重视发展医学教育。至1997年,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卫生学校7所、高等医药院校1所。1985~1997年共培养中等专业卫生人才1万余人。青岛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集中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该院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如眼科学家潘作新、药理学家徐佐夏、皮肤病学家穆瑞五、解剖学家沈福彭、营养学家陈慎昭、妇产科学家李士伟等长期在该院任教,在人体解剖学、骨外科学、神经病学、生理科学、儿科学等方面均具省内领先水平;该院有3个研究所、8个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24个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和3个三级甲等医院、8个教学医院。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承担国家各级科研项目135个,其中国家级攻关课题4项。
医学科研成果丰硕 青岛的医学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卫生防疫站、青岛市中医医院、海军四〇一医院等医学教学和医疗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50~90年代,全市共获得医学科学技术成果奖419项,其中16项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奖,216项获得省市级科学技术成果奖。主要有神经科学、眼科学、基础医学、卫生学、预防医学、皮肤科学、骨科学、手指再植与再造、妇产科学、药学、影像医学、内科学、普通外科学、中医学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等。其中重要成果有:首次从褐藻中提取PSS、二维和脉冲波多普勒超声对眼的流力学的定量化研究、农吉利抗癌研究、高温生物发酵对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实验研究、辐照花生保藏效果及卫生标准研究、青岛市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研究、慢性地方性氟中毒研究、布氏菌防治研究、麻疹活疫苗的预防效果和持续性研究、青蒿素抗疟研究、广谱杀寄生虫药六氯对二甲苯的临床研究、酒渣鼻的防治研究、断指再植、显微外科技术在创伤外科中的研究与应用、手与拇指再造、孕早期采取绒毛安全性的研究和产前诊断的临床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方案的探讨及实验动物模型设计、治疗麻风病结核病新药三合素、广谱抗菌中草药苦地丁的研究、氟骨症X线诊断、气功红外信息治疗仪、中西医结合对胆石症的治疗和研究等。
无偿献血成绩突出 见无偿献血。
行业作风建设加强 近年来,青岛医疗卫生系统持之以恒地抓了医德医风教育,深入开展了以爱心、质量为主题,以“四为三优双满意”(为病人解除病苦,为家属排忧解难,为单位减轻负担,为社会多做贡献;创优质服务,创优美环境,创优良秩序;让病人满意,让社会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全程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啄木鸟工程。1996年开展了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医患道德双向承诺、扶贫病房等活动,使行业作风建设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部的肯定。1997年确立了市立医院等20家文明示范医院,在17家医院建立了34个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模式病房,并确立了10家医院为门诊、急诊美化、亮化示范单位。
国际奥比斯眼科医院在青岛
无偿献血
三、主要特点
青岛医疗卫生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点。
现代医疗发展较早 青岛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引进西医西药的城市之一,较早与境外医学界发生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教会在青岛开办了数所教会医院,西方的医学技术迅速在青岛传播并被广泛接受。
医疗与疗养并举 青岛是著名的疗养避暑胜地。1902年德国在崂山柳树台建立了墨克伦堡疗养院。1905年美国教会在汇泉湾附近建立一所疗养院,1938年东正教会在崂山建立肺病疗养院。1949年后,青岛地区疗养院迅速增加。90年代形成以汇泉湾和八大关、湛山、燕儿岛、崂山北九水、即墨温泉为中心的几个疗养区。80年代后许多疗养院在临床上向康复医学发展。至1997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省、市属疗养院27所,床位5586张。
中西医并举与中西医结合 青岛地区中医源远流长、名医荟萃;西医引进较早,发展较快,二者各有优势。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西医各持门户之见,西医日受重视,中医日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重视中医的发展。50年代建立青岛市立中医院,并在各级医院设立中医科,中医中药事业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后中医医疗机构和技术队伍都迅速壮大,中医临床也取得可喜成果。中医骨科、针灸、眼科、推拿、按摩等都有很大发展。在中西医并举的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并取得突出成绩。1971年召开了全市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会。1975年青岛市台西医院被山东省卫生厅定为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地。1983年成立青岛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986年成立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胆石症、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胃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椎间盘突出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四、问题与展望
问题 青岛市卫生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老市区医疗机构过剩,新市区医疗机构短缺,使卫生资源未能发挥出最佳效益;医疗卫生事业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不完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医疗科研方面缺少在国内、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和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工作发展不平衡,仍是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医德医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望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岛市卫生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三个适应和三个战略重点,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疾病模式转变,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多层次的需求,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三个战略重点。逐步构建起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卫生服务综合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为此必须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依据青岛市卫生区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调整卫生服务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多层次需求。按照积极稳妥、逐步调整、突出重点、综合配套的原则,在全市卫生行业推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完善医疗卫生体制,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强化政府职责,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继续鼓励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多方筹资,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卫生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众承担风险的能力,推行以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市农村推行以乡镇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大病统筹医疗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三大战略重点优先发展:①继续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规模,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的建设,强化一般卫生院的社会功能,适度控制医疗规模。②抓好预防保健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建立预防保健基金制度,完善县(市)、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逐步建立起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体系。③发展中医事业,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建设10个以上市级重点学科及一批特色专科,建立医学科技发展基金,增加对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和人才培养的财力投入,提高全市医学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通过这些措施使青岛卫生事业在2000年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2010年前达到与亚洲中等发展国家相等的医疗保健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
- 九天玄女的传人
- 九天玄女是九天的圣主,中华民族是九天玄女的传人,《诗经? 商颂 ? 玄鸟》有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我还认为,通过 “玄鸟 ” ,得知 “天
-
-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