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青岛地区古代科学技术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起步较早,当代科学技术成绩斐然。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青岛市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简史
古代科学技术 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岛地区的先民就有原始的技术活动。在胶州三里河遗址中,发现先民已采用先进的挖槽筑基和多层加工柱洞技术,建筑半地下穴式住房,使用经过磨光工艺处理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等先进工具,说明先民已进入较先进的锄耕农业阶段;农业的进步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先民制陶已普遍采用轮制工艺,遗址中出土的黑陶高足杯,胎薄如蛋壳,标志着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出土的黄铜锥形器,表明先民已掌握黄铜冶炼技术;遗址中还出土大量鱼片、贝壳、成堆的鱼鳞、蓝点马鲛骨、网具和经烧制的网坠,遗址附近河流入海口还发现港埠遗址,证明先民已掌握相当的海洋知识和技术,制造了较先进的航海工具和捕捞工具,从滩涂走向近海,对海洋资源进行了原始的开发利用。
公元前26世纪,生活在今胶州湾附近的夙沙部落首创“煮海为盐”,成为中国制盐业的鼻祖。胶南塔山西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泥制黑陶蚌形响器,证明青岛先民已有一定的制陶技术和原始化学知识。胶南灵山李家庄出土的西周铜鼎,系西周列鼎之一,标志着青岛地区冶铜技术的发达。胶南琅琊台出土的琅琊台瓦当是秦始皇修筑琅琊台时烧制的,较龙山文化的黑陶,制作技术上有一定发展。胶南灵山卫城旁出土的齐国三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较早的量器,成为青岛地区古代计算度量科学和量器制造技术发展的标志。西汉历法家徐万且,是中国历法史上重要历书《太初历》的主要创制人之一,做了大量的天文测量和科学计算工作,《太初历》把一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把一朔月定为29.53086天,把24节气首次订入历法,表明其天文知识和数学计算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时代琅琊港是齐重要的军港,后为秦代的主要海口。魏晋南北朝时期,海港活动的重心从琅琊港转向胶州湾西北岸的胶西海港。隋、唐时期又转向胶州湾东侧的板桥镇一带。宋金时期,板桥镇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大港,标志着青岛地区航海和筑港技术的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开凿胶莱运河,把黄海和渤海沟通起来,提高了船队安全运输的周转次数,增加了港口吞吐量,标志着施工测量、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水平。明代万历年间,青岛地区淘金业兴起,沿山沟、河谷利用自然河砂淘金。清光绪十一年(1885),山东候补道李宗岱安装使用美国64马力捣矿机,开始了使用现代技术开采金矿的历史。
近代科学技术 清同治十一年(1872)棘洪滩兴建的百台木制机纺织作坊,标志着近代纺织技术开始发展。清光绪十七年(1891)即墨鳌山湾北岸大桥村首创中国开滩晒盐法,晒盐工艺有了重大发展。光绪十八年(1892),胶澳镇守衙门修建前海栈桥,次年又建电报房,表明码头修建技术和通讯技术已有一定基础。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随之传入。德占时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青岛港,建造万吨浮船坞,兴建胶济铁路,开采矿产,兴办发电厂,开辟水源地,建成暗渠式雨污分流排水系统,设立无线电台,敷设电报水线,开办机车、啤酒、缫丝工厂和医院、药房等,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较快发展。20世纪初,德国人在大港一号码头西端采用德国制造的浮筒式自记仪进行验潮测量,在馆陶路设立气象台,对天文、地磁、地震、潮汐等现象进行科学观测,使青岛成为中国最早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和海洋观测的城市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和德国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内设法政、农林、物理、工程4科,为青岛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近代科学技术人才。翌年在李村建立农科实习农场,配有测候设备和旋转式玻璃温室,先后引进200多个果树品种及多种林木和蔬菜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使青岛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农艺试验在中国北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兴办轻纺工业,购买英国、美国的机器,采用西方现代纺织技术,先后建立了内外棉纱厂、大康纱厂等大型企业。同时民族工业也借助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福顺泰杂货店开设维新化学工艺社(今青岛染料厂),聘请外国技师,制成硫化氰染料,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化学染料厂之一。1914年日本利用青岛、烟台、上海水线敷设了青岛至日本佐世保长达536海里的海底电报水线,成为中国第一条国际电报水线。1918年日本人创办了青岛化学试验室,主要从事化学分析、鉴定、试验工作。
现代科学技术 1921年日本人在团岛设立无线电台,建了3座高130米的天线铁塔,通讯范围达到1000~2000海里。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26年青岛华昌铁工厂在山东省最先仿制出皮带机床,开始了青岛的机床制造业。1929年青岛复化铁工厂在山东省内最先仿制成功磨面机。1931年开办了山东省内第一家橡胶厂。1932年青岛陆丰铁工厂仿制生产出德国轮牌大飞轮自行车,1934年已能自造自行车整车,成为中国自行车制造业的发源地。1934年青岛海军工厂建成由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万吨级干船坞。1935年中国制链厂生产出铆钉、螺钉、螺母、链条等通用零件,开始了标准化生产。
这一时期,青岛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同年中国最早的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1926年青岛观象台发现了第258号太阳黑子。同年青岛观象台应邀赴法国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活动,利用无线电技术准确测得了青岛气象台经度。青岛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祥地。1928年青岛观象台设海洋科,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发展的开端。海洋科下设海洋理化、海洋生物等分科和理化实验室,负责测定青岛沿岸的海水盐度,定期对胶州湾进行采样调查,对采集的生物标本和海洋地质样品进行鉴定,用图解法预报潮汐,编印潮汐表,供船只进出港使用。20年代末,张玺在西班牙的国际海洋学会议上发表的《稀薄海水对于腰足类发生上之作用》一文,是中国学者在重要的国际海洋学术会议上最早发表的学术论文。1930年青岛观象台编辑的《海洋半年刊》正式出版,成为中国第一个海洋学术刊物。1932年由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个海洋水族馆在青岛建成,主要进行海洋生物学知识普及和海洋生物学研究。1935~1936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与青岛市政府首次组织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对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动物等进行了首次多学科开发性海洋调查。1936年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成立,主要从事中国海产动物分类分布及生态研究、青岛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分类研究等。1938年由太平洋协会海洋组创设的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今青岛海产博物馆)落成。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青岛的科学技术人员完成了多项发明创造。1934年李云阁发明的打石机被授予专利权5年,成为青岛历史上第一件被中央政府授予专利权的科技成果。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被改称山东产业馆,国立山东大学撤往内地,工业技术设施损坏严重,科研工作基本停止。为数不多的几项科学技术成果有:1940年在青岛至济南的报路上首次使用MF-6超可听载波机,为山东省境内第一条利用一线多路通报的技术装置。1941~1942年青岛维新电机厂仿制成功2.2千瓦电动机,为山东省电动机制造的开端。青岛国华工业原料厂与青岛中和化工厂联合开发出硫酸钡、硫化碱,为国内仅有的两家生产厂。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和科研机构的恢复,青岛的科学技术事业重新发展。但由于内战的爆发,科学研究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46年青岛观象台恢复工作,正式发布天气预报。1947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青岛分会召开年会,是青岛学术团体最早召开的学术性年会之一。1948年中国工程师学会青岛分会在土木、机械、纺织、电气、化工等行业的会员有400多人。
当代科学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科学技术事业也开始逐步发展。1949年中央水产实验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从上海迁至青岛,1950年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青岛先后成立,为青岛成为全国海洋科学研究基地打下基础。1953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青岛分会以及全市性中医、纺织工程、防痨、海洋湖沼、畜牧兽医、土木建筑、动物、电机工程、植物、物理等14个学会相继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利用。1950年在青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鱼肝油厂——山东省水产公司水产品加工厂。1951年郝建秀工作法的创立和在全国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1952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开始了对紫菜生活史和海带人工养殖原理的研究,均取得重大成果,同时研制成功防除船蛆的有效药物,1966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0年代初,医疗卫生部门对天花、霍乱、鼠疫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进行研究防治。1953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次成功地完成了角膜移植手术,1956年又首次发现镰刀菌引起的角膜溃疡疾病,填补了国内空白。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地瓜新品种青农2号,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由其完成的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为砧木区划提供了依据。1957~196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取得了一年以上系统全面的综合性海洋资料,掌握了中国近海海洋水文、化学、地质和生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编成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为利用海洋、开发海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9~196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高产海带新品种59-1号,同时创造了自然光育苗法,缩短了出苗时间,提高了出苗率。1958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先后成立。1959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由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及化学系、生物系的部分专业组建了中国唯一一所培养海洋科学技术人才的综合性理工大学——山东海洋学院。1963年对科学技术管理机构进行合并调整,全市新建了14个市属研究所,分布在农业、医药、轻工、机械、化工、工艺美术、塑料、电子、仪表、水产等部门和行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许多科研机构被解散或停止活动。1967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被撤销,科学技术人员遭到排斥打击,部分科学技术人员被下放劳动,科研工作几乎陷于瘫痪,但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身处逆境仍坚持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番茄的引种及推广技术的研究,培育出大白菜新品种一代杂交“青杂中丰”。青岛铸造机械厂试制成功抛丸清理转台和抛丸清理滚筒两种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1967年青岛汽轮机厂试验成功国内第一台3000千瓦组合块装式汽轮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开始进行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的研究。1968年建成青岛大港7号煤炭专用码头,采用方块重力式结构,卸煤、输煤、堆煤、供煤、装煤全部机械化,在国内领先。1968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断肢再植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成功,次年又完成首例全肱骨置换手术。1969年青岛汽轮机厂试制成功250千瓦燃气轮机、填补了中国燃气轮机的空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解决了坛紫菜的人工养殖问题,使中国紫菜人工养殖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次年开始培育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860、1170号,并应用定向筛选、累代自交的方法,最终培育出抗烂高产海带新品种243号。1970年青岛半导体研究所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了性能优越的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1972年青岛中药厂研制成功利胆片。1974年山东海洋学院提出的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成为海水中元素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三个主要理论之一。1975年青岛第一座大型双曲拱桥——胜利桥建成。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青岛市的科学技术工作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科学技术队伍壮大,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成果丰硕。1990年全市共有县以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141个,其中中央驻青科学技术机构13个,省驻青科学技术机构4个,市属科学技术机构44个,县属科学技术机构8个,民办科学技术机构72个;共有各类科学技术专业人员9900多人,其中市属单位2500多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940多人。在海洋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医学科学、工程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大批成果。至1997年底,全市共有自然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85个,会员4万多人;厂矿科学协会77个,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单位164个;独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不含民办科学技术机构)63个,其中中央属8个,省属7个,市属42个,县级市属6个;全市共有各类科学技术专业人员30余万人,其中独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有7148人,比1978年增加4447人;全年共实施各类科学技术项目418项;投入科学技术研究经费6.8亿元;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4.4%,科学家、工程师占技术开发人员总数的58.6%;全市设有科学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54.8%,科学家、工程师占技术开发机构人员总数的63.8%;平均每个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285万元,支出额257万元,开发新产品用款占经费支出的65.9%,新产品产值率29.3%,销售率27.8%,利税率26.7%。1990~1997年全市累计专利申请4798件,累计授权量2595件;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4966项,平均推广应用率75%以上,其中国际领先的92项、国际先进水平的653项、国内领先的69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678项;新增产值230.70亿元,新增利税35.15亿元,创汇9290万美元,新增产值和新增利税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2.4倍和2.1倍;1978~1997年全市共获得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奖2910项,其中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660项,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29项,其他109项(见下表)。
1978~1997年青岛市科学技术成果获奖项目表
第五届国际藻类学术大会
成就与特色
青岛建置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些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起步较早 19世纪末,随着德国侵占青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随之传入。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近代工业的发展中,港口、造船、铁路、采矿、发电、通讯、机电、纺织、医疗等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得到广泛运用。20世纪初,特别是30年代,青岛在气象科学、海洋科学、轻工纺织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啤酒酿造技术、交通通讯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气象观测和海洋研究方面,成为中国气象科学和海洋科学的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技术发达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岛地区的先民就有海洋科学知识的萌芽。从先秦到明清,青岛地区海事活动比较频繁。近代西方海洋科学文化的传入,进一步促进了青岛海洋科学的发展。德国侵占青岛时期设立潮汐观测井,建立青岛观象台,开始气象、水文、海洋等项目的观测、研究工作。30年代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开展大规模的采集调查工作。1936年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至1997年,设在青岛市的主要海洋科研教育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汇集了数百位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科学家,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环境、海洋地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等海洋研究领域取得大量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参见海洋科学研究成果),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应用科学成就突出 青岛是近代兴起的工业城市,比较注重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从而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首先在农业科学方面,20世纪初德国人在李村设立农科实习基地,后几经变化,发展成为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培育出青农2号地瓜、里岔黑猪等优良品种,完成了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引进、选育出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番茄、甘蓝、黄瓜、小尾寒羊等优良品种,完成了大白菜、番茄等新品种的培育及里岔黑猪的提纯复壮等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20世纪初青岛在城市建设和兴办近代工业过程中开始大量引进应用工程科学技术,建筑建材、轻工机械、纺织、酿造、化工橡胶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一度在国内领先。1978年后,工程科学技术得到更快的发展,在轻工业、纺织工业、橡胶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机车车辆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高水平的成果。在医学科学方面,青岛的西医西药应用及医学高等教育开始较早,医学科研有较好的基础,在基础医学、内科学、普通外科学、眼科学、神经科学、皮肤科学、超声诊断、断指再植再造、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海洋科学方面,海水养殖、捕捞技术、海洋药物研制等应用性科学研究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进展 青岛近现代科学技术始于19世纪末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1926年青岛观象台参与了国际合作的利用无线电重测经度的活动。1929年青岛的海洋科学家参加了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海洋学会议。1956年青岛科学家与苏联科学家合作进行了渔业联合调查。1978年改革开放后,青岛科学技术界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仅海洋科学方面,就先后举办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中美藻类学术讨论会、国际海平面变化及应用学术讨论会、太平洋经济藻类分类国际学术讨论会、浅海物理海洋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五届国际自然与人为灾害大会等。青岛科学家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访问等日益增多,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参加国际博览会并获奖,与国际联合开发、合作建设的项目逐年增加。1995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和执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项目有19项,其中有韩国国际协力组织与青岛大学合作建立的中韩语言中心项目、中德合作青岛市供热规划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等。1997年科协系统接待国外科学技术代表团组10个100多人次;接待国外来访的科学技术人员10批。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自1978以来,青岛市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奖励政策和竞争机制相继建立,科学技术投入多元化,放开了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市场,加快了生产、教学、研究和技术、工业、贸易一体化步伐。全市已有28家市属科研所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有27家兴办了55个实体,分流人员800多人,创收4000多万元,利润440多万元。同时民营科学技术企业蓬勃发展,1997年末全市民营科学技术企业总数达13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其中科学技术人员占17.5%,研究开发课题涉及机械、化工、电子、生物工程、海洋、环保、节能、医疗、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产业化势头良好,年科工贸收入37亿元,民营科学技术企业已经成为青岛市科学技术事业的新生力量。技术市场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全市累计审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企业1400多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800多项,年成交金额达8000万元。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中介机构,如科学技术经营公司、科学技术发展公司、技术进出口公司等相继建立。1997年青岛科技街已有150多家科工贸一体化的开发机构,年经营额达6000多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科工贸一体化企业和生产性企业220多家,科工贸年收入170多亿元。
海洋地震实验
问题与展望
问题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青岛市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全市科学技术进步的大系统存在若干薄弱环节,科学技术考核指标体系和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学技术资源配置分散无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足;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科学技术力量尚未有效地组织起来,科研机构进入经济主战场的能力和实力不足,科学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科学技术投入渠道单一,投入力度不大,全社会兴办科学技术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金融贷款规模与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需求相差甚远,制约了科研开发后劲和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机构仪器设备陈旧,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重大科研课题的开发,部分领域科研成果水平有所下降。针对这些问题,青岛市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克服和弥补,使科教兴市战略得到贯彻实施,使科学技术对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展望 根据《青岛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纲要》,青岛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突出高新技术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科学技术新体制,形成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科学技术发展目标是:①到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到2010年,重点产业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②到2000年,主要产业领域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水平,优势领域达到90年代中期水平;到2010年,优势产业领域力争接近当年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③到2000年,全市工业产品高新技术含量达到30%左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达到15%;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均提高到20%以上。力争培养出100个年产值过亿元,10个年产值过10亿元,5个年产值达50~100亿元的高科学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④到2000年,海洋科学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实现产值135亿元;到2010年,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初步实现由海洋科研城向海洋科学技术产业城的转变。⑤到200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换1~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010年,建成一批工厂化农作模式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全市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达到较高规模和发展水平。⑥到2000年,形成全市多元化的社会科学技术投入格局,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以上,财政对科学技术投入的年增长率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到2010年,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以上。⑦到2000年,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实现市区重点行业信息网络化,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和金税工程实施形成雏形;到2010年,基本完成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和金税工程,为建设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打下良好基础。⑧到2000年,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并向社会开放;到2010年,使其科研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⑨到2000年,建成完善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选拔培养跨世纪的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100名,青年科学技术企业家100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占人口的5%,高级知识分子占技术人才的7%,市级拔尖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⑩到2000年,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结构合理的科学技术开发体系,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技术投入体系和科学技术服务体系,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到2010年,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晋襄公漏言害两臣!领导泄密可咋整?
- 公元前621年,晋国准备和狄国开战,晋襄公拟派狐夜姑(一作射姑)为主将,赵盾做副将,带兵出征。晋襄公画像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讳欢,谥号曰
-
-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 秦孝文王是个悲情君王,等了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当皇帝,却在位仅仅三天,就寂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先王昭襄王,带领着秦国在一统
-
- 魏文侯拜师段干木
- 魏文侯(公元前396年)名魏斯。当了国君以后,四处寻访人才。他听说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才干,就是不喜欢做官。他想,让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