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的韩愈
韩愈(768~824)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由他的嫂嫂抚养,学习十分刻苦,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5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做过县令、刺史、吏部侍郎。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为人刚正忠义,曾经数次被废黜下迁,一生境遇坎坷。
作为教育家,韩愈在整顿唐代中央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他对地方教育也很热心。凡是经过他指教过的人,都自称“韩门弟子”,这也是一种荣誉。他把儒家的经典作品《诗》、《书》、《易》、《春秋》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当成做人的标准。这一切对后期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称赞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
《师说》是韩愈关于教育方面的一篇论文,大概写于贞元十八年(802)。当时正值唐朝的中期,封建文化思想有了新发展,以复兴儒学为内容和采用散体文为形式的古文运动达到了高潮。当时的教育,需要强调求师问道的重要,矫正轻视教师的风气。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人要学习必定需要有老师。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道是师的灵魂,业是运载道的工具,师是道的传播者和业的解惑者。这种师、道、业、惑的见解是有独到之处的。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以师为中心,以道和业为准绳,谁在道和业上有疑难,谁就应该从师而学,谁先懂得道和业,谁就可以为人师。这种师道思想,大大降低了封建师道的尊严性和权威性,强调能者为师,打破了中国历史上自汉以来的师法、家法的保守壁垒,是师道思想的一大进步和新的发展。
除了《师说》以外,韩愈在教育问题上的著名论文还有《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潮州请置乡校牒》等。唐朝以后的教育家,用《续师说》、《广师说》等为题,纷纷发表对师道的见解,都受到了《师说》的启发和影响。
-
- 是预言还是天意? 李淳风为何力阻太宗杀武则天
- 当时,唐太宗看到一本《秘记》,上面记载“唐朝三世之后,会有女主武王代替唐室拥有天下。”唐太宗于是秘召李淳风,向他询问这件事的详情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