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袋儿”的悲叹——环境剥夺
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育儿习俗:村民们用沙土代尿布,他们把沙土装在布袋里,将新生儿固定在里面。平时孩子就仰卧在沙袋里,夏天除按时喂奶外,既不抱他,也不管他,也不许别人逗他,尽量减少对他的任何刺激和感官训练,以便大人腾出时间参加劳动。时间一长,孩子变得不哭不闹,十分“老实巴交”,这种“沙袋保姆”照料孩子的方法可长达一年半甚至两年以上。
为了弄清“沙袋保姆”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生理发育的影响,我国心理学的专家学者们在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了专题研究。他们调查了一个市、两个县、10个自然村,对7~16岁的140名孩子进行智商检测,其中沙袋组和非沙袋组各70名。结果,非沙袋组的平均智商是87.45;沙袋组的平均智商为68.58,已属于智力落后儿童。其中一位在沙袋中度过4年的孩子,3岁才会叫妈妈,5岁才会走路,落了个驼背,两腿也弯曲了,智商只有30,连上了3年小学一年级,也无法完成学业,只好退学。
沙袋育儿既不卫生,又妨碍孩子的生理发育。孩子半岁后,由于沙袋过重,不利于学坐、爬、站、走等,佝偻病的骨骼畸形如鸡胸、漏斗胸等发生率也高,而生存活动空间过小、与人交往过少,不利于孩子的感觉和神经发育,更不利于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这种被部分地剥夺了教育环境、失去早期教育机会的沙袋养育儿亦称为“早期失教儿”,早期失教所导致的智力落后是社会文化性的智力落后,而不是病理性的智力落后。它从反面告诫我们,要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就必须摒弃陈腐的育儿观和养育方法,尽可能地优化婴幼儿的早期环境和早期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他们本来应当得到的关怀和爱,都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
-
- 雍正杀子之谜
- 雍正到底有没有杀自己儿子,且让我们跟着历史的脚步,一探究竟。雍正帝与三阿哥弘时的关系,反映出在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初期,清帝家庭因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