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的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教育心理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名丘,字仲尼。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的贫困窘迫,使孔子发愤学习,青年时代就立志于探索学问道德。他不放过一切求知的机会。郯国君晋见鲁昭公,郯子对黄帝共工氏等古代部落领袖传说知道得很多,孔子前去求教,从而获得了很多前所未闻的古代历史传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求教老子时,老子已70多岁。初见老子,孔子顿时为他的神采所折服。老子向他认真、系统地讲述了自古以来的各种礼制及其形式、意义,并且给予评价。孔子用心理解,熟记在心,获益很大,有胜读三年书之感。30岁左右,孔子已经通晓了以“六艺”为代表的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对诸侯纷争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观察、思考和概括。从那时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立身处世和认识各种问题的原则思想,并由此而奠定了治学、做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和道德基础。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心理思想。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颜回出身贫民,淡于名利,安于清贫生活。子路原是个粗鄙鲁莽的人,孔子肯定他的勇敢果断,又引导他有勇有为。子贡为人机敏通达,辩才非凡,孔子教育他“把要说的事付诸实施,然后再说出来”。春秋末期,子贡成为最出色的外交人才之一。“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孔子关于教师心理的著名论断,可以说是教师的两大基本品质,指坚持学习,认真教人,从不懈怠厌倦。孔子在这两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典范。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他的弟子将他平时所讲的话,经过仔细的讨论辨正,一一记录下来,编辑成《论语》一书。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迁在写完《孔子世家》后,对孔子作了恰当的评价:“天下君王和贤人非常之多,他们在世时荣华显贵,但死后则名随身去。唯有孔子,他虽是布衣,却传了十余世,学者都宗法他。自天子王侯以下,凡是讲六艺的人,都折服于孔子,真可算是至圣了!”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和卫青谁厉害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和卫青谁厉害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朝著名大将,两人多次征战,打败匈奴,保卫了汉朝不再受匈奴的侵略。那么,卫青和霍去病有什么关系,两人都是怎么死的?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