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雨春风”陶冶儿童的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是中国明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字伯安,出生在浙江的余姚县。他28岁时中了进士,开始在朝廷中任职,50岁任南京兵部尚书,晚年总督两广的军务,病死于归途。
王守仁从30多岁开始讲学授徒,讲学25年。每当他赴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提倡办社学,利用从政之余来讲学。比如他谪居贵州时,建立了龙冈书院,又在贵阳书院讲学;巡抚江西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召集弟子们在白鹿洞讲学;总督两广军务时,办起了思田学校、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退职回乡期间,先建稽山书院,后来又办起阳明书院,并在余姚龙泉山寺讲学,各地的学者云集而来,经常有300多人环坐听他讲授知识。
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中,王守仁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德育心理学思想方面,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天赋给人的,并非从外面学来的,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致良知”,就是穷吾心中的封建道德之理。能致良知就是善,否则就是恶。这些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德育心理学思想。但在教育措施上,他对顽劣的学生主张:“顺导其意志,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是应当肯定的。同时,王守仁也很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他每天早晨进行“四问”的训蒙考德,就是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进行启蒙教育。一问儿童是否爱亲敬长;二问是否实践了温凊定省之仪;三问往来街衢是否遵守礼节;四问言行心术是否欺妄非僻、忠信笃敬。每天坚持四问,对巩固加深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十分有益的。
王守仁还十分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他善于诱导,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重智育轻德育和对儿童进行各种体罚。在教学中,他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比如,他举例说,教人与浇树相同,都要考虑到一定的极限。浇树要随树的大小而定,若用一大桶水去浇一棵小萌芽,便要把它浇坏了。这是非常生动而有现实意义的比喻。他还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学习内容和次序的安排上,注意动静搭配,使儿童“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提高学习兴趣“乐习不倦”。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学教育的束缚,好似“时雨春风”,为儿童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根据年龄和程度的区别而因材施教,分别施行灵活简明的、容易为人接受的教育方法,为后来的教育家所吸取。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九天玄女的传人
- 九天玄女是九天的圣主,中华民族是九天玄女的传人,《诗经? 商颂 ? 玄鸟》有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我还认为,通过 “玄鸟 ” ,得知 “天
-
- 九天玄女为何称为“风水圣姑”?
-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这位女神后来被道教所信奉,成了道教中著名的女仙。
-
-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丑皇后,也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贾南风,这个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黑颜祸水”。贾南风有多丑,且看以下这两段“证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魏文侯拜师段干木
- 魏文侯(公元前396年)名魏斯。当了国君以后,四处寻访人才。他听说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才干,就是不喜欢做官。他想,让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