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解密

齐威王活煮贪官阿城大夫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28 12:40:03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舆论的力量是很大的,可是一旦不能判断而受到舆论的左右,就可能做出悔恨终生的错事。齐威王不听信传言,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辨明了忠奸,没有被人蒙蔽。

齐威王画像

齐威王拜邹忌为相国,邹忌殚精竭力,尽力帮助齐威王治国。

邹忌经常了解下面官吏的情况,问在朝的官员们,各个地方的官吏们哪个比较有能力,地方治理得好;哪个地方的地方官没有能力,治理得不好?朝中官吏众口一词,都说阿城大夫的好话,称赞他治理有方,很有能力;都批评即墨大夫治理得很差,没有什么能力。邹忌把大臣们的评论对齐威王说了。

齐威王有意无意中也问身边的大臣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也是一样的,说阿城大夫把地方治理得很好,称赞他治理有方,很有能力;批评即墨大夫治理得很差。

于是,邹忌建议齐威王派人去两个地方考察一下,真正了解一下这两个地方官的政绩。考察的人回来,将在这两个地方看到、听到的情况如实禀报给了齐威王。

齐威王便降旨传阿城大夫和即墨大夫入朝。即墨大夫先到,朝见威王。威王一句话都不说,旁边的众大臣都很惊讶,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过了一会儿阿城大夫也到了,齐威王就让两旁站立的大臣评论他俩的政绩,以行赏罚。大臣们都怀有私心,说:“阿城大夫今天肯定会受到重赏,即墨大夫将要大祸临头了。”

众文武百官正在议论,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当了即墨的地方官,我只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说你治理得不好,能力很差。我就派人去即墨调查,看实际的情况到底怎样,他们说的是对还是错。结果调查的人回来对我说,即墨田地都得到了开垦,人民的生活非常富裕,当官的也很清廉,呈现一片太平的景象。只是因为你不肯谄媚于我身边的人,才让他们在我耳边说尽了你的坏话,现在事情很明白,你才是贤德的臣子,是尽心尽力为百姓、国家做事的人。”说完,便传令赠与即墨大夫万家之邑。

齐威王又召阿城大夫觐见,对他说:“自从你当了阿城的地方官以后,我经常听到别人在我面前赞扬你,说你如何如何有能力,地方治理得如何如何好。于是我派人去调查阿城的情况,去的人只见阿城田地荒芜,人民挨饿受冻,百姓对地方的官员意见很大。不久前,赵国的军队骚扰我国的边境,你却坐视不救。然而,你却花重金贿赂我身边的人,让他们在我耳边说你的好话,好接着升官发财。什么叫贪官污吏?贪官污吏就是你这副模样了。

阿城大夫吓得面如土色,磕头谢罪,表示愿意悔过。威王没有理睬他,命大力士搬过一个装满水的大鼎,下面烧上柴。不一会儿的工夫,水就烧得滚开。威王命左右将阿城大夫捆起来投入鼎中。

威王又召见平常赞誉阿城大夫、诋毁即墨大夫的那些大臣们进见,责问他们道:“你们在我的左右,我当你们是我的耳目,寄希望于你们说实话。谁知你们私下却收取贿赂、颠倒是非来欺骗我,要你们还有什么用?都和阿城大夫一样下锅煮了吧!”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在齐威王面前妄言了。常言说:三人成,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舆论并不都是正确的。齐威王在大臣们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轻易听信传言,而是派人去实地调查情况,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这种态度是很难得的。齐国在威王的整治之下,果然吏治清明,很少再发生徇私舞弊的事情了。

上一篇:历史上岳飞怎么死的:非死于秦桧之手是高宗杀害 下一篇:邹忌为何能成功污蔑田忌谋反呢? 声明:齐威王活煮贪官阿城大夫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武庚叛乱
武庚叛乱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董卓的家庭
董卓的家庭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
李牧之死
李牧之死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