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解密

苏代巧辩得高都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10-19 17:43:55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战国时期 ,韩、魏、赵、秦为了争夺高都 (范围大致为原晋城、高平 、陵川三县地),打得你死我活,都曾占领过高都。而弱不禁风的周室,也曾一度得到高都。周得高都,纯属侥幸,只因苏代的一张利嘴。

苏代画像

苏代画像

苏代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纵横家,与苏秦、苏厉并称“苏氏三雄”。其兄苏秦与张仪同为云梦山 (今晋城与河南交界处的云蒙山)鬼谷子的弟子。两人舌辩如簧,奇计频出,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为秦国上宾,一度战国抗争,成为二人的较量。或合纵,或连横,苏、张在战国纷争中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苏秦死后,苏代脱颖而出,周游于列国,施计于诸侯,凭着一个聪颖的脑子和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在青史上也留下自己的名字。

周赧王时,楚国出兵伐韩,围攻了雍氏,韩国出兵相救,两方打得非常激烈。经过近半年的交战,双方损失都很惨重,韩国派使到周室,向周室征发甲胃和粮食。

周居于太行山下,兵少地狭,已成为列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周之所以能在群雄并立中生存下来,只因大家都怕群起而攻之,没人敢公开将它吞并。当初,张仪向秦王献计,主张出兵占周,“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而周室就是“天下之朝、市也”。司错进行了激烈的反驳,认为“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史记·张仪列传》),今攻周挟天子,必定落下不义的骂名,有什么利可言?干天下都不愿看到的事情,必然引起众怒,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况且,周乃“天下之宗室”,其地又是齐、韩与之,倘若三国并力合谋,并联魏、楚抗秦,岂不是十分危险吗?从司马错的分析中,也可看出周为什么能够在群狼中生存下来的原因。

周赧王一见韩国发难,害怕得要命,急忙召来苏代,把详细情况告诉他。

苏代略思片刻,不慌不忙地说:“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史记·周本纪》)  周赧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上哪能平白无故地掉下馅饼?高都位置险要,诸国争夺得不可开交,自己不用一兵一卒,垂手而得战略重地,岂不是白日做梦?他见苏代口出大语,也就以打赌的口气说:“您要真能如此,我让整个国家都听从您。”

苏代起身到了韩国,问相邦:“你们为什么要向周征发甲胃和粮食?你们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吗?”

韩国的相邦问其原因,苏代细细给他分析:“楚国包围雍氏,曾夸下海口,说三个月之内一定可以攻下,而如今五个多月过去了,仍然不能拔取,说明楚国损耗严重,已成强弩之末。现在韩国竟向周征发甲胃和粮食,无疑是告诉楚国,韩国的损失惨重,眼看就支持不住了。”

相邦一听大惊:“苏公讲得不错,但使者已经赴周,这可怎么办呢?”

苏代抓了抓脑子,假装无计可施。略停片刻,用手一拍大腿,说道:“何不把高都送给周?”

高都是韩国的天险和屏障,不管赵、魏怎样视耽耽,兴师动众,韩国从来没有停止保卫,轻言放弃。一听让高都,相邦由不住大怒:“我不向周借兵要粮就够可以了,凭什么要我把高都白送给周?”

苏代严肃地说:“这是唯一的一着棋。事关大局,非此不行。您想,把高都送给周,周就会倒向韩国,周朝数不尽的珍宝最终也一定会尽归于韩。楚国见周向韩,害怕韩周联合抗楚,雍氏之围自然可以解除。把高都送与周,还有一层更为厉害的关系。秦国攻韩,每次都要通过周地,听说周转而投靠韩国,说不定会大怒,焚毁出使周的符节,不与周互派使节。这就等于用遭受破坏的高都换取完整的周地。一石双鸟,为什么不可以呢?”

苏代眼花缭乱的一席话,让相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连连喊着:“好计!好计!”

天上真的掉下了馅饼,周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高都。

上一篇:苏代止赵王伐燕 下一篇:苏代帮甘茂借游说谋官 声明:苏代巧辩得高都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相传夏桀攻打过岷山,得到了两位名为琬和琰的美女。这两个女人不仅长得妩媚,还很会跳舞,桀陷入了对她们的迷恋,还把她们的名字刻在了华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