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藝術

史坦 龐度女人 畫布、油彩 86×27公分 1929年 普勒多利亞藝術館

每個社會都有植基於過去歷史的文化背景,但是在某些少數的社會裹,歷史的源起和近代的發展間有著極大的空白和沈寂,南非就是一個例子。最早被公認作南非藝術開山祖師的人都是西方文化的後裔,而且許多人的活躍期甚至都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紀。然而南非藝術的黎明真正說來應該是在紀元前三萬年到一萬年之間,要比歐洲人的到來早上好幾萬年。了不起的藝術遺產有繪畫和雕刻,遍布於岩石的表面及自然界中的庇護所內。至於那些創造了這些意象的狩獵或採集部族之身份,則並無定論;一般都認為是當今殘存於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中之布希曼人(Bushmen)的遠祖所創造的。

南非石料藝術(lithic art)的主要題材都是有關動物方面的;人物的圖像也有,但可能是較近代的產物,經常有公式化的傾向,而動物造形則表現得栩栩如生——無論在輪廓、單色畫、多色畫上。這些圖像都是人類與太古的自然接觸後,第一次留下來的檔案紀錄。雖然岩石藝術(rock art)在西方人前來殖民後仍然繼續存在,但是在精神意趣上,它屬於另一個時間系統,表達的是一種西方人早已忘懷的心智狀態。

南非的近代藝術開始於十七世紀,當時正有荷屬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的代表在好望角一帶殖民。一些土著民族(Khoi-San),像是布希曼人及哈騰塔特人(the Hottentots),在殖民者的逼趕下直往內陸撤退。古老的神壇及居所幾乎完全被來自歐洲的殖民者所忽略了。首批的殖民者雖然來自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歐洲社會,但是這些人身份不是騎兵,就是水手及農夫,生存都來不及,那裏還有時間專注在精緻的藝術上。

倒是建築的領域內,殖民者顧慮到氣候、地形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作出了第一次的回應。白牆、茅屋頂、山形牆構成十八世紀「荷蘭斜頂」「Cape Dutch」房子,跟同時的公共建築都是世界上最引人注意的殖民建築之一。

南非雕塑的起源跟「荷蘭斜頂」的建築有密切的關鍵。從東北移民到南非大陸的黑人,不像西非和中非的部落,本身並沒有雕刻的傳統,因此並無草根性的先例可尋。被公認為南非第一位雕刻家的安瑞斯(Anton Anreith,1754~1821)出生於德國,也在德國受敎育,於開普敦(Cape Town)從事建築裝飾的工作。安瑞斯於西元1777年定居於好望角。此後一百年,南非並沒有任何有組織的藝術活動。

一直要到十九世紀後半期,南非的殖民生活環境才開始有利於專業性的藝術創作及展示。雖然白人的社會裹享有更多的安定感,但是它仍是一個典型的殖民社會。的確,早期的專業藝術工作者大都是自英國及荷蘭的移民,他們先前早已在歐洲社會中學得藝術的技巧及觀點。因此,那個時期的南非藝術基本上具有一種邊緣性格。繪畫——帶著有點陳腐的學院作風——反映的是面對雄偉遼濶大地時的那份敬畏。很少畫家能掌握住南非特有的明亮及空間感,至於能領略到歐洲藝壇上正在進行的現代改革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西元1910年聯合宣言(Declaration of Union)後,國家的發展加速進行:城鎮擴張了、工業化也開始了。但是南非仍不是一個城市化的社會,它的藝術就是反映出這種處境。在風景化的主流裏有三位傑出的人物:諾德(Hugo Naudé,1869~1941)、威寧(Pieter Wenning,1873~1921)與皮爾尼夫(Jacob Hendrik Pierneef,1886~1957);三人都棄絕了學院內的寫實主義。

隨著二十世紀的來到,整個視覺形式也有了顯著的改變;最明顯的變化主要發生在人對人的態度及對非洲本土性的認同。對人這個題材的重大興趣最早表現在二十世紀初期的雕刻家范傲(Anton Van Wouw,1862~1945)身上。他對一些布爾(Boers)人推崇備至的主題及人物所作的詮釋,頗得當時人的欣賞。他也是第一位黑人模特兒塑像的藝術家。

第一批對人的主題更感到興趣的畫家,同時也是首先將歐洲主觀主義(Subjectivism)帶入地方藝術的人,時間大約在1930年代。其中史坦(Irma Stern,1894~1966)及勞伯舍(Maggie Laubser,1886~1973)兩人,直接受到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的影響,但是兩人的特色截然不同。勞伯舍創造的是一個民俗性洋溢的個人世界,其間盡是有色的漁人及農夫。史坦更強烈感受到非洲處女地的感官之美,以及其部落人物所展現的生命光彩。他們兩人的主題主要來自非洲本土,而所有的形式則是歐式的。

雖然藝術品的創造,不管目的何在,在南非黑人文化中所佔的地位微不足道,地方部族還流傳著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以彩色的顏料來美化泥磚房的牆壁。美化的工作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由族裹的女性來從事的,較諸世界上任何其他的社會,這一直是南非藝術活動是一大特色。

不過,古老非洲的藝術傳統及現代西方後文藝復興藝術(Post-Renaissance West)第一次有自覺的接觸,則是發生在西元1940年代。一方面,恩得比利('Ndebele)的壁畫大大地吸引住普勒多利亞(Pretorian)藝術家普瑞勒(Alexis Preller,1911~75)的想像力;另一方面,現代的藝術家和遠古的岩石藝術家取得了精神上的心領神會。儘管原先的殖民者對於這些岩石藝術的寶藏不怎麼注意,之後卻喚起了考古學家的好奇。起初這些藝術之所以獲得青睞主要是因為考古學的理由,直到最後它引起了風景畫家皮爾尼夫及富於想像力之巴蒂斯(Walter Battiss,1906~82)的注意。尤其是巴蒂斯更是全心全意沈醉於其美感中。他不僅竭心盡力地紀錄這些藝術作品,加以出版,並且自認自己就是非洲的古人,也將他們的許多形式帶入他的現代畫風裏。讓普瑞勒著迷的倒不是這些非洲古畫的形式,而是非洲的神秘魅力,但是無疑地,這兩位藝術家都將南非大陸的遠古感受帶入了今日的南非藝術領域中。

戰後迎頭趕上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努力,恰好跟1950年代的工業化、都市化同步進行。這種發展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變異,特別是南非的白人要在南非大陸複雜的種族情緒裹,為自己尋求定位的那種需求。「非洲主義」(Africanism)成了地區性藝術的主流,而且在黑人的都市社區內首度出現了強烈的藝術興味。

鼓勵黑人藝術發展最有力的人物當然要屬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的史寇特尼斯(Cecil Skotnes,1926~)。他同時也代表了南非社會意識的一個嶄新階段,他在他的彩色木雕中充分意識到這個國家的非洲及西方文化之雙重繼承性。史寇特尼斯在1960年代時乃是一個小團體「阿瑪德羅茲」(Amadlozi)中的一員,這個藝術團體更是南非第一個容納黑人成員——雕刻家庫馬洛(Sydney Kumalo,1935~)——的一個團體。過了不久,另一些前途看好的黑人新秀也開始受到世人的注意。很矛盾的是,這種「非洲」藝術之所以能發展全靠西方式城市文化的激發。「阿瑪德羅茲」中還有一位來自義大利的雕刻家維拉(Edoardo Villa,1920~)。除了青銅及鋼鐵具體展現的深奧土地精神外,他還在作品中加入了另一個層面的南非經驗:與現代科技的接觸。維拉對於非洲科技人性的詮釋將六〇年代的藝術帶入了一個高潮。

西元1970年代最迫切的問題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人本主義(Humanism)成了主流;「相關性」(Relevance)成了必要的條件;「抗議藝術」(Protest Art)也成了許多年輕藝術家(白人黑人都有)的表達工具。那個富於挑戰性年代所產生的作品已經陳列在藝術博物館內,不過主角仍有待歷史來篩選。

在橘自由邦農田的岩石繪畫例子之

普瑞勒 僧女 畫布、油彩 85×101公分 1955年 約翰尼斯堡藝廊

巴蒂斯 生命的象徵 畫布、油彩 122×122公分 1967年 普勒多利亞藝術館

上圖/維拉 對質 高423公分 1978年 私人收藏

右圓/史寇特尼斯 坐著的夫妻 木刻 70×51公分 1965年 約翰尼斯堡 Egon Guenther畫廊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邦的性格 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误读成流氓皇帝
刘邦的性格 汉高祖刘邦为何被误读成流氓皇帝
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
唐顺之是怎么死的?唐顺之简介
唐顺之是怎么死的?唐顺之简介
唐顺之是明朝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民族英雄,曾经亲自率官兵在海上击败倭寇,是一位抗倭英雄。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资料图:川岛芳子戎装照在日本的谍海中,“巾帼女豪们”的手段丝毫不逊于男子,而这些女谍中的头号人物,无可争议的当数川岛芳子。她的活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鱼玄机:多情才女成荡妇
鱼玄机:多情才女成荡妇
大唐盛世,诗才辈出,不但须眉称雄,也有不少女诗人脱颖而出,鱼玄机就是其中留传佳作甚多的一位。这位美丽多情的少女,也曾得到多情公子的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秦孝公是秦国中兴时期的君王,一手奠定了日后横扫八荒六合的基础,他之后的惠文王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强国力,之后的历任君王也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