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的阶段划分和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毛泽东早期(亦称青年毛泽东),学术界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从1911年春他赴长沙求学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时间。
1.早期的阶段划分
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早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11年春考入湘乡驻省(长沙)中学读书——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前,为一般民主主义者阶段。这期间他主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还缺乏探刻认识。
(2)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是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向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有了一定认识,反对封建主义也更加激烈。
(3)1918年4月——1920年成为共产主义者前,是初具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思想上,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列主义观点,并以此为指导,宣传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主张;在行动上,站在五四运动前列,坚决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作斗争,开始在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群众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4)1920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一1921年7月,由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到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过渡的时期。
对以上划分,虽然在具体时间、内涵和标准上仍有分歧,但大体上是一致的。
2.毛泽东世界观的根本改变
(1)毛泽东世界观转变的时间
目前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夏秋说”,认为毛泽东于1920年夏秋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根据是:第一,毛泽东早在1936年与斯诺谈话时就已明确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根据他本人的回忆,他在第二次上北京期间(1919年12月——1920年3月)已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三本马克思主义的汉译本,对世界观的转变起了重大作用。第二,1920年夏秋,毛泽东虽然参加了以改良为手段和目标的湖南自治运动,但他关于自治的思想的主流和本质方面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第三,1920年夏秋,毛泽东积极参加了湖南的建党、建团工作。
二是“冬春说”,认为毛泽东于1920年冬或1921年春才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不同意“夏秋说”的主要理由是:第一毛泽东本人的回忆不能作为我们研究的唯一凭据,他回忆读过的三本书,在当时很可能没有读到。有人对三本书的出版时间进行了考证: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试译,8月出版;李季译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10月出版;恽代英译的《阶级斗争》,1921年年1月出版。第二,1920年夏秋毛泽东领导的湖南自治运动是一场以改良为指导思想的政治运动,他关于自治的思想本质和主流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他全身心地投入湖南自治运动,没有围绕革命中心来开展工作。只是在自治运动失败后(1920年冬),他才从经验教训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建党和以革命手段对付反动政府方面来。
(2)关于毛泽东世界观根本转变的标志
由于对转变时间的看法不同,对转变标志的认识也颇有差异。“夏秋说”认为,毛泽东在第二次赴京期间读到关于马列主义的三本书,在上海与陈独秀研究湖南革命的问题,回到湖南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战友们一道创立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秘密开展建党活动,积极参加湖南自治等一系列阶级斗争的锻炼,在1920年夏秋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其世界观转变的具体标志是: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国家命运,确认社会主义是改造中国的目标;确认暴力革命是改造社会制度的一条新路;从俄国革命看到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性。
“冬春说”则认为,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给蔡和森等人的信和1921年在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的发言是世界观转变的标志。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采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批判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并与它们划清了界限;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主张组织一个与俄一致的、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
此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应从阶级论、革命论、国家论、政党论和战略策略论等五方面来说明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佶等:《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2.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王维佳:《六年来毛泽东早期思想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二期。
4.冯正钦、杨成生:《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问题述评》,《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三期。
5.刘益涛:《对湘赣边秋收起义若干问题的看法》,《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四期。
6.刘晓农:《何时何地决定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
7.刘益涛:《近年来毛泽东著作、生平研究若干问题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一期。
8.沙健孙:《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六期。
9.吴荣宣:《土地革命战争历史的若干研究课题》,《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一期。
10.马齐彬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红旗》1981年第十二期。
11.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12.雷云峰:《试论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得以成熟的条件》,《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三期。
13.司虎春:《对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几点认识》,《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
14.张静如、丁晓强:《关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二期。
15.杨福新:《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三期。
16.李洪奎:《国内外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述评》,《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二期。
17.张弓:《毛泽东同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初探》,《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18.廖盖隆:《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19.廖盖隆:《再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二期。
20.石仲泉:《艰辛的开拓——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党史研究》1987年第一期。
21.逢先知:《回顾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中国文化报》1990年8月8日。
22.珏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年第三期。
23.李捷:《关于毛泽东晚期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三期。
24.李锐:《关于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与实践》,《光明日报》1989年2月2日。
25.石仲泉:《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六期。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