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探索过程的划分
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成功,有失误,曲曲折折,其探索过程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观点。
(1)五阶段说。第一,从1955年底到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以前,是探索的开始阶段。探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文之中。《论十大关系》第一次提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确定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正处》阐明了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第二,从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以后到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前,是探索的失误阶段。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中断了探索,主要精力转到了阶级斗争上。第三,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以后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是探索失误初步纠正的阶段。党和毛泽东在纠正觉察到的错误的过程中,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些经验教训,提出了划清两种所有制界限、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保持按劳分配的原则等许多正确理论观点。第四,从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期到1961年初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以前,是探索出现严重失误的阶段。庐山会议后期的反彭德怀斗争及会后在全国开展的反右倾运动,打断了经济工作中的纠“左”进程,使“左”的错误延续了更长的时间。第五,从1961年初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大以前,是继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的阶段。党和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中,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六阶段说。认为五阶段的第五阶段应一分为二,即:从1961年初到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为第五阶段,从1962年9月到1966年5月“文革”前为第六阶段。该论者认为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系统化、完整化,这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已接近尾声。
(3)三阶段说。该论者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应就其成果而言,这样,可大体分为三阶段,即:第一,从1956年到1957年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第二,从1958年到1960年,在进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进程中,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三,从1960年到1966年5月“文革”前,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竹,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
研究者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归纳为八个方面。
(1)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方面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同时,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和完善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在经济建设方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要避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弯路,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在工业企业管理上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基本原则。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国家政治生活方面,阐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和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民主的安定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长期不懈地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要进行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教育;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5)在国防建设方面,提出必须逐步实现我国国防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国防建设要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基础;研究现代化条件下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战术。
(6)在外交方面,强调外交工作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国际统一战线;支持周恩来提出并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7)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一贯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同党内的腐败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8)反复强调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
研究者指出,毛泽东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不幸的是,毛泽东在以后的实践中,自己背离了这些正确思想,以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8.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走上歧途的原因
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认识经历了由正确到错误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原因可归纳为:
(1)希望迅速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本身没有错误,正确地鼓励这种愿望,可以产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但是,对于这种愿望把握和运用不好,就会产生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情绪,甚至唯意志论倾向,犯革命的急性病。
(2)中国农民革命平均主义理想的影响。毛泽东在1958年宣传《三国志·张鲁传》,把农民起义军的原始社会主义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混为一谈,清楚地说明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空想论的历史根源。
(3)阶级斗争的惯性作用,是形成毛泽东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社会根源。尽管毛泽东已经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也在着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但是面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交错,阶级斗争成份和非阶级斗争因素的混杂,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迷误。由于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方式、政治感觉和惯性作用,就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4)对马列某些理论的简单化、教条化甚至误解,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陷入迷途的理论认识根源。由于骄傲情绪和经验主义的滋长,毛泽东对于马列主义的某些理论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在那个时期,为了论证已经形成的错误理论观点,就需要到经典著作中找“根源”,而一旦找到所谓的“根源”,反过来又会强化其错误的理论观点。
(5)国际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客观原因。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处于四面被包围的全封闭状态,在对外国具有高度警觉的同时,也夸大了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和敌我矛盾成份的估计,加上基于苏联已经“变修”的认识,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长期存在等一系列错误观点。
【参考文献】:
1.张佶等:《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2.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王维佳:《六年来毛泽东早期思想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二期。
4.冯正钦、杨成生:《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问题述评》,《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三期。
5.刘益涛:《对湘赣边秋收起义若干问题的看法》,《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四期。
6.刘晓农:《何时何地决定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
7.刘益涛:《近年来毛泽东著作、生平研究若干问题讨论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一期。
8.沙健孙:《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六期。
9.吴荣宣:《土地革命战争历史的若干研究课题》,《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一期。
10.马齐彬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红旗》1981年第十二期。
11.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12.雷云峰:《试论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得以成熟的条件》,《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三期。
13.司虎春:《对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几点认识》,《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
14.张静如、丁晓强:《关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二期。
15.杨福新:《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三期。
16.李洪奎:《国内外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述评》,《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二期。
17.张弓:《毛泽东同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初探》,《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18.廖盖隆:《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19.廖盖隆:《再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二期。
20.石仲泉:《艰辛的开拓——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党史研究》1987年第一期。
21.逢先知:《回顾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中国文化报》1990年8月8日。
22.珏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年第三期。
23.李捷:《关于毛泽东晚期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三期。
24.李锐:《关于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与实践》,《光明日报》1989年2月2日。
25.石仲泉:《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六期。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
- 晋穆侯夫人之墓,随葬品竟达4280件!
- 晋穆侯墓发掘于1993年,是晋侯墓地唯一的一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制。墓M62是《左传》、《史记》中晋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
-
-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
-
- 詹天佑的家世,詹天佑的留学生涯
-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4月出生于广东南海乡间(今为三水市辖)一个世业茶叶出口生意的家庭。他的祖籍是安徽婴源,由他的祖、父两辈,从那
-
-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
-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是风水不好?还是黄泉之下无颜见父皇?雍正命身后不追随父皇,而在几百里之外另找“万年吉地”。数千名哑巴被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