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百科全书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之一。青海地广人稀,多民族杂居,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卫生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关青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史的文献极其稀少,只有零散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青海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继承发展中医、藏(蒙)医,学习和发展西医,促使全省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形成了集中医、藏(蒙)医、西医为一体的青海医疗卫生事业格局。

一、历史沿革

秦汉至民国 秦汉前青海为羌人地。汉代,随军事发展,汉族人口开始移入青海地区,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医药也逐步传入。唐代,吐蕃王朝统治青海大部分地区170余年,唐蕃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文成公主经青海入蕃联姻,促进了汉医药在青海地区的发展。宋代,吐蕃唃厮啰在河湟地区建立政权,与宋王朝进行贸易的茶互市形成,中药材是其交易的重要内容。明清两代,在西宁设置医官一二名。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青海药材贸易市场日趋繁荣,西宁、大通、玉树等地均有大黄、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市场,西宁开始有中药店铺。湟中塔尔寺、果洛拉加寺等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先后设置“曼巴扎仓”,培养藏医药人才。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青海境内天花严重流行,西宁始设种痘局。清代末期,大通、互助等地相继设中药铺。随西方教会势力的侵入,20世纪20年代,外国传教士在西宁、湟源等地设教会医疗诊所,西医开始传入青海。民国十六年(1927年),青海办起了第一所西医医院——平民医院,翌年扩建并改为青海省立中山医院(今青海省人民医院前身)。30年代,一些接受过近代医学教育的医疗卫生人员来青海,在西宁、湟源等地开设的西医、中医诊所及药店日益增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派员设立青海省卫生实验处,开展巡回医疗、卫生宣传、培训种痘人员及助产护士活动,推进学校卫生工作,为发展青海医疗卫生事业做了一些实事。民国三十年(1941年),青海省政府始设卫生处,管理青海全省的医药卫生工作。卫生处下设4个卫生队,分别管理4个行政区的医疗和防疫工作。农业区各县设种痘局。省政府同时成立民族健康运动筹备会、夏令卫生防疫委员会,行禁鸦片、灭虱治疥之举,因措施不力,收效甚微。当时西宁的夏令卫生活动仅组织市民捕蝇、洒水扫街而已。当时西宁无一处公共厕所,6万多市民只有三四处浴池。广大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迷信盛行,疫病猖獗,缺医少药状况严重。1872年至1949年的78年间,青海发生天花、伤寒、白喉、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大流行约18次,每次流行波及数县乃至全省,患者死亡甚众。肺结核、性病等慢性传染病普遍流行。对牧区群众危害最大的疫,从1854年至1948年,仅19个县就发生116起,死亡1728人。对麻风、布鲁氏杆菌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氟中毒等地方病也无任何防治对策。麻风病患者甚至遭到国民党政府杀灭,1940年在民和古鄯一次就枪杀20余人。1949年9月青海解放时,全省有公立及教会医院、诊所8处,私立诊所19处,病床100余张,卫生技术人员103名,其中西医师9名、医士29名、护士30名。省立中山医院仅设内、外两科,只能做阑尾炎等小手术。西宁和东部农业区各县有民间中医300余名,牧区和寺院只有少量的藏医和蒙医。经济的凋敝和疫病的猖獗,造成人口多生多死低增长、平均寿命低的状态。1933年全省人口101.4万,1947年131.1万,14年间只增长了29.7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工作,45年来,青海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很低的水平上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防病治病的条件初步具备,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有的已消灭,有的已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30岁左右提高到了1982年的60.79岁。

50年代 卫生部门积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清理整顿原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建设和发展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1950年,青海防疫大队和青海民族医疗防疫队先后成立,面向农村牧区,送医送药,重点预防和治疗危害人民健康的性病、麻风病、天花、痢疾等急慢性传染病。1953年在同仁县建成麻风病院,收治全省麻风病患者。1954~1957年,省及3个民族自治州、西宁市、11个农业县的卫生防疫站相继建立。1954年起,全省无天花病例报告。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1981年青海省卫生厅决定,从1982年起不再接种痘疫苗。1958年全省消灭黑热病。1950~1959年,全省用于少数民族免费医疗及专业防治机构的经费达540多万元。1956年,在原省立中山医院的基础上建成青海省人民医院,各州、县也陆续建成州、县人民医院。1958年后,全省公社一级均设立了卫生院,并培训了大量不脱产的保健员和卫生员,以他们为骨干建立大队医疗站。1955年全省农村普遍建立中医联合诊所,马海如、耿子元等一批著名老中医被吸收进入省、市医疗机构工作。1958年建成青海省中医院,各综合医院开设中医科,全省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网络基本形成,千百年来农村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妇幼卫生工作,1952年成立青海省妇幼卫生工作队,各县亦相继建立妇幼保健站,到1965年全省建成妇幼卫生专门机构22个,培训农村接生员2000余名。50年代以后兴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提出了“消灭四害”、“四无五洁”的口号,组织和动员各族人民群众同文盲、迷信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卫生,破除迷信,广泛普及卫生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这一活动迅速发展成为全民讲究卫生、移风易俗的群众运动,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营养缺乏,农村牧区出现了许多营养不良性浮肿、消瘦、小儿营养不良和妇女子宫脱垂等疾病;一些医疗卫生机构被撤销或合并,部分医疗卫生人员被下放还乡或丢弃专业去办农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奔赴农村、牧区防治“四病”,治愈了大量患者。1962年以后,国家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复苏,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22个,病床6634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114名,分别为1949年的30.4倍、63.6倍和59.3倍。全省县、社、队三级医疗网得到充实发展。省、市医院医疗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外科由简单的腹腔手术发展到做心、脑、肾、肝等较复杂的脏器手术;州、县医院均能处理一些疑难病症,做腹腔、难产等手术。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处在蓬勃发展中的青海医疗卫生事业遭受巨大灾难,广大医疗卫生人员深受迫害,医疗卫生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医疗质量下降,许多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但在此期间,根据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大批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农村牧区为群众防病治病,开展以管水、管粪、改厕所、改水源、改炉灶、改畜圈、改良环境为内容的“两管五改”工作,培养赤脚医生(乡村医生),组织合作医疗,促进了基础卫生事业建设。

1978年后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和青海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相继恢复,医疗、卫生防疫、妇幼卫生、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机构得到扩充建设,医疗质量逐步提高,全省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据1985年底统计,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177个,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长了43.2%,为1949年底的43.6倍;病床16896张,为1965年的1.6倍、1949年的168倍;职工总数25349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080名,为1965年3.2倍、1949年的195.3倍。在卫生技术人员中,西医医师以上职称的5862名,中、藏医医师以上职称的1485名,医士职称的2074名,护士2422名,其他技术人员8237名。农村、牧区有村医疗站3282个,乡村医生8837名。全省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56张、医生2人。青海省人民医院已建成为设备较齐全、技术力量较雄厚的全省医疗急救科研中心。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设有在省内牵头的肿瘤、烧伤专科。青海省儿童医院1972年4月建成,1982年被列为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全国13个儿童急救与培训中心之一,建成全省儿童急救中心。州、县级医院配备有较完备的常规诊疗设备,可开展一般外伤、急救业务,处理肝、胆、胃肠等脏器疾患手术的水平明显提高。

二、特点

爱国卫生运动与计划免疫 爱国卫生运动由建国初期的除“四害”、讲卫生的突击性活动发展到目前的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农村改水改厕为内容的经常性活动,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卫生部及时调整卫生政策,提出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强预防保健、加强中医工作”的三大卫生战略,制定了“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全省卫生工作的重点向预防保健和农村牧区转移,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卫生防疫、妇幼卫生、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藏医药科研进一步加强。1979年起,全省实施儿童计划免疫。1990年和1992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的目标。同时,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据1979年至1993年13年间的资料统计,与实施计划免疫前相比,相应传染病发病率,麻疹下降70.74%,脊髓灰质炎下降87.44%,百日咳下降81.8%,白喉下降92.65%。1993年20个县(区、工委)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卡介苗89.14%,脊髓灰质炎疫苗85.77%,百白破三联疫苗83.52%,麻疹疫苗82.77%,“四苗”覆盖率78.65%。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明显下降。据1981年至1990年10年传染病报告分析,前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每10万人2919.17人,后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每10万人1300.65人,后5年较前5年下降55.44%。1993年总发病率为每10万人308.37人。

慢性传染病防治工作成绩 1985年以来,对20个县的60个贫困乡进行了结核病线索调查,查治结核病人1800多名,并基本摸清了结核病在全省的流行和发病情况。1992年以来,乐都、湟中、湟源、互助、大通等县列为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县。同仁、玉树两个麻风病院40多年来在全省共查出麻风病患者1418例,收容治疗1327例,治愈1075例。全省23个县(市)实现基本消灭慢性传染病的目标,达到控制目标的县有6个,基本控制的县有7个。

地方病防治成效显著 青海存在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鼠疫等多种地方病。全省除果洛州外,其他各州、地、市的19个县共271个乡镇是缺碘地区,350多万人生活在缺碘环境中。防治前的1974年,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患者有25万人,经过10年的综合防治,1985年全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控制标准,患病人数下降到了1994年的6.5万人。地方性氟中毒,据1982年调查,分布在海东地区和西宁市各县(区)以及门源、同仁、乌兰等14个县的102个乡镇,有氟斑牙患者149568人、氟骨症患者202人,106.1万人生活在高氟水地区。其防治措施主要是改水降氟。10多年来,居住在高氟水地区30多万人的饮水得到改良,氟病得到有效控制,新发病人明显减少。青海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是喜马拉雅旱獭,人间鼠疫的发生主要是直接接触染疫旱獭而发病。据搜集到的史料,1754年青海就有人间鼠疫发生。青海的鼠疫调查、防治和研究工作起步于1954年,经过40年的努力,调查证实全省28个县镇存在鼠疫疫源地,检出疫源点600个,搜集啮齿动物2目8科4亚科26属43种70457只、蚤类7科12亚科45属106种、蜱类6属16种、螨类8科18属67种,计19043组137905匹,自然携带鼠疫病源体的动物13种、昆虫9种,分离鼠疫菌1233株。其防治措施主要是灭獭拔源、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

妇幼卫生保健工作顺利开展 青海的妇幼卫生工作开始于1935年,当年青海省卫生实验处聘请中央卫生实验处妇产科主任戚美英在西宁开办妇婴卫生室及举办第1期助产护士训练班,开展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1948年底统计,省卫生处妇婴卫生室和省立中山医院全年开展产前检查510人次,接生343人,产后访视890人次。1949年4月,省立中山医院首次设产科病床25张。1950年10月,青海省妇婴卫生工作队成立。1951年4月,该工作队更名为青海省少数民族妇幼工作队。同年,西宁市、湟中县等11个县建立妇幼保健站。到1985年,全省有妇幼保健机构49处、妇幼专业技术人员460人。新法接生率:西宁市95.9%,农业区78.5%,牧业区26.4%;产妇死亡率:城市每万人为8.34人,农村每万人为16.5人,牧区每万人为16.7人;婴幼儿死亡率:城市23.5‰,农村48.4‰,牧区70.2‰;对农村妇女尿瘘、子宫脱垂普查普治,子宫垂脱治愈率80%。

藏医、蒙医、中医等民族医药空前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民间和佛教寺院有散在的民间藏医、蒙医500余名。在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和支持下,青海于1978年从民间吸收中医、藏(蒙)医100名充实医疗卫生机构,为建设省、州、县藏医、蒙医医院创造了条件。到1993年,已建立青海省藏医院、青海藏医学院及州级藏医院6所,县级藏医院17所;县级医疗机构设藏(蒙)医科13个,乡级卫生院设藏蒙医门诊部30多个;有藏医、蒙医1100多名。同时,发掘整理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松巴氏医著》、《秘诀宝源》等藏医药古籍,编了《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临床章节,制定了《藏药标准》。1949年,全青海有中医药人员300余名。1950年以后,吸收民间中医药人员充实了医疗卫生机构。1958年6月西宁市中医院建立,后改建为青海省中医院。到1993年,建成市中医院1所,县级中医院12所;省、市、地、县综合医院设中医科50多个,有病床1000多张;有中医药人员1100多名。

医学科研、教育长足发展 50年代中后期,一些医学工作者开始进行地方病、藏医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高原医学的研究。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青海医学科研步伐明显加快。1978年,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成立。1983年,为适应高原医学研究需要,青海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合并,成立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使高原医学研究从分散的自发性研究进入集中的整体性研究阶段。全省曾组织4次大规模的高原医学考察研究活动,研究已深入到低氧环境下引起的人体组织、器官、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生理、病理、生化、遗传、药理等各个方面。青海医疗卫生人员和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度不同地区的7个民族中,进行了13万多人次科学调查,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高原医学学术论文近700篇。其他如地方病防治研究,已查清青海6种地方病病因、分布情况、流行特点;传染病防治、临床医学研究、职业病防治研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医学教育在近45年的发展中,为青海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养了大量人才。到1993年,青海有高等医学院2所、中等医学专科学校7所,培养出医疗卫生人员2万余名。

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进入90年代后,根据农村牧区医疗卫生需求,青海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向农村牧区转移。重点是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1991~1994年,全省有近40%的乡镇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的危房得到改造,人员、设备都向农村牧区倾斜。

三、近期目标

根据青海基础经济薄弱、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投入不足、服务半径大、地区之间卫生状况和服务水平差距悬殊、医疗保健服务设备落后等现状,“九五”期间至2010年青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以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紧密结合青海医疗卫生现状和人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实际,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小康水平相适应、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的卫生体制和管理模式。到2010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69岁;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增加到6%以上;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卫生室,初步形成县、乡、村相应层次和规模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体系;传染病总发病率较“八五”期末下降30%;继续保持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85%的指标;食品卫生合格率、工业企业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提高5%;农村80%以上的居民生活饮用水得到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40%的城市达到卫生城市标准;健康教育普及率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85%和40%;婴儿、5岁以下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9.69‰、36.12‰和每万人8.31人;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加强鼠疫综合防治,降低旱獭密度和鼠疫流行强度;以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目标,把高原医学、中藏(蒙)医的研究、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充分挖掘和利用青藏高原药用资源优势,有组织、有重点地统筹协调科研力量,完善科研体系,开展医学应用研究和资源开发研究,及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农村,造就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卫生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坚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以突出特色、发展学术、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强中医、藏(蒙)医内涵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服务功能,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地方医疗卫生法规和其他单行法规,逐步修改和废除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地方卫生法规,到2000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卫生法规体系;加强食品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传染病、药品的监督、监测与管理;积极扩大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步骤地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先进适宜的医学技术、信息及现代化管理知识;本着“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和规范医疗卫生人员医德医风、廉洁行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蒙古族的起源和文化特色
蒙古族的起源和文化特色
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传奇色彩的民族。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蒙古族形成了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草原文化就是其中的
淫乱皇后竟然逼幸自己的小叔子
淫乱皇后竟然逼幸自己的小叔子
《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一皇后》中对北魏宣武灵皇后胡氏有八个字的评语:“灵后淫恣,卒亡天下”。如此将北魏王朝最后亡国的原因推到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