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面同秦岭山地相连,东北面与黄土高原相接,东南面与横断山脉相贯,西南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高原连片,西北和北部则隔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同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相望。
青海位于中国中部偏西。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北、东与甘肃省相邻,东南接四川省,南、西南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北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邻,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青海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800多千米。面积72.1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4位。
青海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因此而得名青海省,简称青。
一、地质构造
青海地质构造以昆南断裂为界,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地块由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和晚元古代地质体镶嵌组成,南部地块由新生代、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地质体组成。北部成陆早,南部则较晚。
晚古生代时期 青海北部处于隆起剥蚀阶段,形成相对稳定的大陆和内陆盆地区,接受陆相和陆棚浅海相沉积。昆仑山以南,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是一个巨大的海盆或海槽区,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对北面秦昆古陆发生了很大影响。
中生代时期 青海北部构造运动仍很微弱,以隆起活动为主,而东昆仑南部出现大的褶皱运动,最南部的唐古拉区褶皱隆起成陆,接受剥蚀。中三叠世末,海水由北向南退缩,至白垩纪时,仍处于上升剥蚀状态,全省全部成陆。
新生代时期 全省以强烈隆升为主,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首先表现为大面积的整体断块上升,使青海在原有构造体系基础上又叠加了新构造抬升运动,其结果是,在第三纪上新世末期,高原面海拔为1000米左右,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俯冲挤压,使高原面抬升到三四千米以上。其次,在总体抬升背景下,又伴随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在青海中部尤为明显,如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的形成,盆地海拔为3000米左右,而南北两侧的昆仑山和祁连山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这一构造作用的结果,导致青海北部为山地、中部多盆地、南部为高原的宏观地貌格局的形成。从北而南依次分布着:阿尔金-祁连断块山地、柴达木-共和断陷盆地、昆仑断块山地、江河源高海拔高原、唐古拉断块山地。按相对升降差异性的大小分为两大区,即北部差异性运动明显的断块山地盆地区和南部差异性运动相对较小的青海山原区。第三是第三纪以来,沿断裂带的中基性岩浆喷出活动(如省西南角羌塘高原区的岩浆喷出活动)、张性断裂活动所引起的温泉线状分布和强烈的地震活动。
青海的大地构造单元由5个部分组成:
大地构造单元 祁连地槽褶皱系 基底地层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古生代晚期加里东褶皱造山运动成陆,构造走向北西西,是祁连山地形成的构造基础。
东昆仑地槽褶皱系 基底地层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加里东运动后期结束地槽发育阶段,海西造山运动褶皱成陆。这一构造体系形成的地形,包括阿尔金山、锡铁山、绿梁山、柴达木盆地、祁漫塔格山和布尔汗布达山。
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地槽褶皱系 基底主要为三叠纪地槽沉积,至晚三叠世受燕山运动影响褶皱成陆,构造走向北西。这一构造体系下形成的地形,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布青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
巴塘-结扎地槽褶皱系 位于唐古拉地槽褶皱系的北面,岩层构成主要为上三叠统结扎群和巴塘群。此带自西向东横跨羌塘高原、江源高原和横断山北端的高山深谷区。褶皱和断裂作用均十分发育。主要地形单元有西金乌兰湖、沱沱河沿山原、冬布里山、杂多和囊谦一带的山地山原等。
唐古拉地槽褶皱系 基岩以中侏罗纪海相紫红色砂岩和灰色泥质灰岩为主体。中生代燕山运动褶皱成陆,构造线的总方向为北西西。省内地形单元有唐古拉山北翼、祖尔肯乌拉山(小唐古拉山)、乌兰乌拉山等。
青海地质构造规模大,活动性强,属于新构造时期断块性质的强烈上升区,且相邻断块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活动,因此为中国地震活跃的省区之一。全省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地震区和祁连山、柴达木、托素湖一久治(巴松弧)、乌兰乌拉湖-玉树、唐古拉山、阿尔金山6个地震带。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全省共发生M≥5的地震130余次,并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二、地貌
青海地貌在地质构造作用下,在高度差异上表现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具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基本特征 主要有以下8点:
地势高耸 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点为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位于西部与新疆交界处;最低海拔为1650米,位于东部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省处。地势起伏状况各地差异较大,总体看西部起伏较小,东部起伏相对较大。
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带状展布 地貌基本格局受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运动制约,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大地貌单元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展布。自北而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脉、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共和盆地、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总体来说,北部为山地,中部为盆地,南部为山原和山地。
各地地貌差异较大 从大地貌看,东部多为高山深谷,西部为山原宽谷或宽广的盆地。从气候对地貌的作用看,南部多是高寒气候下形成的冰缘地貌和冰川作用下的地貌;西北部多为干燥作用形成的风成地貌;东北部以半干旱和半湿润作用下形成的流水地貌为主,也具有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黄土地貌特征。从流水对地貌形成的作用看,东部和东南部流水作用强烈,侵蚀和堆积作用活跃,由于河流切割作用,多深谷和峡谷地貌;西部和西南部流水作用微弱,多山原、宽谷、湖盆和平缓的盆地。
地貌垂直方向具有不同外营力分带与地貌形态的成层分异特点 从山脊至深切河谷,一般为极高山现代冰川作用区、高山冰缘与寒冻作用区、高原面冰缘作用区、流水和湖泊作用区等。流水作用往往在河流谷地形成冲积平原、阶地、台地等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多样 无论是外营力形成的地貌,还是形态地貌,类型均较多。例如,外营力形成的地貌有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成与干燥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黄土地貌、重力地貌、构造地貌等,形态地貌有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等。
山脉众多,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 全省共有四大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唐古拉山。它们都有众多的支脉。例如,东昆仑山由北、中、南3列大致呈东西向的支脉组成,北列为祁漫塔格山、布尔汗布达山,中列为阿尔格山、博卡雷克塔格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南列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
盆地广布,多分布于北部地区 分布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大型内陆盆地,属荒漠半荒漠盆地。共和盆地是省内第二大盆地,分布于东部地区,属半干旱盆地,黄河从盆地穿过。其他盆地有青海湖盆地、茶卡盆地、哈拉湖盆地、星宿海盆地、西宁盆地、贵德盆地、民和盆地等。柴达木盆地中,还有多个小盆地,如德令哈盆地、马海盆地等。
由北而南地形呈“马鞍”状 北部有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海拔大都在3500~4000米以上;中部地带多为盆地,海拔多在2000~3300米之间;南部高原海拔大都在4000~4500米以上。
成因地貌 在不同的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多种成因地貌类型。
青海因海拔高耸而冰川作用强烈,冰川地貌成为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地貌类型。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唐古拉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的高海拔地区。除现代冰川作用外,古冰川作用范围更为广泛。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冰水平原、冰碛平原、冰碛台地等。
冰缘作用以冻融作用和寒冻作用为主,主要出现在祁连山的高山带和青南高原的山原上。冰缘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有融冻夷平面、雪蚀凹地、冰缘凸岩等,有的地区还有冰丘、石环、石冰川和石海等。
流水作用在青海分布广泛而强烈,主要地貌类型有沟谷、河谷、河漫滩、河谷阶地、洪积冲积平原、洪积平原、干燥洪积平原、洪冲积台地、洪积台地、干燥洪积台地等。
青海广泛分布着构造湖和堰塞湖,它们在形成演变过程中,经过湖泊的作用,形成各种湖泊地貌类型,主要有湖积平原、河湖沉积平原、盐湖沉积平原、湖积冲积台地等。
青海多风,广泛发育着风成地貌,主要类型有风蚀残丘、风蚀洼地、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沙垄、沙山等。
地貌分区 青海地貌从大的格局可分为3大区:
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山和谷地区 包括祁连山的大部(除东段南部地区外)和阿尔金山全部。祁连山地势从东到西逐渐升高,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上,西部可达5000米以上。本区有一系列的平行山脉,形成山脉与谷地相间排列。大多数山地和一些大河上游冰缘作用强烈,冰缘地貌广布。祁连山的东段以流水地貌为主,西段以干燥作用地貌为主。
柴达木-黄湟中海拔盆地区 位于祁连山(除东段南部地区外)-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由一系列的封闭和半封闭盆地组成,自西向东有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西宁盆地、贵德盆地、民和盆地等,是青海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黄湟”是指日月山以东的黄河、湟水谷地及两侧山地,地貌类型主要是河谷阶地、低山丘陵和中山等。
青南高原区 包括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以南的广大高海拔地区,地势从东到西逐渐升高,山脉有东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多高山和极高山地貌类型。由于河流侵蚀的差异,西部地区主要是江河高原宽谷,东部地区多峡谷和河谷阶地。
三、气候
青海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总的特征是:影响气候的因素较多,气温低,缺氧,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日照长,风大且多,气象灾害多。
影响气候的因素 首先是广大的青藏高原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湿润季风,使青海降水偏少;高耸的地势对其上面大气起着冷热源的作用,使高原对流降水多。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影响,如冬季来自北方的寒潮侵袭全省;夏季既受到中高纬度西风的影响,又受到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第三是地形的影响,如高山山体的屹立,使气温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随山体高度(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加。
气温 青海地势高,因而气温比国内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得多,无论冬季或夏季,等温线都在高原上形成闭合冷中心。年平均气温南北低,中部较高。一般南北地区在0℃以下,最低-4℃以下;中部地带一般在0~8℃之间。月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是: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剧烈,夏季温凉,冬季寒冷。气温日较差较大,年较差较小。积温偏少,≥10℃积温,最高为2914·1℃(循化县),最低为45.3℃(玛多县)。无霜期最高为185天(循化县),许多地区只有几十天,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明显的无霜期。
降水与蒸发 青海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偏少,且分布很不均衡。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地处东南的久治县是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年均降水量为760毫米;西北部的冷湖地区是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年均降水量仅为17.8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至9月份,冬、春季很少。降水变率趋势是,降水多的地区年降水变率较小,而降水少的地区年降水变率较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变率在20%以下,比国内同纬度地区要小。月降水变率一般以12月份最大,夏季较小。虽然青海降水较少,但降水日数相对较多。降水强度较小,且多夜雨。
青海绝大部分地区年蒸发量高于降水量,一般是年降水多和海拔高的地区年蒸发量小,年降水少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年蒸发量大。例如: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为几十毫米至200毫米,而年蒸发量在1000毫米以上;青南高原年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而年蒸发量在700毫米左右。
青海的湿润系数基本上与降水量一致,降水量多的地区湿润系数大,降水量少的地区则湿润系数小。湿润系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太阳辐射与日照 青海是中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这是由于青海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的距离较海拔低的地区短,被大气层所反射和吸收的部分也较少,因而到达地面的辐射量相对增多。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在600千焦耳/平方厘米以上,比国内同纬度东部低海拔地区多167千焦耳/平方厘米以上。太阳总辐射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增。西北部的冷湖地区年太阳辐射量为751.1千焦耳/平方厘米,是全省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年变化,各地略有差异,月总辐射量最大月份多出现在6月,青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则分别多出现在5月和7月。
青海是全国日照时间长的省份之一,年日照时数2328~3575小时,较国内同纬度地区多400~600小时。年日照时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与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相似。东南部的班玛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328.3小时,是青海年日照最少的地区;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是青海乃至全国日照最多的地区之一。
风 青海大部分地区风大且多,愈往西风愈多愈大。各地风速日变化明显,日最大风速多出现在午后至晚10时。风速的年变化较大,最大风速多出现在春季,少数地区则出现在其他季节。风向各地不同,西部盛行偏西风,夏季多静风和偏东风;东部盛行偏东风和北风;东南部没有明显的优势风向。
气象灾害 青海是多气象灾害的省份。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冰雹、霜冻、大风和沙尘暴、黑灾和白灾等。青海有“十年九旱”之说,多以春旱为主,有时也有夏旱和春夏连旱。雹灾多发生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全省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热量条件差的地区霜冻危害较严重。大风灾害多发生在西部,沙尘暴多出现在青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黑灾和白灾不是经常出现,但一旦出现,受灾面积大,特别是白灾,往往造成家畜大量死亡,对草地畜牧业危害很大。
气候类型区 全省共分为10个气候类型区:
暖温半干旱气候区 包括东部的民和、乐都、循化、尖扎、化隆、贵德县的河湟谷地和部分低山丘陵地区。海拔在2250米以下。≥0℃积温为3000~3500℃,年平均气温6~8.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温和半干旱气候区 包括东部的西宁市、乐都、大通、湟中、贵德、尖扎县部分地区,以及同仁、共和县大部。≥0℃积温在2000℃以上,年平均气温3~6℃,年降水量300~400毫米。
温和半湿润气候区 包括东部的大通、湟源、湟中、化隆县大部,循化、乐都和互助县的北部地区。≥0℃积温2000~2900℃,年平均气温2~3.5℃,年降水量400~530毫米。
温和干旱极干旱气候区 包括柴达木盆地大部。≥0℃积温2000~2800℃,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温凉半湿润气候区 包括祁连山中部部分地区和同德、玉树、囊谦县部分地区。≥0℃积温1300~2000℃,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370~530毫米。
温凉半干旱气候区 包括兴海县的北部、尖扎县的西部和贵德县的南部。≥0℃积温1400~2000℃,年平均气温0~4℃,年降水量300~370毫米。
温凉干旱极干旱气候区 包括柴达木盆地边缘部和共和盆地西部。≥0℃积温1200~2000℃,年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
亚寒半湿润气候区 包括青海东南部大部。≥0℃积温570~1200℃,年平均气温-6~2℃,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
亚寒半干旱气候区 包括天峻、玛多县大部,曲麻莱、治多县的西部。≥0℃积温小于1200℃,年平均气温低于-2℃,年降水量一般在300毫米以下。
寒冷干旱气候区 包括祁连山西段和青南高原可可西里地区。≥0℃积温少于500℃,年平均气温低于-4℃,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
四、水文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其水文总的特征是:既有外流区,又有内陆区;湖泊众多;地表径流从东南到西北递减;西部高山冰川广布。
河流 青海河流有两大水系,即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
省内外流水系由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组成。它们都发源于青海西南部,其中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长江和澜沧江从青南的囊谦县分别流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黄河横贯青南和东部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流入甘肃省。河流流域面积以长江和黄河最大,澜沧江次之。省内河流长度,长江流域为9168.3千米,黄河流域为8501.5千米,澜沧江流域为2055.2千米。
省内内陆水系众多,但流程较短,总流域面积占全省河流总流域面积的51.8%。全省共有六大内陆水系,即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青海湖盆地水系、哈拉湖水系、茶卡-沙珠玉水系、祁连山地水系、可可西里水系。内陆河流域总长度为7986千米,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最长。
湖泊 青海是全国五K大湖泊省区之一。其特征是:湖泊众多,且较集中和密集;多为构造湖;既有咸水湖和盐湖,也有淡水湖;湖泊水源补给为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和冰川消融多种形式的综合补给;随着气候逐渐变干,湖泊日趋萎缩,不少湖泊已变成盐湖;湖泊水位年内变化呈冬春低夏秋高。
青海湖泊面积仅次于西藏。据水利厅统计,全省面积在0.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458个,总湖水面积12855.8平方千米。其中,淡、微咸水湖泊300个,湖水面积2722.9平方千米;咸水湖135个,湖水面积8823.0平方千米;盐水湖23个,湖水面积1309.9平方千米。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其次是扎陵湖、鄂陵湖、达布逊湖、哈拉湖、可鲁克湖(见可鲁克湖-托素湖)、可可西里湖等。
地下水 青海地下水有3种类型:碎屑岩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冻土区冻结层水。山丘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是基岩裂隙水,其次是碎屑岩孔隙水和冻土区冻结层水,主要接受降水的垂直补给和冰雪融水补给。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以碎屑岩孔隙水为主,主要补给来源是地表水和降水的入渗。
从全省来说,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分布很不平衡。从流域看,地下水在外流水系地区较多,内陆水系地区较少。外流水系中,地下水在黄河流域最多,其次是长江流域,再次是澜沧江流域。内陆水系地下水以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地区较多,其次是祁连山水系、青海湖水系、可可西里水系,而哈拉湖和茶卡-沙珠玉水系地区很少。
青海地下水的水质绝大部分较好。柴达木盆地山前戈壁带至细土带水质较好;细土带至盆地中心,由于地下水埋藏愈来愈浅,盐化作用也随之加强,矿化度逐渐增高,水质愈来愈差,到盆地底部形成盐水或卤水;湟水流域由于受到地表水污染,下游地下水水质较差。
冰川 青海海拔高,高山多,冰川广布。主要分布于昆仑山、祁连山和唐古拉山。冰川面积为4620.71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7.9%。其中,昆仑山冰川面积占全省冰川面积的43.4%,祁连山冰川面积占28.4%,唐古拉山冰川面积占28.2%。
冰川类型属大陆型山岳冰川,其特点是:积累量和消融量小,活动性弱;雪线海拔高,为固体降水;冰层全剖面呈负温;夏季消融属强辐射消融型;冰舌不能下伸到森林带。
五、植被
青海有各种植物21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约11%。这些丰富多样的植物中,野生种类占绝大多数。
特点 主要有以下6点:
青南高原和祁连山中、西部植物成分具有年轻性 这主要是由于植物成分形成于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因而历史较短。
东北部植物成分较为丰富 由于东部的黄河、湟水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和西秦岭(西倾山)、祁连山交会处,因而植物种类较多,具有过渡性和交会性。
柴达木盆地植物成分具有古老性 这是由于柴达木盆地在脱离海浸后的漫长地质岁月中,基本保持封闭式盆地形态,从而使古老的植物成分得以保留。
寒带、温带植物为主 植物以寒带、寒温带、温带成分为主体,几乎没有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成分。
植物种类少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约有维管束植物111科、600属、3023种,各占全国科、属、种的18.2%、4.3%、0.9%。
本地特种少 大部分植物是从周围地区迁移来的。
植物类型 青海植被型组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水生植被、高山稀疏植被和栽培植被等。植被型有寒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寒常绿灌丛、落叶阔叶灌丛、温性草原、高寒草原,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甸、盐生草甸、草甸、高山垫状植被、高山岩屑坡稀疏植被、农作物、人工牧草等。
分布 青海植被类型经向分布,由东向西呈有规律的变化。由于受地貌和地势的影响,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带的植被类型经向分布有所差异:青南高原由东向西大致是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化草原、高寒荒漠,中部地带由东向西依次是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化草原、温性荒漠,北部地带由东向西依次是温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化草原、山地荒漠。
青海植被类型纬向分布不太明显,东半部和西半部纬向分布有一定规律性:东半部由南向北植被类型依次是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西半部由南向北植被类型是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高寒草原、温性荒漠、山地荒漠。
青海植物垂直分带,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例如,祁连山东部植被垂直带谱(由下而上)是:荒漠草原、草原、山地草甸和寒温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稀疏垫状植被。
青海省植被图
六、土壤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高原条件对土壤有深刻的影响,使土壤具有明显的高原特征。
特点 主要有以下6点:
土壤发育的年轻性 主要表现为多数土壤的剖面分化弱,土层薄,土壤矿物成分分解弱,碳酸钙和铁、锰氧化物再分配微弱等。
以自然土壤为主 由于地处高寒,自然条件严酷,许多地方人烟稀少,广大牧区处于自然放牧状态,农耕地很少,因此大部分土壤受人为影响小,呈自然状态。
高山土壤面积大 青海高山土壤分布于海拔3300~4200米以上的地区,土类有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寒漠土和高山漠土。高山土壤面积占全省土壤面积的一半以上。
土壤粗骨性强 由于气温低,气候变化大,岩石主要是物理风化,加上成土时间短,荒漠地区风蚀严重,因此许多土壤中有较多的砂砾石和岩屑。
不少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 由于气候寒冷,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除荒漠土壤、草原土壤及高山寒漠土、风砂土、新积土、石质土等土壤外,其余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均较高。高山草甸土、泥炭土、沼泽土、山地草甸土、黑钙土、灰褐土、草甸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均在5%以上,最高的超过20%。
某些土壤发育恶化 由于青藏高原不断抬升,气候逐渐变干,土壤生物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寒冻过程、表层砾质化、沙质化、盐碱化在一些地区有所加强,使某些土壤性质变劣。
土壤类型 根据青海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全省有10个土纲、16个亚纲、22个土类。土纲是:高山土、半水成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人为土、盐碱土、水成土、初育土。土类是: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草甸土、潮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灌淤土、盐土、沼泽土、泥炭土、风砂土、新积土、石质土、粗骨土。全省共有167个土种,其中耕作土壤中的土种有36种。
分布 青海土壤类型纬向分布规律不够明显,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土壤类型经向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北部从东到西依次是灰褐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草原土、山地灰棕漠土,中部从东到西依次是灰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南部从东到西依次是灰褐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草原土。
青海土壤类型垂直分布十分明显,但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例如,祁连山南麓土壤垂直带谱(由低到高)是:灰褐土、栗钙土、黑钙土、灰褐土和山地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昆仑山北麓土壤垂直带谱(由低到高)是:灰棕漠土、棕钙土、高山荒漠草原土、高山草原土、高山寒漠土。
七、动物地理
青海动物分布地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大部分野生动物分布在青南高原、柴达木盆地和环湖地区。种类不够丰富,地域差异显著。
特点 主要有以下4点:
动物种类成分比较贫乏 全省有记录的脊椎动物有468种,其中鸟类292种、兽类103种、两栖爬行类16种、鱼类57种。各类脊椎动物种数占全国脊椎动物种数的比例,最低为3.2%,最高为24.6%,明显低于相邻省、区。
高原特色的大型动物 兽类动物多为具有高原特色的大型动物(如牦牛、雪豹、羚羊等)。这是由特定的高原自然环境形成的。
局部地区某些动物种群密度较大 例如:草地分布有较多的啮齿动物和旱獭;青海湖鸟岛在不足1平方千米的巢区,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等候岛10余万只;青海湖、扎陵湖和鄂陵湖集中生长着较多而具有高原特色的裸鲤。
珍禽异兽多 全省共有一类保护动物(鸟、兽)21种、二类保护动物(鸟、兽、两栖、鱼类)46种。
动物区系 青海腹地具有高原特有种动物,在边缘地区则具有明显的过渡成分。特有种兽类有10余种,鸟类、两栖类不多。特有种动物主要有马熊、藏驴、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白唇鹿、岩羊、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斯氏高山鼠、高原田鼠、青海沙蜥、黑颈鹤、藏马鸡、蓝马鸡、长嘴白灵、藏鵐、雪雀等。边缘地区的过渡成分有东部河湟谷地的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的成分以及柴达木盆地的蒙新区和青藏区的成分,其组成贫乏。
动物区域分布及垂直带谱 青海东部和东南边缘地带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原动物,环青海湖地区主要分布有草原和草甸草原动物,西部地区主要分布有寒漠、荒漠动物。
动物的垂直分带因地区而异,一般由低到高依次是农田动物带、森林动物带、灌丛动物带、高山草甸与高山草原动物带、高山裸岩动物带。
八、土地
青海土地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相当大面积土地为冰川、雪山、石山、寒漠、沙漠、戈壁、盐湖、盐沼等,农业生产难以利用。为农业利用的耕地、草地、林地、鱼水面面积不到全省土地的一半。可见,土地可利用率低是青海土地资源一个突出的特点。
土地类型 青海土地类型共有13个一级类型(土地类)和75个二级类型(土地型)。一级类型有河湖滩地及湿地、平地、绿洲地、平缓地、台地、河谷沟谷地、沙漠、戈壁、低山丘陵地、中山地、山原地、高山地、极高山地。
土地分布 青海土地分布具有高原地带性,土地类型呈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复合分布(青南地区和祁连地区尤为明显);但从全省来看,土地纬向分布不够明显,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土地类型经向分布,北、中、南3个部分有明显的差异:北部地区从东到西依次是灰褐土中山地、高寒草甸高山地、高寒草原高山地、高寒荒漠草原高山地、山地荒漠灰棕漠土中山地,中部地区从东到西依次是灰钙土平地和灰钙土低山丘陵地、栗钙土中山地、棕钙土平地、灰棕漠土平地,南部地区从东到西依次是山地草甸土中山地、灰褐土中山地、高寒草甸高山地、高寒草原高山地、高寒荒漠草原高山地、高寒荒漠高山地。
青海土地类型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不同地区的山体垂直带谱有所不同。例如,祁连山东部土地类型垂直带谱(由下而上)是:阳坡为荒漠草原灰钙土平地、禾草栗钙土低山丘陵地、禾草栗钙土中山地、圆柏林石灰性灰褐土中山地、高寒灌丛草甸高山地、高寒草甸高山地、垫状植被寒漠土极高山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极高山地;阴坡为荒漠草原灰钙土平地、禾草栗钙土低山丘陵地、混交林灰褐土中山地、针叶林淋溶灰褐土中山地、高寒灌丛草甸高山地、高寒草甸高山地、垫状植被寒漠土极高山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极高山地。
土地资源特点 有以下6点: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资源评价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
土地面积大,但多数质量差 例如,难以利用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以上。
宜农、宜林、宜牧土地分布相对较集中 例如,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河湟地区、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林地主要分布于省东部和东南部,牧地主要分布于南、北、西部。
三多二少 牧业用地多,水域面积较多,未利用的土地面积多,而林地和耕地很少。据省土地调查1994年汇总资料,全省牧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2.24%,林业用地面积占3.23%,水域面积占3.48%,耕地面积占0.95%,未利用土地面积占50.10%。
耕地中旱地多,水地较少 据省统计局1993年统计,全省旱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9%,水浇地约占30%。
草地多但产量低 草地虽然面积大,但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牧草生长矮小,单位面积产量低(但多数牧草质量较好)。
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图
九、区划
1979年,根据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青海成立了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农业区划办公室,同时在全省开展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到90年代初,这项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6000多名科技人员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此项工作,提交了近400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绘制了1000多幅各类图件,基本上摸清了全省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合理区划,为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各州、地、市、县都相应成立了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农业区划办公室,有的州还成立了农业区划大队。这些机构根据上级的要求,在本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完成的项目主要有: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水资源与水文区划,土壤普查报告,畜牧业资源与区划,种植业区划,森林资源与林业区划,水产资源与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农业机械化区划等。
在各级农业区划部门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同时,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也投入了较多的经费,组织国家、省有关科研和业务部门开展了农业自然资源考察和区划工作。参加此项工作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高原地理研究所、省农牧业综合区划研究所、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省农林科学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省农林厅、省畜牧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地质矿产局等。完成的研究项目有:《青海省综合农业区划》的编写,《青海省1∶100万地貌图》的研制,《青海省1∶100万土地类型图》的研制,《青海省1∶10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研制,《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青海省水文特征》、《青海经济植物志》、《青海经济动物志》、《青海植被》等专著的编写,以及《青海省农村能源与区划》的研究等。
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全省开展了中草药普查,州、县编写了中草药资源报告,全省进行了汇总,初步查清了青海的中草药资源,为开发青海中草药资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