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百科全书

人口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海人口为4.6万人,统计范围仅限于省东部局部地区,缺乏牧业区少数民族人口数据。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青海人口估计为208603人。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1931年全省人口公布为637965人,也未包括果洛、玉树、黄南等牧业区人口,无法与青海现代人口进行比较。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青海人口及人口的各要素才逐步查清。

一、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青海各民族人口发展很快,人口总量发生巨大变化。1994年,全省人口达474万人,比1949年的148.33万人增加325.67万人,增长219.56%,每年平均增长2.64%,高出全国同期人口年平均增长1.83%的水平。人口总量的增加,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两种因素的影响。

原有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及实现世代更替的基础。省际人口的迁入迁出,则加速或延缓了当地人口总量的变化。(见附表)

青海人口自然增长与迁移变化统计表 单位:人

总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省际人口迁移增长率图示见下页:

总人口增长率图

1949~1953年,总人口增长数中,没有统计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省际人口迁移等项目。1954年开始,对上述项目逐年进行了统计。1954~1994年,人口总增加309.99万人,其中自然增加254.71万人,占人口总增加量的82.17%;省际人口迁入迁出相抵后,净迁入55.27万人,占17.83%。人口的自然增长起了主导作用,但在人口总量发展的各个阶段,又有许多差别。

1954~1959年是青海人口增长高峰阶段。1959年,全省有260.01万人,比1953年增加96万人,增长58.53%,每年平均增长7.98%。其中,人口自然增加211375人,占总人口增加的22%;省外净迁入748689人,占78%。1960~1963年,人民生活极度困难,人口自然增长下降和人口大量外流。1963年全省总人口比1959年减少50.27万人,下降了19.33%。由于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4年中自然增加只有69436人。但人口总量下降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口大幅度外流,4年中净迁出572180人,占人口减少总量的113.83%,形成负增长。1964~1980年,出现了第2个人口增长高峰。1980年,全省人口376.9万人,比1963年增加167.16万人,增长79.69%,年平均增长3.5%。其中,自然增加1385065人,占人口总量增加的82.86%;省外净迁入286535人,占总量增加的17.14%。1981~1994年,由于较好地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加放慢,双向流动加快,原来预测从1986年开始的第3次生育高峰得到遏制。1994年,全省人口达到474万人,比1980年增加97.1万人,年平均增长1.65%。其中,自然增加881307人,占人口增加总量的90.76%;省际净迁入89693人,占9.24%。

过去一度认为,青海地大物博,经济上不去主要是因为人太少。于是,不仅对人口自然增长不加控制,而且让省外人口盲目大量流入。1954~1959年,省外净迁入748989人,超过了当时青海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1960~1963年,人民生活困难,被迫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撤销移民垦荒农场,人口大幅度外流,出现了人口负增长。1980年以后,接受了大量盲目增人的教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省外人口盲目流入,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使人口发展逐步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适应。

二、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过程

人口年龄结构不仅影响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而且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有直接的关系。根据4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青海人口的年龄构成见下表。

青海4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构成

对照上述数据和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可看出青海人口年龄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青海4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根据以上分析,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青海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4项指标全部在年轻型人口标准范围内。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由于省际人口迁入迁出的变动,1958~1962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少年儿童系数下降为38.44%,年龄中位数上升为21.36岁,这两项指标已经突破年轻型结构的范围,进入成年型结构;但是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仍停留在年轻型人口结构范围,成为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的人口结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青海人口年龄结构又出现了回升。1964~1982年出现了第二个人口出生高峰,19年共出生1942168人,占1982年青海总人口的49.45%,又成为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出生率下降,省际人口双向流动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又出现了巨大变化,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下降为30.75%,年龄中位数上升为22.46岁,属成年型结构;但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仍是年轻型结构,成为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的人口结构。到2020年,预计青海将进入老年化人口结构。

三、多民族人口结构

青海是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的边远地区。在古代,以少数民族为主。元、明、清以来,汉民族陆续迁入。到1949年底,全省148.33万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48.30%,少数民族人口占51.70%,形成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基本对半的格局。1949年后,青海人口民族结构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省有41个民族,445.70万人。其中,汉族257.89万人,占57.86%;少数民族187.81万人,占42.1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6个主要少数民族:藏族91.22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8.57%;回族63.9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4.07%;土族,16.3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70%;撒拉族7.6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09%;蒙古族7.1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81%;哈萨克族0.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03%;其他少数民族1.3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73%。现有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根据1949~1990年青海民族人口数量、比重及增长速度统计表,1950~1990年全省总人口年平均增长2.72%。其中,汉族人口年平均增长3.17%,如果减掉省外净迁入55万人,年净增人口为2.39%;少数民族人口年平均增长2.21%,略低于汉族人口增长速度。但从1965年开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多高于汉族人口增长。(详见附表)

青海民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1949~1990)

青海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统计表(1949~1990)

四、人口分布

1994年底,全省有474万人,占全国同期总人口的3.95%;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只有6.57人,为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密度倒数第2位,仅高于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

青海人口垂直分布明显。青海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势高耸,许多山头都在现代雪线海拔4400米以上,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广泛分布,既不能发展农业,又不能发展畜牧业,没有人居住,是生命禁区。这类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5%。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青南高原,有牧草生长,可以发展畜牧业,各少数民族主要以放牧为生,人口极度稀少,以玉树、果洛两个自治州为例,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只有1人左右。海拔在2000米左右的东部农业区和西宁地区,气候温和,不仅适宜发展农牧业,工业分布亦多,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46.48人,略高于全国人口密度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海拔高度与人口分布关系极大,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

青海人口水平分布不平衡。根据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为4456952人,其中西宁市(包括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人口2995583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7.21%,土地面积却只占全省总面积的2.84%,人口高度集中在这里,形成农业经济区和城市人口集聚区;西部6个自治州约有人口1461369人,城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2.79%,土地面积却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地域辽阔,人口极度稀少。

青海人口城乡分布变化显著。1949年以前,只有省会西宁市一个城市,共有7万人,城市人口占当时全省人口的4.72%;另外还有一些以集市贸易为中心的小城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省共有30个城镇、194174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58%;乡村人口占88.42%。城镇中,西宁市人口93743人,占全部城镇人口的48.28%;其余29个小城镇共有人口100431人,占51.72%。

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及服务行业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上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新增的格尔木市与西宁市2市人口共293039人。镇共有7个:海西大柴旦镇、海西冷湖镇、海西茫崖镇、大通桥头镇、湟源城关镇、共和恰卜恰镇、海西察汗乌苏镇。7镇人口59833人。2市7镇人口共352872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08%;乡村人口占83.92%。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上述2市7镇人口已增加到797907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31%,乡村人口占79.69%。其中西宁市人口(不包括大通县)571545人,占2市7镇人口的71.6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除西宁市和格尔木市外,又增加了德令哈市,3市人口共785163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63%;除原来的7镇外,又增加52个镇(农业区16个,牧业区36个),全省共有59个镇(包括未批准建制镇24个),总人口842212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8.90%。市和镇人口共1627375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51%。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3.49%。

五、人口的文化素质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青海共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241.01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61.48%。其中,小学118.25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30.15%;初中79.23万人,占20.20%;高中27.17万人,占6.93%;中专9.72万人,占2.48%;大学6.64万人,占1.69%。另外还有识字很少或不识字人口151.20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38.55%。(见图1)

图1 六岁及六岁以上人口文化程度状况(万人)

1990年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如下:大学1488人,比1982年增加685人;中专2182人;高中6095人,比1982年增加973人;初中17776人,比1982年增加3803人;小学26531人,比1982年增加858人。(见图2)

图2 每十万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人)

国家规定,15周岁及15周岁以上人口中,没有上过学的人,识字不足1500字、不能阅读通俗报刊、不能写便条的人,作为文盲半文盲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青海文盲半文盲人口总数1235865人,占1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40.04%,比1982年下降9个百分点;但文盲半文盲人口绝对数却增加了10.04万人。

青海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原来的基础差,人口文化素质仍然很低,具有大学、中专、高中、初中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比例低,文盲率高。

六、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20世纪70年代,青海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号召,间隔期限为4年左右。然而只停留在一般号召方面,缺乏严格的要求和具体实施计划。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后,青海计划生育工作开始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议事日程。1980年11月,中共青海省委发出《关于学习贯彻“公开信”的通知》。1982年6月5日,省政府颁布了《青海计划生育暂行规定》,使计划生育工作由一般号召进入实施阶段。198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大会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1983年,在省委和省政府领导下,开展了两次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了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指导方针,开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1985年12月17日,中共青海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肯定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青海人口盲目增长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转,人口工作开始向有计划有控制的方向转变。1986年4月17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青海省计划生育条例》。这个条例总结了计划生育的工作经验,完善了生育政策,提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对牧业区、农业区和城镇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一二三”胎政策: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确有困难的农民和农村少数民族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牧业区的少数民族牧民,一对夫妇可生育3个子女。该条例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松的生育政策。1992年2月28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再次修改后的《青海省计划生育条例》,使生育政策更加完善。各级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坚持不懈地执行中央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省规定的具体政策,使全省14年中少生80万人,防止了青海第3次生育高峰的过早出现。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武庚叛乱
武庚叛乱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