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秦汉开边以来,中原文化进入青海。南北朝、隋、唐时期,青海地区更成为汉羌、汉藏和西域文化的交融地带。宋、元、明、清时期,河湟地区建孔庙,设儒学,兴办社学和义学,推行学校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则推行宗教寺院教育。民国以后,青海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一、古代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
青海教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1942年在乐都县出土的汉《三老赵椽之碑》中有对护羌校尉、假司马推行教育情况的记述:“乃听讼理怨,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常膺福报。”这是河湟地区推行官方教育的最早记载。公元401年,南凉王秃发利鹿孤采纳祠部郎中史暠的建议,兴学校,行教育,河湟地区出现了文风蔚然的景象。从东晋至隋、唐年间,吐谷浑政权管理青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渐变胡风,遵循华俗,吸收汉文化教育内容。唐时,今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受吐蕃管辖。吐蕃早在公元8世纪中叶就设“妙法学校”,培养医学人才,特别是文成、金城二公主婚嫁后,文化教育之风更在西陲盛行。宋初,喇勤·贡巴饶赛以丹斗寺(今化隆县境内)、白马寺(今互助县境内)为基地,推行经院教育。唃厮啰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中心,弘扬宗教文化。北宋以国家名义建寺育人,广行教化,为中原王朝在青海推行宗教教育的开端。元代在西宁设州学、社学,推行汉族教育,在玉树则建寺弘法,培育宗教人才。明代在农业区设儒学、社学,立教谕,训导充学官,建文庙,取士选才。其间,西宁、碾伯二县共出进士2人,举人3人,贡生8人,武进士1人,武举人1人。清代设府学、县学及社学、义学及书院,立贡院,开科取士。从乾隆年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的160多年中,青海地区共出进士7人,武进士3人,举人24人,武举人31人,贡生100余人。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推行
清末民初,现代学校教育在青海开始推行。1906年,西宁府五峰书院改为西宁府中学堂,8所县级书院分别改为高等小学堂,社学、义学改为初等小学堂。为加强“兴教劝学”活动,西宁、大通、乐都、湟源等县先后设立了劝学所。1926年前后,劝学所改为教育局。据1928年统计,青海地区有初级小学228所,学生6660人;高级小学37所,学生1990人;中等学校3所,学生300余人。
1929年青海建省后,设立教育厅,加强了教育管理。1932年,青海教育厅开始推行“短期义务教育”,并制定了《学龄儿童强迫就学办法》。按照国民教育实施纲领的规定,国民教育普及以五年为期,从1940年8月至1945年7月底,要求每保设一所小学,入学儿童达到学龄儿童总数的90%以上。但由于人民生活贫困,无力送子女上学,这套强迫就学的办法未能收到预期效果。此时,先后建立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一师范、省立女子师范、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及乐都中学5所中等学校,共有学生570名,教职员工84人。抗日战争时期,青海是抗战的后方,内地不少知识分子相继到青,充实了青海教师队伍。1938年马步芳推行民众识字运动,在全省设立民众学校47处,民众夜校228所,民众识字班824处,妇女识字班324处。凡年龄在17岁以上、50岁以下不识字的人,均要分期就学。尽管如此,至1949年底全省文盲仍占总人口90%左右。当时,虽然成立了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和蒙藏文化促进会等组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仍然十分落后,发展极不平衡。1949年,全省仅有1所民族中学,109所民族小学,140名少数民族教师,4911名各少数民族学生。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贵德县石乃亥筹建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0年,将中央政治学校西宁分校改为国立西宁师范学校。1943年,又将原管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立湟川中学改为国立湟川中学。青海省政府于1940年左右,先后在贵德、化隆、民和、湟源、互助、大通等县设立了师范学校和中学。至1945年底,全省有小学947所,学生51532人,教职员工250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8.2%,每千人中有小学生34.4人。全省有中等学校17所,学生2439人,教职员工435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步芳为了阻挠解放事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加强对青海的统治,迫使外来知识分子离开青海;另一方面集中财力扩充军备,大量削减教育经费,减少学校。仅1946年就撤并了乐都中学、贵德中学、湟源中学、大通简师、化隆简师、民和简师等8所中等学校,将学生并入西宁中学和西宁职业学校,造成青海教育事业的倒退局面。至1949年底,全省有小学717所,与1945年相比减少230所;在校小学生40540人,与1945年相比减少10992人;教职员工1629人,与1945年相比减少8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4.1%(牧区2.4%),平均每千人中有小学生26.7人(牧区3.8人)。
民国时期,青海没有高等学校,但青海籍学生在外省上大学的约有500余人。循化县的邓春兰女士,于1919年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要求北大解除女禁,招收女生。邓春兰于1920年入北大,成为青海第一批进入北京大学的女大学生。同时还有10余名青海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邓春膏、邓春霖兄弟以及张钊留学美国,分别获哲学博士和兽医学博士学位;魏英邦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邹国泰留学日本。寺院教育在培养宗教职业者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佛学大师喜饶嘉措、土族喇嘛朱福南等,不仅是著名的藏文学者,也是青海民族教育的开拓者。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青海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青海的教育事业在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新中国建立后前17年的青海教育
接办和改造旧学校 1949年9月,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处接管了旧的教育行政机构,派出军代表接办省会西宁的各中等学校。1950年1月成立青海省文教厅。按照省军政委员会关于《目前中等学校几个问题的指示》精神,废除了国民政府在学校的“训育”、“实施导师制办法”等旧的管理制度,取消了“公民”、“军事训练”、“童子军训练”等课程,并根据当时的教育方针,开设了马列主义政治课,建立了教导合一的教育教学制度。1950年下半年,开始在全省各中小学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少年儿童队组织。除组织教师在职或离职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外,还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改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引导教师在实际斗争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实行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省文教厅从1950年3月开始,对中等学校和部分小学进行了调整,在乡村小学实行“民办公助”。1952年下半年,将全省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办,完全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为保证工农(牧)子女优先入学,1950年制定的《青海文化教育工作计划》规定:“各阶层子弟均有入学机会,但必须着重扶持各民族工农及其他贫寒子弟入学。”同时采取了免验文凭、放宽年龄限制和考试标准、增加人民助学金、设置贫寒学生补助金等措施,给工农子弟入学创造了条件。1952年,中等学校的工农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5.5%。
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大力整顿和恢复旧有民族学校的同时,1949年12月在西宁建立了民族干部训练班(后改为民族公学),培训少数民族干部。1952年,省文教厅利用塔尔寺举行朝拜活动的机会,召开了有藏族千百户和蒙古族盟旗长以及各族热心教育事业代表人物参加的民族教育座谈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动员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上层人士协助政府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省人民政府还就发展牧区民族教育作出了规定: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创办民族小学,使用本民族语文教学,选拔和培养本民族知识分子担任教师,学校各项费用由政府补助。为了加强对民族教育的领导,1952年省文教厅设立民族教育科。到1952年底,全省有民族小学42所,少数民族中小学生19577人,比1949年增加了近3倍。
创办高等教育 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1956年创建了青海民族学院和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开创了青海高等教育之先河。6个民族自治州都成立了民族师范学校,全省中等专业学校达11所。至195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1475所,在校学生169116人,教职员工6175人。其中民族小学467所,在校学生38482人;民族教师802人,占全省教师的15.5%。工农(牧)业余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有7万多人脱盲,2.7万人进入业余初、高中班学习。全省扫盲班学员达到16万多人。
教育大跃进与调整 在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中,青海创建了一批大、中学校,致使新建院校的数量大大超越了本省人力、财力、物力所能承担的限度,造成了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及教育内部比例的严重失调。为了纠正失误,从1961年开始的3年中,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1963年高等学校由1959年的7所(在校学生4007人,教职员工1211人)缩减为1所,在校学生782人,教职员工251人;中等专业学校由1959年的46所(在校学生13774人,教职员工2286人)缩减为10所,在校学生1756人,教职员工372人;普通中学由1959年的63所(在校学生20900人,教职员工1479人)缩减为33所,在校学生9400人,教职员工1147人;小学由1960年的2272所(在校学生27.28万人,教职员工6941人)缩减为1179所,在校学生11.53万人,教职员工5052人。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从1963年下半年起,全省教育事业又开始稳步发展。到1965年,全省高校在校学生566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7842人;农业职业中学发展到12所,在校学生2039人;小学在校学生30.95万人。
总的来看,“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到1965年,全省大中专院校已培养大学生3274人,中专生10308人;各级各类民族学校也发展到598所,在校生达8.9万人,少数民族每1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64.3人增加到1038.1人。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师被当作“臭老九”批斗,有的下放劳动,许多教师离开教育岗位,教师队伍遭到严重摧残。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无计划,上课无教材,考核无标准,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等一些学校被撤销,校舍被占,财产被瓜分,图书资料散失。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全部停办,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农村农民夜校被政治夜校取代,致使新文盲急剧增加。职工队伍出现了“三低一缺”现象(即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低,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新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1978年以来,青海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制定教育法规,使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学校秩序 粉碎“四人帮”后,全省教育战线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推倒了压在广大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平反了1000多人的冤假错案,批判了“朝农经验”、“白卷英雄”、“马振扶中学事件”,消除了“读书无用论”的流毒。在澄清是非的同时,整顿、调整和充实了各级学校的领导班子,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重新确定了一批重点中小学,迅速扭转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混乱局面,恢复了正常的学校秩序。
确立和落实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发展教育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一定要真正把教育提到战略重点位置上来。”为了切实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各种类型的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指示》等重要文件,并立足省情,制定不同时期教育工作的总体任务、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具体措施,就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明确指示,保证了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深化改革,构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机制 1985年,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从而使教育进一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轨道。青海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①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县设立主管教育的县长,乡(镇)成立了由主管乡长负责的教育委员会,村设教育村长,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落实到乡村。②改革教育结构,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基础教育。本着“加强小学,调整初中,控制高中,发展职业中学”的原则,调整了布局,改革了学制,消除了“虚肿”现象,加强了小学教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③对高等学校的专业、层次进行了合理调整。在办学层次上,把经济建设急需的专科人才放在重要地位,扩大了专科招生名额,使本、专科比例由1983年的1∶0.3上升到1994年的1∶0.8。在专业设置上,有的专业停办,有的专业合并转向,有的学科拓宽了专业面,新增了经济管理等7个专业,改善了专业层次比例失调的状况。④改革招生、分配、考试制度。在招生制度上,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委托代培、自费生等;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优生优分;在考试制度上,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⑤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大中专院校贯彻文理渗透原则,调整了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新的科学理论。中小学增设了人口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课程,并开展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目标教学”、“复式教学”、“双语教学”等多项改革实验。在100所小学进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提高小学生能力水平的联合革新计划。⑥改革成人教育。在农牧民中普遍开展了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了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职工教育由“双补”转向岗位培训和中级技术培训。成人学校实行联合办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推行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行经济、教育一体及三教(普通教育、职工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农科教结合,并使“星火”、“丰收”、“燎原”计划相互联系。⑦加强德育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使学生活泼健康成长。高等学校针对学生思想情况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情教育,改进和加强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结合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开展科教服务活动等。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教育厅设置了德育处,州、县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规模较大的中学成立了政教处,建立和健全了德育机构,并在全省范围内确定20所中小学进行德育试点。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①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设立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42.8万元,评选奖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开展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落实了教师的各项待遇,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②注重教师培养工作。采取以省内培养为主、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原则,新建2所师专和9所中等师范学校,并扩大了师范院校招生人数,以便培养新教师。此外,先后由广东、山东、陕西等地代培师范生2000余名,从外省借用和招聘教师300多名,从而缓解了教师紧缺的矛盾。③多渠道培训教师。除选派教师离职进修外,倡导教师在职进修,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学习和自学考试,并通过举办各种短训班、讲习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④加强师德教育。全省开展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活动,树立了全国劳模赵盛世、李守娴、刘让贤等一批为人师表的典型,表彰了600余名先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历史性的成就 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政部门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为教育办实事的风气逐步在全省形成;教育投资逐年增加,社会集资和捐资等多渠道集资活动已形成风气,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在青海已形成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1994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达5134所,比1949年增长6倍;在校学生104.93万人,为1949年的24倍;教职员工6万余人,为1949年的30倍。
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1994年,青海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6.4%,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区)有17个,占全省总人口的56%;占全省人口21.7%的城市、工矿区基本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1994年与1949年相比,青海幼儿园由2所发展到205所,在园幼儿由320人发展到63920人,增加近200倍;小学由717所发展到3457所,在校学生由40500人发展到443799人,增加11倍;普通中学由3所发展到471所,在校学生由705人发展到191932人,增加272倍。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有序发展。1994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由1949年的5所发展到34所,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683人发展到12786人。农业职业中学则有32所,在校学生10792人,教职员工803人。
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得到较大发展。青海高等教育事业始于1956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到1994年底,全省有普通高等院校7所,毕业生2195人,在校生8039人,教职员工2989人(其中专任教师1421人)。从1978年开始,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医学院先后招收研究生,开始了青海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
成人教育形成体系。兴办了成人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及成人自学考试,形成由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成人教育体系。1994年底,青海有成人初等学校447所,其中扫盲班426所,在校学生63806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455所,在校学生23874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9133人;成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3413人,教职员工685人。
少数民族教育起步晚,发展快。1949年以前,青海少数民族文盲、半文盲达到90%以上;有的少数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在青海,少数民族学校开设也较晚,少数民族在校生的比例很低。1949年9月以后,40多年来,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民族教育已初具规模。1994年底,青海专设的民族学校共1574所,占全省普通学校总数的37.34%,其中高等学校2所,民族中专13所,民族中学82所,职业中学2所,民族小学1475所。连同进入普通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总数26088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5.58%。其中,大学生2659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08%;中专生633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9.51%;中学生5098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6.56%;职业中学生180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6.75%;小学生1871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2.16%;特殊教育学生3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1.44%;幼儿园幼儿11949人,占在园幼儿的18.69%。少数民族成人高等学校学生44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2.89%;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857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70%。少数民族教职员工14862人,占全省教职员工总数的25%。青海已初步形成省有民族学院、民族师专,州有民族中专、民族中学,乡有民族小学,部分村有简易小学的民族教育体系。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也很快,效果颇为显著。1994年底,全省有寄宿制小学284所,寄宿小学已成为牧区办学的主要形式。6个民族自治州的29个县都办起了民族中学。此外,在穆斯林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办起了6所回族、撒拉族女子中学,基本满足了回族、撒拉族女孩要求入学的愿望。除民族高等院校外,其他高等院校还办起了民族班。
1991年青海开始实施希望工程,至1994年底已筹资420万元,建立了14所希望小学和15所帐房小学,使1690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希望工程还为12名大学生、73名中学生颁发了特别奖学金,并向贫困地区捐赠了价值30多万元的教学器材。
建立了一支多民族的教职员工队伍 1994年底,青海有教职员工60053人,其中普通教育教职员工58012人,专任教师48231人;成人教育教职员工2041人,专任教师724人。中小学教师中,按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2.24%,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5.08%,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39.87%。
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980年,全省教育事业费支出5839.7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9%。1993年,教育事业费支出28075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2.76%,比上年增长18.32%。1994年,教育事业费支出36995.6万元,比1993年增长31.77%,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14.59%。同年,西宁市教育事业费支出6865万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3.9%,比上年增长48.8%。此外,多渠道集资改造校舍危房成绩突出,仅1988~1990年,全省集资就达15109.99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65.4万平方米。经费投入的增长,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94年,全省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校舍面积分别达189.25万平方米、163.03万平方米、53.95万平方米、31.34万平方米,学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积小学生为4平方米,中学生为8平方米,中专生为42平方米,大学生为43.7平方米。高校图书馆藏书达198万册,普通中专图书达530万册,普通中学图书达150万册,小学图书达45万册。
培养了一支多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和大批劳动者 1949~1994年,全省累计培养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3101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80954人,普通中学高、初中毕业生1236425人,小学毕业生1666967人,从而提高了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基础。
-
-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 相传夏桀攻打过岷山,得到了两位名为琬和琰的美女。这两个女人不仅长得妩媚,还很会跳舞,桀陷入了对她们的迷恋,还把她们的名字刻在了华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
-
- 雍正被恐吓之谜
- 雍正游玩西湖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恐吓信,这封恐吓信信的主人又是谁?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竟然让威风八面的皇帝吓了
-
- 朱熹有没有私通小尼姑?
-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提倡礼教伦常,然而,却有人传说朱熹曾勾引过小尼姑,而且还不止一个,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