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百科全书

社会科学

从古至今,青海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涉及多门学科。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研究较多的有历史、文学、语言及民族等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展,80年代后更增加了许多新兴学科,在青海地方史、青海地方志、民俗学、藏学、格萨尔学、民族学、宗教学等有地方特色的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一、发展阶段

1949年以前,青海在社会科学方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专职研究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50~1965年 青海社会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50年代初期,青海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配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在政权建设、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进行的。1958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创办了综合性理论刊物《红与专》杂志(月刊),在国内公开发行。从创刊到1961年停刊,共出版51期,发表了240万字的社会科学文章。1965年,中共青海省委成立写作组。在这期间,研究人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一些注释性的研究,向广大干部群众传播和普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对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少数民族问题等进行研究和探讨,开展了一些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方面的调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撰写了一批普及读物、论文和调研报告。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阶段,社会科学研究处于停顿状态,人员下放,科研活动中断。

1978年后 社会科学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研究队伍不断壮大。1978年10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成立,这是青海最大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下设办公室、科研组织处、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社会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藏学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所、文献情报所、《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1981年青海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筹备办公室成立,于1987年9月召开的首次代表大会宣告正式成立青海省社会科学联合会,1992年8月改称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80年5月,青海民族学院成立民族研究所,下设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民族语文、民族教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等研究室。1984年,青海师范大学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室和地方史研究室。1986年6月,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1991年3月,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一些学术团体也相继恢复、建立和加强。至1994年底,青海省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31个,专业研究人员有51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58人);省一级学术团体有85个,会员22000多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2700人);青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中有3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3人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2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党政机关对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省直部分厅局和部分州、地、市、县委,都相继建立了调查研究机构,工作人员有300多人。现已形成一支由专业研究机构、党校、大专院校、党政部门、地方志编纂机构以及军队系统等研究人员组成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科学研究由过去零星的、分散的研究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的研究。由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进取,潜心研究,1979年以来是取得成果最多的时期,至1994年底,已撰写和出版各类专著、编著、译著、教材450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42000多篇,其中620项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研究特点

40多年来,青海社会科学研究特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加强应用研究,坚持为现实服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青海省委提出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三兼顾、三为主”方针。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研究兼顾,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以应用研究为主;全国性问题与青海地方问题研究兼顾,以青海地方问题研究为主。青海社会科学工作者注意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选取科研课题,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撰写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论著。其中,卞耀武、窦汝广、蔡申鹤的《青海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和陈方澜的《从资金角度观察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其应用价值高而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张逢旭等编著的《青海畜牧》、张忠孝编著的《青海旅游资源》、祁明荣等编著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和施永祥著《青海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等论著,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为了更好地为领导机关决策服务,青海先后成立软科学研究机构9个,专职人员有100多人。《青海省2000年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青海乡镇企业区划研究》、《青海省工业经济效益分析和对策研究》和《柴达木地区国土经济动态仿真系统工程的研究》等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青海理论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视对文、史、哲、经济等传统学科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开拓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在社会学、人口学、考古学、民俗学、档案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高原老人学、民族法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王毅武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聂文郁著的《王勃解》、张广志著的《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喻良新著的《检察程序概论》、钱应学等主编的《中国民事审判学》、创平编著的《立卷手册》、李克郁主编的《土汉词典》、朱世奎主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程》、赵宗福著的《花儿通论》和张伟的《人口控制学构想》等,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徐澄清、黄树勋的《论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文,发表于《红旗》杂志1993年第3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和好评,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立足青海,突出地方特色 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1991年5月制定的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中有70%有地方特点。如青海少数民族问题、青海地方史、青海地方志、中共青海地方组织史等地方性研究课题,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撰写和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其中,《青海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16本)、陈云峰主编的《当代中国的青海》、黎宗华、李延恺著的《安多藏族史略》、山木旦主编的《新编藏文字典》等,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青海简史》、《柴达木开发史》、《中国藏族部落》、《甘青藏传佛教寺院》等,获青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格萨尔集成》获省级荣誉奖,并获中宣部和国家出版署第五届图书大奖二等奖。至1994年底,县志和专业志已出版27部,在1993年全国优秀地方志书评选中有10部获奖:《祁连县志》、《门源县志》、《共和县志》获一等奖;《大通县志》、《湟中县志》、《民和县志》、《乐都县志》、《西宁市志·地名志》、《西宁市城西区志》等获二等奖;《达日县志》获三等奖。此外,《青海省社会经济统计年鉴》、《青海教育年鉴》、《海西年鉴》、《青海柳湾》、《青海少数民族》、《青海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等,也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学术交流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 1979~1994年,全省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和举办各类培训班970期(次),有12万多人参加了学术活动。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举办的全省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系列研讨会”、“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列研讨会”、“青海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都有一定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表彰。同时,还先后聘任和接待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教授来青海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活动。1988年5月,青海省教育厅与美中师范教育联合会在美国签署了关于教育交流和合作协议书。青海师范大学与美国州立布卢姆斯堡学院、青海教育学院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青海还组织两个教育代表团共9人分别访问了美国和日本,选派了8名学者、教授赴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科威特等国访问和进修,并派遣教授、学者赴香港、澳大利亚、埃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与外省市的学术交流中,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每年有150多人参加兄弟省市的学术讨论会、研讨班、报告会,博采众长,提高了学术水平。青海出版的社会科学刊物有《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青海教育》、《攀登》、《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青海金融》、《青海环境》等28种,为培养人才、反映科研成果、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改革,解放科研生产力 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把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完成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1992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1978年以来,在人才管理方面,全省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了聘任制。1992年3月省人民政府制定了《青海省选拔和管理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试行办法》。在科研课题规划管理上,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1991年制定了省社会科学事业“八五”规划,1993年4月制定了《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及课题资助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1988年8月还制定了《青海省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青海省专家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试行)》。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和青海省教育厅也分别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从而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青海省社会科学评奖活动共进行了3次,第1次是1986年7月,评出优秀科研成果105项;第2次是1989年11月,评出优秀科研成果200项;第3次是1993年6月,评出优秀科研成果315项。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专业学会也举办了定期或不定期的评奖活动。在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和晋升方面,1987年3月,青海省职改领导小组制定了《青海省贯彻执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青海省劳动人事厅职称改革办公室和省社科研究系列领导小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制定了青海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破格评审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条件》和《研究系列专业职务考核办法》等,逐步建立公平竞争、人尽其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充分体现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世纪即将来到,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青海社会科学研究今后将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要把青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在重视和提高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加快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做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工作,抓好队伍建设,培养跨世纪的科研人才;积极促进省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努力为省委和省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甘罗斗丞相
甘罗斗丞相
甘罗从小聪明,才智过人,说话精练。一天,父亲从外回来,问他:“你刚才做了些什么事?”甘罗回答道:“堂前扫地,笼内捉鸡。”父亲不耐烦,指责他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大诗人。他担任过楚国的大臣,参与国家内政和外交大事。为了使楚国强盛,屈原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