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
数千年的青海文明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柴达木地区的先民用的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耜具和砍伐器等。距今约六七千年前,黄河上游中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拉乙亥文化。从贵南县拉乙亥乡出土的1400多件各种文化遗物看,打制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石刀、研磨器等。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研磨器,表明当时采集农业已经出现,磨制粗细的骨锥、骨针等则表明那时的人们已知缝制衣服。距今4000~5800年前,青海境内又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这个时期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和畜牧业为辅。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用石斧、石锛、石凿等工具伐树种地,用锋利的石刀、石镰收割谷物。制陶业已相当发达,尤以精美的彩陶器著称于世。原始的纺织业是捻线和编织物结合的手工业,使用陶或石刻的纺轮,用骨针缝制衣物。到3600~4000年前,出现了齐家文化,其显著的特征是出现了冶铜业,红铜器有刀、锥、指环、凿、斧等。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一面青铜质铜镜,标志着青海此时已进入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制陶业也有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始使用慢轮修整法。当时住房已用石灰抹墙壁。距今2600~3500年间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冶铜业有了更大发展,毛纺织品有毛布、毛线、毛绳等,人们身着毛织衣物,脚穿牛皮革履,身佩各种装饰品。
一、汉代至明代的科学技术
汉代,铁犁牛耕、冶铁、漆器、水磨、制砖等技术相继传入青海。羌人已修渠道,引水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青海境内出现了最早的古桥、古渡、用大船连接的浮桥、木制车和牛羊皮筏子,从而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公元5世纪,吐谷浑人曾在今循化县境内黄河上建起第一座无墩柱、伸臂木梁结构的实体桥——河厉桥,其结构、技术均十分先进,使用达1000年之久,为青海少数民族科技增添了光彩。吐谷浑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畜牧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开展,从波斯引进良种马,与青海当地马杂交,其后代称为“青海骡”,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名噪一时贡献朝廷的宝马。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带去了大量谷物种子、药物等,传授种植业、手工业及医术等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吐蕃汲取汉医学、印度医学,逐步形成藏医学。公元8世纪,藏医巨著《四部医典》问世。宋元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简单的农牧业生产工具及制造兵器的手工业较发达,最负盛名的是铁器制造锻甲已用冷锻技术。曾在陕西任职的沈括说:“青海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欲以验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可见其锻造技术之精,制造铠甲之良。到了明代,青海以日月山为界的东西农牧业分野日渐明朗,建筑业已达较高水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修建乐都瞿昙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修建塔尔寺建筑群。这些寺院建筑综合汉、藏、回族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青海古代的建筑艺术水平。明初,内地匠人来青海开办铸造作坊,曾采用分散化铁集中浇铸法,与兰州炉院一起生产出长5.8米、重10吨的兰州黄河浮桥铁柱,可见当时的冶铁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唐长庆元年(821年),刘元鼎著《使吐蕃经见记略》,记述了黄河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等。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招讨使都实等人探黄河源达星宿海,并绘制了河源图。元延祐二年(1315年),潘昂霄撰写了《河源志》。
二、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传入青海,青海的科技获得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科技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员拉锡、舒兰绘制了《星宿海黄源图》。后又派人绘制了西海(青海)西藏舆图。由于条件有限,图中没有高程标记。1840年鸦片战争后,匈、俄、美、英、法、德、印度等国的学者相继来青海考察,绘制地图,采集标本,撰写著作,为研究认识青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39~1941年,孙建初调查门源等煤矿点,撰写成《西北煤田纪要》。1943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谢文辉、黄见齐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寿乐、孙继商组成西北盐产调查团,来青海实地考察茶卡盐池的地理、地质环境、矿物成分以及盐质和盐量。1947年12月,国民党政府经济部组织甘青新边区及柴达木盆地工矿资源科学考察队到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考察,测量绘制了地质图、构造图和横剖面图,提交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油田地质简报》。这个简报成为青海第一份石油地质调查报告。
医药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塔尔寺建立了“曼巴扎仓”(医药学院),陆续培养出一大批藏医药人才。清乾隆年间,“寿春堂”中药店在西宁开业,前店后场,中药开始在青海迅速发展。1835年,藏医药学家帝玛·丹增彭措撰写成《晶珠本草》,收载药物2294种,并记述了藏药适地、适时采集以及拣选、炮制、配制等7道加工工序和工艺。1914年,西宁建立基督教诊所,西医始在青海诊治疾病。
工业 清光绪年间,在大柴旦湖边就有工匠用硼土炼制硼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锡铁山设铅矿局,采炼铅锌。1940年,中央工业试验所西北分所派博士戈福祥和工程师盛洪泽在青海创建海阳化学厂,生产出硫酸、肥皂、火柴、马刀、皮革等。1941年2月,青海第一台29千瓦柴油发电机发电。1946年,马步芳成立西北机器厂,配置了机床、钻床、发电机等设备;还创办了洗毛厂、芳惠棉纺厂和义源军用被服厂。
交通和通信 1913年,架设平番(今永登)至西宁第一条电信线路,始通电报。1929年,西宁有了市内电话。1931年,西宁至省内外无线电报电话首次开通。1933年,青海首次采用铅活字版直接印刷技术。1924~1925年,青海购进第一辆汽车。从此,青海公路有了很大发展。1931年,修建了乐家湾机场。
农业 中华民国时期,青海曾先后设立10处农业试验场。20世纪40年代,土壤专家马溶之、席连之、陈恩凤、周昌之等到青海,按水、热条件对青海东部和柴达木与海西荒漠区土壤作了分类。1935年,《西北农学社刊》第二卷第一期刊载李自发撰写的《青海园艺事业述略》一文,记载青海园艺最发达者为贵德、乐都、民和3个县。1927年,西宁道尹林竟在西宁开辟苗圃4.5亩,为青海育苗之始。1942年,青海开始生产牛瘟脏器疫苗、抗牛瘟血清等疫苗,开展防疫。1941~1943年,青海建设厅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了曹家堡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1947年9月竣工通水,这是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现代仪器测绘和科学理论指导设计、施工的农田水利工程。194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民和县享堂设水文站。1936年11月16日,马伟建立西宁测候所,结束了青海无正式气象资料的历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科学技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青海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青海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初步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局面。
农牧科技 1951年5月,青海农业试验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前身)成立。1959年4月,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学院前身)成立,科技人员从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1994年的60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近千项,1/3以上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突出的科研成果有:春小麦新品种——青春533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春小麦新品种——高原338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下寨65马铃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精液冷冻保存研究获省1983年重要科技成果一等奖,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育种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盐湖科技 1957年,以柳大纲教授为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调查队,在大柴旦湖表面卤水区底部发现柱硼镁石,在察尔汉盐湖发现光卤石矿。据此,于1958年建立察尔汉钾肥厂和大柴旦化工厂。1964年,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成立。30多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有上百项,其中相当一部分成果已用于生产,指导生产,为中国的盐湖化学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设计了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钾肥的青海钾肥厂,已生产多年。
石油科技 30多年来,找到油气田22个,取得400多项石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项,初步研究并探明了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储存规律和勘探开发前景。
机械科技 全国59个单位的341名科技人员沿青藏铁路进行了多门类的研究试验,撰写成《青藏铁路建设用机电产品研究试验报告汇编》,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工业部西宁高原机电工程研究所于1985年撰成《发动机高原低温冷启动的研究》。1988年,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作研制的水平连续铸铁型材流水线,填补了国内空白。1983年,青海第一机床厂设立数控加工站,并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和日本法那克公司联合设计制造xH754型卧式加工中心,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主要设计者许祥泰。
化工科技 全省有化工科研院所4个。历年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奖以及省科技进步奖达百项。氧十八同位素,填补了国内空白,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交通工程 由于青藏铁路穿过多年冻土地带、沙漠、盐湖、沼泽等地区,科研单位在施工部队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了48个项目130多个专题的科研实验工作,保证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已建成公路交通网。
医药科学 1980年,青海省人民医院戚振乙进行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983年5月,省人民医院辛骥、李文庆等进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式成功。同年7月,该院治愈一名烧伤面积达98%以上的患者。1983年10月,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成立,有科技人员160多人。50年代,国家和省开始对高原病进行研究,仅1978~1988年,就有16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8项获卫生部级奖励,38项获省级奖励。80年代,有关部门同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联邦德国、瑞士、印度等国及联合国组织就高原医学、地方病、藏医药学进行了科技交流。
四、青海科学技术的特点
青海的科学技术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高原农业科学研究有一定实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极为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先后成立了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青海省农技推广站、青海省草原总站等科技机构。州、地、市、县根据地区特点,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现已形成省、州(地、市)、县、乡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以农业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为一条龙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1949年以后,曾先后育成小麦新品种青春5号、高原338、青春533。在快中子6×10积分通量照射阿勃小麦干种子中,诱变出4个抗病突变体,进而选育出抗锈性较强的辐射阿勃1号小麦品种。小麦一年4代的加式繁殖技术也获得成功。此外还育成油菜新品种青油2号、4号、6号、10号和门油3号、浩油5号,蚕豆青海3号,青稞昆仑1号,草原7号豌豆,马铃薯下寨65号、高原8号。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成功,使马铃薯生产获得很大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96亿千克提高到1994年的约12亿千克。
畜牧业科技取得了丰硕成果 1976年育成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1987年育成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新品种。对牛、马、猪也进行了良种改良。青海牲畜疫病种类多,危害严重,为加强疫病防治,先后研制成肉毒菌苗、黑疫病菌苗、三联菌苗、大肠杆菌病毒苗、MB32号弱毒菌苗、C型肉毒梭菌苗和外毒素。为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缺草的问题,采取牧草引种驯化、优良牧草品种培育等手段,驯化培育了一批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草种。
盐湖科技独树一帜 青海盐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多、大、富、全等特点。为开发盐湖资源,数十年来,科技人员就区域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盐湖水化学、盐湖矿物学与沉积学、盐湖的形成与区化、水盐体系浴液化学、盐卤分析化学、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仅“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提钾和综合利用研究》一项,就有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工部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等31个单位4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取得科研成果60余项。这些成果中相当一部分已应用于生产,有的还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盐湖化学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高原医学科学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高原病严重地影响高原人民的身体健康。1960年以后,有关部门就开始进行高原医学研究。现有医学科学研究机构5个,科技人员近2万人。1965年和1971年,青海省卫生厅配合卫生部、煤炭部进行的矿区和高海拔地区对人体影响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心脏功能上移居高原人群和平原人群有显著差异,提出了诊断标准的修订意见,建议安排劳动时应当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工作时间,采用苦豆防治高原反应。1975年,青海省卫生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高山病科研防治小分队,初步发现中药活血化瘀剂和人肾上腺素阻滞剂对急性高原肺心病和慢性高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这两项研究成果都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3月,张彦博、汪源等人编著的《高原疾病》出版,获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83~1985年,解放军第四陆军医院杨景文和青海省交通医院姚汝伦等对海拔4800~5260米高原急性病进行就地治疗和研究,创造了6000余病人患有高海拔地区急性高原病就地治疗无一例死亡的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械科技有一定水平 1949年以后,青海机械科技迅速发展。1980年,青海重型机床厂与五机部、冶金部联合设计出QX63-20强力旋压机床,纵向推力40吨,获青海省1982年科研成果一等奖。1984年,青沪机床厂自行设计试制成中国第一台加工活络搬手的16工位组合机床。QHI-FMC-1柔性加工单元实现了多种工序的泯流加工。XH754型卧式加工中心,刀库容量60把。青海第一机床厂已成为全国的加工中心基地之一。到80年代末,青海已能制造精密、重型、数控、数显等各类机床,机械制造技术接近国际80年代初水平,其产品已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1978年以后,青海迈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1985年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定颁布后,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8个开发型研究所的事业费基本减拨到位。“科技成果是商品”这一概念得到了社会的确认,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50%以上。科研院所正逐渐成为集科研、生产、经营、技工贸为一体的新型科技机构,兴办技术经济实体近百个。在研究方面,注重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正在有序、慎重、积极地推进。社会科学也尽可能地与经济建设、体制改革紧密配合,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涌现出一批成果,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科技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1949年以前,青海科研机构是空白,科技人员极少,科技水平也很低。1949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青海的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壮大。1956年5月,青海第一个科研机构——省工业厅工矿实验研究所成立。到1994年底,全省有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46个,其中独立机构43个,非独立机构3个。独立机构中地方县以上部门所属的37个,国务院部门所属的4个,中国科学院所属的2个;共有职工3715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744人,其他科技人员991人,高级技术职称者898人,中级职称者1003人,初级职称者1158人。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9个,有职工199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者30人,中级职称者75人,初级职称者53人。全省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1994年底,全省有科学技术人员107645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8785人,社会科学工作者58860人;获得国家级优秀专家称号的341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4人,省级优秀专家107人,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96人。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青海科技初步形成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3个层次,初步建成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纵深配置的研究开发体系。科技成果大量涌现,1978~1994年,全省共获得科技成果259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18项,省级奖励1242项。仅1994年,就发表科学论文395篇,其中国外发表33篇;53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部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18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如农作物主要品种在新中国建立后已更换5代,为青海粮食产量翻几番作出了重要贡献。青海第一机床厂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自行设计的数控加工中心和柔性加工单元在国内具领先水平,已成为中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基地。青海经努力将成为全国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
纵观青海的科技发展,已逐步步入按科学技术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运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已为全社会所共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正逐步形成。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科技工作正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已初步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正密切起来,开放的、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青海的科技综合水平依然很低,不仅高新技术,就是常规科学技术方面,与兄弟省区的差距也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全社会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认识和行动上仍没有到位;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较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科技进步;由于青海自然条件恶劣,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凝聚力较低,科技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青海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青海在这个大潮中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科教兴青的战略已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45%。到2000年,省、州(地、市)、县的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将分别达到5%、2%、1%以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将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科技产品的产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份额。畜牧业抗灾能力将大为增强。“九五”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领域就一定会为青海经济的振兴和腾飞作出世人瞩目的贡献。
-
- 床母胎记———血管瘤
-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
- 廉颇善饭
-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
-
- 张仪施何计离间齐、楚两国?
-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且看他施了什么计策助秦惠王离间齐、楚两国。